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困擾著很多家長的問題。
從專家到老師,都說要多讀課外書語文才能好,可是我們的孩子讀了很多的課外書,語文還是不見成績提高,作文不會寫,閱讀題理解不了。這是為什麼?
首先我們要肯定一定,多讀課外書是沒錯的。如果沒有大量的閱讀,語文更是不可能學好的。這就像在給一個房子打地基,把房子比喻成語文成績,房子越高,地基需要越深。語文學得好,閱讀的基礎也要打牢才行。
而看那些語文學習好的,無不是地基打得牢,閱讀量又大,閱讀質量又高的。
所以這就引出了一個話題。如何從量的積累達到質的飛躍呢?
什麼是量的積累,什麼又是質的飛躍。舉個例子,從1到2到3再到4是量的積累,而從4直接到10,到40,則是質的飛躍。
而表現的語文上,如果孩子一直堅持閱讀,但孩子的成績如果一直在80左右,可以理解為他一直在積累量。而如果一旦到上了90,並且保持住了。則可以理解為發生了質的飛躍。
明白了語文學習量與質的關係。我們再進入具體分析。
一、量的積累需要長時間持之以恆,而閱讀真正對學習發生作用,可能只是量的10%在起作用。
我舉一個例子。據說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喪鐘為誰而鳴》這部著作的結尾一共修改了47次,最終的結果一定是只能有一個結尾。這說明,如果沒有47次的修改,就不會產生那一次滿意的結尾。這說明什麼?如果把寫作也比喻成生產的話,47:1,這是一個非常低的產出比。
而實際上,這對於閱讀的輸入到寫作的輸出,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比例。
一個作家出版一部作品,我們最終看到的是20萬字,可是他準備的資料,寫過的初稿,最後刪掉,重寫,再反覆修改。可能至少要200萬字。但如果沒有這200萬字的努力,何來最終呈現出的20萬字的精品。曹雪芹寫《紅樓夢》也有「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經歷。沒有這些,就沒有最後真正作品的呈現。
再說到語文閱讀上,無論是閱讀題還是作文寫作,沒有大量的閱讀積累,就不會有理解能力的提高,不會有寫作能力的進步。而積累的過程是:
讀過的——積累的——掌握的——運用的
經歷這樣四個階段之後,你會發現,真正實現「運用的」,需要太多「讀過的」。好比下圖。
閱讀是基礎,缺不了,但只是必要條件,還需要多寫多練,才是真正把閱讀轉化成語文能力
閱讀是一種能力,語文學習也是一種能力。閱讀能力是任何學習能力的基礎 。可是我們這裡說的閱讀,並不是僅僅是看書,或是看書多。而是「學會閱讀」。如果能更好地閱讀,家長和同學們可以去看一本書《如何閱讀一本書》。一定會有非常大的收穫的。
但是作為一名10歲左右的小學生,閱讀最重要的,也是最簡單的提升能力的方法就是邊讀邊動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話好強調的其實就是學習中思考的作用。
而思考是一個手,眼,腦協同的過程,很多同學讀書,過眼不過腦,導致閱讀效率非常低。
讀書動筆,哪怕在書上畫一畫,圈一圈,或是寫個旁註、隨感,寫個讀後感,通過這樣的更加系統、深入的思考,促進閱讀的吸收。
這也可以理解為要做讀書筆記。而小學生如何做讀書筆記,我也專門寫過文章的。大家可以在我的各個自媒體平臺查到的。
所以,千成不要把閱讀理解與語文能力簡單地畫等號。二者之間並沒有必然性。
與數學相比,語文學習的技巧方法與刷題同樣是必要的
以前家長們總有一個誤區,一些老師也曾這樣講過:語文成績的提高不在一時,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
這句話對了一半,確實不在一時,也無法在一時。可是長期積累怎麼做,沒有說清楚。這就迴避了問題的重點所在。
長期的積累,需要不斷地,有針對性地做一些專項練習,測試。比如基礎知識,比如現代文閱讀,比如古詩詞賞析,作文更是要多寫多練才能提高。
而這個過程確實是漫長的,甚至進步的感受也是緩慢的,甚至有時候還會覺得退步了。
為什麼呢?也與語文這一學科的特殊性有很大關係,因為語文太活泛。
數學一二年級學加減法,三年級學乘除。涇渭分明。
可是語文呢,有時候三年級的考題五年級來做也是錯誤百出,五年級的卷子讓三年級做,也未必會差。
語文的特點決定了,積累與進步總是「潤物細無聲」。可是要做的工作,一點也不少。
所以,話說回來,語文學科也與數學有一個共同點:需要刷題。也就是說,同樣也要注重操練。
多做一些題,通過做題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通過總結,找到方法,不斷查缺補漏。作文更是要多練筆,多修改,多從優秀作文裡借鑑。更是一刻不能停。不然很容易出現倒退與反覆。
至於具體的方法,我相信沒有一個包打天下,萬試萬靈的方法。如果哪位語文老師說:用我的方法,包你的孩子期末提高20分。聽歸聽,千萬別信,還是離遠點吧。
以上分析,希望能對家長有所啟發,能對孩子的語文學習有所幫助 。
我是 @林老師講作文,如果文章對你有所幫助或受益,別忘了關注、點讚,轉發。任何有關孩子閱讀與寫作的問題都可以與我交流。我將竭盡所能幫助家長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