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上海濱江美術館⑥|看得到近現代華人美術的高度與深度

2020-12-15 澎湃新聞

【編者按】無論是紐約、巴黎、倫敦亦或柏林,在全球各大城市,總有一條母親河貫穿,串起城市的過去和未來。而點綴河邊的美術館,則見證、伴隨甚至激發著都市的發展和變遷。上海亦是如此。這個系列專題,我們將沿著浦江兩岸的濱江道,逐一領略江邊博物館、美術館的風採。它們或是深深根植於上海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或是這些年嶄新立起的城市新地標。這些「看得見江景的美術館」,是區域空間必不可少的景觀,亦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一環。其中,從世博中國館改建而成的中華藝術宮毫無疑問是黃埔江畔非常亮眼的一個建築。

中華藝術宮執行館長李磊說,這是上海一座非常鮮明的文化坐標,它不僅僅是形體上的有特點,很醒目,更是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溫度和深度。

中華藝術宮

2012年,世博會中國國家館被改造為美術館,並更名為中華藝術宮,這個事件曾經轟動了中國藝術界。具有61年歷史、原本坐落於南京西路的上海美術館整體遷入這座建築當中,在空間上,中華藝術宮提供了更大的體量和尺度,於此同時,它也是更廣闊的平臺與更宏偉的格局。

「上海美術館來到中華藝術宮之後,就面臨著兩個重大的課題。」中華藝術宮執行館長李磊在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採訪時表示,「一個課題是:在這樣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建築當中,如何展示中國文化的基本價值觀和中國藝術的基本面貌?第二個課題就是:如何在這麼大體量當中,發揮它的公共文化服務的功能,讓更多中國公民和國外的遊客,體會到文化的魅力?」

而今的中華藝術宮繼續承載著人們關於世博會的精神和記憶,例如中國館最受歡迎的展覽項目「多媒體版清明上河圖」依然在館內展出,於此同時,李磊表示,中華藝術宮有一個目標,「希望打造全球華人美術的雄偉殿堂,代表華人近現代美術的藝術的高度、寬度和深度。」

中華藝術宮執行館長李磊

澎湃新聞:請你介紹一下中華藝術宮的歷史和改建情況?李磊:

中華藝術宮的的前世今生有很多的故事可講,大家都知道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就是在這座建築裡面。這座建築本身是中國的建築設計大師何鏡堂主持設計的,具有很強的象徵意義,或者說它有很強的標識性,它是紀念碑式的建築。也正是這樣的一個建築,在世博會期間成為了舉世矚目的文化地標,象徵了中國在世博園,在世博會當中它的精神氣質。

世博會之後就面臨著一個課題:這樣一個標識性非常強的建築,如何讓它持續發揮作用?當時有很多方案,有主張商業開發的,也有主張讓它成為一個公共文化服務機構,不同的觀點都大家都在討論,最後上海市委市政府決定將它改造成一個美術館,命名為中華藝術宮。

上海美術館在2012年整體遷入這個建築,我們今天看到的中華藝術宮,實際上就是世博會中國館華麗轉身而來。但是這個內容裝載的是上海美術館。上海美術館已經具有了61年的歷史,是在中國最早建立的美術館之一,歷史比較悠久。上海美術館來到中華藝術宮之後,就面臨著兩個重大的課題。一個課題是:在這樣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建築當中,如何展示中國文化的基本價值觀和中國藝術的基本面貌?第二個課題就是:如何在這麼大體量當中,發揮它的公共文化服務的功能,讓更多中國公民和國外的遊客,體會到文化的魅力?開館五年多來,我們主要圍繞著這兩個方面。這是我們所謂的頂天立地,頂天就是要攀高峰,樹民族魂;立地就是要播春雨,潤百姓心。工作的展開就朝著兩個方向展開。

澎湃新聞:在諸多美術館中,中華藝術宮自身定位是什麼?展覽或收藏有什麼特色?李磊:

在中華藝術宮,我們陳列了20世紀以來中國美術許多名家大師的作品,最近我們推出的「江山如此多嬌」這樣的一個大展當中,就把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來的繪畫和雕塑的一個整體面貌,呈現在我們這座建築裡。也就是說當觀眾進入到中華藝術宮的時候,都能夠對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近現代美術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對中國的文化,尤其是繪畫和雕塑這方面,它的人文精神和詩性的表達,有所感受。所以我們說一個美術館溫暖一座城市。我們希望這座美術館能夠成為這個城市溫暖的發源地,一個發發光發熱的地方。

現在,中華藝術宮除了長期陳列之外,基本上每年有30到40個專題展,600多場公共教育活動,其中講座達到一百場,年度的觀眾量平均達到260萬左右。這樣的一個觀眾量在中國的美術館界都是一個比較大的數字,但是我們面對世界,與重要美術館博物館對標,還是有差距的。

從中華藝術宮來說,我們有一個目標,就是希望打造全球華人美術的雄偉殿堂。也就是說我們希望在中華藝術宮能夠看到全球華人的代表性藝術家的作品,這個是我們努力的一個目標。同時也代表華人近現代美術的藝術的高度、寬度和深度。近段時間以來,中華藝術宮的很多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像今年華人著名美術家孝勤先生就將他80件代表作品捐贈給中華藝術宮,成為我們永久的館藏。著名的華人美術家廖修平先生,也將他畢生的一百件代表作品捐贈給中華藝術宮。除了海外的華人之外,國內藝術家的捐贈也非常的踴躍,今年著名油畫家邱瑞敏先生,他的夫人著名的雕塑家吳慧明女士,夫婦兩個就向國家捐贈了一百件作品,成為中華藝術宮的永久的收藏。這樣的故事很多。為什麼有這樣一種聚集的力量?我想大家都有這樣的一個願望,希望自己的藝術能夠成為民族發展的一份能量,都希望把它貢獻出來,在公共文化的平臺上面讓它發光發熱,這是我們一個文化人、一個藝術家共同的理想和願望。

中華藝術宮吳冠中展覽區

澎湃新聞:你怎麼看中華藝術宮和這個城市、河流以及市民的關係?李磊:

如果問中華藝術宮和這座城市,和我們這座城市的母親河黃浦江之間,它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我想毫無疑問,中華藝術宮是上海的一座非常鮮明的文化坐標,它不僅僅是形體上的有特點,很醒目,更是代表了一座城市的溫度和深度。

中華藝術宮毫無疑問是黃埔江畔非常亮眼的一個建築。在世博會期間,在世博園的很多其他地點望過來的,這裡成為這個園區的一個視覺坐標。近年來兩岸貫通,就是黃埔江畔貫通之後,中華藝術宮的這個社會服務的功能其實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因為兩岸的貫通,使我們很多市民可以休閒,感受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感受它的建築、它的自然、它的人文,就會把中華藝術宮作為非常重要的首選地。在這一路上不管是東岸還是西岸,市民一路慢行過來,可以有很多的選擇,當然中華藝術宮是他們的一個選擇。尤其是在周末節假日的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中華藝術宮的觀眾熙熙攘攘,而且是有很多是攜家帶口,三代同堂,一起來參觀。還有若干個家庭,或者是那種小的美術學習班來到中華藝術宮,現場臨摹一些大師的作品,我們看了都非常的欣慰。

如果說十年前甚至五年前,我們還在參觀國外一些大的博物館的時候,看到很多外國的孩子能在大師作品面前直接臨摹和上課,就會非常的羨慕,也在想什麼時候中國的孩子能夠在大師的作品前面來上課,今天這個願望不僅實現了,而且成為一種常態。我們每個周末都會有很多孩子,有學校組織的,大量的就是家庭自己來參觀展覽和臨摹作品。所以一個城市文明的養成,公民素質的提升都是靠這些點點滴滴的給予所形成的。中華民族是一個愛藝術愛文明的民族,這個跟我們長期的文化養成是分不開的,這種長期的文化養成又是和我們基礎的硬體條件和軟體內容分不開的。所以兩岸之間有這麼多的美術館,這個是上海市民的自信,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自信。

我們很多觀眾可以在這裡,作為我們人生養成的一個很重要的起點,同時也是世界人民看中國的很重要的起點。就像我們到法國要去羅浮宮,到美國要去大都會,我們基於一個人類對文明的嚮往,對文明的追求,去這些博物館裡面瞻仰歷代文明的積累。我們應該把中國的文化,中國的這些文明的積累,當成人類共同文明的積累,它不僅僅是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的,同樣是屬於全世界全人類的。我們的工作,就是好好的把這些作品保護好,闡發好,展示好,讓他們能夠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讓大家從這裡面得到益處,得到滋養,這個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對我們美術館從業工作者既是一個巨大的責任,也是非常幸福的地方。

澎湃新聞:中華藝術宮有什麼特殊的地方,可以和江岸親近,或者看江景嗎?李磊:

中華藝術宮的建築是由兩部分組成的,一部分我們叫鬥冠部分,就是像鬥拱一樣的,還有一個是原來的省市區聯合館,就是平面的部分,它是兩個建築體合成這樣的一個建築。鬥冠部分的展示區是分為三個層面,從49米到41米,這個當中有一條旋轉的迴廊。這個迴廊,我們現在把它作為公共教育的300米長廊,在這之中有很多懸窗,通過這些懸窗可以看到整個世博園區和黃浦江江景,非常好看。所以當天氣好的時候,很多遊客和觀眾就在這些懸窗前拍照片,和背後的黃浦江合影,形成了一個非常好的景觀。從江邊看中華藝術宮,那就更好看了,它是有幾個點的。現在江邊的公園已經做得很好了,江邊的綠化也很好,從江邊透過一些樹來拍中華藝術宮,是一個很好的取景點。有的時候到江邊,也看到很多遊客把中華藝術宮作為背景進行拍照,效果也非常好!

中華藝術宮展廳

澎湃新聞:中華藝術宮原先是世博園區,部分也承載了世博園的精神和記憶,另外一方面它現在的發展其實大家也很關注,您怎麼看中華藝術宮和世博園區之間的關係?李磊:

世博會的中國館當時也是最受大家追捧的場館,在我們改造的時候就保留了多媒體版的清明上河圖,這個清明上河圖還是在中華藝術宮展出,也是我們觀眾最喜歡看的展項之一,我們持續了五年。可預期的時間裡面,我們這個展項還是要持續做下去的,可以說是近5到10年來這個高科技和藝術呈現的一個綜合的、高水平的呈現,這是世博的遺產給我們的饋贈,這個我們都要保存好。

世博會作為一個展示,它是一個階段性的,最後所有的這些場館還是要為後續利用的,所以整個世博園區,除了當時的一軸四館這個永久建築之外,還有個別的場館、國家館也給予了保留,現在也改造成美術館或者其他場館,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在盧浦大橋的西面,世博文化公園的建設。這個公園可以說是浦江沿岸最大的一個綠化地了,而且會有許多的文化設施構築在裡面。這時候中華藝術宮和世博文化公園,就會形成一個呼應關係。

澎湃新聞:現在濱江貫通,浦江兩岸又興起了這麼多美術館機構,你怎麼看這樣的趨勢?李磊:

浦東有中華藝術宮,有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還會有大歌劇院,還有一些文化設施。在對岸,浦西部分,有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還有龍美術館、餘德耀美術館,還有其他一些文化藝術機構,整個構成了一個文化鏈,而且是一條生態鏈。黃浦江兩岸的這些文化設施的構成就像一串項鍊,這是一個非常良好的生態鏈,這個生態我們不僅僅說它是自然生態綠化,它其實是一個人文生態。這個人文生態包含了我們的歷史傳承,包含了我們的自然風貌,當然還有歷史風貌,包含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和交往方式。上海這座城市通過硬體的改造,給了人的進一步的實現,為人的價值的實現,人的尊嚴的實現,人的學習的實現,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常可愛的城市裡面,一個具有無限可能的城市裡面,我們自己設想一下,我上午從西岸一路走過去,我能看到一些什麼內容,然後下午從東岸走過來,能看到一些什麼內容,然後再想一下,如果我要是進西岸的美術館去看看裡面的內容,這一天就走不完。那麼雙休日就用兩天,星期六走西岸,星期天走東岸,這個學習和享受是我們人民的幸福生活。幸福生活怎麼構成的,就是這些構成的,就是很多的細微的文化內容構成的。我們今天城市裡很多居民已經不存在生存的壓力了,其實我們有進一步的精神追求和自我實現的要求。兩岸的這些美術館給我們的美好生活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所以我們要珍惜。

【新春上海美術館觀展信息】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上海外灘美術館、復星藝術中心、震旦博物館、餘德耀美術館等均於春節期間閉館。春節期間開放的美術館信息見下:

中華藝術宮

春節期間(2月15日-2月21日)照常開放

時間:10:00-18:00

地點:浦東新區上南路205號

特展:江山如此多嬌:中國藝術的文心與詩意、海上延伸:2017上海藝術家聯合大展、同行:2017「一帶一路」國際藝術聯合展等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春節期間(2月15日-2月21日)照常開放

時間:11:00-19:00

地址:花園港路200號

展覽:青策計劃2017、遊珠戲寶:瑞士當代首飾設計展、超級工作室50年

上海博物館

春節期間(2月15日-2月21日)照常開放

時間:9:00-17:00(周一閉館)

地點:人民大道201號

特展: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巡迴展覽畫派:俄羅斯國立特列恰科夫美術館珍品展、歐亞衢地:貴霜王朝的信仰與藝術、典雅與狂歡:來自雅典衛城的珍寶

龍美術館(西岸館)

春節期間閉館5天(2月15日-2月19日),2月14日(臘月廿九)16:00閉館,2月20日(正月初五)起正常開放

時間:10:00-17:30(周五周六延長至18:00)

展覽:向京:沒有人替我看到,倫勃朗、維米爾、哈爾斯:萊頓收藏荷蘭黃金時代名作展等

昊美術館

春節期間閉館5天(2月15日-2月19日),2月14日(臘月廿九)22:00閉館,2月20日(正月初五)起正常開放

時間:13:00-22:00(周二至周五),10:00-22:00(周六、周日),周一閉館

展覽:見者的書信:約瑟夫·博伊斯X白南準、中國設計新勢力

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

春節期間閉館2天(2月15日、2月16日),2月17日-2月21日僅限2018迎春新喜票者入館

時間:10:00-18:00

地點:櫻花路869號

展覽:佛國山水I:造像深處

相關焦點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①|美術館群何以在浦江兩岸持續崛起
    澎湃新聞三年前曾推出 「崛起的上海濱江美術館」系列報導。時隔三年,當我們再次聚焦浦江兩岸的濱江走廊,所見已不僅僅是運營和興建中的美術館,一條貫通黃浦江兩岸的「濱江藝術帶」也日漸成型:從楊浦濱江的公共藝術、工業遺產改造,到陸家嘴濱江正在建造的浦東美術館,再到不同性質的藝術機構雲集外灘、西岸,以及正在開發的浦東前灘,藝術早已走出了美術館,走向了更廣闊的天地。
  • 崛起的上海濱江美術館⑦|西岸&東岸:從工業遺產到公共空間
    而點綴河邊的美術館、藝術館,則見證、伴隨甚至激發著都市的發展和變遷。上海亦是如此。「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推出的「崛起的上海濱江美術館」系列專題,將沿著浦江兩岸的濱江道,逐一領略江邊博物館、美術館的風採。它們或是深深根植於上海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或是這些年嶄新立起的城市新地標。
  • 崛起的上海濱江美術館⑨|龍美術館:結合館藏做國際大展特展
    而點綴河邊的美術館、藝術館,則見證、伴隨甚至激發著都市的發展和變遷。上海亦是如此。「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推出的「崛起的上海濱江美術館」系列專題,將沿著浦江兩岸的濱江道,逐一領略江邊博物館、美術館的風採。它們或是深深根植於上海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或是這些年嶄新立起的城市新地標。
  • 徐匯濱江龍美術館照明設計工程詳解
    本案例是徐匯濱江龍美術館照明設計工程
  • 十大美術館京城大比拼 公共美術教育崛起(全文)
    陝西省美術博物館——從零開始的館藏累積陝西是中華文明的搖籃,西安則是十三朝古都,擁有深厚的歷史積澱以及絢麗的民間文化。隨著「長安畫派」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孕育崛起,陝西也成為了新中國美術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 下雨也不怕,上海各美術館近60個免費展等你來約
    原標題:下雨也不怕,上海各美術館近60個免費展等你來約  氣象臺說:2019年元旦以來,本市各區氣象站日照時數普遍不足2小時,這在歷史同期極為罕見。在較活躍的暖溼氣流和擴散南下冷空氣的共同影響下,上海短期內還是維持陰雨天氣格局,預計周五的降水將明顯一些。
  • 史料與研究:中國近現代美術留學研究的現狀與展望
    中國近現代美術受到過哪些影響?如何看待現代美術史中的「東方」意識?當前中國的美術留學研究存在怎樣的現實困境與方向?近日,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舉辦的「中國近現代美術留學史料研究國際交流工作坊」,聚集近年來在美術留學領域卓有成績的研究者,呈現他們的研究成果。
  • 謝天新作|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知白守黑」的極致美學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新址位於靜安新業坊園區內,整個園區為原上海冶金礦山機械廠舊址。在對原廠房經過保護性改建後,大躍進時代的工業廠房跨越時空轉型成為一座公益美術館。一場大半個世紀的不期而遇,讓沉睡的舊廠房因美術館的新生而重新煥發生機。
  • 藝術過新年|崛起的上海濱江美術館②:震旦博物館與安藤忠雄
    而點綴河邊的美術館,則見證、伴隨甚至激發著都市的發展和變遷。上海亦是如此。這個系列專題,我們將沿著浦江兩岸的濱江道,逐一領略江邊博物館、美術館的風採。它們或是深深根植於上海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或是這些年嶄新立起的城市新地標。這些「看得見江景的美術館」,是區域空間必不可少的景觀,亦是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一環。
  • 上海的美術館建設方向和目標是什麼
    全市近百家美術館負責人濟濟一堂,分享和探討運營經驗,並進一步明確上海市美術館建設的方向、目標和要求。上海市美術館建設推進工作會議現場美術館作為藝術類博物館,是收藏、展示、保護美術作品,提供公共教育的專門機構,對於現當代文化的傳承、保護、收藏、研究,以及對當代藝術的發展的推動,美術館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 2019年,上海新增了哪些美術館?你又去美術館打過幾次卡?
    與2018年相比,上海新增的11家美術館中含國有5家,包括程十髮美術館、西岸美術館、上海久事美術館、金橋碧雲美術館、丁聰美術館。新增非國有6家,包括上海油罐藝術中心、上海長寧區左右美術館、上海浦東新區庫伯美術館、上海浦東新區上古神龍美術館、上海中閔虹橋美術館、上海青浦的青·當代藝術館。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⑥|藝術特展真的「網紅化」了嗎
    以「全球藝場·上海時間」為主題的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早已落下幃幕,然而,藝術的「上海時間」仍在延續。「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近期深入探訪上海濱江美術館群,探尋藝術的「上海時間」與背後。
  • 藝術的「上海時間」⑥ | 藝術特展真的「網紅化」了嗎
    以「全球藝場·上海時間」為主題的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早已落下幃幕,然而,藝術的「上海時間」仍在延續。「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近期深入探訪上海濱江美術館群,探尋藝術的「上海時間」與背後。
  • 臺灣近現代名家經典作品展亮相中國美術館
    4月2日上午,一場名為「美麗臺灣」的臺灣近現代名家經典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與廣大大陸觀眾見面。展覽由中華文化聯誼會、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臺灣文化會館基金會、中國美術館、中國國家畫院共同主辦。開幕式現場嘉賓滿座,臺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全國臺聯名譽會長張克輝、文化部副部長趙少華、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黨組書記梁國揚、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王富卿、中國美術館館長範迪安、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臺灣文化會館基金會執行長蘇進強、國際奧委會執行委員吳經國、臺灣文化會館基金會董事長林博文,以及為展覽提供借展作品的部分藝術家和收藏家出席了展覽開幕式。
  • 歷經十年從紅坊到法國館 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正式入駐靜安
    從紅坊到法國館,歷經十年後,1月17日,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正式宣布入駐靜安·臨港新業坊,並將於5月完成改建後對公眾開放。 用藝術煥發「工業遺存」活力 此次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將目光聚焦於原上海傳統的老工業區,整個園區在上海冶金礦山機械廠原廠房結構的基礎上進行了保護性改建,大躍進時代的工業廠房轉型成為了公益美術館。
  • 上海徐匯濱江:南拓北連 打造濱水文化會客廳
    原標題:上海徐匯濱江:南拓北連打造濱水文化會客廳  上海飛機製造廠的機庫改造為餘德耀美術館;廠房則成了西岸藝術中心;北漂碼頭上建起了龍美術館,而「運煤漏鬥」則被有機地融入了美術館建築。徐匯濱江美術館大道已初具雛形。
  • 畫中的黃浦江45公裡濱水岸線,上海久事美術館推出新展
    美術館藝委會委員,藝術家曹怡則帶著採風隊伍來到楊浦濱江,從上海國際時尚中心(該建築為1921年遠東著名的裕豐紗廠改造而成)到楊樹浦水廠(此為1883年建立的「遠東第一水廠」),採風的藝術家們在現場觀看、拍照、感受工業歷史遺蹟。「這是舊上海在發展上所不可缺少的歷史功能。」
  • 順德和美術館開門迎客|和美術館|安藤忠雄|美術作品
    和美術館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尹春芳)雙節長假,由日本建築師、普利茲克建築獎獲得者安藤忠雄設計的和美術館在廣東順德面向公眾開放。受疫情影響,原定於今年3月20日開幕的「世間風物——和美術館開館大展」,本次以「啟動展」的形式率先亮相。原展覽計劃中的部分國外藝術家作品將順延至「正式展」中呈現。
  • 汪天鑫作品GIANT《巨人》亮相上海陸家嘴濱江岸藝倉美術館
    中新網上海新聞1月12日電(王子濤
  • 藝術創意引領城市更新,上海「美術館大道」生態初現
    建築師柳亦春2014年設計完成龍美術館西岸館時,可能無法想像徐匯濱江在之後三年內的巨大的變化。原北票碼頭一排造型特異的煤漏鬥引起了柳亦春的興趣,他不但沒有把它們拆掉,反而以其造型為靈感設計了「傘拱」建築結構,成為整個龍美術館西岸館最為核心的部分。「城市進入後工業時期就會開始自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