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有促生長、延衰老、健大腦等功效,常被稱為「長生果」。但我們偶爾會遇到家裡花生發芽的情況,一些超市、菜場還有花生芽出售,很多人就會產生疑問:發芽的花生還能吃嗎?花生芽裡會不會有黃麴黴素呢?
其實,花生正常發芽是可以放心食用的,它的營養價值甚至比花生還高,對人體更有益!
正常發芽的花生指的是在合適的溫度、溼度等條件變化下花生出芽的情況,這種花生芽就和黃豆芽、綠豆芽一樣不僅可以食用,而且營養很好。
白藜蘆醇增多
白藜蘆醇是一種天然多酚類物質,具有很強的抗氧化性,可抗衰老、通血管、護心臟,對癌症也有一定的輔助防治功效。
研究發現,花生芽中的白藜蘆醇含量要比花生高出5倍,與葡萄中的白藜蘆醇含量相當,遠超過葡萄酒。
維生素C上升
花生中的維C含量比較少,但在發芽後卻會顯著增加,並在第5天左右達到峰值。而且根據研究,花生發芽時的維生素C含量甚至可能超過黃豆芽和綠豆芽。
蛋白質增加,脂肪減少
花生中的蛋白質含量在24%~36%之間,是堅果中的第一名。但花生油脂含量也很高,吃幾粒就會覺得發膩,難消化,易致肥胖。
當花生發芽後脂肪含量卻明顯降低,減少28%左右;而且,發芽5天的花生芽蛋白質含量增加約8.4%,很多蛋白質水解為胺基酸,更易於人體吸收,吃上去的口感也比花生好得多。
從中醫的角度來講,春季是一個生發的季節,吃芽菜正好有生發的作用;而且芽菜多是水發後生成的,種子原有的熱性被中和。所以吃花生芽補而不膩、補而不燥,更有養血補血、生發助陽的功效。
注意:
花生若是受潮發芽,其表面有黃色黴點,或帶有怪異氣味,那其中可能含有大量黃麴黴素,有較強毒性,切勿食用。
在家自己發芽菜,不僅安全放心,還能給生活增添一些樂趣。
第一步:挑選花生
花生選得好,出芽率就高。最好選擇帶殼的新鮮花生,粒大、飽滿、無破損,表皮光滑無凹凸,形狀正常不畸形。
對於患有貧血、萎縮性胃炎的人來說,可選擇紅皮花生,發芽後帶著外層的紅衣一起食用,能起到養胃、補血的作用。但血液粘稠度高,特別是老年高血脂患者則不建議吃紅衣。
第二步:選擇容器
發芽菜的容器要選擇底部有眼的,像家裡孔眼比較大的菜籃就可以,有條件的也可以直接購買發芽器。
容器使用前一定要注意清洗乾淨,表面不能有油。
第三步:泡發
花生洗淨後放入水中浸泡,水量起碼要沒過花生的2/3。大約10小時以後,取出浸泡好的花生,去除其中一些質量不佳的顆粒後控去多餘水分。
在發芽容器底部鋪一層廚房紙巾,將花生平鋪在上面;容器下面再放一個盆,裝適量水,保證水量不會沒過上面的花生。最後在花生上面蓋兩層溼潤的紗布,將它們放置到一個避光、通風的地方。
第四步:等待
期間要經常給上層的紗布噴點水,保持紗布溼潤。大約等待三四天左右,花生就開始出芽了,等長到適合的長度,就可以食用了。但建議不要發得太久,會影響口感。
小貼士:
花生芽一次性吃不完,可以去根放在冰箱中,大約能保存1個星期左右。
花生芽的食用方法和豆芽類似,可以煎炒、涼拌、燉湯等等,味道極佳。
薑絲炒花生芽
食材:花生芽、青椒、紅椒、生薑
做法:食材洗淨,青紅椒、生薑切絲備用。鍋中加水,放一點醋和油,水開後放入花生芽,焯水1分半左右撈出。
熱鍋冷油翻炒青紅椒絲,片刻後出鍋。鍋內再放油,炒薑絲,20秒左右加花生芽,放少許醋,之後倒入炒過的青紅椒絲,適量的鹽和少許白胡椒粉,翻炒1分鐘左右即可。
姜中含有的薑黃素,有一定的消炎作用,能抑制肝臟炎症,修復肝臟細胞;青紅椒中的膳食纖維能加速腸道蠕動,促進代謝廢物排出,減輕肝臟負擔。加上花生芽三者組合,有很好的護肝功效。
花生芽爆三仁
食材:花生芽、豌豆仁、核桃仁、蝦仁
做法:食材處理乾淨後,將花生芽先入鍋焯水。取一炒鍋,熱鍋涼油,把蝦仁和焯過水的花生芽放進去翻炒,片刻後放豌豆及核桃仁,加適量蠔油和清水,待全部熟透後放少許鹽即可出鍋。
豌豆可通腸瀉熱,核桃仁能補腎健腦,花生芽主要是植物蛋白,蝦仁則富含動物蛋白,搭配在一起能起到不錯的益氣養血、健脾補腎功效。
素拌花生芽
食材:花生芽、胡蘿蔔、黃瓜、春筍、雞蛋、大蒜、蔥
做法:花生芽去根洗淨,黃瓜、春筍、胡蘿蔔切絲,雞蛋打勻後入鍋攤成蛋皮,再切成絲狀。鍋內放水,將花生芽、胡蘿蔔、春筍絲分別焯熟,瀝乾水分備用。
將花生芽、胡蘿蔔絲、黃瓜絲、春筍絲都放入盆中,取一小碗加蒜泥、蔥絲、花椒油與鹽調成料汁,倒在食材上攪拌均勻,最後撒上蛋皮絲即可。
這道菜膳食纖維豐富,高蛋白、低脂肪,是減脂、瘦身人士的理想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