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壓倒了

2020-12-16 手機鳳凰網

顧 宸

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和奧地利經濟學家弗裡德裡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這兩個名字代表了制定經濟政策上的兩種針鋒相對的思想:凱恩斯常被視為主張政府有力幹預市場的旗手,而哈耶克則被看作自由資本主義的鬥士。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社會?我們對個人決定權究竟有多少信心?這些問題驅使凱恩斯和哈耶克思索鑽研。

這兩位現代經濟學大師的對決其實也是一場互動,而他們的思想在當下這場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中更顯現出特別的現實意義。

同一背景下的針鋒相對

尼古拉斯·沃博少特在其新書《凱恩斯與哈耶克:決定現代經濟學的衝突》中論證,不管對於經濟政策還是對於彼此的理論,這兩位經濟學家的真正看法都要更為錯綜複雜些。這本新書生動探討了我們這個時代最迫切的經濟問題之一:政府對市場的幹預應該保持在何種程度?

凱恩斯和哈耶克兩人都在一戰後成年並進行學術研究,他們既經歷了20世紀20年代的經濟繁榮,也體驗過30年代初的經濟大蕭條,但在如何讓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發展問題上,兩人的觀點卻南轅北轍。

凱恩斯認為,市場不會自動提供充分就業,經濟衰退時期會出現長期的大規模失業。他主張政府有責任通過增加商品和服務的總需求,以此來解決失業困境。

本書作者沃博少特現為路透社專欄作家,他也曾擔任《倫敦泰晤士報》高級記者。他在本書中巧妙地重建了凱恩斯理論形成時期的社會背景。20世紀20年代,英國正經受長期居高不下的失業率的折磨,後繼的政府決策者擔憂不斷上升的政府支出以及日益下降的稅收收入,卻不理睬凱恩斯所呼籲的公共支出,於是造成了凱恩斯所說的「惡性循環」。

「我們無所作為,因為手裡沒錢。」1930年,凱恩斯在一次調查經濟危機成因的政府委員會會議中說道,「正因為我們毫無作為,所以我們沒錢。」

哈耶克的結論卻截然不同。一戰服役結束後,哈耶克發現他所深愛的維也納「滿目瘡痍,人民信心嚴重受挫」,隨後十年間,惡性通貨膨脹讓奧地利經濟雪上加霜,上百萬人民的積蓄耗損殆盡。

沃博少特認為,這個經歷令哈耶克堅決「反對那些鼓吹通貨膨脹是治癒受重創經濟的良方的人」。哈耶克因此開始相信,「那些宣揚用大規模公共支出項目來解決失業問題的人不僅導致了失控的通脹,同時帶來了暴政。」

凱恩斯和哈耶克之間的戰役由此打響了。

凱恩斯與哈耶克的對決

1936年,凱恩斯出版《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矛頭直指古典經濟學以及像哈耶克那樣的古典經濟學擁護者。凱恩斯的攻擊目標包括幾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勞動力價格決定就業水平;供給創造需求;儲蓄自動轉化成投資。

凱恩斯從不認為他的理論發現會侵犯個人自由。恰恰相反,凱恩斯堅信「一個無人失業的繁榮社會是保障思想和行動獨立性的最可靠方式。這兩種獨立性在他看來正是真正民主的保證。」

哈耶克從未公然批評過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但到了1944年,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出版,該書成為自由論者的經典之作。哈耶克旨在警告二戰後中央計劃經濟體制存在的潛在風險。

哈耶克寫道:「我們有重蹈德國覆轍的危險。」

凱恩斯迅速回應,他鄭重提醒哈耶克,國家社會主義的興起並非由「大政府」引發,反而是由大規模失業和資本主義失敗所引起。

這是一場漫長的對決,這場決鬥一直持續到今天。有種種跡象表明,凱恩斯現在似乎是壓倒了哈耶克。然而,這未必是最終的結局。

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社會

本書的最後三分之一部分關注了這兩位經濟學大師留下的遺產。凱恩斯主義思想在戰後興盛起來,但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經濟增長放緩,通貨膨脹一觸即發,而在此之前,人們認為這兩種情況不可能同時發生。這似乎意味著「凱恩斯時代已在垂死掙扎」。

之後幾十年,哈耶克的觀點以及像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裡德曼這樣的支持者獲得了穩定的影響力。弗裡德曼認為貨幣政策而非財政政策才是管理經濟的主要工具。在本書作者看來,1994年美國共和黨誓言縮小「大政府」的《美利堅契約》,此後柯林頓總統的平衡預算立法,格林斯潘領導下美聯儲的運作,這些行為都可以看到哈耶克的影響。

2007年開始的美國次貸危機表明,歷時幾十年允許幾乎不受約束的市場自行增長和繁榮的試驗似乎失敗了,隨後兩年間,凱恩斯主義捲土重來,這種思潮在歐巴馬總統2009年初7870億的經濟復興項目中達到高潮。

沃博少特無疑是寫了一本極為重要的書。其引人注目之處不僅在於講述了兩位傑出思想家及其影響的歷史故事,還講述了政治決策及其輕重權衡的重要性。有時作者似乎被凱恩斯的魅力所俘獲,一如他的其他門徒。倘若本書能更多關注哈耶克及其思想演變,無疑會更有說服力。

不過這都只是吹毛求疵。沃博少特所分析的問題對於此時的美國和世界來說都至關重要: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社會?我們對個人決定權究竟有多少信心?我們對市民同胞及共同的未來究竟負有多少責任?

書名:凱恩斯與哈耶克:決定現代經濟學的衝突(Keynes -Hayek The Clash That Defined Modern Economics)

作者:尼古拉斯·沃博少特

出版者:美國W·W·諾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10月

相關焦點

  • 巔峰對決——《凱恩斯大戰哈耶克》
    銀華基金/文網絡上曾經流傳過一部火爆的說唱紀錄片,兩名說唱歌手分別出演了主張政府調節市場的凱恩斯,以及主張自由市場的哈耶克,並以說唱的方法幽默地表現了他們之間的辯論。而這個視頻的原著,就是由資深記者維普肖特撰寫的《凱恩斯大戰哈耶克》一書。
  • 英足總杯:伯恩利VS米爾頓凱恩斯,伯恩利本場再添勝績
    英足總杯 2021-01-09 23:00 星期六,伯恩利 VS 米爾頓凱恩斯。米爾頓凱恩斯只是一支普普通通的英甲小球會,此前曾有過降級英乙的經歷,如今雖然已經回歸英甲,但實力並未見有任何的提升,仍然只是以保級為主的弱旅。新賽季打到現在,米爾頓凱恩斯合計只有6場勝仗,總勝率不到三成,唯一利好的是球隊近期愈戰愈勇,開始有明顯的反彈勢頭,這讓他們的保級希望大增。鑑於他們在聯賽中尚且仍在努力尋求自保,面對小小杯賽恐怕也是有心無力。
  • 凱恩斯的遺產
    2006年4月,英國學者羅伯特·斯基德爾斯基這部花費了他三十年功力的《凱恩斯傳》中文版得以出版,從這本厚達905頁的書中,我們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一個凱恩斯身上的文化觀和道德觀。作為一部規模宏大的傳記,此書不僅詳盡地敘述了凱恩斯的生平,分析了凱恩斯學習和研究的方法,展現了他以天下為為己任的雄心抱負,還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對凱恩斯的私生活等多方面進行了挖掘,尤其是他早年同性戀的經歷,這還成為了書的一大賣點。同時因為這部書,作者斯基德爾斯基由此被英國女王封為勳爵,可見社會對此書的認知度了。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883年6月5日生於英格蘭的劍橋。
  • 凱恩斯的救贖
    凱恩斯及其追隨者們發展而成的凱恩斯主義、新古典綜合主義、新劍橋主義以及後來的新凱恩斯主義等主導了西方上世紀大蕭條以後到七十年代甚至延續至今的經濟學研究方向。「凱恩斯革命」使得西方經濟學在理論體系上劃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而凱恩斯則成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開山鼻祖。
  • 凱恩斯雜談
    凱恩斯在經濟學的成就在這裡就不多說。他一生中寫了許多經濟學的著作和文章,如有興趣可以拿來拜讀一下,其代表作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最近的中美貿易戰中,川普在美國優先思想指導下,希望美國再次強大起來,採取了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部分理論根據恰恰是來自凱恩斯這本書。凱恩斯曾經是一位堅定的自由貿易主義者和亞當·斯密自由貿易理論的捍衛者,認為貿易保護主義對於國內的經濟繁榮與就業增長一無可取,相信自由貿易可使參與貿易的雙方均獲得貿易利益。
  • 凱恩斯區域
    流動性陷阱    凱恩斯區域:    LM曲線上斜率的三個區域分別指LM曲線從左到右所經歷的水平線、向右上方傾斜線、垂直線的三個階段.LM曲線這三個區域被分別稱為凱恩斯區域凱恩斯認為:當利率很低,即債券價格很高時,人們覺得用貨幣購買債券風險極大,因為債券價格己這樣高,從而只會跌,不會漲,因此買債券很可能虧損,人們有貨幣在手的話,就不肯去買債券,這時,貨幣投機需求成為無限大,從而使LM曲線呈水平狀態,由於這種分析是凱恩斯提出的,所以水平的LM區域稱為凱恩斯區域。
  • 凱恩斯
    凱恩斯是座充滿魔力的濱海城市,位於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是前往世界奇觀大堡礁的必經之地。
  • 蔣碩傑挑戰凱恩斯
    ,而是蔣院士在英國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就讀時就發現凱恩斯理論的錯誤,終其一生對凱恩斯的批評不遺餘力,而他在一九八零年代和王作榮教授打筆戰的所謂「蔣王論戰」,簡直就是哈耶克和凱恩斯論戰的翻版。蔣碩傑從未正式上過凱恩斯的課,因為當時凱恩斯一直擔任公職,但聽過一次凱恩斯的公開演講,講題是「如何籌措戰爭經費」。
  • 凱恩斯與俄羅斯舞女的故事
    無論怎麼看,凱恩斯這場遲到的戀愛都好像註定要變成一個美麗的錯誤。凱恩斯出生在貴族知識分子之家,從伊頓公學到劍橋大學,一路接受的是上流階層的教育。當時,凱恩斯38歲,卻早已因寫出《和約的經濟後果》而成為聞名世界的著名學者。凱恩斯是一個同性戀者。除了幾次短暫而不成功的戀愛,凱恩斯對女人幾乎再無經驗,更何況是像莉迪婭這樣的女人。
  • 來自凱恩斯的最佳一日遊:凱恩斯周圍的幾件最佳活動
    在澳大利亞東海岸的公路旅行中,我們在美麗的凱恩斯市度過了幾天,凱恩斯位於昆士蘭州北部的熱帶地區,被認為是通往大堡礁的門戶,除了著名的GBR,凱恩斯周圍還有許多其他令人敬畏的事情,這篇文章介紹了凱恩斯周邊所有可以做的一日遊活動。
  • 揚棄凱恩斯
    近來,有關凱恩斯是否正確的爭論沸沸揚揚。然而,在西方經濟學界,這場爭論古已有之。迄今為止,至少在學術界看到的是「尚未拋棄凱恩斯」,而政策制定者更不能走極端,還是少談主義、多謀發展為好。從《通論》出版開始直到上世紀60 年代中期,凱恩斯主義在西方經濟學界和大學講壇上佔有統治地位;這一時期甚至被稱作「凱恩斯時代」。然而,在上世紀70年代初,部分國家出現了物價高漲和大量失業並存的「滯脹」。凱恩斯主義在實踐上無法解釋這種經濟停滯和通脹同時並發的現象,陷入了嚴重危機之中。而且,凱恩斯的《通論》在理論上是缺乏微觀基礎的。所以,奧地利學派、貨幣學派等不斷抨擊凱恩斯主義。
  • 大堡礁的門戶——凱恩斯
    從廣州出發,七個小時的夜航之後抵達臨近赤道的海濱小城,凱恩斯。這是一座少有的與遠古熱帶雨林相接的城市,更是通往「世界七大自然奇蹟」之一——大堡礁的重要門戶。凱恩斯的開埠歷史不長,從一個紅樹林沼澤地裡建起的殖民地港口到如今澳洲最受歡迎的度假勝地,也不過經歷了百年時間。
  • 不妨重讀凱恩斯的《通論》
    對於凱恩斯在 《通論》中闡述的經濟政策思想,人們一般歸納為,在需求不足時,政府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即增加投資和支出以刺激經濟。而且,凱恩斯重財政政策輕貨幣政策。但人們往往忽略了凱恩斯在收入分配方面的政策主張。凱恩斯在 《通論》的第八章,談到財政政策的作用比利率政策大,但 「收入分配公平化的手段……在提高消費傾向方面的影響還將更大」。
  • 凱恩斯美食遊
    凱恩斯不僅景色秀麗,當地多樣化的美食,更是讓本地居民和遊客讚不絕口。凱恩斯的本地美食主要有兩個分類 – 澳洲本地風味美食,和外國風味美食。其中,本地美食以海鮮為主,而外國美食則品種繁多,例如日本菜,義大利菜和中國菜等等。
  • 凱恩斯到庫蘭達火車
    凱恩斯到庫蘭達火車是指凱恩斯庫蘭達熱帶雨林觀光火車,這個觀光火車來往於凱恩斯於庫蘭達之間。從凱恩斯出發前往雨林小鎮庫蘭達,選擇乘坐觀景火車將會是個難忘的體驗。凱恩斯到庫蘭達火車這條有了百年歷史的鐵路線,最初是為了連接金礦與港口而建,如今已完全作為旅遊線路。
  • 一路同行的凱恩斯與哈耶克
    經濟思潮的數次周期變革都離不開其中任何一位,二人堪稱20世紀經濟學人的愛與怕,對此尼古拉斯·韋普肖特的新著《凱恩斯大戰哈耶克》可謂最佳註腳。    至於哈耶克,雖然和凱恩斯一樣身材高大(兩個人都超過1.8米),甚至年輕了十六歲,但卻更多給人以中歐知識分子的形貌。其與凱恩斯的第一次見面就是一副典型學究模樣,絲框眼鏡搭配粗花呢外套,看重禮儀又謹小慎微,更有著倫敦霧一樣的英語口音,難怪他在劍橋的第一次演講讓臺下觀眾茫然無措,甚至問題也問不出。
  • 澳大利亞凱恩斯旅行攻略
    來到凱恩斯,請忘記鋼筋水泥森林帶給你的壓力夕陽下,在海邊散步牽著愛人的手靜靜感受略帶鹹味的海風聽聽風的呢喃 海的囈語凱恩斯的雨林是溫潤又充滿活力的,無論是土著人的歌舞還是各種可愛獨特的動物,或者乘纜車俯瞰,都有特別的感覺
  • 【大家】凱恩斯與牛頓
    [摘要]為什麼凱恩斯把牛頓和蕭伯納相提並論?因為蕭伯納在他的戲劇作品中,常讓劇中人表述牛頓的見解。凱恩斯抱怨蕭伯納的作品,時常改變歷史時間,也常更動牛頓的原意與文字。(頁374)四年後,1946年4月7日,凱恩斯寫了另一篇《蕭伯納與牛頓》,用以慶賀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192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90大壽。這是凱恩斯的封筆作,因為他兩星期後病逝。凱恩斯對《蕭伯納90大壽慶賀文集》(G.B.S. 90)的主編S. Winsten說:「我不想被排除在外。……這篇文章草率貧乏,但我實在過度忙碌。」
  • 凱恩斯與哈耶克誰贏了
    文 / 葉雷  今天,我們對凱恩斯和哈耶克幾乎針鋒相對的經濟主張,已經不陌生了。凱恩斯認為經濟危機的根源是資本家對投資預期沒有信心而減少投資所造成的,主張政府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有效的幹預和控制;哈耶克則認為經濟危機的根源是資本家的投資過度造成的,認為政府干預只會損害市場發展運行的機制,堅決捍衛自由市場秩序的理念。
  • 凱恩斯黃金旅遊季
    凱恩斯旅遊業正在進入十年以來的最好時期,近期在凱恩斯舉行的昆士蘭州旅遊及活動推廣局的董事會議 (Tourism and Ev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