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是中國歷史上最不好伺候、最難以捉摸、最善用權術的皇帝。中國歷史上有太多昏君、暴君,也有不少明君、賢君,卻鮮有他這樣的複雜人物——絕頂聰明又極度自私,其實沒有幹太多壞事,卻也沒有幹任何好事,所有的聰明才智都用來為自己謀取利益——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皇權在別的皇帝那裡,更側重於「權」,在嘉靖那裡卻偏重於「術」,是他駕馭臣下、精於制衡的「術」。
他慣好的套路就是:在一任內閣首輔如日中天之時,就培植拉攏一個年輕人,等這個年輕人逐漸坐大,便是現任內閣首輔被趕下臺取而代之之時。嘉靖在位45年,手下也算能人云集:高拱、張居正、嚴嵩、嚴世藩、胡宗憲……可是無論清流還是嚴黨,這些人下場如何呢?
張居正萬曆朝位極人臣,可最終被抄家,兒子活活餓死;高拱被勒令致仕;嚴世蕃被誅;嚴嵩淪落街頭形同乞丐;胡宗憲含冤自殺……其實無論奸臣還是權相,誰又逃得過天家威嚴?所有人的愛恨嗔痴、興衰榮辱,不都繫於皇帝一人之身嗎?特別是嘉靖這個有明一朝頭等聰明的皇帝。
嘉靖皇帝道長,其對謀國馭人的帝王權術的掌控已然達到了深不可測的地步,從他拔擢陳以勤和李春芳兩人入閣的旨意就可以看出端倪。陳、李二人在朝野的黨爭勢力中,明顯屬於中間的一方,多邊都不得罪。因此嘉靖帝將這二人拔擢入內閣,除了能夠進一步平衡兩方勢力之外,也能夠起到避免嚴黨與清流之間的鬥爭升級現象的發生。
李春芳為嘉靖二十六年宰相,後入內閣。李春芳後來坐到宰相的位置,與其同為興化人的高榖、吳甡也坐到了宰相的位置,於是後人將三人並稱為「興化三相」。李春芳因為事事支持徐階,也受到徐階看重。隆慶二年,徐階離職之後,李春芳接任內閣首輔的職位。內閣首輔相當於宰相,而這個位置少有像李春芳這樣的狀元,所以李春芳才有了「狀元宰相」的稱號。
李春芳文採出眾,有《貽安堂集》10卷行世,同時後世也有人質疑他實為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作者。李春芳祖籍勾容,後先輩移居南直隸揚州興化。明武宗正德五年,李春芳在興化出生,字「子實」,號「石麓」。
李春芳後來坐到宰相的位置,與其同為興化人的高榖、吳甡也坐到了宰相的位置,於是後人將三人並稱為「興化三相」。
嘉靖十年,李春芳參加鄉試,成功中舉。鄉試過後,他勤學好問,孜孜不倦,繼續學問,先後拜歐陽德、湛若水都名士大儒為師,學識得到了很大的增長。
嘉靖二十六年,自覺自己學問已經不錯的李春芳,赴京參加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試——會試。成功考取之後,又在殿試之中表現出色,被皇帝欽點為鼎甲第一成丁未科狀元。與他當時一同參加考試的,還有著名的「千古一相」張居正。
進士及第之後,李春芳以翰林院修撰一職入仕,後因為文採出眾,被挑選入西苑撰寫青詞。嘉靖帝當時特別喜歡青詞寫得好的人,李春芳受嘉靖帝賞識,於是與翰林侍讀嚴訥一同被破格提升為翰林學士,不久之後又升為太常少卿,兼任禮部右侍郎。
李春芳雖然受到嘉靖帝賞識,並且擔任了一些重要的職位,但實際上卻是在年老之時才成功入閣,得以進入明朝權力的中樞。同時遺憾的是,他入閣之後並沒有受到重用,行事多有轄制,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
李春芳擔任內閣首輔,相當於處於明朝政治中心的中心,其權利絕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在這個位置上,李春芳應該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然而他在接任不久之後,就開始上書請辭。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朝當時的政治鬥爭十分激烈,李春芳不願牽涉其中,因此選擇了退讓。
李春芳先後以父母老病,想要回家盡孝;身體病弱,回家養病等原因請辭,均為被皇帝同意。後來還是高拱察覺到他的心思,上書皇帝指責他「不忠不孝」,「親已老而求去不力,弟改職而非分希恩」,才得以成功離職。
李春芳回到家中之後,過著十分平淡而快活瀟灑的日子。回家之時,父母雙親具在,李春芳盡了好幾年的孝,才在父母走後去世。萬曆十三年,李春芳以七十五歲的高齡去世。朝廷得知此消息之後,特贈太師,為其上諡號「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