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左為安藤忠雄作品《夢想椅》,中為盧志榮作品《圓櫃》,右為Davide Macullo作品《立體景觀》。金華圖
近40位建築師、設計師和藝術家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演跨界藝術展
人們習慣認為建築師是一群自說自話的人,這話離事實不遠。12月18日下午,當龍美術館為了主廳的一隻雞缸杯在外牆搭出禁城宮殿時,一群建築師卻悄悄在美術館一隅開起了自己的派對。這場名為「建築之外·弦外之音」的展覽邀請到了近40位建築師、設計師和藝術家,用視覺圖像、3D列印設計、音樂表演、多媒體和造型設計來觸碰和滲透藝術與建築的邊緣和審圖。展覽將持續至明年1月18日。
建築師的跨界
「建築之外」的展覽最初開始於北京。2013年底,策展人陳展輝發現《時代建築》雜誌做了一期名為「建築之外」的專題,請了各路建築師談談自己的「不務正業」。恰巧他自己也正在做建築與藝術跨界的展覽,便「盜用」了此名。從2013年底開始,「建築之外」展已登陸北京、上海、成都、廣州、倫敦、羅馬、威尼斯、斯德哥爾摩、德國弗賴堡等城市,超過150位國內外知名建築師及藝術家以不同形式參與展覽,涉及家具設計、雕塑、繪畫等諸多形式。
在開幕式上,指揮家蔡東鏵及他的三位樂手演奏了他特別為龍美術館創作的《龍圖騰·音樂傳奇》,一把大提琴、一把琵琶奏出激昂的樂曲,不過最特別的莫過於演奏背景中兩條「白綾」幕布般垂下,細看竟是繪圖專用的硫酸紙,而上面正是柳亦春設計龍美術館西岸館的等比例設計圖。打擊樂手不斷用自己的指節、手掌和鼓槌在設計紙上敲擊出節奏,特殊的質地所發出的清脆聲響與弦樂的撥拉相結合,在美術館的空間內產生有趣的迴響。
建築師們帶來的展品雖大都是興餘之作,卻又多少和建築脫不了干係,或是反思其建築實踐,或是傳達其建築思想。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設計的夢想椅,與家具製造商Carl Hansen &Sφn 合作,以三維膠板為材料,將其薄度與彎曲度發揮到極致,超出了人們想像中的膠合板可以達到的效果。安藤忠雄認為一件產品應該由一種單一的材料製成,而且是純粹的,沒有任何環境的影響。香港大學建築系副教授王維仁設計了一套新明體家具八帖,以不自然的家具實體構建鐵甲,形成不自然洞天的挖鑿空間。在三樓的一整面清水混凝土牆面上,次序排列了14×15共210本被燒得半落的雜誌,空氣中仍然瀰漫著焦味。這是王展鵬和邢一順的作品《焚書》,兩位建築師通過呈現燒書過程中脆弱不可擊的美感,來反思書本內外的關係以及建築最初關於人類未來的設想。
把一個展覽做成三個展覽
在上海之前,「建築之外」的展覽曾落地多處,不過陳展輝仍覺得龍美術館本身的空間帶給它很多的靈感。「在一個優秀的建築之內做『建築之外』,本身不就是件很有趣的事情麼?」此次展覽佔用的空間原本為龍美術館的商品部,共有三層。陳展輝告訴早報記者,除了極個別的牆面擺放了不易被幹擾的架上藝術,其他的所有作品都採用自然光線,所以天氣因素對於展覽呈現的效果影響很大。一天之中,清晨、傍晚的日照以及以後會裝上的燈光會讓作品展示出不同的面貌,這種對光影的獨特運用也源於建築師特有的敏感。「把一個展覽做成了三個展覽,這既是挑戰也是個機會。」他還戲稱,這些自然光的參與和牆體、地板的參與,好像所有的藝術品都被「柳亦春老師重新創作了一遍似的」。建築入侵了每一件作品。
參展的建築師之一俞挺認為,如果所謂的跨界活動是在廣義界限和實踐界限之間的建築設計相關行業中,那麼建築師的活動意義就在於介入相關行業,幫助其更好地理解建築學的規則和準則,從而和建築界形成良好的互動生態。著名的旅德攝影藝術家王小慧與建築的淵源頗深,她本人也是個跨界的好手,在當日的開幕論壇上,她說,「我不喜歡深井水,更喜歡一片湖,不過這湖的深淺,就要看各自修為了。」
無論是將其稱作「多樣的勝利」、「全人的視野」、「建築的邊界」還是別的什麼,像同濟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院長李振宇所說的,展覽之於他們本身就是一場大家的遊樂,至於展覽之外的反思與想像,這建築的內外自有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