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喪葬習俗及禮儀

2021-03-03 大冶生活網

 大冶喪葬習俗各地區大同小異,這裡只是因繁就簡有關習俗介紹如下:

民間習俗是把死亡的人分為兩種

一種:正常壽命的結束,屬自然規律的反映,這種死亡的男人稱「壽終正寢」,女人則稱「壽終內寢」。

二種:非正常壽命的結束,即意外死亡,意外死亡又分兩種,一是生病的不治而亡,雖不是壽命的自然結束,但可當正常死亡對待,二是遭兇死亡,即意外死亡,如自殺或判死刑、遭兇殺而死亡,通常稱「非命死」,舊時的民間習俗規定,凡「非命死」的人死後,不能進家門和祖堂,也不準入祖墳山,其名字也不能上祖宗牌。正常壽終都被稱為「喜喪」,也稱「白喜事」。子孫後人要盡禮,並舉行一定的安葬禮儀,也稱「當大事」。葬禮禮儀習俗自人停止呼吸時開始,分為喪和葬兩個階段的禮俗。喪的禮俗自臨終時起有送終,報喪,入殮等主要程序。葬的禮俗有停柩,祭奠,出殯,安葬,立碑等主要程序。

一、送終

傳統的民間習俗認為,凡人享有50歲以上到老,病而死都算壽終。家人早有一定的準備,兒子子孫都要在逝者臨終前日夜守候,謂之「送終」,也是子女後輩應盡的義務。另一種說法:「死了人」也叫「老了人」,送終又叫「送老」,送終通常要做以下幾件事:1、錄取遺言 2、立遺囑 3、更衣整遺容。4、拿掉逝者忱頭,掀起蚊帳,抱走被子,將逝者仰面平臥,幫其將手、腳舒展伸直,並讓手掌握拳放於兩側,俗稱「攤屍」,如逝者睜眼要用手扶合。5、燒「壓氣錢(落氣錢)」,點「長明燈」,供「打狗坨」。

二、報喪

報喪,就是將逝者逝世的消息告訴親戚朋友和鄰裡。逝者死後第一件事對外要做的就是報喪,俗稱「把信」。「把信」前,一般要到當地道士,根據逝者出生的天幹地支,逝去的時間,出生    年  月  日,時辰,「輪時辰」,以便告訴親友死者斷氣時間,選擇入殮,火化,出殯的時間時辰。相關忌壓,禁忌和採取什麼樣的紀念活動。如「隔夜啟」或「早啟晚散」或「長七齋事」等相關內容。習俗規定,凡「把信」的人要先到喪家吃點東西或喝點水上路,所有親戚也要給「把信」的人吃點東西或喝口水,如主人不在家,自己要到主人家找口水喝。親戚接到報信後都必須按時參加弔唁和祭奠活動。並在出殯之前要去「奉看」。民間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爛」紅不「爛」白。即如紅喜事與白喜事同期必須以白喜事為準,同時,一旦特殊情況不能趕在送葬日期到達,不能「補禮」。

報喪的同時,第二件事是在大門外張帖訃文,稱「辭訃」。「訃文」一般寫清楚死者生庚歿庚日期時辰,入殮,火化登山安葬的日期,禁忌,忌壓等內容。

三、喪葬擇吉

擇吉是指:選擇人死後所葬的墳墓(雅稱為佳城).

擇吉是一項非常繁雜的事情,牽涉到易經八卦,天幹地支,風水忌壓等,如範「地空」是最大的禁忌,一般要查「輪仙命」表,由風水師或道士決定 。

四、入殮

入殮就是給屍體穿衣下棺,俗稱「入木」。(木指棺材)「入木」之前要與逝者更衣、整容,穿「壽衣」和鞋襪。壽衣鞋襪是在逝者生前做好的,而且是在逝者生前做壽的時候,將壽衣交給他。做壽衣的時間一般選在閏月的頭年正月。壽衣包括內衣,上下衣以及錦被(蓋的被子),兜單(墊的床單),共有七重,九重,十一重等三個層次。所謂「七重衣」是最少,指的是上衣兩層層,下衣一層,兜單錦被都是兩層,故作七重衣。「九重衣」即上衣三層,下衣兩層,被單四層。「十一重衣」是上衣四層,下衣三層,被單四層。做壽衣的布料不能用「緞子」。因「緞子」與「斷子」諧音,不吉利,緞子是斜紋的,所以凡是斜紋的一律不用。壽衣絕對不能用皮貨,有下輩子轉世後淪為牲口之嫌。鞋也要布做,用青色布,不能用皮鞋。女逝者要穿綠色棉襪,壽衣一律不釘扣子,只縫飄帶,因「扣子」亦不吉利。除衣服被兜外,要給逝者面部蓋一塊綠布稱「福祿巾」和用白線合成的腰帶,叫錦帶。合成的腰帶的線的根數,依逝者的享年的歲數計算,一歲一根線。入殮時,逝者的頂孝者及所有的親人都要守在旁邊,稱「親視含殮」。在確定出殯的前一天晚上孝家要安排人帶領孝子穿孝衣,攜帶禮物(指肉一斤,毛巾,鞋或衣服等)去登門接請「八抬」和「穿作」。屆時,他們就會按時來到孝家。

入殮時,主要有以下幾項具體細節:

1、下榻:用三口瓦給逝者做枕頭,即兩口瓦做伏放,另一口在兩口相連處仰放。,再在門板上放兩條白色布條,一條在上身處,一條在下身處以備抬屍用。然後給逝者沐浴,男逝者從左邊抹,女逝者從右邊抹,共抹三次,稱為「抹三把」。同時要念吉詞,「一把抹福祿齊全,二把抹子孫滿堂,三把抹成佛登仙。」女逝者抹三把後,由出家的姑娘或媳婦為其梳頭,只梳三下,也要念吉詞:「一梳金,二梳銀,三梳兒女一樣勻。」梳完後,將梳子折斷後扔掉,然後穿作呼逝者名字「請某某更衣去做客。」將屍體抬進棺木(水晶棺),兒孫下跪在「榻床」兩側大聲嚎哭,同時要撒「引路錢」。

2、入棺:

 「入棺」時剛抬起「穿作」要用腳將榻床推翻,將瓦踩碎,出門時要用兩個簸箕擋在門框兩側,以免遺體碰門框。入棺後要用銅錢垂中,再用白線量出中線,遺體要放正,不能有偏。遺體放好後,要將有關陪葬品(如死者生前愛好的物品)一同放入棺內,關鍵要把「壓氣錢」(落氣錢)紙灰包放在遺體上部兩側。然後「穿作」將「福祿巾」蓋上逝者面部,再放石灰,蓋棺。「訂棺釘」時,木匠要喊「某某,請躲釘。」,以免傷及逝者靈魂。到此裝殮結束,接著是掛孝帳,擺香案,安靈位。孝子,孝孫叩謝「穿作」及幫忙的人,入館後叫停柩。

孝堂的布置:一般入殮進棺後稱靈柩,存放在進門的右側,掛好孝帳後,張貼輓聯,架好竹杆,以便掛輓聯的「軸子」左門邊放大鼓,右門邊設大鑼,樂隊排在大門兩側,專門為傳報弔客來臨奏樂。靈柩前,要擺長明燈,蠟燭,供「打狗坨」及飯魚、肉、水果等貢品,中間放靈位,掛遺象,及帖「奠」字,並設香爐貢香,有條件的靈位前可擺放鬆柏盆景等,象徵逝者松柏長青,留芳千古。

五、停柩

人死後「在床謂之屍,在棺謂之柩」。停柩就是將入殮後的棺木停放在孝堂中,其中孝堂一般在孝家主堂屋,有的停在祖堂,時間按(輪時辰)的要求幾天不等,以便家族的人「奉看」及親友弔唁、祭奠,男稱「停柩在堂」女稱「幃殯在堂」。同時要在門外張貼門訃,內容主要是寫逝者的生歿及「壓忌」,「出堂」的日期等。門訃有格式,一般由道士寫(略)。

停柩後,逝者的子女及後人,按男左、女右日夜守在靈柩兩側,稱「守靈」盡孝,靈柩前的香案應不離人伺候,長明燈、蠟燭、香火要日夜不滅,並一日「三朝」上香朝拜,凡來客、孝女、媳婦等要哭靈,來人弔唁,孝男要穿孝服叩謝(跪著),來弔唁的人要將孝子扶起。「吊」是祭奠死者,「唁」是慰問死者親屬,一般弔唁的親友走進孝堂大門,就要擊鼓三聲,敲鑼一聲,並奏哀樂,弔唁者,要跪下、在「鄉道士」的主持引導下「舉香」,通常行「三叩九拜」之禮,之後,作揖告退。凡來弔唁的人都要帶紙、爆竹、花圈,主要親戚要帶「軸子」(布匹、毛毯、鴨絨被),軸子要有軸文,男稱大德望,女稱大懿德。如女婿、軸文,嶽父為「泰山其禿」,嶽母「泰水生寒」,除軸子外,還要有肉食、雞面、魚等物質,講究的親友是用「抬賀」,孝家要封禮。

六、做齋

「做齋」是在停柩期間必不可少的喪事活動,是「超薦」、「鍊度」一類的宗教活動,又叫做功德或做道場,做齋是「俗名」。做齋要請專門的道士(度師)做齋的規模按各孝家的實際而定,最大的是「二府」齋,其次是「隔夜啟」,最小的是「早啟晚散」。「二府」齋度師有11人之多,其程序20多項,一般都是「隔夜啟」和「早起晚散」其程序如下:

1、借樂;2、取水;3、啟師;4、發文;5、知會;6、禁壇

7、接聖;8、頒赦;9、破袱;10、遊十殿;11、放祀;

12、接亡;13、安位;14、拜家書;15、做煉壇;

16、建水火(跑煉);17、請旨;18、召亡;19、遊玩;

20、拜懺;21、早朝;22、誦經拜煉;23、午朝;24、勸亡;

25、劃學;26、除靈;27、辭聖;28、上堂。

七、做祭

一般由專門禮生等專業人士舉行,相當繁瑣,禮儀太多,現基本已淡化,這裡從略。

八、出殯

「出殯」就是出葬,俗稱「出堂」,出葬這一天,孝家要給八抬(八仙)六次飲食,其中早、中、晚三個正餐,其餘還有「過早」、「過中」,下午,喪家要以鼎罐送肉、面和酒到墓地給他們吃,名曰「暖井」,又曰「暖墳酒」。抬棺木的八人,一天之中可不同的稱謂,叩:早晨稱為「八仙」,中午稱為「八抬」,晚稱為「八腳」。

出殯之前,先要辭靈,即向逝者作最後一次告別,所有送葬的人都要穿孝衣、戴蓋頭、掛毛巾,向靈座行三跪九叩禮,俗稱「燒香」這期間,一般要舉行追悼會。古時,要做「發引」,由禮生來舉行,現已淡化,燒香追悼會後,孝子翻喪,然後鳴爆奏樂「登山」。

登山,即將靈柩抬上山安葬,入土為安。靈柩出大門時,古時有「搶大門」的習俗,即兒媳多的孝家,兒媳都爭著搶大門,即誰先出大門,英靈就會護佑誰,送上山後,原路返回,並將蓋頭取掉,不能走回頭路,英靈就會護佑誰,所有送葬的都要戴「蓋頭」、穿孝服、戴毛巾。

安葬的習俗主要有以下幾點:

1、破土:先是請風水先生(陰陽),選好墓地,破土後一般由長子或長孫,在出葬的當天凌晨4點左右寅時或卯時,孝子扛鋤頭提前到墓地,在開穴處跪著向前挖三鋤頭,叫「破土」,挖完三鋤頭後將鋤頭向後一丟,而後回家。

2、開穴:是「八抬」們在孝子破土處開挖埋靈柩的土坑叫「開穴」。「開穴」時,先由「八抬」中的一人,用腳掌在破土處量九腳半作為穴的長度,以棺材的寬為寬度。

3、下肂

將靈柩用大繩吊入墓穴稱為下肂,下肂前要得到孝子的允許後才能下肂,下肂後有一個規定,即在墓穴底用九張錢紙,每三張擺一排,共擺三排,或擺成「天」、「人」、「才」三字,然後將棺木入穴。並由風水師用羅盤核准墳向後撒土掩埋,掩埋期間要有道土「打安山」,「窖氣」(即地楔燒紙),民間對墓地及安葬時間有習俗,即正三、五、七、九月不能上祖墳山,如一定要上祖墳山要用九十九貫冥錢贖買墓地,「非命死」人不能上祖墳山。

4、送煙包:

靈柩埋葬後的三天,喪家於每天傍晚將用稻草紮成的「草龍」即長形的稻草條焚其一端,使其有煙,俗稱「煙包」,並且點燈三天,送煙包三天。

八、上墳土:

靈柩埋葬後的第三天,逝者的「三黨六親」及至親之人都要來到喪家,吃早飯後,一家人到墳上去加土謝墓,也叫「上墳土」,上墳土時孝子、孝孫人等要穿孝服、孝媳上完回村後,要到祖堂謝孝,見老大要下跪,到家後要在豬食桶,用鍋鏟攪三下,出嫁女要從墳地抓一撮土,直接回家,孝家要安排人送孝女,並帶三個菜過去用轎子送現在用車,一直送到家,路途中孝女要戴白蓋頭、穿孝衣,一路痛哭不止,俗稱「拖白」,直到婆家祖堂上香,見老人要下跪,孝女要對送的來人封禮。

如是家母去逝,孝家要到舅父家謝孝。

 

 

相關焦點

  • 【習俗】卓倉地區的喪葬禮儀
    1、土葬禮議 卓倉藏人有固定的墓地,一般選在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向陽避風的地方,墓地面積大約有幾畝地,每個家族共享一個墓地。亡者的喪葬過程中始終有「昂宦」念誦超度亡人靈魂等佛經。 卓倉地區藏人家,亡者未斷氣之前,就先請「昂宦」或僧人為將來靈魂順利地離開軀體而提前做活人《頗哇功》的佛事活動,以免人們到死亡時刻遭受現世的漫長的病疼之罪。藏傳佛教認為,做《頗哇功》儀式的目的是人在活著的時候,不免染上汙垢而難以自拔,有些人的惡行,來世報應,而有些人做了大善大惡則現世就能得到報應。
  • 遠去的樅陽喪葬習俗•下篇
    喪葬習俗流傳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喪葬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蓋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這個話題,上篇我講到了設「靈堂」而告一段落。本篇要和朋友們一起來探討樅陽喪葬另外幾個習俗,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在文末留言,作進一步交流!入殮入殮,又稱大殮、入棺、進棺、進材等,這是將屍體穿戴整齊後放入棺內的一道禮儀,起源於先秦時期。《周禮?6?1春官?6?1小宗伯》稱:「大斂、小斂」。殯殮之斂,古籍均作斂,入棺曰大斂,為死者換衣曰小斂。入殮,在樅陽民間又稱「進房」。
  • 漳縣鹽川喪葬習俗與彩棺文化【語音版】
    歡迎點擊收聽《鹽川喪葬習俗與彩棺文化》語音版俗話說,人生三大事:結婚生子、修建房子、老人過世
  • 「頭七」「尾七」,喪葬傳統中的「七七」習俗從何而來?
    自古及今,都有祭奠先人的傳統,當家中有親人去世之時,按照習俗有「燒七」的習俗,喪葬習俗沿襲至今,雖各地不同,卻又都大同小異。電影《頭七》「燒七」的由來中國最早形成完善的祭祀亡人的禮儀和習俗啊,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今文《孝經》當中,孔子便已提出過,對於亡故的長輩,
  • 東北的喪葬習俗
    喪葬習俗主要延續舊時的方法,有停靈,戴孝,入殮,出殯,下葬,圓墳,頭七。三七 、五七,百日,周年等。下面就喪葬儀式具體談一下。東北的喪葬習俗(三)一、掛孝在東北一帶地區,喪家在大門懸掛燒紙製作的歲頭紙,《也叫過道紙》是用燒紙做成的,紙條數是以死者年齡的不同來確定的,一歲一條,另外加上兩條,表示天地。
  • 傳統喪葬習俗和流程
    ,然后土葬會有許多講究,今天我們一起來詳細了解下中國傳統喪葬習俗和喪葬流程。火葬習俗受宗教靈魂觀念支配我國傳統喪葬涉及火葬的民族:羌族、彝族、怒族、拉祜族、普米族、哈尼族、納西族、瑤族等等。(現代葬法多以土葬為主)漢族視火葬為異端,火葬焚屍被認為是有悖孝道倫理的惡俗。 懸棺葬概念:我國古代流行於南方地區的一種將棺木放置於懸崖峭壁之上的一種古老葬俗方式。
  • 蘭州市民喪葬習俗正悄然改變
    12月17日,記者再次走進蘭州市殯儀館,發現焚燒花圈這一殯儀習俗在蘭州正悄悄發生改變,而很多人對孝義的理解也開始回歸。  浩浩蕩蕩的花圈隊伍不見了  央廣網蘭州12月24日消息  當天一大早記者就來到了蘭州市殯儀館。當記者抵達時,前來辦理喪葬火化事宜的群眾也陸續到達。
  • 唐河縣蒼臺鎮陳排灣村喪葬習俗中的歷史密碼
    喪葬習俗,在所有本民族文化中是最為特別的。
  •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有哪些習俗和喪葬文化?
    這天有哪些習俗和喪葬文化清明節又稱為踏青節、寒食節、三月節、祭祖節等。清明節、端午節、春節、中秋節,是我國四大傳統節日。清明節現在定於每年的4月4號,每年清明節都會舉辦春季祭祀活動,在民間人們在這一天會掃墓或者祭祀祖先,表示對已逝者的思念和敬仰之情。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就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喪葬禁忌知識
    最後淪為的就是喪葬文化、祭奠文化。故人離去以後,我們能表達的就是對故人的思念和尊重,於是在後事處理中的禮儀以及祭掃禮儀應該是我們需要注重和掌握的。本文就以喪葬禁忌為題做一次探討和總結。喪葬禁忌:3.喪葬禁忌細則:          中國傳統的喪葬後事處理,為了尊重祖先,形成了一些理念和操作上的禁忌。如果不顧這些禁忌就昭示著不吉利,同時也是對逝者的不敬。         禁忌(1)、忌雙日出殯。雙日則有不祥的預兆,認為雙日出殯有死兩人的含義,因而出殯時必擇單日,忌於雙日舉行。         禁忌(2)、忌正午出殯。在黎族地區有這一禁忌習俗。
  • 常見的農村喪葬習俗
    喪葬」是指一種為死去的人舉辦的儀式,有關漢族農村喪葬習俗都是怎樣的呢?中國民間農村喪葬習俗都有哪些,下面一起來看看吧!常見的農村喪葬習俗常見的農村喪葬習俗漢族農村喪葬習俗1、漢族人亡後中國民間農村喪葬習俗一、過世在農村,亡人為大,老人去世後一般都要經過嚴格和隆重的喪葬儀式才能入土為安,否則被認為是對亡人的大不敬,會遭受到報應的。老人在去世前,嫡系兒孫必須守在床前聆聽遺言和教誨,稱作「送老」。
  • 古代人尊禮重孝,一整套的喪葬禮制,民間也流行著種種喪葬習俗
    古代人尊禮重孝,一整套的喪葬禮制,民間也流行著種種喪葬習俗古代人尊禮重孝,人死後,子孫後裔對祖先要盡禮盡敬,恪守孝道,喪葬因而被列於五禮之一,稱為兇禮。隋唐承前代,制定出一整套的喪葬禮制,民間也流行著種種喪葬習俗。
  • 全球千奇百怪的喪葬習俗一覽
    喪葬習俗流傳至今,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世界各個民族也形成了許多特異的風俗。今天,一起來看看中國和外國都存在哪些奇特的喪葬方式和習俗吧。
  • 古代喪葬禮儀都有哪些步驟?18個步驟體現傳統文化,與迷信無關
    清明時節祭祀祖先,那我國古代喪葬禮儀有什麼過程?三分鐘了解又到清明節,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是掃墓祭祖的肅穆之節。當我們祭祀祖先時,我們是否想到祖先仙逝時是按照什麼禮儀呢?這就是我國喪葬禮儀。定義我們每個生活在網絡時代的人,每次提到喪葬時,都感覺這是一個很忌諱的詞,也是很晦氣的詞句。其實喪葬是一種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集大成」。從遠古時代到現在,每個朝代都有不同的喪葬禮儀,地域民族不同,喪葬禮儀也不同。
  • 【殯葬習俗】漢族喪葬習俗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並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
  • 農村的喪葬習俗禁忌
    雖然死亡一件可怕的事情,但又是每個人要面對的,而死後,關於喪葬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儀式,是對亡者的尊重和告別。
  • 外媒:新冠疫情推動拉美喪葬禮儀深刻變化
    新華社北京8月26日新媒體專電 據西班牙《日報》網站8月20日報導,拉美充滿歷史和藝術氣息的喪葬禮儀在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中遭受衝擊。 報導稱,對新冠肺炎逝者無法照常舉行葬禮的現狀,促使厄瓜多文化遺產研究所和厄瓜多喪葬文化網絡組織了一場嚴肅的學術討論。
  • 嶽陽縣毛田鎮:傳統喪葬習俗悄然改變
    為破除喪葬陋習、治理亂埋亂葬現象,自今年五月起,該鎮多措並舉,全面開展破陳規陋習、樹文明新風工作,著力整治亂埋亂葬違法佔地等行為,傳統的喪葬習俗在這裡正悄然發生著變化。 毛田鎮地處湘鄂贛三省交界處的相思山脈西麓,總面積180多平方千米,總人口5.7萬多人。這裡環境優美,靠山望水,許多老人,甚至外遷戶都看好這裡的風水,早早的修好墓地,希望自己去世後有個好歸宿。
  • 為何說以「五禮」為核心的古代禮儀習俗,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積澱?
    在《周禮》誕生之前古代社會中的文化習俗,基本上都處於自然發展的初級階段。當《周禮》提出「五禮」學說之後,習俗才與文化、禮儀相互融合,並朝著有序發展的方向不斷前行。尤其是在後世儒學及理學大家不斷完善之後,古代社會中的「禮儀」體系才逐漸形成。
  • 停屍、買水、進材、下葬——龍虎山喪葬習俗揭秘
    人生禮儀的最後階段便是喪葬,葬禮是人結束生命的殮殯祭奠儀式,也是人生禮儀中最具理念色彩的程式化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