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農村喪葬習俗

2020-12-19 最美終點站

喪葬」是指一種為死去的人舉辦的儀式,有關漢族農村喪葬習俗都是怎樣的呢?中國民間農村喪葬習俗都有哪些,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常見的農村喪葬習俗

常見的農村喪葬習俗

漢族農村喪葬習俗1、漢族人亡後,首先立喪主(死者的長子或長孫,無孫則以次子)、喪婦(死者之妻,無者為喪主之妻)和司禮,置棺槨壽衣,棺槨用料以松柏為上,桐 木、杉木次之。棺木的板數須成雙成對,厚2~3寸,4寸為好,5寸更佳。外形一頭大、一頭小。薄棺俗稱匣子,多用於幼喪。外刷土漆,呈深黑色,有的黑中雜 以紅色,內外刷桐油。富有之家棺內底部鋪煉熟的糯米灰數寸厚,還有的熔入麻油、松香等。壽衣習慣用單數,5件,7件不等,藍、藏青、灰色均可,忌用黑色。 不綴鈕扣,綴布帶繫著。衣外系一條白色棉線腰帶,線的根數與死者的年齡相同。腳穿棉鞋。、死者彌留之際,親屬靜候身旁「送終」。氣絕後,燒落氣紙,將屍體 移至正屋,置於床板或草鋪上,頭向下方,臉蓋黃裱紙。板下點長明燈,設牢盆(即泥糊盆),燒紙及紙人,又扎紙臺插於門外樹上,稱「望鄉臺」。死者子女披麻 戴孝,孝子手持哭喪棒,長約3尺。父喪用竹,母喪用桐,取父節在外,母節在內之意,棒上用白紙條纏繞。身系草繩或纏黑紗,穿草鞋或白面布鞋,有的地方赤腳 不穿鞋。光山、新縣等地,男性死了,孝鞋口左邊披臉子,女性死了則為右邊,父母雙亡則為雙邊。接著給死者沐浴,前身7次,後身8次,有的前後各擦3次,穿 上壽衣後入殮。棺底鋪香末,末上墊紙或褥,有的還置5枚銅錢。抬屍時,喪主抱死者頭部人棺,頭朝棺木大頭,平直仰臥。頭枕3塊瓦,腳墊2塊磚。口中含錢, 或食物、珠玉。2、蓋棺後,用3枚大釘封口。光山縣忌用釘,用木楔,棺口用糯米粥糊紙密封。人殮後,棺立中堂為靈堂,親人按尊卑長幼,男女有序,肅立守靈。親朋至吊,送以銀 錢、孝幛、祭牲(雞、魚、肉)、紙錢等物,家人不論長幼均跪門迎接。弔喪期間禁忌頗多,非葬事不談,面汙禁洗,女忌脂粉等。3、出殯前,請道士做齋,和尚念經,超度亡魂,模擬陰間閻府種種酷刑,請其一一破除,以拯救亡魂,免遭陰間之苦;將紙紮金銀山、樓宅亭閣、傭人僕役、車馬服 飾、望鄉臺等焚化,供亡人陰間使用;做堂祭,由喪主或司禮哭訴祭文,追述亡人生平事跡和德行。官紳之家為取吉祥,對此儀極為重視,往往設大型道場,搭祭 壇、祭棚,念經數日,小禮1日,大禮3、5、7日不等,奢費無數。1、3、5日的不樹幡,只掛各種神像;7日齋的要樹大幡,道士採八卦和二十八宿,意為上 天進表。做齋最後一日,在一空地上鋪一層柴草,將死者所用衣物付之一炬。出殯通常在亡後3日,富者有「五七」、百日、三年出殯的;拘忌風水者,有停數十年 不葬的。出殯之際,親友全體舉哀,助喪者將牢盆舉起,讓喪主頭頂片刻後摔碎於地,即碎便起棺,鞭炮,鼓樂齊鳴,孝匾、輓聯、挽幛與執法器的道士、和尚、風 水先生及吹打樂班先導,喪主手持招魂幡或手捧亡人遺像「拽纖』(長約4丈的白布一頭束於喪主頭上,另一頭搭在棺頭)隨後而行。抬棺者8人,俗稱「八仙」。 途中親友設路祭,須停棺受祭,孝子陪拜叩謝。4、墳地位置由陰陽先生確定,葬前打井坑,須一次挖成。棺至後,先繞墳坑3周,再由喪主在坑內略躺片刻,謂之暖坑。坑內撤五穀,將一定數量的陶、石器、錢幣等 隨葬,俗稱散財。棺落坑小頭朝前(方向一般為東南),大頭朝後,由風水先生「分經調向」,定好棺位,然後用石灰填築,封土。5、亡人安葬後,還要舉行各種祭奠活動。3日內,每日夜晚親眷到墳上送火把。第三日孝眷到墳前擺祭,接土圓墳。6、從亡人死亡之日起,每7日為一期(即「一七」),到靈前焚香化紙。「五七」時,到墳前燒紙,並將紙制人、馬、屋及生活用具燒掉。孝子在「五七」之內(光山 等縣是百日內)不能理髮剃鬚,不穿紅戴綠,不赴喜宴,名曰「囚七」,替亡人坐牢。下葬後,將亡人靈牌按男左女右安置在供桌上,每日早晚一爐香,中午供飯; 直至滿周年。周年時,焚香、化紙,親友參加祭奠。孝子守父母之孝為3年,伯叔兄弟和夫妻之喪為1年。男穿白鞋3年,女穿白鞋8個月。3年內,頭年春節不貼 春聯,只貼菱形白紙,子孫不外出拜年,近族人家不貼紅聯,親朋在正月十五前後為亡靈拜新年,燒新年紙;第二年貼黃或藍色春聯,第三年貼紫或綠色聯,3年後 方可貼紅聯。滿3周年時,隆重祭奠後焚化靈牌,孝子除孝服,去掉白鞋。

中國民間農村喪葬習俗一、過世在農村,亡人為大,老人去世後一般都要經過嚴格和隆重的喪葬儀式才能入土為安,否則被認為是對亡人的大不敬,會遭受到報應的。老人在去世前,嫡系兒孫必須守在床前聆聽遺言和教誨,稱作「送老」。在確認老人升天后,燃放鞭炮,將早就準備好的三斤四倆草紙在屋內進行燃燒,稱作「倒頭紙」。所有兒孫子侄都應大放悲聲,以送老人上路。老人升天后,不宜在床上久放,應立即將老人抬下床,停放在正屋大廳的冰棺裡。緊接著是布置靈堂,靈堂一般是設在大廳裡。然後,將老人床上的被子黃草等用品拿到一個近水的池塘邊全部燒掉,稱之為「燒枯草」。 老人去世後,其子女應披麻帶孝,被稱作「孝子」,必須在靈前守孝,不宜隨便串門走動。二、把訊通過將近半個鐘頭的悲泣之後,孝子兒孫們的情緒逐漸回歸平靜,到了料理喪事的時候了。在農村紅白喜事中,資歷豐富的年老長者享有最大的話語權。他們經驗豐富見多識廣,遇到這種事情,他們能沉穩冷靜,妥善處理好一切事情。亡人屍休停放好後,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確定「封殮」、「出殯」和「落葬」的日期和時辰,稱作「打破水」。在農村有專職的「道士」來從事這一行業。這些日期和時辰在農村人看來是非常重要的,這個日子沒有看好的話,是沒有人願意來幫忙將死者抬出去安葬的。為了表示對道士的尊重,東家應派一個中年人去道士那裡「打破水」。道士會根據死亡老人的生辰八字和死亡時辰推算出「封殮」、「出殯」和「落葬」的日期和時辰。「破水」打好以後,就要安排「把訊」了。「把訊」就等於「訃告」,就是正式地將老人過世的消息告訴所有的親戚。在過去,「把訊」的人去到親戚家,將老人過世的消息告訴親戚家的主人,親戚家還要煮上一碗麵條給把訊的人吃,麵條裡還要放上幾個雞蛋。把訊的人必須吃掉它,親戚才會放人,否則認為不吉利。現在「把訊」的程序大大地簡化了,出門在外的用電話通知一下,家裡有人的還是要派人去把訊,但吃麵條這一關就免去了。三、「封殮」、「出殯」和「落葬」老人從過世到落葬一般要在家裡停放三到五天或者更長的時間,主要取決於日子吉不吉利。在這停放的時間裡,所有鄰居和親朋好友在接到訃告後,都會陸續前來靈堂弔唁,我們那邊之為「上香」。凡來上香者要帶上一些草紙、鞭炮和花圈;進門時便將鞭炮燃放,來到靈堂前點上一柱柴香,輩份和年齡比死者低的,必須對死者行三拜九叩之大禮。所有上香儀式到封殮那天的白天達到了一個高潮,一般的親戚都會在這天趕來上香,然後在晚上參加「喪宴」。在為死者封殮之前,還要舉行隆重的超度儀式,稱作「破獄」。如果死者是女性,儀式會更加隆重,稱作「大破獄」。意在為死者洗清冤孽和罪惡,避免在面見閻君後受到更嚴厲的責罰。做完大破獄之後,封殮儀式正式開始了。封殮時為死者洗拭用的水要經過儀式從池塘裡面去取,稱作「買水」。由孝子中的長子身披死者壽衣,手捧飯碗,在眾人手持火把,敲打鑼鼓的擁簇下,前往池塘盛取。買好水後,封殮正式開始,由死者長女給死者梳頭。給死者穿衣服是專業的人士操作,他們把事前準備好的棉子為死者卷上,然後穿上壽衣,在農村有上七層下八層之說,意為「上七下八,走路不撻(跌倒的意思)」。穿好衣服後,由孝子抬死者的頭和上身,穿衣服的人抬死者的下肢,將死者抬進棺木,死者抬起後的一霎那,應立即將停放死者的床板掀翻。死者入棺後,孝子兒孫應大聲啼哭,但不能將眼淚滴入棺材內。在兒孫啼哭的同時,主持封殮的人開始將包好的石灰包一包包地襯放在死者的左右。死者生前用過的日常用品也要放在棺木裡面陪葬。當棺木裡面被塞得滿滿的之後,就開始將棺材蓋蓋上,用鐵釘釘死。孝子還得跪在棺材的左側說「××好走」。封殮至此全部完成。「出殯」一般是在封殮後次日的上午吃完早飯後開始進行,參加抬棺木的人叫「喪下」,一般由八人組成,也叫「八仙」,出殯前的一天早上八仙必須由孝子親自上門跪請。在出殯的那天早上,東家必須竭盡全力用最豐盛的飯菜款待他們,所有的好菜都必須是雙份,稱作「雙出頭」。棺木由八仙結結實實地捆綁在三橫兩直的木槓上,抬棺木用的木槓稱為「喜槓」。送殯開始了,送殯的隊伍浩浩蕩蕩,途經過的農戶都要出來燃放鞭炮,孝子要親自上前跪謝。中途還要將棺木停放一下,叫做「撇靈」。撇靈過後,所有參加送葬的女眷們都必須回去。回去的時候,女眷們必須一邊哭一邊喊著「某某跟我回家喲......」,意為招魂。棺木抬到了墓地後,八仙開始挖掘墓穴。墓穴一般是在挖掘完後,八仙才回家吃午飯。吃完飯,休息一下,專等時晨一到便開始落葬。在棺木落葬的時晨快要到的時候,孝子和八仙一同來到了墓地。將所有的準備工作做完以後,時晨一到,八仙們一個個如狼似虎,氣吞山河,將棺木抬起來放到挖好的墓穴裡。據說這樣可以嚇倒陰氣,如果陽氣不足,棺木會更沉。棺材放到墓穴之後,八仙們還要連抖三下,俗稱連升三級,意在將棺木放穩當。落葬完畢,八仙們開始把準備好的石灰將棺材包裹起來,然後用泥土將石灰封蓋起來。經過下雨之後,石灰就會形成一個堅固的保護層,將棺土保護起來,保護好的幾百年都不會腐爛。四、關山在落葬後的第三天被稱作「關山」。這一天也要看吉時將墓碑立起來,立好墓碑後,所有的女兒可以上山祭拜了,去的時候要帶上做好的祭奠用的米粑。至此死者埋葬入土的所有程序都徹底完成了。人總是經過一定的時間積累才能不斷地成熟起來,年輕的時候以為自己讀了一點書,簡單地認為一些民俗是迷信行為,其實這也是一種無知。活著的人之所以為死者舉行這些活動,在筆者看來,一方面是對生命的敬畏,另一方面是表達對逝者的無限哀思

相關焦點

  • 農村的喪葬習俗禁忌
    雖然死亡一件可怕的事情,但又是每個人要面對的,而死後,關於喪葬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儀式,是對亡者的尊重和告別。
  • 農村民間喪葬習俗有哪些?
    對於這件事,人們都是比較重視的,在農村尤為突出。畢竟很多農村還是土葬的方式。而土葬在農村民間的確是有很多的習俗。以我所處的隴東中部一帶的農村來說,主要有這些習俗:「後事」準備人生百歲總有一死,當人進入晚年,漸漸的體弱多病,本人也有要求,家屬便著手為其準備身後用物。最主要的,也必須在生前打算的,一是壽棺,二是壽衣。
  • 東北的喪葬習俗
    喪葬習俗主要延續舊時的方法,有停靈,戴孝,入殮,出殯,下葬,圓墳,頭七。三七 、五七,百日,周年等。下面就喪葬儀式具體談一下。東北的喪葬習俗(三)一、掛孝在東北一帶地區,喪家在大門懸掛燒紙製作的歲頭紙,《也叫過道紙》是用燒紙做成的,紙條數是以死者年齡的不同來確定的,一歲一條,另外加上兩條,表示天地。
  • 農村常見的「做七」習俗,從頭七到七七深度解讀,早點知道比較好
    都說農村規矩多,不管是嫁娶婚俗,還是喪葬禮儀,都有很多規矩和條條框框。年輕人們會很討厭這些約束,但農村老人們卻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自然不可能完全不遵守。一些沒有依據且麻煩的農俗也在不斷地被根除,留下了一些相對簡單又很有必要的規矩,依舊需要年輕人們延續下去。
  • 傳統喪葬習俗和流程
    ,然后土葬會有許多講究,今天我們一起來詳細了解下中國傳統喪葬習俗和喪葬流程。火葬習俗受宗教靈魂觀念支配我國傳統喪葬涉及火葬的民族:羌族、彝族、怒族、拉祜族、普米族、哈尼族、納西族、瑤族等等。(現代葬法多以土葬為主)漢族視火葬為異端,火葬焚屍被認為是有悖孝道倫理的惡俗。 懸棺葬概念:我國古代流行於南方地區的一種將棺木放置於懸崖峭壁之上的一種古老葬俗方式。
  • 農村常說:農村喪葬儀式守夜注意這6點,萬不可做這幾件事!
    在農村人去世後,喪葬儀式的辦理在農村最為重視,「死者為大」這種觀念在農村人心中根深蒂固,無論生前這個人有什麼惡事,在農村人看來人死了就是最大最尊貴的,其他與之相關的事情都要讓路,在農村還有專門來籌劃喪葬儀式「大總管」的人。
  • 全球千奇百怪的喪葬習俗一覽
    喪葬習俗流傳至今,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世界各個民族也形成了許多特異的風俗。今天,一起來看看中國和外國都存在哪些奇特的喪葬方式和習俗吧。
  • 遠去的樅陽喪葬習俗•下篇
    喪葬習俗流傳至今,已有幾千年歷史。喪葬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中的一部分,它涵蓋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這個話題,上篇我講到了設「靈堂」而告一段落。本篇要和朋友們一起來探討樅陽喪葬另外幾個習俗,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在文末留言,作進一步交流!入殮入殮,又稱大殮、入棺、進棺、進材等,這是將屍體穿戴整齊後放入棺內的一道禮儀,起源於先秦時期。《周禮?6?1春官?6?1小宗伯》稱:「大斂、小斂」。殯殮之斂,古籍均作斂,入棺曰大斂,為死者換衣曰小斂。入殮,在樅陽民間又稱「進房」。
  • 唐河縣蒼臺鎮陳排灣村喪葬習俗中的歷史密碼
    喪葬習俗,在所有本民族文化中是最為特別的。
  • 中國古代的喪葬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在墳墓上堆一個土包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喪葬文化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古代有多種喪葬方式,如崖葬、海葬、土葬等。其中,土葬是傳統中原王朝最常見的喪葬方式。古代中國,由於長期處於農耕文明狀態,信奉入土為安。這種習俗是什麼時候開始的?事實上,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喪葬習俗,是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而來的。在原始社會,直到系統文明形成之初,才出現了所謂的王朝。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古人對喪葬問題並沒有那麼重視。那時,人們往往直接埋在土裡。沒有棺材,沒有墳墓,只是簡單地把人埋在裡面。
  • 在農村,喪葬時常有「公雞棺上坐」之說,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
    在農村,喪葬的習俗經歷了數千年的演化,但是傳承在今天仍可謂大同小異!農村喪葬的習俗可以說是一種文化,更確切的說是數千年來,你們一種堅持「根」!這也是「落葉歸根」的一種表現,在農村喪葬習俗不同其他婚嫁般的禮儀,在魯西南地區農村的老人去世,我們稱為「老了」或「故去」,很少會提及「死」字!而喪葬的程序地區不同,也有差異,在我們這裡的農村,大致分為請執客、報喪、弔孝、出喪、路祭、安葬等等,而這這複雜的程序中,我們往往能看到下葬之前,主家都會用一隻公雞放在棺木上,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 蘭州市民喪葬習俗正悄然改變
    12月17日,記者再次走進蘭州市殯儀館,發現焚燒花圈這一殯儀習俗在蘭州正悄悄發生改變,而很多人對孝義的理解也開始回歸。  浩浩蕩蕩的花圈隊伍不見了  央廣網蘭州12月24日消息  當天一大早記者就來到了蘭州市殯儀館。當記者抵達時,前來辦理喪葬火化事宜的群眾也陸續到達。
  • 古代人尊禮重孝,一整套的喪葬禮制,民間也流行著種種喪葬習俗
    古代人尊禮重孝,一整套的喪葬禮制,民間也流行著種種喪葬習俗古代人尊禮重孝,人死後,子孫後裔對祖先要盡禮盡敬,恪守孝道,喪葬因而被列於五禮之一,稱為兇禮。隋唐承前代,制定出一整套的喪葬禮制,民間也流行著種種喪葬習俗。
  • 民俗研究|衡敦壯:蘇北農村的喪葬祭祀習俗
    俗話說:「三裡路不同俗,十裡路改規矩」,我這裡說的蘇北農村,僅指蘇魯交界臺兒莊以南,邳州西北部的部分地區。有些風俗和廣大蘇北農村大同小異。搜集的風俗資料也流行於大運河兩岸農村,多以家鄉車輻山鎮為例。這一地區舊時喪葬習俗甚多,人咽氣到下葬後三年,要經歷的程序很多,禁忌也不少。程序大致為喊路、成殮、守靈、豁湯、弔唁、辭靈、出棺、路祭、埢墳、圓墳、踩林、五期、百日、周年等。
  • 【殯葬習俗】漢族喪葬習俗
    漢族喪葬舊的傳統是講究重殮厚葬,並且夾雜著許多迷信的習俗。漢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禮隆重,分殮、殯、葬三個階段進行。
  • 農村喪葬白事的流程
    前言喪葬習俗已有數千年的歷史。
  • 嶽陽縣毛田鎮:傳統喪葬習俗悄然改變
    為破除喪葬陋習、治理亂埋亂葬現象,自今年五月起,該鎮多措並舉,全面開展破陳規陋習、樹文明新風工作,著力整治亂埋亂葬違法佔地等行為,傳統的喪葬習俗在這裡正悄然發生著變化。 毛田鎮地處湘鄂贛三省交界處的相思山脈西麓,總面積180多平方千米,總人口5.7萬多人。這裡環境優美,靠山望水,許多老人,甚至外遷戶都看好這裡的風水,早早的修好墓地,希望自己去世後有個好歸宿。
  • 顧士雲|崇明地區農村喪葬習俗演變散記之七
    崇明地區農村喪葬習俗演變散記之七哭喪禮節的那些事崇明人參加親眷人家的喪事,通常有兩種表述:一種是表述叫「吃素飯」,去那裡參加喪事就表述為去那裡吃素飯;還有一種表述叫「弔孝」(孝字在崇明話中讀為「化」)這是五、六十年代,女人家參加喪事的專門表述
  • 漳縣鹽川喪葬習俗與彩棺文化【語音版】
    歡迎點擊收聽《鹽川喪葬習俗與彩棺文化》語音版俗話說,人生三大事:結婚生子、修建房子、老人過世
  • 「頭七」「尾七」,喪葬傳統中的「七七」習俗從何而來?
    自古及今,都有祭奠先人的傳統,當家中有親人去世之時,按照習俗有「燒七」的習俗,喪葬習俗沿襲至今,雖各地不同,卻又都大同小異。在傳統喪葬觀念中,亡者會在「頭七」返家,家人應該於魂魄回來前,給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必須迴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覺,睡不著也應該要躲入被窩;如果讓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有些地方也有頭七燒「梯子」的傳統,意喻讓亡者乘梯子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