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農村規矩多,不管是嫁娶婚俗,還是喪葬禮儀,都有很多規矩和條條框框。
年輕人們會很討厭這些約束,但農村老人們卻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自然不可能完全不遵守。
一些沒有依據且麻煩的農俗也在不斷地被根除,留下了一些相對簡單又很有必要的規矩,依舊需要年輕人們延續下去。
今天就打算來和大家詳細解讀農村常見的「做七」習俗,從「頭七」到「七七」,這些常識早點知道不鬧笑話哦!
「做七」儀式
農村喪葬習俗裡,人去世後會有一些必須的流程,除了停放遺體、報喪等,排在第四的則就是「做七」儀式。
這個儀式其實相對比較複雜,需要在人去世7天後,每逢7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後,整個「做七」儀式才算結束。
這樣想,「做七」儀式好像還挺麻煩且複雜的,的確,整個儀式長達49天,那麼從「頭七」到「七七」這49天裡,人們需要做些什麼呢?一起來看看吧!
「頭七」到「七七」事宜
在做「頭七」之前,去世第六天需要先舉行「上望」儀式,第六天午夜,也就是「頭七」凌晨。
這天夜裡家人需要舉行「哭祭」,還需要請相關人士來誦經,之後還需要焚化紙錢等祭祀品,燒完後關燈睡覺不允許在外面玩。
「上望」做完後,才正式開啟「頭七」到「七七」這49天的儀式。
「頭七」:其實就是人去世後的第7天,就是第一個「七」。
「頭七」是「做七」儀式裡最重要的環節,所以一般來說會格外隆重。
人們需要為逝者設靈位,上香叩拜,還要準備菜飯祭拜世者,燒紙等供奉需要的東西,備好後需要離開去睡覺,不能再留在那裡。
一些地方「頭七」還會燒「梯子」形狀的祭品,這裡面也有特殊的寓意,「頭七」的儀式最好由逝者的兒子親自辦理!
「二七」:一些地方也稱之為「小七」,這個過程需要由出嫁孫女進行祭拜。
這個儀式家人只需要供飯燒紙就好,比較簡單!
「三七」:則是由兒子和兒媳來半,這個過程也叫「散七」,兒子和兒媳需要點好香火到三岔路口呼喚逝者的名字,之後上墳焚香,並在家中設奠!
「四七」其實與「二七」比較像,具體做法也一樣,沒有指定誰來辦理,都可以!
「五七」:這是「做七」過程裡最重要的儀式,這個儀式需要出嫁女兒來負責辦理。
出嫁的女兒需要帶著酒食回到娘家祭奠逝者,還需要燒五盆紙花。
其他的還需要焚香和燒紙,而主家需要擺酒席招待來的人們。
最後還需要把這些紙紮、錫箔元寶等祭祀品拿到逝者的墳前燒掉,算是完成「五七」儀式。
而"六七"與「二七」和「四七」都屬於「小七」,所以都只需要供飯燒紙就好,
「做七」的話,最後一個儀式就是「七七」,一些地方也叫「圓七」做完它整個過程就結束了。
「七七」需要兒子親自辦理,與「頭七」一樣,蘊意為「有始有終」和「功德圓滿」。
一些地方還把「七七」稱之為「斷七」和「起服」,也就是不需要再穿孝衣的意思。
這天主家需要請親戚好友和村裡人來做客,還需要做道場,祈福,誦經後子女們便可以脫下孝衣,穿回原本的衣服了。
做完「七七」後,整個「做七」儀式就算完成了,也算是人們徹底放下逝者,與逝者真正的告別。
「做七」是很多農村都有的習俗,而且不少地方,只要還實行土葬,大多都還會沿用這個儀式。
用49天來治癒失去親人的傷痛,和親人徹底告別,我覺得這樣挺好的。
但「做七」儀式其實挺麻煩的,除「二七」、「四七」、「六七」三個小七的儀式比較簡單外,其他四個其實都還是挺複雜的。
逝者家屬也需要破費很多,不管是經濟開支還是精力方面,都很消耗。
農村原本就比較忙,農耕生活又苦又煎熬,如果還被「做七」折騰49天,其實會落下不少農活,甚至還會錯過莊稼的最好生長期而耽誤農作物的生長。
還有就是對於一些嫁得比較遠的女孩子,遇到這些儀式要大老遠趕過來,還是比較破費的。
其實農村很多規矩和習俗的初衷就是團圓,所以農村喜歡擺酒,不管是結婚還是親人去世,好事壞事都愛聚在一起。
的確,現在很多人忙事業忙工作,一家人根本聚不齊,哪怕是過年也是各奔東西,也只有一些強制性的規定才能把一家人聚齊。
這樣來看,一些看似麻煩的農俗,反而達到了讓一家人團圓的效果。
不過很多農俗的確繁瑣,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將其廢除,一切從簡,這也是好事。
好了,那麼關於今天說的「做七」意識,大家還有哪些想要補充的呢?歡迎留言交流吧!
註:文章圖片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