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有很多的詩人都對泰山的壯觀景象所吸引,讚頌泰山的詩詞更是不勝枚舉。但最讓人難以忘懷的是,唐代著名的詩人杜甫的《望嶽》,這首詩成為讚美泰山景色的經典作品。
《望嶽》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淺譯:五嶽之首的泰山,景色究竟有多麼壯觀秀麗?那翠綠的青山連綿不絕,跨越齊魯兩地。大自然把天上人間的神奇瑰麗的景色全都賦予給了你,高聳挺拔的山峰,把南北山脈陰陽分解,晨夕分明。望著層巒疊嶂升騰的雲氣,令人心潮彭拜,激蕩萬千。睜大雙眼遠望著歸山迴旋的鳥兒。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泰山的絕頂,往下俯瞰,群山一覽無餘,原本高大的山峰,都變得那麼的矮小。
背景:杜甫在二十五歲時,參加長安的貢舉考試,沒有考中,就懷著落寞的心情,在河南、河北及山東等地四處閒遊,於是就寫了這首詩。嶽,這裡指東嶽泰山,現在位於山東泰安市北側。杜甫當時正是青春年少,用這首詩讚頌了泰山宏偉壯麗的氣象,也藉此表達了自己對未來充滿了期望,有「一覽眾山小」的凌雲壯志。
東嶽泰山一直是文人墨客仰慕的勝地。文化內涵深遠,留下了很多賦詩題詞名句。但杜甫的這首詩作,使人們一提起泰山,首先就想到了杜甫的這首名作。光泰山上的石刻《望嶽》就有四處之多,最後兩句更是人們登上絕頂後的吟誦名句。
杜甫的《望嶽》不止一首,在中年和老年時,又各寫一首《望嶽》。每個時期的境況和胸懷不同,感悟亦有所不同,青年的杜甫風華正茂,有積極進取的精神,所以詩作大氣磅礴,豪情萬丈。
賞析:詩詞的首聯二句,是從遠處看泰山巍峨雄偉的景象。以人的問句開始,激發人們對泰山景色的好奇及喜悅激動的心情。接下來寫青山連綿翠綠的山色,把泰山的雄偉壯觀展現出來。
第三、第四頷聯兩句,由遠到近描寫泰山秀麗神奇、高聳雲端的巍峨形象。一個「鍾」字使大自然有了感情的色彩,也表達了作者對泰山無比的熱愛和讚美的心情。詞中用「割」字,仿佛高聳的山峰,把晨和夕分割開來,顯示出泰山的高俊氣勢。把靜止的泰山寫得活力四射。五、六頸聯兩句,凝神細望泰山,雲霧繚繞,層疊起伏,令人心潮激蕩。詩人極力張大雙眼,追逐那返回山中的飛鳥。「決眥」形容極目遠望的形態。歸鳥說明已是傍晚,但詩人仍在入神遠望,直到鳥去不見蹤影。此句表達了詩人對泰山的無比熱愛,以及詩人寬闊的胸襟。
最後尾聯兩句,是寫詩人由遠處望山,近處觀山,而聯想到登山。詩人不光是用眼望,是在用「心」望,對泰山的痴情。一個「凌」字,展現了登臨泰山絕頂的決心和豪情壯志。想像著登上峰頂的時刻,放眼望去,群山盡在腳下,顯得那樣的渺小。也看出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傲視萬物的豪邁氣魄。
感悟:全詩以飽滿的情緒,形象地描繪出東嶽泰山的雄偉氣勢,以「望」引申,情景交融,神來之筆,讓人身臨其境。此詩抒發了杜甫青年時代的豪情和遠大的志向,是描寫泰山的經典詩篇,被人們經久傳頌。
杜甫在當時遭貶的坎坷面前,不懼艱險,迎難而上的精神,很值得我們現代的年輕人學習。在失敗面前,要更加樹立自己的遠大理想,摔倒了重新站起來,只要堅持,總會登上風光無限好的頂峰,那時就能俯瞰大地,吟誦著杜甫《望嶽》中的名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更多文章請關注《文學漫談》,您的支持和留言是我進步的動力。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