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魏德聖導演的電影《賽德克巴萊》上映。這部抗日史詩巨片聚焦日本統治之下的臺灣往事,展現臺灣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率眾反抗日本政府而發動霧社事件的故事,讓人感受到了莫那·魯道及臺灣少數民族至死不渝的抗日精神。
莫那·魯道,中國臺灣少數民族抗日起義霧社事件領導人。1880年出生於賽德克族德克塔雅群的馬赫坡社。身材高大魁梧(身高將近190釐米)且膽識過人,是少數不是通過世襲取得社群頭目地位的人。
1895年,日本強佔中國臺灣。為了獲取臺灣少數民族地區的自然資源,並實現對臺灣全島的控制,日本對被他們稱為「番人」的臺灣少數民族採取「撫育」和「討伐」並重的「理番」政策。在日本「恩威並濟」策略下,霧社地區成為日本殖民臺灣的「番地管理模範」,對日本的歸化程度較高。
面對日本人的掠奪和鎮壓,賽德克人與日本殖民當局進行了反覆的較量,荷歌社與馬赫坡社先後因為「敬酒事件」與日本人的關係高度緊張。
1930年10月24日,荷歌社借籌備年輕人婚禮的機會,秘密商議起義計劃。25日和26日兩天,比荷餠波等人奉莫那·魯道之命,秘密到德克塔雅群各部落聯絡,遊說共舉反日大事。最終,莫那·魯道獲得包括馬赫坡社、荷歌社、塔羅灣社、波阿侖社、斯庫社及羅多夫社等6部落的支持。據統計,最後參加起義的賽德克人共有1236人,其中具戰鬥力的青壯年男性僅300餘人。
1930年10月27日,賽德克人針對日本人集體「出草」,爆發了著名的霧社事件。由於日本人毫無戒備,賽德克人在27日第一天的襲擊中共搗毀1個警察分室(相當於警察分局)、12個警察駐在所,殺死134名、擊傷215名日本人,繳獲180支槍、23037發彈藥以及炮彈2000多發。
在日本軍隊、警察和親日「番社」進行鎮壓下,賽德克人在霧社事件中死傷慘重,其中343人戰死、296名自縊身亡,另有700多人被俘或投降,莫那·魯道也在霧社事件中自殺。
日本戰敗後,國民黨接管臺灣,並將莫那·魯道視為臺灣少數民族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英雄。1953年,臺灣在霧社街道設立「山胞抗日起義紀念碑」。1969年,臺灣將莫那·魯道列入忠烈祠。後來,臺灣當局在此設立莫那·魯道雕像以及紀念公園。
2001年7月,臺灣發行的20元硬幣,正面即鑄有莫那·魯道像以資紀念。此外,臺灣還出現了大量描寫霧社事件和莫那·魯道的作品。魏德聖的電影《賽德克巴萊》便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