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上海濱江美術館⑨|龍美術館:結合館藏做國際大展特展

2020-12-15 澎湃新聞
【編者按】無論是紐約、巴黎、倫敦抑或柏林,在全球各大城市,總有一條母親河貫穿,串起城市的過去和未來。而點綴河邊的美術館、藝術館,則見證、伴隨甚至激發著都市的發展和變遷。上海亦是如此。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推出的「崛起的上海濱江美術館」系列專題,將沿著浦江兩岸的濱江道,逐一領略江邊博物館、美術館的風採。它們或是深深根植於上海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或是這些年嶄新立起的城市新地標。這些「看得見江景的美術館」,是區域空間必不可少的景觀,亦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一環。

龍美術館(西岸館)

劉益謙和王薇或許是中國最具知知名度與爭議度的收藏家夫婦之一。

這對夫婦的龍美術館而今在上海已經有了西岸、浦東兩個分館,在重慶還有第三個分館。西岸館的特色便是結合藏品舉辦大展特展,於此同時,也會引進國內外當代藝術家的展覽,例如奧拉維爾·埃利亞松、詹姆斯·特瑞爾、安東尼·葛姆雷,都是最近曾蒞臨舉辦個展的國際知名藝術家。

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時,龍美術館(西岸館)副館長杜京徽介紹了美術館的建築、展覽和收藏,也對水漲船高的美術館門票定價做出了詳細解釋。

杜京徽

澎湃新聞:能否大致介紹龍美術館建築的歷史和改建情況?

杜京徽:

龍美術館(西岸館)是2014年3月28日正式開館的。現在的美術館讓很多人印象很深,外面有一排建築,是過去運煤的碼頭。設計師在改造美術館的時候把這個碼頭原有的一些老建築保留下來,把它建成一個有歷史年代感的、很有後工業感的建築,美術館和周邊的建築形成了一個完美的結合。現在很多改建項目把所有的老的遺存推倒重建,這個美術館在保留歷史風貌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個新的美術館,還是挺有意義的一件事。

現在很多觀眾來參觀我們美術館,很大一部分是來看我們的藏品、我們的展覽,還有一部分就是來看這個建築的,所以美術館本身也是一個藝術品了。特別是周末的時候,會有很多人在美術館外面拍照。

澎湃新聞:近年來上海的美術館越來越多,龍美術館自身的定位和特色是什麼?

杜京徽:

最近幾年,有好幾家新的美術館建館開館。我覺得從服務於社會,服務於大眾的角度來說,這是一件好事。每個美術館都有自身的定位,我相信新開的美術館,他們有自己的展覽規劃、產品定位。龍美術館(西岸館)在2014年建館之初,對自己就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大家通過我們這三、四年做的展覽也能發現。西岸館臨江邊,定位也很清晰,就是做國際性的大展和特展。不論是傳統的還是當代的,都是以大展特展為主,主要是國際國內的一流藝術家,一流藝術作品。我們美術館的創辦人有近30年的收藏經歷,所以我們美術館的藏品,是其他私人美術館難以企及的。結合藏品,再舉辦一些大展特展,這是我們區別於其他美術館的特色。

龍美術館(西岸館)

澎湃新聞:龍美術館在上海有西岸館、浦東館,還有重慶館,這幾個不同的場館,是否也有各自的定位和區分?

杜京徽:

是的。浦東館最初是在2012年對外開放,後來是2014年的西岸館,緊接著是2016年的重慶館。做每個館的時候,我們都有清晰的定位。我們美術館的收藏體系中有一個最鮮明的特色,就是紅色經典這一塊,因此,浦東館就是以紅色經典的展覽為主,我們也是一個紅色經典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西岸館就是以綜合性的大展、特展為主。重慶館因為展覽面積並不是很大,所以它以巡展為主,會精選一些西岸館的展覽和藏品去做展。每個館都有自己的特色,定位比較清晰。

澎湃新聞:能否具體介紹龍美術館的收藏體系?

杜京徽:

我們美術館的收藏體系:傳統的是一塊,包括書畫瓷器雜件;紅色經典是浦東館主要的收藏體系;還有一個就是現當代藝術,包括中國現當代藝術、亞洲當代藝術、歐美當代藝術。我們做展覽的時候,都是在這些的體系基礎之上進行由美術館自主策劃的一些國際性大展。

像傳統的,我們是每年一個大展的頻率:2014年的雞缸杯特展;2015年的清宮特展,就是雍正、乾隆和康熙年間的宮廷作品;2016年的宋元繪畫大展。當代展覽的頻率稍微要高一點,大概每年三個到四個,包括國內的、國外的,但無論怎麼樣都是一流的國際級別的大師。我們美術館做這些展覽也獲得了很多年輕觀眾的喜歡,這也是我們的定位。

龍美術館(西岸館)內景

澎湃新聞:在選擇展覽方面,你們是否有獨特的考慮?

杜京徽:

2016年有一個丹麥藝術家奧拉維爾,然後是詹姆斯·特瑞爾的燈光展覽,然後到2017年的安東尼·葛姆雷,無論是展覽形式,還是作品本身,更能讓觀眾走進去,切身體驗這些作品。他們是集觀賞性、學術性為一體的。一些當代藝術家,觀眾可以跟作品形成互動,參與性比較強。年輕的觀眾可以先走進作品,然後再慢慢了解作品、藝術家。這樣的展覽形式,我覺得觀眾好像更喜愛一點,特別是年輕觀眾會更喜愛一點。

大家走進美術館可以看到,很多年輕觀眾喜歡當代的展覽,稍微傳統一點的展覽,會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來學習。其實不管是哪種形式,從形式到內容,吸引人們慢慢走近,對藝術由外在的了解到內在的了解,真正的能將藝術家通過作品傳達出來的想法,一點點融匯到觀眾的心裡邊去。我們也是秉持這點,把展覽從國外引進到國內,這也是慢慢探索的過程。

澎湃新聞:龍美術館(西岸館)最近的展覽質量都很高,另外一方面,它的票價相對而言也是比較高的。你們在定價方面是怎樣考慮的?

杜京徽:

是這樣的,其實在微信和微博上有很多觀眾留言說票價相對其他美術館稍微有點貴。也不是說辯解,首先要跟大家講清楚:我們一般都是館藏展,基本上是50元,有一些其他的展覽,比如大展特展,會稍微增加一點。但是這個浮動也不是我們自己隨意的,因為這樣的大展特展從國外引進,首先要承擔高額的保險,當代藝術這一塊對展廳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有一些布展形式對展廳會形成毀滅性的傷害。如果說我們按照這個成本來算,我們的收費根本就達不到收支平衡。舉個例子,我們之前剛剛撤展的英國雕塑家安東尼·葛姆雷的展覽,我們的票價是100元,但如果是將保險、運輸、布展費用都加在裡邊,門票應該收到三四百塊錢,才能持平。這個展覽撤了以後,我們要對地面所有的受損進行維護。業內人士都知道,其實美術館是一個燒錢的行為,每天都有大量的支出,它(美術館)有資金的限制。很多觀眾說,美術館為什麼要收費?說(有的)美術館、博物館不收費,但那是有國家大量資金支持的,每年有大量資金計劃投入到美術館,我們沒有。我們都是依靠自己自力更生。

有時候美術館(收的價錢高),至少大家也會對藝術作品有一種敬畏的心情。很多公立美術館我們也經常去,如果是收費展覽,大家會靜靜在裡面形成一種良好的秩序。如果他願意花五十、一百,他對藝術有一種起碼的尊重,他知道藝術稍微有一點門檻,所以我覺得,這也是保障人們有一個好的觀展環境。我們美術館完全沒有指望用票價來盈利。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美術館現在也不可能有盈利的,如果你想要掙錢,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去開這個美術館。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對於文化消費越來越能接受,我覺得(收)門票挺自然的。

如果大家覺得我們的票價有點貴的話,我們每月的第一個周二是免費開放的,大家可以在這個時間段來參觀。當然,館藏展覽是免費的,特展有的時候還是不能免費。

國家層面上對美術館的發展會有越來越多的支持,不管是政策還是資金,我相信會越來越多。之前有一些主管部門的領導也說,不管是公立的美術館,還是私營的美術館,真正受益的是中國的老百姓,因為繁榮了中國的文化。當我聽到這樣的評論,其實挺開心的,覺得我們的工作得到了肯定。

做美術館其實很累也很辛苦,但是看到很多人來,覺得大家的辛苦還是很值得的。我們不像一些實體經濟,會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我們產生的效應是文化類的,它體現在長久的人的精神面貌、人的審美的變化上面。從這點上來說,大家做美術館是快樂並痛苦著。

龍美術館(西岸館)內景

澎湃新聞:你覺得龍美術館的發展變化與周邊區域有什麼關係?

杜京徽:

之前大家一想到去上海的美術場館,會想到M50、上海當代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大家會去這些地方。2014年以後,很多人慢慢把這裡當成看展覽的新去處。我有時候在前臺也會看到很多一家三口過來,年輕人喜歡看當代的,年齡稍微偏大一點的喜歡看傳統的。在一個美術館裡邊,每個人都可以獲得不同的知識點。

我們是西岸藝術長廊的一部分,我們離不開西岸的發展,但是我們自身的展覽也為西岸的發展做出了小小的貢獻。所以我覺得這是互相依存的。我們將來肯定還會繼續做好展覽,西岸也給我們做展覽帶來了很大的支持。

澎湃新聞:你覺得美術館與江岸有沒有一種互動關係?有什麼地方是比較適合看江景的?

杜京徽:

我們美術館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大家可以來欣賞岸邊風景,然後看看藝術品。我們美術館有一個地方,就是二樓的報告廳,我們自己的美術館員工很喜歡,我們有時候會在那裡做做活動,然後看著黃浦江上面來往的船隻。有時候,我突然就會覺得,生活、工作在這個地方,也挺優美的,一邊欣賞藝術品,一邊看著江景,卸下一周繁忙的工作。我們美術館的一些對外的活動會在二樓報告廳舉辦,比如一些兒童活動,大家在裡邊臨江舞蹈。

澎湃新聞:龍美術館(西岸館)到現在快四年了,美術館有怎樣的發展變化,對未來有什麼期待?

杜京徽:

我們每次在開會的時候都說美術館永遠是要以優質的展覽來立足,以優質的教育,配合展覽,吸引更多的觀眾。然後,像我剛才說的,要完成一種潛入人心靈的藝術的引領,藝術的教育。這是我們之前做的,我們接下來還是要繼續這樣做,因為這才是美術館的本質、核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崛起的上海濱江美術館⑦|西岸&東岸:從工業遺產到公共空間
    而點綴河邊的美術館、藝術館,則見證、伴隨甚至激發著都市的發展和變遷。上海亦是如此。「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推出的「崛起的上海濱江美術館」系列專題,將沿著浦江兩岸的濱江道,逐一領略江邊博物館、美術館的風採。它們或是深深根植於上海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或是這些年嶄新立起的城市新地標。
  • 國際女性藝術特展6日江北嘴龍美術館開展
    龍美術館(重慶館)今年又一重磅展覽——「她們:國際女性藝術特展」將於7月6日正式開展!  作為國內首次以古今中外優秀女性藝術家為主題的、具有歷史回顧意義的展覽,「她們:國際女性藝術特展」將呈現來自7個國家和地區的65位女性藝術家,跨越近十個世紀的優秀作品,其中包括[宋]楊妹子、潘玉良、方君璧、周思聰、喻紅、向京、曹斐、草間彌生(日)、奇奇·史密斯(美)、翠西·艾敏(英)、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塞爾維亞)、弗蘭茲·勒布拉(法)等古今中外優秀女性藝術家的作品。
  • 法國蓬皮杜中心特展登陸上海西岸美術館
    2020年11月10日,上海西岸美術館與法國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推出的特展「設計與奇思:裝飾之自然本源」在西岸美術館正式拉開帷幕。據了解,「設計與奇思」中大部分作品來自蓬皮杜中心館藏,同時展出的還有12位中國設計師的創作,包括來自由馬巖松主持的MAD建築事務所的骨椅、由設計師張雷用柔弱宣紙糊出的扶手椅「飄」、設計師陳旻用竹皮演繹出中國風的「杭州凳」,其他參展的中國藝術家和設計師還包括邵帆、周洪濤、楊泓捷等。
  • 原始質樸的龍美術館西岸館
    原始質樸的龍美術館西岸館   管天瑞 文/攝   上海徐匯濱江,一條近10公裡的大道上聚集了龍華機場經過多年發展,徐匯濱江的西岸文化走廊早已初見端倪,每一座新美術館的誕生與開放,都是一個工業遺產向文化產業轉型的全新示例。過去無人問津的工業遺址,正以一種華麗轉身的姿態,成為上海最吸引人前來的地段。   為了趕上路易絲·布爾喬亞在國內首個大型回顧展的最後幾天,我前幾日去龍美術館西岸館走上一遭。
  • 臺灣行旅——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品特展_ 藝術中國
    廖繼春《墾丁公園》1975油彩、畫布45×53 cm 臺灣行旅——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品特展展覽時間:2010年6月4去年10月,「兩岸城市藝術節——上海文化周」在臺北舉行,作為其中唯一的美術展覽活動,上海美術館率先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一場名為「上海故事——上海美術館館藏展」,此展覽結合上海美術館自身館藏資源,以最近六十年來「海派」文化的發展為立足點,講述上海面向世界的多元化文化格局,也反映上海這座城市所孕育出的特有的文化性格和文化故事。
  • 上海龍美術館(浦東館)即將免費開放
    龍美術館(浦東館)將從2019年2月22日起,免費對公眾開放。根據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藝術處公布的數據,截至2018年底上海共有美術館89家,其中國有美術館22家,非國有美術館67家。龍美術館(浦東館)免費開放之後,將為滬上民眾增添一處收藏實力雄厚的私立美術館打卡聖地。
  • 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海南開展
    當日,「天容海色」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展。本次展覽共展出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53件,涵蓋了中國畫、油畫、版畫等類型,吸引市民和遊客前來參觀。 新華社記者郭程攝11月23日,觀眾在觀看徐悲鴻中國畫作品《奔馬》。 當日,「天容海色」中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展。
  • 上海多家美術館復工:線上線下聯動 調整策展方向
    近年來,上海各大展館以高質量、國際化的策展激發觀眾的觀展興趣,也成為滬上文化活動的亮點所在。據了解,隨著疫情在國際範圍內暴發,對多數美術館的展覽排期造成影響,尤其是一些涉外展覽,需要根據國外疫情動態進行重新調整。目前,上海市疫情防控重點國家為24個。
  • 藝術過新年|崛起的上海濱江美術館②:震旦博物館與安藤忠雄
    而點綴河邊的美術館,則見證、伴隨甚至激發著都市的發展和變遷。上海亦是如此。這個系列專題,我們將沿著浦江兩岸的濱江道,逐一領略江邊博物館、美術館的風採。它們或是深深根植於上海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或是這些年嶄新立起的城市新地標。這些「看得見江景的美術館」,是區域空間必不可少的景觀,亦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一環。
  • 「深圳關山月美術館館藏海報展」在辛巴威展出
    為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對非文化工作央地對口合作」計劃,執行文化部對非工作「雙百計劃」(完成100項文化機構交流項目或平臺建設),作為深圳市與中國駐南非、辛巴威大使館結對開展對非文化外交工作的2014年合作項目,「深圳關山月美術館館藏海報展」於2014年7月28日下午在辛巴威基礎教育部展覽廳開幕,同時一系列的中非文化交流活動也先後開啟
  • ...中國,上海,齊白石,美術館,館藏,展覽,江南,鮑勃·迪倫,文化展...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9月29日報導:過兩天就將迎來國慶七天長假,還沒有計劃出行的市民不妨去博物館、美術館觀展。記者從市文旅局獲悉,長假期間,上海35家博物館推出61個大展,51家美術館推出近70個展覽,為市民遊客提供休閒、文藝的好去處。
  • 和美術館宣布開館展,又一座私人美術館落地廣東順德
    和美術館效果圖 和美術館在明年建築正式落成之際,還將迎來「世間風物——和美術館開館大展」,由館長何劍鋒先生擔任展覽主席,馮博一先生擔任主策展人,胡斌、王曉松、劉鋼、邵舒任策展人。開館展的主題「世間風物」指代人世間的林林總總,人類智慧和自然之物在相互交織中不斷影響著世界的面貌。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①|美術館群何以在浦江兩岸持續崛起
    浦江兩岸,無論是近期的西岸藝博會、Art021,還是「唐招提寺文物」、莫奈、蒙克、蓬皮杜合作展陳等一系列重量級大展,都讓人看到今年全球藝術界久違的「春天」,見證著上海的大氣與多元。疫情之下,浦江之濱,藝術的盛況何以不減。「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近期深入探訪上海濱江美術館群,探尋藝術的「上海時間」與背後。
  • 【防控疫情 線上展覽十一】江蘇省美術館館藏皮影與戲曲繪畫精品展
    中國畫-荷花舞 1979 葉淺予 68.4x67.7 紙本江蘇省美術館藏(圖片來源:江蘇省美術館)(圖片來源:江蘇省美術館)【防控疫情 線上展覽三】 向捐贈者致敬——中國美術館藏捐贈作品展(中國畫篇)【防控疫情 線上展覽四】 向捐贈者致敬——中國美術館藏捐贈作品展(油畫篇)【防控疫情 線上展覽五】 向捐贈者致敬——
  • 評展| 南藝美術館特展,失望中潛藏院校美術館普遍問題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自2012年開館以來,已歷五年。12月20日至21日,該院舉辦了五周年特展暨大學美術館特邀論壇。作為一場代表南藝美術館五周年的匯報展覽,展覽或因籌備倉促、展品選擇等問題,顯得令人失望,但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國內院校美術館普遍面臨的問題。
  • 一張畫映出一個時代:《為我們偉大祖國站崗》研究特展亮相龍美術館
    前來展覽現場觀展的沈嘉蔚的哥哥嫂嫂說,他們覺得自己的弟弟有這麼多優秀的作品,為什麼只用一張畫做一個展覽?一開始他們無論如何不理解和也不接受,等到他們進館看到兩個紅藍展廳,又聽了現場的新聞發布會和開幕式,最後非常認同感激陳履生先生這樣的策展理念。
  • 【雅昌帶你看展覽】南藝美術館五周年特展:一座百年名校美術館的...
    ·培根的《拳手》,現為南藝美術館館藏,也是國內公立美術館中收藏的唯一一件培根作品。  「大臉傻笑」是嶽敏君玩世現實主義的經典圖式,這件雕塑《現代兵馬俑》是嶽敏君捐贈給南藝美術館的作品,長期陳列於美術館的一樓大廳。
  • 崛起的上海濱江美術館⑥|看得到近現代華人美術的高度與深度
    而點綴河邊的美術館,則見證、伴隨甚至激發著都市的發展和變遷。上海亦是如此。這個系列專題,我們將沿著浦江兩岸的濱江道,逐一領略江邊博物館、美術館的風採。它們或是深深根植於上海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或是這些年嶄新立起的城市新地標。這些「看得見江景的美術館」,是區域空間必不可少的景觀,亦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一環。
  • 絲路丹青——甘肅美術館館藏作品精品展
    甘肅美術館是甘肅省唯一的省級專業美術館。《絲路丹青——甘肅美術館館藏作品精品展》的80幅繪畫書法精品,是從甘肅美術館館藏千逾件書畫作品中精挑細選而來。展示從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方興未艾的美術創作狀態。
  • 北京環鐵時代美術館館藏展及媒體見面會
    2009年10月17日至10月30日,北京環鐵時代美術館將舉辦「環鐵時代美術館館藏作品回顧展」。環鐵時代美術館建館兩年多來,本著以「學術帶動市場」的發展理念,致力於積極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