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理論的現代意義及其局限

2020-12-21 光明數字報

    1929年—1933年,西方國家經歷了一次史無前例的經濟危機。在這場危機面前,各國政府束手無策,繼而政策失誤不斷,終於使危機進入不可收拾的地步。這場危機暴露了已有經濟學理論的蒼白無力:古典經濟理論認為經濟運行中不可能出現經濟資源非充分利用的情況,因而無法預測和解釋經濟周期性波動和大規模經濟危機的爆發。大危機的現實促使人們深刻反思,經濟理論需要創新。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簡稱《通論》)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生。

    《通論》的產生改變了經濟學的研究方向,標誌著以研究經濟資源的總體利用程度為己任的宏觀經濟學的正式產生。凱恩斯在《通論》中否定了價格機制自動保證市場出清和市場機制總能使經濟資源充分利用而達到充分就業狀態的「薩伊定律」。凱恩斯認為,由於價格調整存在各類障礙,所有市場處於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狀態只是一種理論抽象,一種特例,市場經常性地處於供求非均衡狀態才是一般狀態,才是通例,這便是《通論》得以命名的原因。

    《通論》將經濟研究的對象從經濟資源配置轉換到經濟資源的總體利用程度問題上,認為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家庭的「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收益遞減」和「流動性偏好」三大定律會造成社會總有效需求不足,由於經濟體系本身並不存在自動趨向充分就業均衡的機制,因此凱恩斯極力主張政府在危機時出手,以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刺激有效需求,發揮需求的「乘數效應」,實現充分就業。

    《通論》的出現是顛覆傳統經濟理論的創新,是一場革命。凱恩斯之後,在眾多凱恩斯主義者的努力下,凱恩斯理論得到了長足發展,宏觀經濟模型不斷完善,微觀基礎也得以建立,逐漸成為西方經濟學的正統理論,並成為政府調控宏觀經濟運行的行動指南,上升為一種政府需求管理理論。在實踐中,西方各國政府在經濟周期波動中積極運用凱恩斯理論來對付經濟蕭條和失業,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凱恩斯式的總需求管理之下,戰後的經濟周期曾一度被「熨平」了。

    然而,學界對於凱恩斯經濟思想及其政策的爭論卻從未停止過。貨幣主義、理性預期學派、供給學派等自由市場經濟理論以嚴謹的理論模型、紮實的微觀基礎和實證計量分析對《通論》的命題進行了批判,尤其是對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質疑和挑戰。1973年的石油危機使西方發達國家出現失業與通脹並存的「滯脹」現象,被上述反凱恩斯主義學派視作政府長期執行凱恩斯政策的惡果。

    確實,面對「滯脹」,凱恩斯學派一度「失言」。隨著原計劃經濟國家紛紛展開市場經濟導向的經濟轉軌之後,市場經濟理論進入發展高潮。相反,凱恩斯理論被視為國家幹預主義的一種思潮,逐漸退入一個相對低迷的時期。

    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再次奠定了《通論》的重要地位。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凱恩斯主義重新回歸:所有東西方政府幾乎都按照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和模型,運用財政刺激政策和寬鬆貨幣政策積極刺激有效需求,使得全球經濟在2010年之後有所復甦。這說明凱恩斯主義的基本原理沒有過時,他的宏觀經濟政策在短期內對經濟復甦是有很大作用的。

    事實上,本輪金融危機的爆發就其實質來講,是全球實體經濟非均衡所致。全球化極大拓展了全球勞動生產率提高的空間和市場容量,全球總供給能力得以迅速擴大。但全球化的紅利分配機制卻存在根本性缺陷: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與資本在獲得高額壟斷利潤的同時,其普通勞動者卻因為產業轉移面臨收入下降或失業增加的局面。同樣的,發展中國家往往通過本國要素(勞動、土地、環境)價格的扭曲參與全球化,雖然得到了產業鏈底端的生產和就業,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收入回報。其結果,一方面是全球總需求消化不了全球總供給,另一方面,新興經濟體與發達經濟體的貿易不平衡也不斷積累,美元等外匯儲備在新興經濟體中不斷積累。為了更好地消化全球龐大的總供給,同時新興經濟體的巨大外匯儲備給發達國家提供了充分的流動性,一場以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資產泡沫不斷發展,居民通過財富效應擴大需求,虛擬經濟嚴重脫離實體經濟的非均衡「鬧劇」越演越烈,泡沫的破滅不可避免。

    本輪危機爆發後,凱恩斯主義政策的實施避免了1929年危機的重演。短期來看,凱恩斯主義政策不容置疑是一劑良藥。但誠如凱恩斯本人在《通論》中所說:「在長期我們都死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短期宏觀經濟政策並不能改變當下全球經濟總量失衡與結構失衡的現狀,這一失衡今後必須得到調整。此外,政府短期政策的代價是巨大的,它會造成對市場機制的破壞。比如,危機治理三年來,政府對金融機構的注資和救助,政府的積極財政政策和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了全球發達經濟體財政赤字和債務的不斷積累,政府債務危機頻發,處理不當仍可能導致全球經濟二次探底。政府的短期注資和幹預,只是將各類經濟主體的資產與負債關係暫時掩蓋起來,各類結構性失衡並未得到合理矯正,這勢必給全球經濟的長期健康增長埋下隱患。從這個意義上說,凱恩斯主義的「功」與「過」仍需要重新評定。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經濟學院)

    (上期重讀《國富論》見11月18日本版)

相關焦點

  • 凱恩斯儲蓄———投資模型及其發展辨析
    [摘要]本文總結了凱恩斯儲蓄———投資模型的貢獻和不足及其後繼者所做的修補,考察了該模型理論在美國和中國不同時期的需求管理政策效應,並得出了兩個有益的啟示:第一,凱恩斯藥方不能無條件地濫用,因為其本身存在長期負效應;第二,要轉變投資觀念,應重點對準基礎設施和教育,這才是有利於長期發展的關鍵。
  • 凱恩斯壓倒了
    這些問題驅使凱恩斯和哈耶克思索鑽研。這兩位現代經濟學大師的對決其實也是一場互動,而他們的思想在當下這場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中更顯現出特別的現實意義。同一背景下的針鋒相對尼古拉斯·沃博少特在其新書《凱恩斯與哈耶克:決定現代經濟學的衝突》中論證,不管對於經濟政策還是對於彼此的理論,這兩位經濟學家的真正看法都要更為錯綜複雜些。
  • 北大經院學者譯作推介 | 《宏觀經濟學史:從凱恩斯到盧卡斯及其後》
    (Leijonhufvud,2006a:35)首先,本書試圖為那些日常使用現代宏觀經濟學建模技術但又希望進一步探究這一系列模型建構背後最初起源的宏觀經濟學者(無論是教師還是研究生)解惑;其次,我希望本書尤其適用於那些研究生和年輕學者們,他們常年接受純粹的技術層面的訓練,聚焦於前沿模型,但對思想的歷史發展一無所知——或者根本不屑於了解過時的文獻,認為過去在概念和方法論層面的爭論在今天已經失去學術意義
  • 凱恩斯的救贖
    凱恩斯及其追隨者們發展而成的凱恩斯主義、新古典綜合主義、新劍橋主義以及後來的新凱恩斯主義等主導了西方上世紀大蕭條以後到七十年代甚至延續至今的經濟學研究方向。「凱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經濟學在理論體系上劃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而凱恩斯則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山鼻祖。
  • 不妨重讀凱恩斯的《通論》
    根據凱恩斯的理論,收入越低的人,消費佔其收入的比率越高。如果通過稅收、政府支付困難補助等收入公平化手段,讓低收入階層的收入有更快的增長,則全社會的消費傾向和消費水平會有明顯的提高。譬如,百萬富翁每月收入增加1000元,其消費不會有顯著增加;而貧窮的人月收入增加1000元,其月消費可能會增加數百元,因為其急需將原來過低的生活水平適當提高。
  • 高連奎:弗裡德曼凱恩斯與我通脹理論異同
    凱恩斯學派的提出的「需求拉動型通脹」和「成本推動型通脹」與貨幣學派的理論並不能融合,以至於幾個版本的經濟學教材,在涉及通脹的部分都分布在兩個章節論述。 其實關於通脹的直接原因是清晰可見的,現有的理論也論述的比較清楚。我們唯獨缺少的是關於通貨膨脹「根本成因」的敘述,以及缺乏一個統一的理論將現有的通脹理論整合起來。
  • 凱恩斯理論 能給當今政策制定者多少啟迪——讀彼得·特明和戴維...
    基於這個目的,他們共同撰寫的這本《凱恩斯思想小史:繁榮的鑰匙》顯得格外特別:其一,這是一部簡要的經濟思想史,卻對凱恩斯的理論源流、來龍去脈梳理得頗為全面、精到;其二,得益於問題導向的敘述方式,全書從凱恩斯面對的問題入手,從經濟決策角度去理解其經濟思想流變。
  • 為什麼政府們最愛的凱恩斯經濟理論不靈了?
    凱恩斯把羅斯福的擴張性政策直接升華為理論層面,為該政策賦予了普遍意義,使之成了一旦遇到危機時政府幾乎不假思索的選擇。凱恩斯的理論是啪啪地打市場經濟自由主義的臉,直接要革了古典經濟學的命。就像儒家思想一直被歷朝歷代獨尊,因為它所宣傳的最適合封建統治者來管理民眾思想,在統治者眼中,好的理論等於且只等於對自己有益的理論,所以,如果這個世界上誰是實用主義者最忠實的擁躉,非金字塔頂尖的那群人莫屬。
  • 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豐子義:馬克思的文明理論及其當代意義
    先後被評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人選和北京市「百人工程」人選等,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建設工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編寫組首席專家之一。近日,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豐子義老師應南京大學哲學系、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研究中心的邀請,於線上做了主題為「馬克思的文明理論及其當代意義」的學術演講。
  • 《通論》出版80年後,凱恩斯理論還成立嗎?
    [摘要]凱恩斯理論中有兩點至今仍然正確。第一點是,凱恩斯發明了宏觀經濟學——考察國民經濟作為一個整體的功能。第二點是,凱恩斯認為政府可以而且應該阻止蕭條。編者按:1936年,凱恩斯巨著《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簡稱《通論》)問世,這本經濟學史上偉大的著作從根本上動搖了傳統經濟理論,引起了經濟理論上的一場革命,甚至一場社會革命。世界上大部分政府尤其是歐洲國家,或多或少的都接受了凱恩斯的經濟學理論。80年過去,如今的凱恩斯的理論還成立嗎?
  • 只要這個世界需要,凱恩斯的思想就會一直存在下去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是20世紀上半葉英國最傑出的經濟學家和現代經濟學理論的創新者,也是世界公認的20世紀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凱恩斯因開創了現代經濟學的「凱恩斯革命」而稱著於世,被後人稱為「宏觀經濟學之父」。
  • 用改革之策打贏經濟「戰疫」——「新凱恩斯理論」值得借鑑
    2008年金融危機就是典型案例,其最大意義在於:危機結束了40年金融主導經濟的時代,並開啟了實業與金融協調發展的時代。從表面看,歐巴馬提出、川普推進的所謂「再工業化」就是這個時代的基本經濟特徵,而且深刻改變了全球經濟格局。尤其是中美之間,中國作為新興工業化國家,其地位和作用在全球驟然提升,這招致以美國為首的個別發達國家嚴重忌憚,從而形成東西方經濟格局「再調整」。
  • 巔峰對決——《凱恩斯大戰哈耶克》
    銀華基金/文網絡上曾經流傳過一部火爆的說唱紀錄片,兩名說唱歌手分別出演了主張政府調節市場的凱恩斯,以及主張自由市場的哈耶克,並以說唱的方法幽默地表現了他們之間的辯論。而這個視頻的原著,就是由資深記者維普肖特撰寫的《凱恩斯大戰哈耶克》一書。
  • 蔣碩傑挑戰凱恩斯
    ,而是蔣院士在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就讀時就發現凱恩斯理論的錯誤,終其一生對凱恩斯的批評不遺餘力,而他在一九八零年代和王作榮教授打筆戰的所謂「蔣王論戰」,簡直就是哈耶克和凱恩斯論戰的翻版。至於凱恩斯的經典之作《一般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是蔣碩傑在一九四零年大二暑假時到威爾斯(Wales)逃避轟炸時看的,起先對書中低利率、創造需求以刺激景氣的新穎看法,覺得很有興趣且相當認同,而且也對凱恩斯很仰慕。
  • 從御家匯和軸研科技看凱恩斯的「空中樓閣理論」是怎麼影響股價的
    空中樓閣投資理論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心理價值上。1936年,著名經濟學家、成功投資者約翰R26;梅納德R26;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極為清晰地闡述了這一理論。他認為專業投資者不願將精力用於估計內在價值,而寧願分析投資大眾將來會如何作為,分析他們在樂觀時期如何將自己的希望建成空中樓閣。
  • 李黎力:思想史視域中的現代貨幣理論
    文 / 李黎力(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從2019年因在美國的政治討論而被推向「風口浪尖」,到今年因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而「乘風破浪」,二十多年鮮有聽眾的「現代貨幣理論」(MMT)終於「破繭而出」,成為當今宏觀經濟學理論和政策討論中至關重要乃至不可或缺
  • 凱恩斯v.弗裡德曼:誰贏了?(圖)
    為實現這一目標,弗裡德曼試圖推翻在他看來凱恩斯及其繼承者所犯下的錯誤:從當前收入進行消費的固定傾向推動總需求這一假設;認為財政政策是最有力的政策工具這一想法;相信名義需求的變化將導致實際產出的持續變化;對政府運用其判斷力抱有信心等。  弗裡德曼在上世紀50、60年代的著作中,逐一挑戰了上述觀點。
  • 論經濟自由主義的意義與局限
    「薩伊定律」在經濟思想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代表性,由它引起的大論戰一直延續到當代,成為某種再生產理論和否定普遍生產過剩經濟危機理論的依據。持古典經濟自由主義的經濟學家如李嘉圖等,完全接受了「薩伊定律」的觀點。許多當代的新經濟自由主義者,如美國供給學派、現代貨幣主義學派、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的經濟學家們,仍然在信奉和追隨「薩伊定律」。第四,奧地利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想。
  • 理解凱恩斯:他的世界和我們的世界大相逕庭
    「紫色的散文」理論的問題在於,凱恩斯的所有論著和篇章都是「紫色的」,實際上,有些理論(比如,流動性偏好理論)以及很多政策建議也是「紫色的」!本書不是凱恩斯的生平傳記:它沒有提供有關其生活的新鮮事實。儘管對凱恩斯的生活做了具有進步意義的詮釋,但是,本書的核心仍然是將《通論》視為凱恩斯全部性格的一部分。本書試圖在兩個被視為割裂的領域間架起一座橋梁——生活與著作。
  • 凱恩斯雜談
    最近的中美貿易戰中,川普在美國優先思想指導下,希望美國再次強大起來,採取了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部分理論根據恰恰是來自凱恩斯這本書。凱恩斯曾經是一位堅定的自由貿易主義者和亞當·斯密自由貿易理論的捍衛者,認為貿易保護主義對於國內的經濟繁榮與就業增長一無可取,相信自由貿易可使參與貿易的雙方均獲得貿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