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葉雷 今天,我們對凱恩斯和哈耶克幾乎針鋒相對的經濟主張,已經不陌生了。凱恩斯認為經濟危機的根源是資本家對投資預期沒有信心而減少投資所造成的,主張政府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有效的幹預和控制;哈耶克則認為經濟危機的根源是資本家的投資過度造成的,認為政府干預只會損害市場發展運行的機制,堅決捍衛自由市場秩序的理念。凱恩斯認為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赤字和公債,擴大政府支出,增加國家投資和消費,變相主張"貨幣國有化";哈耶克則認為把貨幣的發行權交給私營銀行,私營銀行基於自身利益而提供健全的、穩定的貨幣,主張"貨幣非國有化"。
凱恩斯和哈耶克轟轟烈烈的經濟學之戰,直接讓政府的決策者在兩位學者的想法之間搖擺不定,影響著世界經濟的起起落落,影響著數以億計人的生命和生計,迄今仍牢牢地掌控著經濟政策的走向。1929年至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使得以"羅斯福新政"為代表的凱恩斯主義得以普遍實行,似乎是凱恩斯贏了哈耶克。可是,20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讓世界經濟陷入了"滯脹"困境,使得以"華盛頓共識"為標誌的新自由主義思潮又成了制定經濟社會政策的主流價值觀念,哈耶克打了一個翻身仗,似乎贏了凱恩斯。20世紀末拉美、俄羅斯、東南亞、東歐等地區的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失敗,加上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機的影響,凱恩斯主義似乎又有捲土重來之勢。
凱恩斯和哈耶克的論爭,被稱為"歷史上最經典最著名的經濟學決鬥"。曾在《倫敦時報》和《紐約太陽報》任過資深編輯的美國著名記者尼古拉斯·韋普肖特,在《凱恩斯大戰哈耶克》一書中,為我們系統梳理了這一場論爭,讓我們在重溫那場經典學術盛宴的同時,一起審思"政府對市場的幹預應該保持在何種程度"這一嚴肅的經濟問題。《凱恩斯大戰哈耶克》
[美]尼古拉斯·韋普肖特 著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3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