「我的脫貧故事」盧威秀:從生活的「絕望」到「新希望」

2020-12-24 天眼新聞

我叫盧威秀,是黔西縣金碧鎮聯合村村民。現在,我是村級協理員,也是村級脫貧致富能手之一,在國家的政策支持下,新建了房,發展起了養豬產業。目前,我餵有母豬4頭,商品豬11頭,生活條件上得到了大大的改善,收入也比以前翻了幾番。

獲得危房改造指標後新建的平房

講起我的脫貧故事,還得從2011年說起。那年,我的三女兒在5個月的時候感冒患上了腦膜炎,雖經過全力醫治出院後,還是導致了腦癱等多種疾病。經鑑定為多重殘疾。原本幸福的家庭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打擊。然而屋漏偏逢連夜雨,2013年7月,我因為喉嚨疼痛到醫院檢查,患上了咽喉腫瘤,到昆明西南疆腫瘤醫院住院半個多月,出院後,由於手術損傷和病情不穩定,在家臥床了9個多月。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家中貧寒無賢妻」,我是那個幸運的人,9個多月,妻子一人擔起了整個家庭的重擔,裡裡外外操持,還要伺候我的生活起居。看到她每天的辛勤,看在眼裡,痛在心裡。

2014年初,村委會了解了我的情況後,通過小組提名,民主評議審核後,納入了建檔立卡貧困戶。3月中旬,我到金陽人民醫院做康復治療,10天康復療程結束出院後,每個月2000多的藥錢,我連續吃了8個月。同年底,由於情況特殊,我被納入低保。

盧威秀給豬弄青飼料

2015和2016兩年間,恢復期的我不能做任何重活,一家人的重擔,妻子一個人擔了起來,照顧三個孩子,農閒時還要到附近務工。兩年下來,總算有了一定的存款。

2017年年初,幫扶幹部到我家宣傳「特惠貸」,國家貼息,國家支持鼓勵我們貧困戶,我一定要相信政策、用好政策。我貸了50000塊錢買了4頭牛來養,獲得了兩頭牛的產業項目資金補助。同年,獲得了國家35000元的危房改造指標和3000元的「三改」項目,在原址基礎上,拆除重建了兩間90平米新房。年底,通過核算,收入超過了預期,我家成功摘掉了貧困的帽子。

盧威秀正在餵兩頭母豬

脫了貧,摘了帽,心情比以前更加高興了,身體也越來越好了。2018年上半年,豬價慢慢上漲,7月,我和妻子賣掉了一頭小牛,買了兩頭小豬喂,發展了高粱8畝、蔬菜2畝、辣椒2畝。為了賣個好價錢,我們每天裝好辣椒、蔬菜,晚上十一二點拿到黔西縣城四季中心自己批發。

盧威秀妻子正在給小豬餵飼料

2019年上半年,賣掉了原有的四頭牛和三頭小牛,買了一頭母豬來產崽,並在幫扶幹部和村兩委的幫助下,我參加了為期15天的養殖培訓,看病、防疫和基礎飼料配製等技術都學到了手,養豬方面再也不愁了。

今年2月,我又把賣牛剩下的錢買了3頭母豬,流轉了七八畝土地,加上自己的共有15畝左右,拿來種辣椒、高粱、蔬菜等,但是由於天氣原因,種下去的11畝高粱都沒有發芽,兩次補種都未見成效,最後只能補種玉米,扭轉損失。兩畝辣椒也只賣了3500元,比去年少1500多元。8月份,我又在信用社貸了20000元買了11頭豬。這批豬收益後,我打算進一步把養殖規模擴大到50頭以上,不僅自己能掙到錢,也能夠幫助其他人增加收入。

盧威秀在和村兩委群眾查看排洪溝

現在,我不僅脫貧,還走上致富的道路,成了全村致富能手之一,還聘上村級協理員,參加村裡面的大小事務,衛生整治、國家政策法規宣傳、矛盾糾紛協調、護林護路等多種工作,為村裡面的老百姓做出更多有價值的服務。對生活,我有了更好的追求,更好的奔頭,對未來也充滿了希望和盼頭。 

作者:蔣 鵬

編輯:胡 妍

編審:侯 超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絕望中獲新生丨黔西縣金碧鎮聯合村盧威秀
    我叫盧威秀,是黔西縣金碧鎮聯合村人。我現在是我們村級協理員,也是村級脫貧致富能手之一,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新建了房屋,發展起了養豬產業,目前,餵有母豬4頭,商品豬11頭,生活大大改善,收入比以前翻了幾翻。
  • 「我的脫貧故事」從心中絕望到充滿希望|修文縣陽明洞街道新生村...
    那時候我自己都要放棄自己了,然而政府和村支兩委積極聯繫醫院,對我頭部凹陷進行修補治療,又將我納入建檔立卡的貧困戶範圍,對我進行幫助扶持。2014年,我獲得了國家低保政策兜底,讓我的生活得到了基本的保障。生活過得去了,可是我的老房子卻岌岌可危。
  • 從絕望到希望——一位大別山區脫貧婦女的人生涅槃
    剩下的部分,只能通過我養雞、餵豬、打零工來補貼,那些為孩子看病借的錢,更是不敢想什麼時候才能還得上。」周秀鳳說。  女兒生病後,周秀鳳的婚姻生活也經歷了波折。「作為一個母親,我當時感覺特別絕望,但是還不能當著女兒面哭,只能安慰她,勸她要堅強。」  最難的時候,村裡幹部和鄉親們給了她幫助和支持。
  • 「我的脫貧故事」扶貧政策帶來了生活希望丨大方縣鼎新鄉新發村...
    我叫熊一昌,今年67歲,2016年以前妻子連續幾次手術,我也摔傷住院,高昂的醫藥費讓家裡一度揭不開鍋。  那時,我感覺自己無法承受生活的重擔,一度喪失了生活的信心,甚至有了輕生的想法。在我最無助的時候,我家被評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到了低保政策,每月的低保金,解決了生活上的燃眉之急。
  • 「我的脫貧故事」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丨城南街道李關村老屋基一組...
    我叫郭丹丹,現在是興仁市大山鎮大山中學的一名特崗教師,每每同事們在一起討論扶貧工作的時候,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我和我家的脫貧故事。  我是家中的老大,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一家五口人,父母是農民。迫於生活壓力,在我六歲那年,爸爸便到外省打工,媽媽則在家照顧我們和爺爺奶奶。  那時候,爸爸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回家一次,甚至有時為了多領到一點工資,過年也沒有回來。就這樣幾年下來,通過爸爸的辛苦努力,我們家新修了一層120平方左右的平房。
  • 「我的愛情生活」
    今天來粗淺的談一下我所了解的荒木經惟和荒木陽子的愛情故事。為了避免加入過多我自己的評論,今天的文章將主要以書摘的形式體現,下面的內容主要來自上述三本荒木經惟的著作,其中《我的愛情故事》,是荒木陽子主筆,其中用的照片全是荒木經惟拍攝,署名是荒木經惟和荒木陽子。二人的初相識,是在陽子所在公司組織的一次滑雪旅行上。「啊,不要笑,剛才那個不高興的表情就很好。」
  • 傅珮嘉《絕望元年》比《絕》更絕 黃偉文重現19年前「垃圾」經典
    曾經以一首由陳輝陽作曲,黃偉文填詞的作品《絕》而唱到街之巷聞的唱作歌手傅珮嘉現已改名傅又宣(Maggie),雖然出道時已被肯定為才華橫溢,但多年來卻「紅歌不紅人」。從99年初出道的《絕》嶄露鋒芒後,星途一直不順,當中試過退居幕後,又曾用過不同藝名重新出發,但一直末能在廣東樂壇站穩。
  • 「我的脫貧故事」脫貧路上 不拖後腿|黃平縣一碗水鄉楊龍坪村貧困...
    我叫潘忠飛,今年48歲,是黃平縣一碗水鄉楊龍坪村陽下組人,自小因被大火灼燒導致左手從手腕處斷結,現只剩一個拳頭一樣的疤,我用僅存的一隻手勤勞努力的活著,娶妻生子,生活從未因為我只有一隻手而虧待於我。2017年,就在一切生活正常運轉的時候,不幸再次打擊了我這個弱者,我患上直腸癌,而此時我的妻子也離開了我,留下一個上學的孩子和一個身患大病的我,這給了我們家重重的打擊。為了治病,年邁的父母四處奔波,幾經周折下來家底全空,親戚和鄰居借了個遍,當時的我近乎絕望。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威寧的七彩督戰生活丨威寧自治縣脫貧攻堅...
    我是王聰,清明節後,乘著清風、背著行囊,跟隨省級掛牌督戰威寧自治縣脫貧攻堅工作督戰隊來到寒風凜冽的威寧自治縣。作為一名督戰隊員,能參與這場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收官戰,即是一份幸運,也是一份責任。7個多月以來,我總能聽到老百姓由衷感謝的話語,「黨的政策好!住院的錢國家報銷了!我的房子是政府出錢修的!現在隨時都有自來水了!謝謝你們!」
  • 「誠信」的故事
    「誠信」喝了不少水,卻大難不死,被海浪推到了一個小島上,他驚魂未定,只好坐在沙灘上等待救援的船隻。「誠信」急忙喊道:「快樂,快樂」我是「誠信」,你能救我嗎?「快樂」一聽,笑著對「誠信」說,不行不行,我要是有了「誠信」就不快樂了,你看這世界上有多少人因為說老實話而不快樂。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生活有了盼頭|貴陽市觀山湖區百花湖鎮哪嘎村...
    我是貴陽市觀山湖區百花湖鎮哪嘎村村民羅國榮,我的故事要從我結婚前說起。從小我的家庭就不富裕,我的性格也不善言辭,一家人就只能靠傳統的農業種植為生,當時30多歲的我還沒有結婚生子,父母就希望我組建一個家庭生兒育女,在晚年能夠報上孫子。
  • 「我的脫貧故事」脆弱的肩膀扛起生活的明天丨晴隆縣三寶街道新荷...
    我家是易地扶貧搬遷戶,於2018年搬遷到晴隆縣三寶街道新荷社區。原來我家居住在晴隆縣雞場鎮大地村東瓜林組,全家共有7口人——我的父母和弟弟、還有我的妻子、兒女。晴隆縣三寶街道2013年11月份,父親到黔西南州醫院檢查後發現,半邊身體麻木癱瘓,行走不便,醫治還要很長時間,且每天都要服200多元的中藥等,這個檢查結果打破了我家原本平靜幸福的生活。怎麼生活下去,我對未來的生活感到既迷茫又害怕。那段時間,我吃不好飯也睡不好覺,每天閉上眼睛就是在想一家人今後怎麼過。
  • 《秘密森林》:一絲希望勝過無數絕望
    它以看似不相干的事件串聯,訴說更宏大的故事,每一個小案件的兇手或許只有一個,但它背後牽連的,是一整片森林。《秘密森林》的主角黃始木檢察官(曹承佑飾)是本劇的靈魂人物。他的性格與本質,如果用一種顏色來形容,那就是「白」。這裡的白有雙重意思,一種是清白,另一種是白目,這樣的人在官場之中,是非常突兀的存在。
  • 「我的扶貧故事」貧困戶脫貧了,我住院了丨大方縣貓場鎮新民村黨...
    熊燦義慰問貧困戶其實,我早就發現自己的身體不對勁了,咳嗽的很厲害,但是作為黨支部書記,我必須帶頭堅持,新民貧困程度最深,脫貧難度最大,扶貧任務最艱巨,事關脫貧攻堅大事,我不能離開,一定要堅持,一定再堅持,再說大家都是頂風冒雨的開展工作,邊咳嗽邊開展工作也是很正常的。
  • 「我的扶貧故事」用心扶智 讓生活幸福如「蜜」丨劍河縣返排村脫貧...
    我叫石萬達,是貴州黔南劍河縣返排村脫貧攻堅隊隊長。2019年7月,我第一次踏上了前往返排村的路。從劍河縣城到返排村,要先坐車再坐船。路途遙遠且輾轉,用「跋山涉水」來形容都不為過。  在幫扶的過程中,有個故事令我印象深刻。我的幫扶對象戶返排村第八組梁章錢戶,其家中父母雙亡,僅有自己和叔叔及已經分家的哥哥。
  • 「我的脫貧故事」釀酒讓我家的生活節節高丨黃平縣舊州鎮大碾房村...
    我叫黎定懷,今年67歲,是黃平縣舊州鎮大碾房村人。早年間,靠著在別人的釀酒作坊打工及種地維持著生活,儘管很努力,但我們一家的生活還是很拮据,由於缺乏技術,我家在2014被識別為貧困戶。近幾年,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我享受到國家扶持政策實惠,不僅建起了新房子,還發展起了自己烤酒作坊,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走上了脫貧小康路。現在我和68歲的妻子生活在一起,家裡還有一個兒子在外務工,一個孫子在校讀書。我們夫妻倆年紀雖大,心卻不減當年,一心想靠著發展產業實現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從貧困戶到致富帶頭人的華麗蛻變丨荔波縣甲良鎮...
    我不甘落後,想有一番作為,但無奈找不到方向。就在2010年,父親也在貧病交加中離開了我,生活陷入了低谷。但生活總得繼續,2011年為維持生計,我帶著希望和夢想孤身一人外出廣東務工。   駐村脫貧攻堅隊了解我家的情況以後,我家被識別為貧困戶。不過,我知道駐村幹部只能是扶上馬,送一程,更好的生活還得靠自己努力。我不能「等靠要」,希望自己發揮養豬技術特長自主創業。於是,在國家扶貧創業扶持優惠政策下,我申請特惠貸款5萬元,在自家木樓下圍圈搞起了生豬養殖。
  • 《彈丸論破》10 周年紀念訪談:希望與絕望交織的 10 年傳奇
    為慶祝《彈丸論破》系列迎來十周年,《Fami 通》專程採訪到了一手操刀《彈丸論破》系列企劃和劇本的小高和剛先生(Too Kyo Games)。在長達兩小時的採訪過程中,我們從對各作品的回憶聊到事先準備的粉絲提問,又從暗藏在《新彈丸論破V3》(以下簡稱《V3》)毀譽參半的結局背後的想法聊到了《彈丸論破》系列的未來。
  • 「我的脫貧故事」我在「身份」上的大轉變|都勻市勻東鎮馬場村村民...
    我的小家就是這164戶貧困戶的其中之一,我的脫貧故事也是從這裡開始。我叫楊冬雪,是都勻市勻東鎮馬場村二組村民,家裡共有3口人,爸爸、哥哥和我。我們一家人一直住在有著100多年歷史的老木房裡,家裡一件像樣的家具都沒有。
  • 絕望!格差社會!「向山進發」主角眾府邸對比
    絕望!格差社會!「向山進發」主角眾府邸對比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2014-11-03 15:5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