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語文小書也是讀人生大書

2020-12-23 北京日報客戶端

有這樣一群有情懷有夢想的一線語文老師,抱著「讓每一間教室都透出閱讀之光」的理想,藉助網絡平臺發起了一場又一場的班級讀書會,成百上千的孩子家長通過這個平臺分享好書、學習創意寫作,這就是全國百班千人讀寫計劃。如今,這些老師把閱讀思考匯聚成《百千大閱讀》系列讀本,把海量閱讀探索落實到紙面上。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在序言裡說:「如果一個語文老師以為一本教材就是語文教學的全部的話,那麼他不可能把這門課教好,學生也不可能把語文學好。老師、家長要做孩子閱讀上的引路人,不僅要告訴孩子讀什麼書好,還要指導孩子讀出好書好在什麼地方,培養起孩子自己的眼光和閱讀鑑賞能力。」這套書是一次帶孩子讀好書、讀出好處、讀出鑑賞力、讀出人生大書的有益嘗試。

《百千大閱讀》系列具有明顯的特質,首先它是由來自一線的名師精選中外名家作品進行導讀,幫助孩子提高閱讀能力。其次,從統編語文教材出發,打通了單篇文章和整本書的閱讀,由點到面到立體,擴大孩子的閱讀圈。第三,遵循成長規律,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和社會意識。

《百千大閱讀》按照一個單元一個主題精選一組文章,幫助孩子擴大閱讀量,接著有閱讀策略地導讀,孩子在欣賞佳作的同時解決遣詞造句、創意讀寫的問題,然後還有整本書的閱讀推薦。打通課內課外,學習閱讀策略,提高讀寫能力,促進身心發展,所以這是一套有非常明顯的語文教學意識的讀本。

選文以兒童為中心,立足於孩子的成長。以六年級上冊《下一站等你》為例,選文的視野開闊,有書寫天地之美的自然文學,有抒發愛國情懷的文章,有難忘的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有對自我的認識、對友情的探索,還有閱讀策略的學習專文。每一個單元後面的思考題都是引導孩子聯想自己,將閱讀跟自己的生活產生關聯。比如說在閱讀了林良先生給家裡的狗狗寫的信之後,啟發孩子們:「你的身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好朋友?拿起筆把你最想對他說的話寫下來吧,話不在多,情真意切就好。」

六年級正是青春的早期,已有自我意識的萌芽,所以這一冊書有個單元叫「認識你自己」。幫助小讀者,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將會到哪裡去?為什麼每個人都不了解我?同學眼中的我,大人眼中的我,我自己眼中的我是同一個我嗎?有的文章探討一個人的外表是不是那麼重要?有的文章思考和他人的關係,沒有人是一座與世隔絕的孤島。還有如何做一個真正的我。來自託爾斯泰的提問:「做每件事的最佳時機?該跟誰交往?什麼事情最重要?」文末啟發讀者思考:這三個答案你是怎麼想的呢?引導孩子們給18歲的自己寫一封信,把自己的答案寫下來,也告訴自己的將來,現在的夢想是什麼。比如閱讀了畢淑敏的文章《我很重要》之後,讓孩子們假設:「如果有一艘宇宙飛船,即將攜帶一份介紹人類的資料出發,與眾不同的你會在這份資料裡寫什麼呢?」全書從讀到寫,從閱讀的樂趣到思維的樂趣,設計非常的巧妙,實際上是建立在積極心理學的基礎之上,由未來的期待回看現在的自己,以未來的目標引導今天前進的腳步。

《百千大閱讀》系列立足於兒童成長,很多主題在不同年齡階段都會出現,但是認識的程度不同。談友情,一年級著重的是如何交朋友、如何跟朋友分享,而到了六年級,則上升到了對知音的尋求和對共同價值觀的認同。

學生中流行一句語文學習魔咒:「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但是這套書,跟隨孩子的生活主題,從一年級開始很自然地引入文言文選段,無論是文言文還是寫作文都是滲透在成長中的每一天。六年級上冊有一個單元講魯迅的少年時期。一般學生印象中的魯迅是不苟言笑的形象,但其實他也曾經是個孩子,所以這一組充滿童真的文字帶我們走進一個文學巨匠的童年生活,有看社戲的熱鬧,有為父親求醫問藥的艱難,有破壞弟弟的風箏的悔恨。讀完之後,孩子就可以破除「三怕」魔咒了。

《百千大閱讀》系列每一冊書都有閱讀策略的學習,循序漸進。隨著不同年齡階段建立不同的閱讀策略,最終形成自己的閱讀體系。一年級的時候是通過閱讀體驗來形成一個直觀感受。二年級的閱讀策略是學會預測。一邊讀一邊憑著說明和線索,結合自己的生活常識、閱讀經驗,對文章的環境人物情節進行猜測,因為那麼一邊預測一邊閱讀可以調動孩子的各種感官器官,更好地融入書中的情境和角色,而且把文本和生活融會貫通能提高理解、分析、推理和預測能力。高年級則講快速閱讀,如何閱讀又快又好。快速閱讀的技巧一個是抓關鍵詞,把不理解的詞先放一邊,第二是每次讀只研究一個問題,第三是反思自己的閱讀速度為什麼不行?是知識點比較多,還是發生的時代背景不了解?是穿插的文圖有點複雜,還是對作者的獨特表達不適應?還是長句子太多閱讀起來有障礙?了解自己在什麼地方有問題,可以相應地加強練習。到了六年級開始有目的地閱讀,帶著一定的任務去閱讀。一邊閱讀,一邊和自己的生活建立連接;一邊在腦海中將閱讀內容圖像化,一邊在心裡提問。最後反思:閱讀改變了你的哪些想法?

如果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那麼由名師帶領的閱讀相當於坐上了電梯。整套書有一個內在的成長的脈絡,從一年級到六年級讀下來,每讀一本上一個臺階,讀完這一本書,又被引導著去閱讀更多的整本書,連起來就成為一個時間的階梯。這套書的最後一本是《畢業季》,最後一個單元是《我愛閱讀》,用6個閱讀主題活動迎接畢業,豐富人生、開闊視野。

就像書中引用的沈從文先生的文章《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所有的閱讀都在幫助小讀者閱讀人生這本大書。羅曼·羅蘭說:「從來沒有人讀書,只有人在書中讀自己、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這套書從一二年級就學習認識自己,經過6年的讀書和成長,再做一個特別的自我介紹:「你可以用哪一個書中的人物來形容你呢?」在書中讀到了豐富多彩的故事,看到了大千世界,加深了對自我的認識,然後邁向新的人生的旅程。

來源 北京晚報

作者 李崢嶸

流程編輯 邰紹峰

相關焦點

  • 初高中語文,讀了很多書依然寫不好作文,如何破解?
    讀了很多書,卻寫不好作文,你有這樣的苦惱嗎?如何破解?對於語文學科來說,作文佔到2/5的分數,可以說非常重要。但有些同學卻一直愁寫作文,初中的記敘文如此,即使到了高三寫議論文,情況也並沒有多少改觀,忐忑而迷糊的走上考場,結束語文的學習生涯。
  • 大語文時代:寒假應該讀什麼書?語文老師推薦高品質書單,收藏!
    大語文時代:寒假應該讀什麼書?語文老師推薦高品質書單,收藏!「不會閱讀的孩子,是潛在的差生」,這是清華附小竇桂梅校長說到的一句話。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大語文時代,而學習的局勢就是「得語文者得天下,得閱讀者得語文」,語文是學好所有科目的基礎,而閱讀就是學好語文的前提。
  • 書讀得雜,人生也雜七雜八
    一個問我:「翁成,你平時都讀些什麼書?」我回答他:「除了一些名著,其他的我都不挑,什麼書都看。」說真的,到現在止,我真的沒有完整看過一部名著。即使是《紅樓夢》,也只是大概翻過,當年正處於青春期,投機地翻讀過那些標題比較曖昧的段落篇章,而且如做賊一樣。
  • 讀書,是讀有價值的書好,還是讀喜歡的書好?
    我覺得要結合自己的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書,否則即便讀了很多書,也達不到閱讀的效果。那麼,我們該如何選書呢?根據自己多年的閱讀經驗,我分享2個方法:一、初級閱讀者,先從自己感興趣的書讀起我們都知道閱讀的好處,而且閱讀也是性價比最高的一種學習方式,為了能讓自己快速成長,很多人都陸續加入了讀書的行列。同樣是閱讀一本書,為什麼有些人收穫非常大,有些人卻讀起來很費勁?
  • 奇聯「傍百年樹,讀萬卷書」欣賞
    新課標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在「梳理探究」部分安排了《奇妙的對聯》,其中列舉了一些千古奇聯、佳聯、趣聯,要求學生通過欣賞對聯,感受蘊含在其中的文化意蘊,很有意思。但學生因為人生閱歷有限,文化積澱不夠,很難體會到它的奇處、佳處和趣處!年尾歲首,辭舊迎新。
  • 小時候沒能讀的書(組圖)
    那時候新華書店還沒開架售書這一說,不能據此在書店蹭書看,所以記憶之中,童年最焦灼的事情之一,就是無書可讀。後來年齒漸長,書倒是變得越來越易得,每每讀到好書,常有小時候未能讀到如許好書的嘆息,沒想到,這樣的嘆息今天居然變成了一篇文章的題目。  所謂「後悔小時候沒讀的書」,應該有一個基本範疇:那是小時候可能讀到的。
  • 高中語文老師不讓讀課外書,但這本書例外:高考作文閱卷老師最愛
    最近我發現一件有意思的事,我在讀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推薦我們讀《文化苦旅》,我妹妹讀高中的時候,她們語文老師還是讓她讀《文化苦旅》,如今侄子明年高考,今年他們語文老師還是讓讀《文化苦旅》。這些老師咋回事,跟餘秋雨槓上了嗎?
  • 小學一年級應該讀什麼課外書?
    1,我知道孩子閱讀的重要性,但我不知道該給孩子讀什麼和怎麼去讀?2,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讀的課外書,買回很多的書,自家小孩卻一本都不感興趣。先說說怎麼讀?根據教育經驗結果表明:孩子通過與爸爸媽媽共讀,在充滿興趣和意義的閱讀中,識字是自然而然就能夠習得的本領。【不要讓孩子認為讀書就是識字】三,不要總跟孩子說:「這本書教會了我們什麼?」
  • 百年百部圖畫書經典共讀計劃在京啟動
    日前,由北京師範大學教育集團主辦、北京師範大學亞太實驗學校承辦、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圖畫書創作研究中心及長江繪本研究院協辦的「原創中國·繪本童年」——百年百部圖畫書經典共讀計劃啟動儀式在北京師範大學亞太實驗學校舉行。
  • 「拆書」+「社群」:書可以這麼讀
    學員將在10個月內「讀」完34本書,每天只需花費15分鐘。  「我們總能看到有人給自己定下各種讀書計劃,但最後總是完成不了。所以我們設計了網上書院這種模式,想讓人堅持閱讀。」「熊貓書院」運營負責人曉風告訴科技日報記者。  掏錢上一次「網上書院」  熊貓書院是創業公司「風變科技」目前的主要運營項目。
  • 為什麼孩子讀了很多書還是語文不好?這事你想得太簡單了
    從專家到老師,都說要多讀課外書語文才能好,可是我們的孩子讀了很多的課外書,語文還是不見成績提高,作文不會寫,閱讀題理解不了。這是為什麼?首先我們要肯定一定,多讀課外書是沒錯的。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語文更是不可能學好的。這就像在給一個房子打地基,把房子比喻成語文成績,房子越高,地基需要越深。
  • 最近讀的書,《中國哲學簡史》……
    當時只讀了一小部分,因為沒有靜下來讀書的心情,工作忙,也很浮躁。《中國哲學簡史》從中國哲學的精神、背景及先秦各家的起源講起,對中國哲學的發展做了簡略而精要的概括。該書是馮友蘭先生在國外的講課稿,由英文翻譯過來,非常流暢,一點不艱澀,通俗易懂,而且邏輯性強。讀這本書的感受是,就是對自己國家的哲學有一個系統輪廓的認識,從前只是碎片化,一知半解的。
  •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語文課本中的濟南有多美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語文課本中的濟南有多美對於充滿活力的孩子們來說,旅行無疑是父母送給他們最好的禮物。暑假過半,一趟恰如其分的親子旅行,為年少的孩子了解世界打開了一扇生動明亮的窗戶。讀萬卷書,行萬裡路。
  • 北村薦書:人生十讀
    ———北村  第一讀我當舉《聖經》,這是一本奇妙的書。串珠《聖經》中每頁的註解表示相應經文彼此呼應,這對一本由多人在千餘年間寫成的書是很奇怪的,如果不是一位聖靈在默示先知,便很難達到如此高度的統一性。  默示並不神秘,作家能創作也有默示,只是前者出乎於最高權柄和啟示,而非人自己。故而《聖經》中的語式是權柄的語式,如「我就是」、「你必定」如何如何。
  • 百年百部圖畫書經典共讀計劃啟動 探索圖畫書學校閱讀
    新京報訊(見習記者 吳蘋蘋)10月14日,以「原創中國·繪本童年」為題的百年百部圖畫書經典共讀計劃啟動儀式在北京師範大學亞太實驗學校舉行
  • 2017年浙江卷高考滿分作文:人生如書,逐級而讀
    人生如書,逐級而讀 一考生 說話的境界分三個等級人生亦是如此,於「有字之書」中初步領略世界,於「無字之書」中體悟世間冷暖,最終在「心靈之書」中沉澱深邃靈魂。循序漸進,方可臻於完滿。 「有字之書」恰似借用他人視角看喧騰社會。它可以是外交辭令式的《左傳》,可以是縱橫捭闔式的《國語》,抑或是清新淡雅式的《世說新語》,它讓我們從中獲取知識,領略六韜三略的風採。
  • 入黔旅行,讀「厚書」
    想起前些時候,文人圈討論這部書以及這句話的熱鬧。大讚此書的恨不得把最「極端」的好詞用光,差評的倒溫和些,人們對封面的幾個字也引經查典。一行字如婚禮上「伴娘伴郎」,文友索引追溯,可見此書不一般。李洱被稱為先鋒文學之後最重要的代表作家之一,但說實話,我這是第一次讀他的書。我的天!開讀便驚到小心臟了。小林寫過長篇,頗熟悉長篇這「玩意兒」的脾氣。
  • 企業家在獄中都讀什麼書?陳九霖讀了6遍《聖經》
    因為年紀大了,也不用勞動,所以自己的時間相當充足。在監獄裡,他每天看18個小時的書。「看我在裡面,每次吃飯花一個小時,然後再在裡面轉,轉一百圈兩百圈的,坐牢就這樣,只能在裡面轉。每天轉完圈就看書,看書也還比較簡單。」顧雛軍回憶,當時監獄裡大多是《鬼吹燈》之類的書,他卻想看數學和物理方面的書。於是,讓他的弟弟來看他時給他帶來。
  • 三年級上冊語文《讀不完的大書》,跟隨一線教師梳理本課知識點
    文本分析《讀不完的大書》講述的作者小時候沒有玩具,通過對野外與自家房屋周圍的動植物描述,展現了大自然的奇妙、美麗,說明大自然是一本讀不完的大書,表達了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讀不完的大書》教師筆記1讀了課文題目《讀不完的大書》,你有什麼想問的嗎?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1.邊讀課文邊思考,讀不完的大書指的是什麼?請你找一找相關的語句。
  • 讀很厚的書 寫很純的文
    顯然,這與他的博覽群書、用心從教、潛心寫作是密不可分的。近日,我幾乎是爭分奪秒地讀完了他的新書《用文字捂暖教育生活》(華中教育出版社)。該書的每一篇都技巧圓熟、結構緊緻,就連篇名也精心結撰,蘊含深意。書分三輯:「讀書旅行」「生活碎片」「杏壇語絲」。共收錄了作者80餘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