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天吃幾頓飯,一日三餐是從何時開始的?

2020-12-14 三葉草農

民以食為天,中國自古對飲食要求特別高。我們現在都講究一日三餐,但是在古代,根據史料來看,在唐朝中期以前社會上基本上是一日兩餐的,在《東京夢華錄》第八卷,「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午未就是午時到未時,也就是上午十一點至下午三點,望子就是飯店門前的招牌旗子,把招牌旗子放下,表示打烊不再營業。

在唐朝中後期,一天兩頓飯的老傳統逐漸被打破,當時隨著唐朝國力強盛,中國的貴族逐漸由農耕生活轉化為城市生活,外國人定居中國也影響了長安城裡的一小部分貴族開始吃午餐,但他們屬於非主流,大多數中國居民還是堅守著一日兩餐的生活習慣。

到了宋朝,吃午餐的人就更多了。比如《水滸傳》裡武松殺了潘金蓮被充軍發配到孟州,在牢城營裡收到「金眼彪」的款待,「天明起來,送來一大碗肉湯,一大碗飯;坐到日中,又送來四般果子、一隻熟雞、許多燕捲兒、一注子酒;到晚又是許多下飯。」《水滸傳》元末明初的作品,但這段描寫是北宋時期的事情,表明從宋朝開始一般士族人家已經逐漸改為一日三餐了。

古人一日兩餐,第一頓飯叫朝食,大約在上午九點左右;第二頓飯叫哺食,一般在下午四點左右。這個從古人對十二個時辰的命名也可以看出來,辰時又叫食時、朝食(北京時間07時-09時);申時,又叫哺時、夕食(北京時間15時-17時)。

至於為什麼古人一天只吃兩頓飯,大多數人會認為古人糧食較少,為節省糧食,只吃兩頓飯。我認為同時也和古代社會人們的作息時間有關係,古代社會大多數都是農民,從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從事農業生產行業,即使是現代人也是早早起來進行勞作,直到上午10點左右才會休息。古代人沒有什麼夜生活,在下午勞作完太陽落山前會把飯吃完,然後早早休息了。

各位朋友認為古代人是怎樣的生活方式呢,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我們現在一日三餐是從哪個朝代開始?古人們一天又是吃幾頓飯呢?
    現在的我們每天三頓飯是很正常的,想知道古代的飲食習慣是什麼嗎?平民百姓每天只能吃兩頓飯,而皇親國戚可以吃四頓。我們現在一日三餐是從哪個朝代開始?古人們一天又是吃幾頓飯呢?古人有聞雞起舞一說,不到六點鐘,老百姓就已經起床了,這個點也該皇帝早朝了,所以朝廷內的文武百官在四五點鐘就要起來穿戴整齊上朝。古人一般在上午九點多鐘才開始吃今天的第一頓飯,第二頓就在下午的三四點鐘,所以晚上睡覺的時間也比較早。宋朝頒布了一項制度,這種習慣就完全改變了。
  • 古人怎麼吃飯?一天只吃兩頓,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
    古人最初一天只吃兩頓飯,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追求健康飲食的人們,總結出了一個順口溜,叫「早上吃飽、中午吃好、晚上吃少」。這說明,「一日三餐」是現代人的飲食常態。「定時吃飯」是人們飲食文明進步的標誌,先秦時期,普通人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這兩頓飯可以看成是現在的「早飯」與「晚飯」,但是,古人並不這麼叫,而是把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叫「朝食」,稱為「饔」;把一天中的第二頓飯亦即最後一頓飯叫「食」,稱為「飧」。這也就是朱熹《集注》中所說的「朝曰饔,夕曰飧」。
  • 現在的人們都是一日三餐,那麼歷史上的古人吃幾頓飯呢?
    現在的人們都是一日三餐,那麼歷史上的古人吃幾頓飯呢?今天我們常常說一日三餐,似乎一天三頓飯是理所當然的,實際上中國古代對於飲食有著嚴格的規定,一般老百姓只能吃兩頓飯,只有皇室才可以一天吃四頓飯,古人的作息習慣和我們今天有很大的不同,那時候可沒有手機電腦,也沒有豐富的夜生活,所以中國古代老百姓一般七八點鐘就開始睡覺了,現在的年輕人一般要等到十一二點才睡覺,夜晚下班閒著沒事出去逛逛。
  • 古人一天吃2頓飯,不覺得餓嗎?一日三餐是從什麼時候才開始的
    我們已經習慣一天三餐,早餐、中餐和晚餐,葷素搭配、營養均衡,但要知道在古時候,中國人可是一天只吃2頓飯的。那麼只吃兩頓飯的古代人,不會覺得餓嗎?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國人開始變成一天吃三餐呢?
  • 古人最初一天只吃兩頓飯,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
    追求健康飲食的人們,總結出了一個順口溜,叫「早上吃飽、中午吃好、晚上吃少」。這說明,「一日三餐」是現代人的飲食常態。如今,一日三餐已經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但是,在古代,要想一日三餐,並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從史料所記和考古發現來看,在原始時期並無「一日三餐」概念,而是「飢則求食,飽則棄餘」。
  • 「一日三餐」,何時開始的!
    日常生活中,為什麼是「一日三餐」而不是「一日兩餐」或者「一日一餐」。「一日三餐」的習俗,又是從何時開始的!有什麼說法嗎!「一日三餐」,世上最美的事,也是最幸福的事。目前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通行的做法都是「一日三餐」,富裕的地區如此,貧困的地區也是這樣。「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這是一句最為普通不過的諺語,點明了人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在我國,一日三餐的習俗是從何時開始的呢!漢代以前,人們一日只吃兩餐,當時人們認為,只要一日用過兩餐,便意味著一天的時間就過去了。這是由於當時農業不發達而導致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 古人一天正常吃幾頓,一日三餐的飲食又起源於什麼年代?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絕大多數人都免於飢餓的困擾,一日三餐成為大家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有時候還會有下午茶或者夜宵來改善下自己的夥食。很多人非常好奇,在古代的時候人們一天吃幾頓?
  • 古人真的一天只吃兩頓嗎?一日三餐又是從何而來
    一日三餐,一次餐不吃餓的慌。有時候工作晚了或者玩累了還要加幾餐。聽說在我們古代老百姓只能吃兩餐?難道他們不會餓嗎?那一日三餐是說法又是從何而來。
  • 古人一天只吃兩頓飯,說好的一日三餐呢?怪他們有個坑人的制度!
    小編又來啦,接下來小編帶給大家的這件事呢是關於古人一天吃幾頓飯的問題,我們現代生活說早中晚,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那麼古人也是跟我們一樣的嗎?知道真相之後小編開始一點都不羨慕古人了,再也不想穿越過去看看了,畢竟小編是個吃貨啊,好啦,接下來我們就進入今天的正題吧,如果對於以下內容有任何意見均請在下方評論留言哦,當然也可以點個讚給個關注啦,感謝各位!
  • 古人一天吃幾頓飯?看古代皇帝嬪妃的食譜秒懂現實!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日三餐是現代流行的吃飯習俗,有的人晚上還會給自己加餐吃宵夜,一天四頓飯。但在中國古代,人們每天只吃兩頓飯,早飯和晚飯。那麼問題來了,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平民百姓,他們不會餓嗎?下面就讓小編帶你了解古人的生活。
  • 人為什麼一天要吃三頓飯,一日三餐是怎麼來的?
    ▲文會圖(局部)吃飯這件事上,很多習慣看起來特別天經地義,就比如說一日三餐,好像人生下來就應該這樣,但其實不是。人一天應該吃幾頓飯,當然是個問題。中記錄了作者在一個孤絕的人類部落裡的所見、所聞:南美洲毗拉哈印第安人以食為樂,只要村裡有食物,他們一定要吃個精光。但是錯過一兩頓不吃,甚至一整天不吃也沒關係。他曾經看到有人連跳三天舞,中間只吃了一點東西。」「當毗拉哈印第安人第一次到城市,他們很驚訝於城裡人吃東西的習慣,特別是一日三餐這件事,離開村莊的第一餐,他們狼吞虎咽。第二餐,他們也同樣盡情猛吃。
  • 5000年來為何古人只吃兩餐?而現代人則一日三餐?原來是這樣!
    在5000多年的歷史中,為什麼古人一天只吃兩頓飯?漢代有傳言說,加分後,一日兩餐逐漸改為三餐或四餐。並且,三餐開始以早餐,午餐和晚餐命名。對於早餐,漢代稱為冰箱,是指早上起床洗碗後使用的小吃。在唐代,冷飲開始被稱為點心。
  • 一天只能吃兩頓飯,還沒有宵夜,一日三餐要感謝宋朝?
    一日三餐在我們的認知中一直是約定俗成的一件事,但是在古代,古人並沒有我們這麼好的福氣,他們的飲食習慣與我們有很大的差別,有些人經常說希望能穿越回古代,吃原生態的蔬菜,釣魚養豬,自給自足。但如果真能回去,古人的飲食習慣你還真不一定能適應。首先,在宋朝之前,並沒有一日三餐這個說法,大家統一的認知是一天兩頓飯。這和古人的活動時間有很大的關係。
  • 「一日三餐」的由來,古代一天幾餐卻是由身份決定的
    民以食為天,現代我們一日三餐,可是你知道一日三餐的由來嗎?早期的人們一天的進餐並不是三餐,古代一天幾餐是卻由身份決定的。在原始社會,人們不僅沒有「一日三餐」,甚至沒有「按時吃飯」的習慣,他們「飢則求食,飽則棄餘」,過著「食無定時」的生活。進入農耕時代後,人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為了適應這種勞作方式,「按時吃飯」的習慣開始出現,形成了「兩餐制」的飲食慣制。
  • 據說古人一天只吃兩頓飯……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實行三餐制的?
    一年365天,總有360天在減肥……然而減肥的動力總是抵擋不過蠢蠢欲動的胃……但你知道古人都是只吃兩頓飯的嗎?我們現在一日三餐的歷史並不長,直到清朝晚期,中國人民才開始形成一日三餐的習慣。算下來,也只有不到一百年左右的時間。
  • 一天吃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哪個更科學?看看醫生怎麼說
    有的人認為一日三餐,一天吃三頓飯才是最科學的飲食,而有的人講究過午不食,認為古時候老百姓是吃兩頓飯的,現代社會的人飲食營養太好,腸胃負擔重,應該也吃兩頓飯,減輕胃腸道的負擔,也有助於減輕體重。那麼到底一日三餐更科學還是一天兩頓更科學呢?一天吃兩頓飯和一日三餐,哪個更科學?
  • 古時候平民一天只吃兩頓飯,一日三餐都是貴族才能享受的!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吃多少頓呢?那自然是一日三頓了!一日三餐是現代人們非常普通的生活寫照了,有的時候若是睡得晚,那麼還一定要加一頓夜宵。不過,這一種大家已經習以為常的事情,對於很多古人開說,卻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 一天可以吃幾頓飯?
    最近這幾年的清宮劇可謂是火爆整個影視圈,整個清朝從剛剛建立的起來,到最後的繁榮昌盛,甚至是衰敗都有著各式各樣的電視劇進行記錄和改編。上至皇太極,再到康乾盛世,到最後面的慈禧太后,層出不窮的劇集讓我們更多的了解來清朝帝王之家的奢靡或者富麗堂皇,今天咱們不說皇家事,而要仔細的聊聊在大清朝的老百姓的家長裡短和細水長流……首先說下這個飲食問題,現在人們常常說一日三餐,似乎一天三頓飯是習以為常甚至是理所當然的。
  • 吃飯的革命史:古人是如何從一日兩餐制演變成現在一日三餐的?
    我們現在習慣了一天吃三頓飯,可一天吃三頓飯可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實際上在古代,一天吃兩頓飯才是慣例。俗話說:民以食為天。我們一天最重要的莫過於吃飯了。而說到一天吃幾頓飯,現在大家都習慣了一日三餐,但在古代卻是實行兩餐制,由一天吃兩頓飯演化到現在一天吃三頓飯,這裡面有一個歷史發展的過程,經歷了幾千年歷史。
  • 古人一天吃幾餐,有人說兩餐,是真的嗎?
    一開始,尋常人家都是一天兩餐,第一頓飯叫作「朝食」,稱為「饔」,第二頓飯叫作「餔食」,稱為「飧」。朱熹《集注》有載:「朝曰饔,夕曰飧」。這兩頓飯的時間安排也是有講究的,如同作息制度,依據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太陽走到東南方叫隅中,朝食就在隅中之前,大致相當於上午九點。餔食一般在太陽走到西南方向,也叫申時,差不多是下午四點。 那麼「兩餐制」中哪一頓才算主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