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連奎:弗裡德曼凱恩斯與我通脹理論異同

2020-12-16 金融界

來源:金融界網站

作者:高連奎

通脹理論是經濟學中目前是一個比較尷尬的存在,幾部比較流行的經濟學教材的通脹部分,都存在著比較明顯的「論述困境」。凱恩斯學派的提出的「需求拉動型通脹」和「成本推動型通脹」與貨幣學派的理論並不能融合,以至於幾個版本的經濟學教材,在涉及通脹的部分都分布在兩個章節論述。

其實關於通脹的直接原因是清晰可見的,現有的理論也論述的比較清楚。我們唯獨缺少的是關於通貨膨脹「根本成因」的敘述,以及缺乏一個統一的理論將現有的通脹理論整合起來。

貨幣主義的通脹理論是有明顯缺陷的,薩繆爾森的理論也對現實解釋性不強。弗裡德曼一直認為滯脹是由於凱恩斯主義主的過度投資造成的,但是他並沒有把這個理論往下深究。既然通脹是由於「過度投資」造成的,那是不是通過「縮減投資」就可以治理通脹了?其實這個通過「反向推導」得出的結論特別重要。既然「過度投資」可以帶來通脹,那其實完全可以通過「縮減投資」來治理通脹。而我的通脹理論不僅說明了為什麼「過度投資」可以帶來通脹,而且指出了通過「縮減投資」治理通脹的方法。

凱恩斯創造了宏觀經濟學,但是凱恩斯本人的宏觀經濟學中只有經濟危機治理理論,沒有屬於資金學派的通脹理論。薩繆爾森等後來者,雖然用供給需求理論創造了通脹的「形成理論」,但同樣也沒有創造出凱恩斯學派的「通脹治理」理論,以至於宏觀經濟學只能由弗裡德曼拉來古老的「貨幣數量說」湊陣,但是「貨幣數量說」過於狹隘,顯然不能解釋所有通脹理論。後來的教材編寫者大多是「述而不作」,也就是將各學派的理論逐一羅列,或是小幅改進,比如新凱恩斯學派羅伯特戈登的「通脹三角」理論。

人類其實需要的是一次「分析範式」的革命,才能將通脹理論統一起來。我在本書中提出的「內源性通脹」和「外源性通脹」範式就是這種嘗試。其中內源性通脹,主要是指經濟增長性通脹,包括正常經濟增長引起的勞動生產率通脹和經濟過熱引起的通脹,而外源性通脹則包括貨幣超發,自然災難,資源短缺和進口等。這樣就將通脹與一些根本性因素結合起來了。

內源性通脹屬於「常規通脹」,外源性通脹屬於「偶發性通脹」, 人類需要治理的只能是「內源性通脹」,「外源性通脹」理論除了貨幣導致的外,理論上沒法治理,一般也不需要治理,但如果比較嚴重則需要通過「產業政策」進行幹預。

我的通脹理論,偏向凱恩斯主義,但又不完全是凱恩斯主義。比如「勞動生產率通脹」不屬於凱恩斯主義的,「經濟過熱型通脹」是凱恩斯主義的,但又符合貨幣主義,外源性通脹則可以將貨幣、自然災害、資源價格異動等特殊因素導致的通脹包含起來。

我的通脹理論明確反對貨幣主義學派「通脹是一種貨幣現象」的觀點,提出了「內源性通脹」是一種「經濟增長現象」的觀點,這也為我們後面治理通脹制定了理論基礎。我的通脹治理是不主張用貨幣政策進行通脹治理的,而是財政政策治理,這反而符合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特色,可以算是補充了凱恩斯經濟學的通脹治理理論。

相關焦點

  • 凱恩斯v.弗裡德曼:誰贏了?(圖)
    弗裡德曼的理論令人震驚  上世紀60年代,多數經濟學家認為,弗裡德曼對自由市場的信奉以及對凱恩斯理念的反對是邪惡、誤入歧途的,甚至兩者兼而有之。我在牛津大學時讀到他支持「自然失業率」觀點的論點,那時這一概念剛剛提出,我現在還記得當時受到的震動。70年代的大幅通貨膨脹——和平時期的空前水平——改變了輿論氣候(見圖表)。
  • 高連奎:中國式凱恩斯主義帶有「發展經濟學」因子
    反凱恩斯者  往往信奉兩種理論  中國反凱恩斯主義者,大多信奉的是弗裡德曼和哈耶克的理論,但這些學者對他們的理論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們可以對這兩個學者進行分析。  弗裡德曼批判凱恩斯是為了推廣自己的主張,面對經濟危機時,一般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加大政府投資,一種是多發貨幣,主張政府投資的是凱恩斯主義,主張多發貨幣的是弗裡德曼的貨幣主義,凱恩斯主義一直是成功的,弗裡德曼認為政府投資太麻煩,根本沒必要那麼麻煩,只要政府多發點貨幣就可以拯救經濟危機。
  • 跟弗裡德曼、凱恩斯、曼昆學談戀愛
    1929年至1933年,美國遭受了經濟大蕭條,羅斯福採取了凱恩斯的經濟理論,通過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等手段使美國經濟迅速復甦並強大起來。這樣一來,在很長的時間裡,凱恩斯似乎已經取代了亞當?斯密,成為資本主義的「新上帝」。當然,這個神話要等到上世紀70年代弗裡德曼來打破。
  • 凱恩斯的救贖
    儘管各國之間或有差異性,應用方法論上也有所異同,但包括中美在內的更多國家的宏觀策略都有著凱恩斯的影子。然而,在凱恩斯理論的發展史上,不斷面臨著來自現實經濟發展中無法調和的矛盾,和同行大師們的質疑。有人主張埋葬,有人主張繼續擁抱與救贖。
  • 黃海洲:2008年金融危機百年一遇,應引發凱恩斯《通論》那樣的理論...
    「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應引發「百年一遇」的理論創新  1929-1933年大蕭條之後,經濟學理論創新取得了重大突破。如大家關注較多的凱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還有瑞典經濟學家維克賽爾在1936年寫的《利息和價格》(《Interest and prices: A study of the causes regulating the value of money》)。我認為維克賽爾的《利息和價格》理論對今天的借鑑意義並不亞於《通論》。
  • 為什麼政府們最愛的凱恩斯經濟理論不靈了?
    凱恩斯理論的誕生對於政府來說,簡直比瞌睡了送枕頭還要貼心舒服,政府們如獲至寶,在這一光輝理論的支撐下,政府終於可以正大光明地不斷向市場伸出其有形之手。凱恩斯的經濟理論在實踐中並非一帆風順,到了上世紀的70年代滯脹發生了,凱恩斯的理論遇到了現實最直接的挑戰,它居然失效了。
  • 《通論》出版80年後,凱恩斯理論還成立嗎?
    編者按:1936年,凱恩斯巨著《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簡稱《通論》)問世,這本經濟學史上偉大的著作從根本上動搖了傳統經濟理論,引起了經濟理論上的一場革命,甚至一場社會革命。世界上大部分政府尤其是歐洲國家,或多或少的都接受了凱恩斯的經濟學理論。80年過去,如今的凱恩斯的理論還成立嗎?
  • 凱恩斯壓倒了
    這些問題驅使凱恩斯和哈耶克思索鑽研。這兩位現代經濟學大師的對決其實也是一場互動,而他們的思想在當下這場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中更顯現出特別的現實意義。同一背景下的針鋒相對尼古拉斯·沃博少特在其新書《凱恩斯與哈耶克:決定現代經濟學的衝突》中論證,不管對於經濟政策還是對於彼此的理論,這兩位經濟學家的真正看法都要更為錯綜複雜些。
  • 凱恩斯理論的現代意義及其局限
    凱恩斯在《通論》中否定了價格機制自動保證市場出清和市場機制總能使經濟資源充分利用而達到充分就業狀態的「薩伊定律」。凱恩斯認為,由於價格調整存在各類障礙,所有市場處於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狀態只是一種理論抽象,一種特例,市場經常性地處於供求非均衡狀態才是一般狀態,才是通例,這便是《通論》得以命名的原因。
  • 央行「低利率」困境:當凱恩斯遇見費雪
    他認為,解釋當前全球低利率主要有兩套理論——以費雪為代表的新古典理論和以凱恩斯為代表的流動性偏好理論。繆延亮指出,通常情況下,這兩套理論並不衝突,可以和平共存:凱恩斯理論側重名義利率而費雪理論偏重實際利率;凱恩斯理論強調短期而費雪理論關注長期。因此,凱恩斯理論的短期貨幣非中性與費雪理論的長期貨幣中性不直接衝突。
  • 經濟學十人十書:凱恩斯的中國聚會
    公號《經濟人》:總有人要求#薦書#,甚至只要求一本書,我總是為難,這次@南方周末 的編輯幫了忙,這期是對#凱恩斯的中國聚會#的推薦,根據書中推薦選了十人十書,很用心,感謝,故此在世界閱讀日轉發。感興趣可以關注他們的旗下公號《南瓜學堂》(pumpkinschool),很贊。編者按:經濟學對於理解世界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觀察維度。
  • 不妨重讀凱恩斯的《通論》
    對於凱恩斯在 《通論》中闡述的經濟政策思想,人們一般歸納為,在需求不足時,政府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即增加投資和支出以刺激經濟。而且,凱恩斯重財政政策輕貨幣政策。但人們往往忽略了凱恩斯在收入分配方面的政策主張。凱恩斯在 《通論》的第八章,談到財政政策的作用比利率政策大,但 「收入分配公平化的手段……在提高消費傾向方面的影響還將更大」。
  • 巔峰對決——《凱恩斯大戰哈耶克》
    銀華基金/文網絡上曾經流傳過一部火爆的說唱紀錄片,兩名說唱歌手分別出演了主張政府調節市場的凱恩斯,以及主張自由市場的哈耶克,並以說唱的方法幽默地表現了他們之間的辯論。而這個視頻的原著,就是由資深記者維普肖特撰寫的《凱恩斯大戰哈耶克》一書。
  • 中青報:凱恩斯與哈耶克誰贏了?
    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和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是20世紀經濟學思想史中兩位著名的人物。他們的思想,不僅對過去的經濟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在更有說服力的經濟思想主導之前,仍將對現在乃至將來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巨大影響。凱恩斯和哈耶克的論爭,被稱為「歷史上最經典最著名的經濟學決鬥」。
  • 凱恩斯大戰哈耶克:自由市場還是政府干預?
    凱恩斯與哈耶克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之上研究商業繁榮和蕭條的周期,卻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 哈耶克認為,改變經濟的「自然平衡」會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 凱恩斯認為,標誌著一個周期結束的大規模失業和困難,可以靠政府開支來緩和。
  • 凱恩斯儲蓄———投資模型及其發展辨析
    在經濟意義上,該模型是凱恩斯進行理論推演和提出需求管理政策建議的樞紐,是其社會投資理論的核心。  1.該模型的理論貢獻  透過該模型,凱恩斯針對20世紀20年代英國經濟的持續疲軟和緊接著的世界性經濟大蕭條,一反新古典經濟學教義,對就業不足提出了自己的解釋和對策,在理論上做出了重要貢獻。
  • 理解了凱恩斯 就理解了經濟周期最根本的來源
    凱恩斯大量談到人們面對不確定性時決策的困境,比如如何估算一個項目的價值,如何評估股票,如何對通脹進行預期,如何評判市場和交易對手的喜好(這正是我發展宏觀因子模型的初衷)。我們知道,有18年全球宏觀投機經驗的凱恩斯,有3、4次交易失敗經歷,正是對市場有了非常深刻的第一手認識,才讓他思考問題時腳踏實地。
  • 揚棄凱恩斯
    近來,有關凱恩斯是否正確的爭論沸沸揚揚。然而,在西方經濟學界,這場爭論古已有之。迄今為止,至少在學術界看到的是「尚未拋棄凱恩斯」,而政策制定者更不能走極端,還是少談主義、多謀發展為好。從《通論》出版開始直到上世紀60 年代中期,凱恩斯主義在西方經濟學界和大學講壇上佔有統治地位;這一時期甚至被稱作「凱恩斯時代」。然而,在上世紀70年代初,部分國家出現了物價高漲和大量失業並存的「滯脹」。凱恩斯主義在實踐上無法解釋這種經濟停滯和通脹同時並發的現象,陷入了嚴重危機之中。而且,凱恩斯的《通論》在理論上是缺乏微觀基礎的。所以,奧地利學派、貨幣學派等不斷抨擊凱恩斯主義。
  • 《凱恩斯大戰哈耶克》
    凱恩斯和弗裡德裡希?馮?哈耶克,隔著一道巨大的深淵,凝視著彼此。這道深淵,拉開了我們這個時代最轟轟烈烈的經濟學之戰:政府是否應當幹預市場。兩人同時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廢墟之上研究商業繁榮和蕭條的周期,卻得出了截然不同的結論。哈耶克認為,改變經濟的「自然平衡」會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凱恩斯認為,標誌著一個周期結束的大規模失業和困難,可以靠政府開支來緩和。終其餘生,兩人始終無法認同對方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