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宸
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和奧地利經濟學家弗裡德裡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這兩個名字代表了制定經濟政策上的兩種針鋒相對的思想:凱恩斯常被視為主張政府有力幹預市場的旗手,而哈耶克則被看作自由資本主義的鬥士。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社會?我們對個人決定權究竟有多少信心?這些問題驅使凱恩斯和哈耶克思索鑽研。
這兩位現代經濟學大師的對決其實也是一場互動,而他們的思想在當下這場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中更顯現出特別的現實意義。
同一背景下的針鋒相對
尼古拉斯·沃博少特在其新書《凱恩斯與哈耶克:決定現代經濟學的衝突》中論證,不管對於經濟政策還是對於彼此的理論,這兩位經濟學家的真正看法都要更為錯綜複雜些。這本新書生動探討了我們這個時代最迫切的經濟問題之一:政府對市場的幹預應該保持在何種程度?
凱恩斯和哈耶克兩人都在一戰後成年並進行學術研究,他們既經歷了20世紀20年代的經濟繁榮,也體驗過30年代初的經濟大蕭條,但在如何讓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發展問題上,兩人的觀點卻南轅北轍。
凱恩斯認為,市場不會自動提供充分就業,經濟衰退時期會出現長期的大規模失業。他主張政府有責任通過增加商品和服務的總需求,以此來解決失業困境。
本書作者沃博少特現為路透社專欄作家,他也曾擔任《倫敦泰晤士報》高級記者。他在本書中巧妙地重建了凱恩斯理論形成時期的社會背景。20世紀20年代,英國正經受長期居高不下的失業率的折磨,後繼的政府決策者擔憂不斷上升的政府支出以及日益下降的稅收收入,卻不理睬凱恩斯所呼籲的公共支出,於是造成了凱恩斯所說的「惡性循環」。
「我們無所作為,因為手裡沒錢。」1930年,凱恩斯在一次調查經濟危機成因的政府委員會會議中說道,「正因為我們毫無作為,所以我們沒錢。」
哈耶克的結論卻截然不同。一戰服役結束後,哈耶克發現他所深愛的維也納「滿目瘡痍,人民信心嚴重受挫」,隨後十年間,惡性通貨膨脹讓奧地利經濟雪上加霜,上百萬人民的積蓄耗損殆盡。
沃博少特認為,這個經歷令哈耶克堅決「反對那些鼓吹通貨膨脹是治癒受重創經濟的良方的人」。哈耶克因此開始相信,「那些宣揚用大規模公共支出項目來解決失業問題的人不僅導致了失控的通脹,同時帶來了暴政。」
凱恩斯和哈耶克之間的戰役由此打響了。
凱恩斯與哈耶克的對決
1936年,凱恩斯出版《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矛頭直指古典經濟學以及像哈耶克那樣的古典經濟學擁護者。凱恩斯的攻擊目標包括幾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勞動力價格決定就業水平;供給創造需求;儲蓄自動轉化成投資。
凱恩斯從不認為他的理論發現會侵犯個人自由。恰恰相反,凱恩斯堅信「一個無人失業的繁榮社會是保障思想和行動獨立性的最可靠方式。這兩種獨立性在他看來正是真正民主的保證。」
哈耶克從未公然批評過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但到了1944年,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出版,該書成為自由論者的經典之作。哈耶克旨在警告二戰後中央計劃經濟體制存在的潛在風險。
哈耶克寫道:「我們有重蹈德國覆轍的危險。」
凱恩斯迅速回應,他鄭重提醒哈耶克,國家社會主義的興起並非由「大政府」引發,反而是由大規模失業和資本主義失敗所引起。
這是一場漫長的對決,這場決鬥一直持續到今天。有種種跡象表明,凱恩斯現在似乎是壓倒了哈耶克。然而,這未必是最終的結局。
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社會
本書的最後三分之一部分關注了這兩位經濟學大師留下的遺產。凱恩斯主義思想在戰後興盛起來,但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經濟增長放緩,通貨膨脹一觸即發,而在此之前,人們認為這兩種情況不可能同時發生。這似乎意味著「凱恩斯時代已在垂死掙扎」。
之後幾十年,哈耶克的觀點以及像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裡德曼這樣的支持者獲得了穩定的影響力。弗裡德曼認為貨幣政策而非財政政策才是管理經濟的主要工具。在本書作者看來,1994年美國共和黨誓言縮小「大政府」的《美利堅契約》,此後柯林頓總統的平衡預算立法,格林斯潘領導下美聯儲的運作,這些行為都可以看到哈耶克的影響。
2007年開始的美國次貸危機表明,歷時幾十年允許幾乎不受約束的市場自行增長和繁榮的試驗似乎失敗了,隨後兩年間,凱恩斯主義捲土重來,這種思潮在歐巴馬總統2009年初7870億的經濟復興項目中達到高潮。
沃博少特無疑是寫了一本極為重要的書。其引人注目之處不僅在於講述了兩位傑出思想家及其影響的歷史故事,還講述了政治決策及其輕重權衡的重要性。有時作者似乎被凱恩斯的魅力所俘獲,一如他的其他門徒。倘若本書能更多關注哈耶克及其思想演變,無疑會更有說服力。
不過這都只是吹毛求疵。沃博少特所分析的問題對於此時的美國和世界來說都至關重要: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社會?我們對個人決定權究竟有多少信心?我們對市民同胞及共同的未來究竟負有多少責任?
書名:凱恩斯與哈耶克:決定現代經濟學的衝突(Keynes -Hayek The Clash That Defined Modern Economics)
作者:尼古拉斯·沃博少特
出版者:美國W·W·諾頓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