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家在獄中都讀什麼書?陳九霖讀了6遍《聖經》

2020-12-21 網易財經

(原標題:世界閱讀日丨企業家在獄中都讀什麼書?)

你們嚷嚷著欠他一個會員的那個人——快播的王欣,幾個月前已經出獄了。出獄後,也沒怎麼閒著,除了參加一些商業活動或行業會議外,還時不時談自己在獄中的讀書經歷。從1998年算起,國內就先後有超過50多位企業家先後進入監獄,其中不乏知名企業家,如褚時健、牟其中、顧雛軍、周正毅、鄭俊懷、黃光裕、蘭世立、李途純、張海、黃宏生、孫宏斌等等。

巧合的是,讀書都成了他們獄中生活方式之一,或者稱為寄託。用奧斯卡*王爾德的這句話來形容他們的心情,應該比較契合——「我們都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處在低谷的人更容易反思,也更需要答案,而獄中的生活比較封閉單調,少了分散注意力的人和事。於是,和王欣一樣,不少有過「監獄經歷」的企業家們,在監獄中或獲得自由後,都喜歡讀書或者開始談讀書的事。

今天是世界讀書日,借著這個契機來聊聊在獄中的企業家都讀哪些書。

作者丨姚贇

來源丨盒飯財經

王欣:用讀書3年追趕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時代的變化實在太快,2015年入獄,2018年出獄,這3年多的空白,恐怕王欣作為一個網際網路創業者,會被時代徹底拋棄。

讀書大概是縮短這種差距的重要方法。王欣在獄中的讀書效率相當高,快的話一兩天一本,慢的話一周一本,一本接一本地讀,3年多的時間,算下來可能有數百本。

出獄後,他也在公開場合中,從在獄中看的書中,挑了17本推薦給大家。通過這17本書,我們也能從側面了解,王欣在獄中還在關心什麼,思考什麼。

這17本書,分門別類下大致可以分為科技創新類、經濟管理類、宗哲生活類和一些虛構類的小說作品。

如科技創新類中,王欣竟然推薦了凱文·凱利的三本書《失控》《必然》和《技術元素》。

「KK」的小迷弟王欣,在評價《失控》時發表了這樣的感慨:「很難想到,這本書竟然是25年前出版的,KK的預測基本上都對了,如果25年前我就讀懂了這本書就好了。」

這類書籍中,除了凱文·凱利的書以外,還有史蒂文·霍夫曼的《讓大象飛》,埃裡克·萊斯的《精益創業》以及彼得·蒂爾的《從0到1》。經濟管理類,也是王欣獄中閱讀「書單」中的一個大類,比如《魔鬼經濟學》《理念的力量》《瘋傳》《超預測》《影響力》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一類受不少「獄友」推薦喜歡——宗教哲學、生活方式、心理情緒管理,通俗的話來說,可能大部分是「心靈雞湯」。

王欣主要看了並推薦了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薩欽哲仁波切《佛教的見地與修道》以及喬舒亞·庫珀·雷默的《第七感》等。

作為一家科技企業的創始人,看科技創新和經濟管理這兩類,意料之中。而宗教哲學、生活方式這類的書籍,可能是跌入谷底時必備的。

企業家在獄中都讀什麼書?

張海:獄中書架上的《史記》


有「氣功大師」之稱的原健力寶集團董事長張海,被起訴後,又「火」了兩次。

第一次是事發在00年的那案件本身,因職務侵佔罪等罪名被判處15年有期徒刑;第二次則2014年2月,通過賄賂和造假6年,逃往海外的事實敗露。

事發後,除了如何出逃這個問題外,不少人把目光聚焦到了張海這6年的獄中生活。張海的監獄生活,總結起來就是彩電、席夢思、獨立廚房和書架。

在監獄,張海擁有比其他「獄友」更多的特權。

比如,張海可以在監獄裡隨意看書和雜誌,在他的書架上,除了擺放著各種企業管理類書籍,還有一本《史記》。

在羈押的第二年,張海曾接受媒體採訪,在採訪中他說:「在看守所裡,每天讀8小時書,沒浪費一分鐘時間。」

據張海表示,這兩年的時間,他讀了幾百本書,每天早上讀《史記》。其中看到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

從史記中,看到的這些事例,刺激了張海的某條神經。那兩年期間,他寫了兩部,加起來80萬字的小說。

「這些聖賢遇難發奮圖強的故事十分激勵我利用難得的機遇和寶貴的時間,調整知識結構,提高見地,完善人格。」

不知道是不是《史記》中那些聖賢遇難發奮圖強的故事,激勵到了張海,才有了後來的海外逃亡大戲。

顧雛軍:沒有數學,我可能就傻了

入獄後的張海,新加了一個崇拜偶像——原廣東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顧雛軍。

顧雛軍和張海有著類似的入獄經歷,於2005年9月被正式批捕,2012年9月6日出獄。不過不同的是,一個逃往海外,一個一直在惦記著翻案。

羈押顧雛軍的地方一共有6間房間,一共關押了28個人,其中17個是殺人犯,還有11個患有精神病。

在看守所的顧雛軍生活比較簡單。因為年紀大了,也不用勞動,所以自己的時間相當充足。

在監獄裡,他每天看18個小時的書。

「看我在裡面,每次吃飯花一個小時,然後再在裡面轉,轉一百圈兩百圈的,坐牢就這樣,只能在裡面轉。每天轉完圈就看書,看書也還比較簡單。」

顧雛軍回憶,當時監獄裡大多是《鬼吹燈》之類的書,他卻想看數學和物理方面的書。於是,讓他的弟弟來看他時給他帶來。

大學之後,再學數據和物理,這件事支撐著顧雛軍的7年失去自由的生活,讓他沒有「變傻」。

「這7年時間,比我上研究生期間時,讀書的時間還要多。如果我沒學高深的數學書,我現在也就傻了。」

2017年12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三起重大涉產權案件依法決定再審的信息,其中一件就是顧雛軍的案子。

蘭世立:基督山伯爵放棄「復仇」記


原東星集團董事長蘭世立,已經是「四進宮」,未來極有可能「五進宮」。

2010年4月,蘭世立因逃避追繳所欠稅款,一審被判處四年刑期,第4次進入監獄。第5次監獄行,也差點在2017年完成。2017年11月16日,廣州市公安局新聞辦通報:國際紅通在逃人員蘭世立涉嫌合同詐騙犯罪。

而蘭世立在第四次出獄後,接受採訪時回憶了那段生活。

和顧雛軍一樣,蘭世立因為身體問題,在獄中不用「勞動」,也基本不參加任何活動。日子無聊,開始看書打發時間。每日有近一半的時間在閱讀。

蘭世立所在的洪山監獄有一間圖書館,藏書十餘萬冊,主要是經典文學名著、武俠小說和諸如法律、電子類的工具書。

他把大學時想讀的書都借了出來,其中包括他最愛讀的小說類。據他回憶,那段時間小說看多了,獄友們偶爾也會問他「今天書上講什麼故事」。興致好的時候,他像個說書人一樣,講講書上的故事。

那本《基督山伯爵》,是他在那段期間的最愛。

「會去聯想自己,只有在這種環境下更能體驗到。」 但他說,自己不想學基督山伯爵,不考慮復仇。「如果我把時間糾結在復仇翻案上面,毫無意義,可能一無所獲,我還不如討回資產,還有時間重整事業。」

不知道在獄中,蘭世立有沒有遇到牟其中,他倆有沒有一起看雪、看星星、看月亮,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

牟其中羈押的監獄也是洪山監獄,在那裡他待了16年,直到2016年9月他才刑滿出獄。

據牟其中說,他在獄中從來沒有終止閱讀和思考。新聞資訊、科學技術、政治哲學等等,各種類別的書都看,新書舊書,什麼都知道。或許王欣系統的閱讀方式,是像老前輩牟其中學習的——系統全面、更新快。

牟其中在監獄的16年讀了很多,比如,託夫勒的《第三次浪潮》、利斯頓的《第三次技術革命》、裡夫金的《第三次工業革命》、吳敬璉的《直面大轉型時代》、基辛格的《世界秩序》。

讀這些書外,他還看其他新聞資訊類書刊,他自己訂了10幾份報紙雜誌。天天看的《人民日報》,經常讀的《中國企業家》雜誌、《經濟觀察報》,甚至還了解美國《華爾街日報》《時代周刊》、英國《每日電訊報》《經濟學人》、日本《讀賣新聞》的最新報導。

除了「閱讀」這個動作之外,牟其中還會把有價值的內容分門別類,逐條摘抄、記錄,每天堅持寫三五千字閱讀心得和分析文章。

可能因為這種閱讀量和閱讀習慣,出獄時已經76歲的牟其中,竟然知道劉慈欣和他的《三體》。



張文中:讀了大量英文原著後,英文水平又提高了

去年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決定已發再審的三起重大涉產權案件,除了顧雛軍外,張文中的案子也在其中。

2008年一審後,北京物美集團原董事長張文中在獄中待了12年。出獄後的幾年中,基本也不出現在公開場合,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最高法決定再審他的案件後。2018年2月,在「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八屆年會」上,張文中進行了他出獄後的首次公開發言——朗讀了他的《給40年的信》。

和近期因為「鴻茅藥酒事件」剛出獄的譚秦東一樣,張文中吐露監獄中最令人痛苦的地方就是失去自由。

「今天告訴大家,最悲慘、最無助、最絕望的時候,讀書、用心用腦的讀書是人走出苦海、脫離困境、活下去的最重要途徑。書成了我最好的朋友,書是我最願意收到的禮物。」

關押期間,張文中一共讀了幾百本書,其中大部分是英文原著。他笑稱,也因為這樣,他的英文水平比原來又有了很大的提高。

除了自己讀書思考外,在監獄裡的張文中也沒「消停」。比如,在監獄和看守所搞科研,並取得了四項專利,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一項,一等獎兩項。比如,提出在監獄裡推動年輕人自學,參加成人高考,引起了監獄的重視並付諸實施。一些年輕人在監獄裡參加並通過了課程考試。

1035天,昔日的航油大王陳九霖一直精確地記得他在監獄裡待的時間。2006年3月,新加坡初等法院做出判決後,經歷1035天的羈押後,陳久霖入獄期滿於2009年1月20日刑滿出獄。

有人問他,在監獄裡想得最多的是什麼。

他回答:「活下去。」

新加坡的監獄管理制度和國內不同。那裡的犯人只有三分之一的有工作的權利和機會,三分之二的人成天關在小房間裡,又不能看書、也不能24小時睡覺,節假日都不放風,吃飯就通過一個小洞塞進去,吃完又從小洞拿出來……

國內監獄的條件不好,但從陳九霖的描述中,感覺新加坡的監獄更是糟糕。陳九霖在監獄裡參加了「基督教諮詢班」每周有三次上課機會,每次兩小時,可以坐在有空調的房裡看書、唱歌。這是在監獄裡難得的輕鬆時刻,但他發現經常有人缺席,「再一詢問,死了」。

所以這也能理解,為什麼陳九霖與其他企業家的「熬過去」「翻案」等想法不同——活下去。

讀書,成了支持他「活下去」的主要方式。

他在監獄讀了五六百本書,《資治通鑑》《史記》《聖經》《金剛經》《古蘭經》《道德經》《論語》等等都看了。

在很多人看來,會有些「鄙夷」,這些就是「心靈雞湯」麼!

但,「雞湯」有雞湯的作用。在人生低谷時,這或許是讓他寬慰自己,讓他挺過這個艱難時段的「救命稻草」。

「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這句話是《聖經》中陳九霖記得最熟一句話。

在獄中,他讀了6遍《聖經》。

蘇東坡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而對這些正在經歷我曾經經歷「逆旅」的企業家來說,在沒有自由的空間中,讀書成了一種消磨時間的方式,同時成為他們的一種精神寄託。

或許大部分的人,不會像本文中的獄中企業家一樣,經歷如此大的跌宕起伏。但,獄中還是獄外,人生不如意事也都是十之八九,對未來的寄託也好,寬慰自己也罷,讀書都是一種好辦法。

本文來源:網易財經綜合 責任編輯:鍾齊鳴_NF5619

相關焦點

  • 世界閱讀日|企業家在獄中都讀什麼書?
    用奧斯卡•王爾德的這句話來形容他們的心情,應該比較契合——「我們都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處在低谷的人更容易反思,也更需要答案,而獄中的生活比較封閉單調,少了分散注意力的人和事。於是,和王欣一樣,不少有過「監獄經歷」的企業家們,在監獄中或獲得自由後,都喜歡讀書或者開始談讀書的事。今天是世界讀書日,借著這個契機來聊聊在獄中的企業家都讀哪些書。
  •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真的嗎?
    不知道什麼時候,國學真的熱鬧了起來。很多的孩子在讀國學,很多的爸爸媽媽也在讀國學,這當然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這是我們中華民族開始復興的一個標誌。對此,我也是非常的高興。可是今天我要講的是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有的人讀了那麼多遍國學,或者說讀了那麼多經典的書,卻始終沒有明白經典?或者說他沒有開悟也對。不過有句話叫「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 值得借鑑:基督徒當以什麼態度來讀經呢?讀經的方法有哪些?
    讀經的見證一、戴德生的讀經法戴德生牧師從年少的時候,就按次序有系統的讀聖經。他在六十八歲作見證說:他四十 年之久,讀過聖經從創世記到啟示錄四十遍,大約每天讀舊約三章,新約一章,詩篇一篇。每天讀經、祈禱,先與神調和,然後再與人見面、辦事。」在戴牧師看來,研究聖經, 在乎遵行聖經的話;所以他解經講道,都注重實行這一方面。正是因為他實行他自己所知道 的,順服聖經的命令、應許,所以他能明白聖經的深奧。知道即去行,越行越知道。如經上所記,你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
  • 悅讀《聖經易讀學校》
    《聖經易讀學校》上帝通過40多位作者,歷時1600多年,寫成了聖經,在確保內容無誤的同時,也使其成為統一且連貫的整體
  • 為什麼有些基督徒,心裡明明愛著上帝,卻難以愛上讀聖經?
    □ 五分鐘以下□ 十五分鐘□ 三十分鐘□ 四十五分鐘□ 一小時以上3.你讀經的主要目的是什麼?我什麼書都不讀6.在讀經生活中,你最喜歡讀哪一類的經卷?其他的東西都已拿出來了,只有我仍是原封未動。7月25日 度假回來。到過許多地方,但我卻不明白自己在這次旅程中的用途是什麼。8月16日 再次被清理,這次被放在較顯眼的地方,原來教會的牧師要來探訪。8月20日 主人將祖母離世的日子寫在前面的家庭頁上,卻將筆夾在頁中,忘記拿走。
  • 北村薦書:人生十讀
    ———北村  第一讀我當舉《聖經》,這是一本奇妙的書。串珠《聖經》中每頁的註解表示相應經文彼此呼應,這對一本由多人在千餘年間寫成的書是很奇怪的,如果不是一位聖靈在默示先知,便很難達到如此高度的統一性。  默示並不神秘,作家能創作也有默示,只是前者出乎於最高權柄和啟示,而非人自己。故而《聖經》中的語式是權柄的語式,如「我就是」、「你必定」如何如何。
  • 讀語文小書也是讀人生大書
    老師、家長要做孩子閱讀上的引路人,不僅要告訴孩子讀什麼書好,還要指導孩子讀出好書好在什麼地方,培養起孩子自己的眼光和閱讀鑑賞能力。」這套書是一次帶孩子讀好書、讀出好處、讀出鑑賞力、讀出人生大書的有益嘗試。《百千大閱讀》系列具有明顯的特質,首先它是由來自一線的名師精選中外名家作品進行導讀,幫助孩子提高閱讀能力。
  • 讀經的時候什麼念頭都放下,專心去讀,就有悟處
    ,還想讀第二遍,這就是攝受的能力。你看一般的報紙雜誌,看一遍,絕對不想再看第二遍,這個攝的能力沒有,你不會想去看第二遍。好的書會看二十遍、三十遍,但是三十遍以後,就不想再看了;換句話說,它這個攝受的力量有限度的。
  • 【悅讀】名人、作家們,睡前都讀什麼書?
    當被問到「這個夏天你讀到的最好的書是什麼?」時,J.K.羅琳推薦了瑪德琳·米勒的《阿基裡斯之歌》。德魯喜歡讀歷史書,但作為哈佛大學校長,她會讓自己廣泛涉獵。  她的枕邊擺著許多書,其中一本是丹尼爾·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睡前看書也是她最喜歡的閱讀方式。
  • 樸槿惠獄中讀英文版《賴斯》 韓媒:兩人素有交情
    摘要:據韓國《月刊朝鮮》報導,樸槿惠被羈押的單人囚室面積為10.6㎡,雖然安有電視,但她從未打開過。酷愛讀書的她,被捕至今已經讀過多本書。包括韓國作家樸景利的長篇小說《土地》、李炳注的代表作《智異山》和《山河》、日本作家山岡莊八的小說《德川家康》等。
  • 天堂有路善是梯——讀《聖經》的一點體會
    天堂有路善是梯——讀《聖經》的一點體會中國的文化經典,可用三個字來概括,那就是「道、佛、儒」。懷著對人類經典文化的無比崇敬和熱愛,自己曾潛心拜讀過有關這方面的著作,受益匪淺。前不久,又有幸從朋友處借得《聖經》一部,同樣懷著聖潔的心,從頭至尾,逐字逐句地讀完。
  • 勞麗詩都讀什麼書?
    5月底,她趁優惠買了幾本DK系列的書,一周前,她又買了一箱書。此前勞麗詩因點讚方方微博而招來一片罵聲時,有人評價她,「是非不分 奧運冠軍也是沒讀多少書的」。還有人建議看她看看《證券分析》和《怎樣選擇成長股》,別整天整些沒用的。勞麗詩回,「你讓我一個專業跳水的看股票」。說勞麗詩現在跳水不行還情有可原,但在這個靠刷朋友圈和明星長微博來收穫閱讀量的時代裡,說她不讀書真有點說不過去。
  • 為什麼說什麼書都要讀一點?
    原創 | 李小墨今天我想結合《越讀者》這本書聊一聊,為什麼我覺得什麼書都要讀一點,不要挑食。本文內容主要有:1 )我們為什麼要讀詩歌?2 )我們為什麼要讀哲學?3 )我們為什麼要讀小說?4 )我們為什麼要讀歷史?5 )我們為什麼要讀圖像和漫畫書?6 )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和流行書?01 我們為什麼要讀詩歌?關於這一點,我三年前寫了一篇文章:《詩詞無用的年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詩?》
  • 101歲阿婆愛讀羅馬文聖經 獨自上教堂做禮拜
    黃喜阿婆讀的聖經,是羅馬文的 東南網-海峽都市報9月29日訊(記者 張帆 楊梅香這不,石獅寶蓋塘邊村101歲的黃喜阿婆就喜歡讀聖經,而且是羅馬文的。她20多歲就信了基督教,現在還經常獨自去教堂做禮拜。而且,她視力了得,這麼大歲數了,還能剪紙,送給有喜事的厝邊。惠安小岞東山村黃振宗老伯,同樣是101歲。他天天早起看報,外面的大事,沒有他不知道的。
  • 給那些想讀書,卻不知道該讀什麼書、怎麼讀書的人
    對於平時不怎麼讀書或是沒有讀書習慣的人,建議:1、選的第一本書,要容易讀,信息量不是很大,確保自己可以看完,比如,想知道怎麼專注的?可以讀讀知乎上 胖子鄧的《專注力管理——讓你的努力更有效》,喜歡心理學的,可以試試看高銘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想讀小說的,建議可以試著有文字價值的書讀起,比如王小波或是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自己選,(切記:只選一本,讀完一本再看或是再買下一本)2、第一本書,建議讀的時候,這樣嘗試:第一遍:
  • 張磊讀什麼書?
    格雷厄姆另一本著作《聰明的投資者》寫成於1949年,巴菲特在1972年修訂版序言的開頭寫道:「1950年,我讀到這書的時候才19歲,當時我就覺得這是最好的投資書,幾十年過去了,我依然認為《聰明的投資者》是最好的投資書。」2003年wsj記者賈森茲威格對每章都做了點評,頗有些甲戌本石頭記般的趣味。
  • 樸槿惠獄中讀《德川家康》 政界推測:她必定復出
    據韓媒報導,樸槿惠正在讀日本歷史小說《德川家康》。這部小說描寫的是日本戰國三英傑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權力鬥爭與盛衰興亡。分析認為,正是這本書促使樸槿惠下定決心,在庭審中開口。德川家康雖然大部分時間都處在二把手的位置,但因為過人的忍耐,最終成為勝者。被囚禁於法院與牢房之間的樸槿惠,正通過這本書尋找新的希望。
  • 「讀」書~10位文學大師的讀書秘籍
    四是設問,就是拿到一本書,先大體了解一下書的內容,然後合上書,可一邊散步,一邊給自己提一些問題,自問自答:書上寫什麼?怎樣寫的?為什麼這樣寫?要是自己,這個題目又該怎麼寫?魯迅認為帶著這些問題去細讀全書,效果會更好些。
  • 新概念英語學習法:一定讀夠100遍
    一實踐就發現,讀100遍可真不簡單,首先從嗓子上就受不了。連續讀完第1課的20遍,嘴巴不停,就要1個多小時了。搞了幾次勉強讀完50遍,就露怯了,想放棄。當時我真想抽自己幾個大嘴巴,不是金剛鑽攬什麼瓷器活。這是正常人都會有的反應,你們現在剛開始遇到的麻煩,我也遇過。我不是天賦異稟,毅力驚人。萬事開頭難嘛!
  • 讀聖經記不住?神的話語是屬靈的食物
    每一個活著的人,每天都需要肉體的飲食,以保證身體機能的正常運轉,有力氣工作、學習、生活。而作為基督徒,不只是需要地上的食物,更需要有屬靈的食物,就是神的話——聖經。耶穌在曠野四十天,受魔鬼的試探。在第一個試探中,魔鬼試圖讓耶穌將石頭變為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