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復活「講故事的人」的傳統

2021-01-10 SZNEWS

《莫言短篇小說精品系列(全六冊)》 莫言 著 浙江文藝出版社·可以文化 2019年5月版

■ 睢靜靜

莫言作為現在中國最廣為人知的當代作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大多數讀者對他的認識主要是通過幾部著名的長篇小說,比如改編成同名電影的《紅高粱》,獲得茅盾文學獎的《蛙》,以及獻給天下母親的深情之作《豐乳肥臀》。不可不說的是,貫穿莫言寫作生涯的眾多短篇小說具有更深刻的意義,是讀者們更加不可錯過的佳作。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發表的演講最後說「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那麼,故事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

我們可以從短篇小說的歷史和形式說起。長篇小說是現代文明影響下的產物,而短篇小說的形式或者內容則可以追溯到眾多古文明歷史上口口相傳的故事。在交通和印刷術都不發達的年代,這樣的故事在人類文明史中一直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每一個文明的傳承,或者說歷史的形成,都依賴於故事的傳遞。習俗、歷史和教訓都在故事的講述和複述中世代相傳,成為維繫人們關係的紐帶,而說故事的人在這些故事的傳遞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也是如此。口頭傳誦的民間故事自古有之,說書的歷史也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以講故事而聞名的柳泉居士——蒲松齡,就出生於莫言的家鄉不遠的村莊。在《學習蒲松齡》一文中,莫言詳細描述了一個在夢中拜師的趣談。故事中提及自己的祖先中有人「喝過蒲松齡的茶,抽過蒲松齡的煙,自然也給蒲松齡講過故事」,表現出了莫言對這一技藝的繼承。

莫言短篇小說精品系列,收入了莫言自創作起步至2012年走入諾貝爾文學獎殿堂期間的全部短篇小說近80篇,給讀者一個清晰的時間脈絡,了解莫言在寫作上的發展和轉變。六本書挑選出了每個階段的最有特色的作品來命名,標題分別為《三匹馬》《秋水》《兒子的敵人》《神嫖》《長安大道上的騎驢美人》《小說九段》。

《三匹馬》這本短篇集中收錄的故事,正是莫言繼承「講故事」這一傳統所邁出的第一步。從這本集子可以看出,莫言早期書寫中輕鬆愉悅的氛圍,《售棉大道》《石磨》《白鷗前導在春船》這四篇故事都是關於處於時代轉變期的年輕人在衝突中互相了解、暗生情愫,甚至喜結連理的故事。這些平凡的故事,被莫言用一種極其細膩的筆觸勾勒出來。在淡淡的鄉愁中,生動的生活細節、時光的痕跡都清晰可見,讓人完全沉浸在故事和人物的衝突裡。其中《春夜雨霏霏》是莫言的小說處女作,最初發表在文學刊物《蓮池》上。《售棉大道》是莫言寫作生涯中裡程碑式的作品,被《小說月報》轉載。之後發表的《民間音樂》更是受到了老作家孫犁的賞識。這幾篇早期的短篇小說體現了他對生活細緻的觀察和拿捏得恰到好處的敘事節奏,也展示出了莫言獨特的語言風格。特別是在這幾個故事裡的舊時代和新靈魂相互照應,表現了複雜的時代背景中普通人的頑強生命力,以及他和同時代的作家們的不同之處。

在創作的同時,莫言也博覽群書。受到威廉·福克納等文學大師的啟發,莫言也決定在文字中建立一個自己的文學王國——高密東北鄉。這個虛構地理概念的第一次出現,就是在短篇小說《秋水》中。在這篇小說的開篇,莫言用寥寥數筆勾畫出了這塊虛擬王國的基石:「據說,爺爺年輕時,殺了三個人,放了一把火,拐著一個姑娘,從河北保定府逃到這裡,成了高密東北鄉最早的開拓者。」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發生的事,既有對莫言故鄉真實的生活狀況的借鑑,又有戲劇衝突更加強烈的人與事的創造。「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秋水》的題目源自莊子,這鋪天蓋地的洪水,展現了一片荒蕪但廣闊的景象,也提示了莫言文學創作的野心和自信,莫言通過對這樣一片土地的不斷書寫升華了對歷史和人性的理解。

講故事,不僅僅是一個把故事說給別人聽的行為,也是一個聽和說的循環。莫言在斯德哥爾摩的演講中提到小時候家鄉的集市上來了一個說書人,白天他如饑似渴地聽說書人講故事,晚上就繪聲繪色地再講給母親聽。「很快的,我就不滿足複述說書人講的故事了,我在複述的過程中,不斷地添油加醋。我會投我母親所好,編造一些情節,有時候甚至改變故事的結局。」

在信息極度匱乏的時代,講故事的人是人們生活中極其稀缺而重要的一部分。莫言在《天花亂墜》中感嘆:「那時候我們的文化生活雖然沒有現在豐富,但印象極其深刻,看一次勝過現在一百次。現在的人是用皮肉看演出,當年我們是用靈魂看演出。」那麼在信息極度發達的今天,講故事的意義是否也逐漸缺失了呢?事實正相反,信息越是豐富,我們越是需要像莫言這樣會講故事的人。本雅明曾經提出,傳統的故事有別於現代社會所追求的信息。尋求新奇事物的刺激,是人的天性,然而這一刺激終究是稀缺而短暫的。講故事,其實是一條鮮活的生命線。通過閱讀莫言的故事,我們和歷史、鄉土、他人建立起了聯繫,同時又超越了故事本身,在他的延長線上繼續自己的故事。

真正的好故事,無論被講述多少遍依然引人入勝,更不會因為「劇透」而失去意義。我們生活在資訊時代,習慣於接收信息。所以面對「看似」不可理解的故事,我們有時會產生不解或是反抗的情緒,抱怨其中沒有直接而有效的信息,忽略敘事本身的樂趣。但這些正是故事的本質。莫言不僅復活了「講故事的人」的傳統,更鼓勵人們去講述,去構建自己的故事。

相關焦點

  • 莫言: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
    北京時間今天凌晨,中國作家莫言登上瑞典學院講壇,以「講故事的人」為題發表時長約45分鐘的獲獎演講。演講現場座無虛席。0時30分,一身黑色中裝的莫言在諾獎評委會成員、前主席謝爾·埃斯普馬克的陪同下走入演講廳,現場聽眾集體起立鼓掌致敬。莫言臨行前曾透露自己的獲獎演講主題是「文學、故事、家鄉、親人」,而他的話題正是從家鄉與親人而起。
  • 光明日報時評:莫言「講故事」 有人靜心聆聽
    12月10日晚,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音樂廳正式領獎。此前,他以「講故事的人」為題,在瑞典文學院發表了獲獎演講。從追憶母親,到介紹自己的作品,到以三個小故事作結,莫言的故事讓世界對中國作家、中國文學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讓土地氣息濃鬱的中國文學與西方文化握手言歡。
  • 莫言演講稿全文:講故事的人
    但我複述的故事,漸漸地吸引了她。以後每逢集日,她便不再給我排活兒,默許我去集上聽書。為了報答母親的恩情,也為了向她炫耀我的記憶力,我會把白天聽到的故事,繪聲繪色地講給她聽。  很快的,我就不滿足複述說書人講的故事了,我在複述的過程中,不斷地添油加醋。我會投我母親所好,編造一些情節,有時候甚至改變故事的結局。我的聽眾,也不僅僅是我的母親,連我的姐姐,我的嬸嬸,我的奶奶,都成為我的聽眾。
  • 阿城:莫言心中的高人,講故事講成了中國文學界的「掃地僧」
    阿城看書多,也喜歡讀書,當知青那會就帶了好多書,裡面有《基督山伯爵》《悲慘的世界》《復活》等國外著作。在雲南知青那段日子,聽阿城講故事就成了當時知青們唯一消遣時間的方式。從鬼故事到中外名著,他的故事給單調、壓抑的知青生活添加不少色彩。
  • 莫言首度詳解諾獎後新作:靈感來自母親講的故事
    劃重點1、我在第一稿的時候曾把這個故事寫成了一個類似於《白蛇傳》的神話故事,可越重讀越發覺得這樣寫沒有現代意義。2、我寫詩的過程也很長了,但一直羞於拿出來示人。我用書法作品寫出來的那些打油詩,從來沒敢說是律詩、絕句。
  • 莫言短篇小說精品系列出版,在短篇小說裡發現珍珠
    在這些短篇小說裡,莫言不僅吸納了現代世界文學的創新精神,更是繼承了中國古典文學的傳統,特別是《聊齋》中「講故事的人」的傳統。在他的短篇小說中,種種奇聞怪談、寓言故事、對現實的擴張與想像讓莫言一次次回到民間,復活並升華著「講故事的人」的靈魂。今年5月,浙江文藝出版社推出了「莫言短篇小說精品」系列。
  • 學者:莫言的諾獎致詞直接受聊齋故事影響
    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授獎儀式上稱自己是「講故事的人」,深受故鄉講故事前輩蒲松齡影響,「我是他的傳人。」莫言的諾獎致詞講了幾個故事。最後一個故事大意:八個外出打工的泥瓦匠為避暴風雨躲進破廟。天空雷聲緊、火球滾,似乎還有龍叫。眾人說:我們中肯定有人做了虧心事。咱們把草帽丟出去,哪個人的草帽被吹走,他就得出去接受懲罰。草帽丟出去之後,只有一個人的草帽被吹走。七個人把他抬起來丟到廟門外。
  • 人民網文娛年終特別策劃——「收穫2020」文藝星開講丨莫言:「講...
    原標題:人民網文娛年終特別策劃——「收穫2020」文藝星開講丨莫言:「講故事的人」,回來了核心閱讀:晚熟是一個褒義詞,既是一種求新求變、不願固步自封的精神,也是一種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在《晚熟的人》裡,我既是寫作者,同時也是深度介入到故事裡的一個人物。
  • 莫言諾獎演說:憶母親為開頭 三個哲理故事收尾
    《講故事的人》。莫言以回憶母親為線索,講述了他本人記憶中最早的、最痛苦的、最深刻、最後悔的四件事。   中新網12月8日電 北京時間今日凌晨,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莫言在瑞典學院發表了主題為《講故事的人》的文學演講。
  • 「2020年有了《晚熟的人》,我們的文學就是豐年」,莫言近作研討會...
    首先,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李敬澤發表了文採斐然的講話,他認為在莫言以前的小說中,家鄉對於他來說並非一個回的地方,他是站在那裡的。但是到了《晚熟的人》,可以說系統性地體現了一個姿態——他是從外面回去的,這與魯迅式的回鄉主題一脈相承,但莫言又寫出了這個時代的特點。
  • 張清華:從魯迅到莫言,這是一個譜系
    我認為他的《紅高粱家族》開拓了當代文學長篇小說的文體變革;《豐乳肥臀》抒寫了波瀾壯闊的20世紀中國歷史,是一部偉大的小說;《檀香刑》是莫言向中國傳統小說的致敬,在文體方面找回了中國小說的傳統;《生死疲勞》是他最為華美、藝術上最為嫻熟、最為炫技的小說,我個人對《生死疲勞》持保留意見,它嚴肅的主題被過於華美的敘事稀釋了。
  • 莫言諾獎後首部作品《晚熟的人》出版,把「獲獎後老家成旅遊景點...
    (一)第一次引入當下社會的「新人」,塑造了網絡水軍「大咖」莫言曾說:「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像福克納書中的約克納帕塔法一樣已然成了文學地標的高密東北鄉,也不過是莫言用一個又一個的故事構築的文學幻境。正是這樣一群人,組成了時代演進中的「常」與「變」。莫言寫下他們的故事,好似不經意地在一張白紙上刻下一個又一個坐標。看完這12個故事,所有的坐標都被一條無形的線連繫起來,讀者才恍然大悟,莫言講述的不是某一個人的故事,而是時代的潮起潮落。
  • 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丨莫言近作研討會實錄
    到了這個世紀以後,當我們發現當年的先鋒,好像也不先鋒了,那些講故事的人都回來了,包括在座的格非。其實莫言以前也在講故事,只不過莫言今天講故事的方式和過去講故事的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我們把整個觀察問題的空間放大,不僅是對莫言個體的創作,對整個中國當代文學、當前文學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視角。這也是莫言這部中短篇小說集給我們提出的巨大課題。
  • 莫言小說的根性之美
    李有亮一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無疑是2012年度公眾及傳媒眼裡最為顯赫的文化事件。而當我們努力回歸文學常態來閱讀莫言時,事情的複雜性才真正展開了。作為中國當代文壇一個重要的、成熟的作家,莫言即便不獲諾貝爾獎,在廣大讀者心目中的印象和地位還是非同一般的。
  • 學習蒲松齡:莫言二十餘篇鬼故事、鬼傳奇
    學習蒲松齡:莫言二十餘篇鬼故事、鬼傳奇
  • 莫言的紅高粱家族—最英雄好漢最王八蛋的傳奇,老故事新手法的新...
    看了莫言的《紅高粱家族》,才知道在1986年,莫言都已經大火了一把。2012年獲諾獎後,更是名揚了全世界,其實我知道莫言,也只是他獲諾獎後的事。 《紅高粱家族》是他的成名作了。在剛發行時,各大書店銷量十分慘澹,直到第二年1987年張藝謀改編的電影《紅高粱》上映,莫言的書才大火起來。
  • 莫言:「晚熟的人」這個概念很豐富
    這本書到底講了哪些新的故事,塑造了哪些有時代氣息的鮮活人物?還有,莫言下一步的創作計劃是什麼?近日,新華網文化頻道主編袁思陶邀請莫言深度對話,回答一些大家都關心的熱點問題。  袁思陶:《晚熟的人》由12個故事構成,這些故事都是您純虛構的,還是有現實原型可參考?  莫言:若說是有原型,幾乎篇篇都有原型。
  • 本土、現實、小說的回歸 | 莫言近作研討會實錄(上)
    到了這個世紀以後,當我們發現當年的先鋒,好像也不先鋒了,那些講故事的人都回來了,包括在座的格非。其實莫言以前也在講故事,只不過莫言今天講故事的方式和過去講故事的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我們把整個觀察問題的空間放大,不僅是對莫言個體的創作,對整個中國當代文學、當前文學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視角。這也是莫言這部中短篇小說集給我們提出的巨大課題。
  • 《立傳⑤》披露莫言在八十年代的成名歷程
    發現「高密東北鄉」     進入解放軍藝術學院學習後,莫言進入了他創作的另一個重要的階段。80年代,一大批翻譯文學作品湧入中國,使莫言等一批青年作家受到巨大的衝擊。  《百年孤獨》中馬爾克斯的馬貢多鎮,《喧譁與騷動》裡福克納的約克納帕塔法縣,使莫言反思屬於自己的獨一無二的文學地域。故鄉高密東北鄉開始在莫言的作品中成形。
  • 《紅高粱家族》:莫言用熱血文字揭開了高密土地上發生的離奇故事
    莫言本人照值得誇獎一下:莫言是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第一個獲得這項榮譽的中國作家。頒獎時瑞典文學院評價:莫言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了一起。《紅高粱家族》恰恰符合了頒獎詞中的評價,這部小說中不光有「幻覺現實」,還有「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