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一天正常吃幾頓,一日三餐的飲食又起源於什麼年代?

2020-12-14 騰訊網

在中華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衣食住行一直都跟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很多朝代的更替都跟底層勞苦大眾活不下去有很大的關係。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絕大多數人都免於飢餓的困擾,一日三餐成為大家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有時候還會有下午茶或者夜宵來改善下自己的夥食。很多人非常好奇,在古代的時候人們一天吃幾頓?

其實在古代,人們一天吃幾頓飯跟他們的生存條件有很大的關聯。比如在秦朝之前的中國,由於農業發展比較慢,當時無論是糧食還是吃得都非常少,所以那時候的普通人和小貴族一天只吃兩頓飯,只有皇室有資格吃四餐,諸侯可以吃三餐。他們將每天的第一頓叫做「朝食」,稱為「饔」,一般在上午九點左右吃;把每天的第二頓飯叫「餔食」,稱為「飧」,一般是在下午四點左右吃。宋朝理學大師朱熹就曾在自己的《集注》中提到:"朝曰饔,夕曰飧"。

等到漢朝的時候,普通人和一些級別比較低的官員依然都是一日兩餐,但是在貴族的生活當中,已經駕駛普遍實行一日三餐制,這時候才慢慢有了早、中、晚三餐的說法。據說皇帝當時給叛變被流放的淮南王的聖旨上,就專門提出:"減一日三餐為兩餐"。一日三餐的飲食風俗在魏晉時期開始流行,直到隋唐時期才慢慢開始普及,但是真正成為主流習慣是在宋朝的時候。其原因主要是是宋朝不抑制商業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世界各國的貨物不斷湧入到中國來,整個國家的經濟也得到快速發展,加上當時晚上已經開始不實行宵禁,夜生活也變得越來越豐富多彩,人們吃飯的時間也慢慢發生變化,吃第一頓飯和第二頓飯向前推移之後,開始養成吃夜宵的習慣。

一日三餐制的生活方式從宋朝一直延續到明朝末年,直到清朝的時候再次改為一日兩餐。一方面是由於常年的戰爭,大致青壯年勞動力大量減少,耕種土地的大都是老人、婦女和兒童,根本沒辦法保證土地的產量,加上小冰河氣候的影響,導致糧食產量急劇下降,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將一日三餐變為兩餐。另外一方面是清朝的統治者是滿族,他們在進入中原之前一直生活在東北地區。那裡的氣候和環境都非常惡劣,人們很早就躲到帳篷裡去了,所以那裡一直都是一日兩餐,即便是到了中原地區之後,也沒有改變當初的習俗,即便是清朝皇宮中,一直保持著一天吃兩頓的傳統飲食風俗。

聲明:以上素材來源網絡,本公眾號尊重原創,原作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好的內容貴在分享,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處理,我們將立即更正和刪除相關內容。

請留下您指尖的溫度

讓太陽擁抱您

記得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相關焦點

  • 古人一天吃2頓飯,不覺得餓嗎?一日三餐是從什麼時候才開始的
    本文由舌尖上的安全獨家原創,未經允許任何商業不得轉載 在飲食習慣方面,中國可以說是不斷改良改進,直到現在形成現代的飲食文化。我們已經習慣一天三餐,早餐、中餐和晚餐,葷素搭配、營養均衡,但要知道在古時候,中國人可是一天只吃2頓飯的。
  • 古人真的一天只吃兩頓嗎?一日三餐又是從何而來
    一日三餐,一次餐不吃餓的慌。有時候工作晚了或者玩累了還要加幾餐。聽說在我們古代老百姓只能吃兩餐?難道他們不會餓嗎?那一日三餐是說法又是從何而來。
  • 古人怎麼吃飯?一天只吃兩頓,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
    古人最初一天只吃兩頓飯,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追求健康飲食的人們,總結出了一個順口溜,叫「早上吃飽、中午吃好、晚上吃少」。這說明,「一日三餐」是現代人的飲食常態。「定時吃飯」是人們飲食文明進步的標誌,先秦時期,普通人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這兩頓飯可以看成是現在的「早飯」與「晚飯」,但是,古人並不這麼叫,而是把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叫「朝食」,稱為「饔」;把一天中的第二頓飯亦即最後一頓飯叫「食」,稱為「飧」。這也就是朱熹《集注》中所說的「朝曰饔,夕曰飧」。
  • 古人一天吃幾頓飯,一日三餐是從何時開始的?
    民以食為天,中國自古對飲食要求特別高。我們現在都講究一日三餐,但是在古代,根據史料來看,在唐朝中期以前社會上基本上是一日兩餐的,在《東京夢華錄》第八卷,「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在唐朝中後期,一天兩頓飯的老傳統逐漸被打破,當時隨著唐朝國力強盛,中國的貴族逐漸由農耕生活轉化為城市生活,外國人定居中國也影響了長安城裡的一小部分貴族開始吃午餐,但他們屬於非主流,大多數中國居民還是堅守著一日兩餐的生活習慣。到了宋朝,吃午餐的人就更多了。
  • 我們現在一日三餐是從哪個朝代開始?古人們一天又是吃幾頓飯呢?
    現在的我們每天三頓飯是很正常的,想知道古代的飲食習慣是什麼嗎?平民百姓每天只能吃兩頓飯,而皇親國戚可以吃四頓。我們現在一日三餐是從哪個朝代開始?古人們一天又是吃幾頓飯呢?古人有聞雞起舞一說,不到六點鐘,老百姓就已經起床了,這個點也該皇帝早朝了,所以朝廷內的文武百官在四五點鐘就要起來穿戴整齊上朝。古人一般在上午九點多鐘才開始吃今天的第一頓飯,第二頓就在下午的三四點鐘,所以晚上睡覺的時間也比較早。宋朝頒布了一項制度,這種習慣就完全改變了。
  • 古人最初一天只吃兩頓飯,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
    追求健康飲食的人們,總結出了一個順口溜,叫「早上吃飽、中午吃好、晚上吃少」。這說明,「一日三餐」是現代人的飲食常態。如今,一日三餐已經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但是,在古代,要想一日三餐,並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從史料所記和考古發現來看,在原始時期並無「一日三餐」概念,而是「飢則求食,飽則棄餘」。
  • 現在的人們都是一日三餐,那麼歷史上的古人吃幾頓飯呢?
    現在的人們都是一日三餐,那麼歷史上的古人吃幾頓飯呢?今天我們常常說一日三餐,似乎一天三頓飯是理所當然的,實際上中國古代對於飲食有著嚴格的規定,一般老百姓只能吃兩頓飯,只有皇室才可以一天吃四頓飯,古人的作息習慣和我們今天有很大的不同,那時候可沒有手機電腦,也沒有豐富的夜生活,所以中國古代老百姓一般七八點鐘就開始睡覺了,現在的年輕人一般要等到十一二點才睡覺,夜晚下班閒著沒事出去逛逛。
  • 一天只能吃兩頓飯,還沒有宵夜,一日三餐要感謝宋朝?
    一日三餐在我們的認知中一直是約定俗成的一件事,但是在古代,古人並沒有我們這麼好的福氣,他們的飲食習慣與我們有很大的差別,有些人經常說希望能穿越回古代,吃原生態的蔬菜,釣魚養豬,自給自足。但如果真能回去,古人的飲食習慣你還真不一定能適應。首先,在宋朝之前,並沒有一日三餐這個說法,大家統一的認知是一天兩頓飯。這和古人的活動時間有很大的關係。
  • 一天吃兩頓好還是三頓更好?
    一天吃兩頓好還是三頓更好?現在很多人推崇一日兩餐的飲食方式,比如「過午不食」「8小時飲食法」等,都提倡每天只吃兩頓飯。也有一些人提出,每天只吃兩頓飯是跟著古人的飲食作息來養生保健;還有人提出疑問,兩頓飯都很豐盛,其他時候也沒覺得餓,這樣對健康有害嗎?一日三餐 VS 一日兩餐哪個更科學?權威營養學專家為你解答!
  • 古人一天只吃兩頓飯,說好的一日三餐呢?怪他們有個坑人的制度!
    小編又來啦,接下來小編帶給大家的這件事呢是關於古人一天吃幾頓飯的問題,我們現代生活說早中晚,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那麼古人也是跟我們一樣的嗎?知道真相之後小編開始一點都不羨慕古人了,再也不想穿越過去看看了,畢竟小編是個吃貨啊,好啦,接下來我們就進入今天的正題吧,如果對於以下內容有任何意見均請在下方評論留言哦,當然也可以點個讚給個關注啦,感謝各位!
  • 一天吃兩頓還是三頓更好?根據這幾點「因人而異」!
    親 ,你一天吃幾餐呢?現在很多人推崇一日兩餐的飲食方式,比如「過午不食」「8小時飲食法」等,都提倡每天只吃兩頓飯。也有一些人提出,每天只吃兩頓飯是跟著古人的飲食作息來養生保健;還有人提出疑問,兩頓飯都很豐盛,其他時候也沒覺得餓,這樣對健康有害嗎?
  • 「一日三餐」的由來,古代一天幾餐卻是由身份決定的
    民以食為天,現代我們一日三餐,可是你知道一日三餐的由來嗎?早期的人們一天的進餐並不是三餐,古代一天幾餐是卻由身份決定的。明初洪武年間,宮中飲食相當儉樸,即使御膳,也只是在奉先殿日進二膳。根據清宮檔案所藏乾隆南巡的膳單,乾隆帝每天只吃兩頓正餐,分別叫「早膳」和「晚膳」。這種情況在近代中國仍極為普遍。1875年有日本人注意到,在天津「各人飲食大概一日兩次……與上海相同……」。
  • 古人一天吃幾頓飯?看古代皇帝嬪妃的食譜秒懂現實!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日三餐是現代流行的吃飯習俗,有的人晚上還會給自己加餐吃宵夜,一天四頓飯。但在中國古代,人們每天只吃兩頓飯,早飯和晚飯。那麼問題來了,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平民百姓,他們不會餓嗎?下面就讓小編帶你了解古人的生活。
  • 一天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有什麼不同?誰的腸胃更好?
    發現現代的多數人,從一天三頓飯變成了一天兩頓飯,早上為了多睡一會,就省去了早餐,或者是有人為了減肥,不去吃晚餐,覺得晚餐不吃可以瘦身。有人就產生好奇,到底一日兩餐和一日三餐,有何區別?誰的身體會更好?下面就來好好了解一下。一天兩餐和一天三餐,區別在哪?
  • 5000年來為何古人只吃兩餐?而現代人則一日三餐?原來是這樣!
    在5000多年的歷史中,為什麼古人一天只吃兩頓飯?漢代有傳言說,加分後,一日兩餐逐漸改為三餐或四餐。並且,三餐開始以早餐,午餐和晚餐命名。對於早餐,漢代稱為冰箱,是指早上起床洗碗後使用的小吃。在唐代,冷飲開始被稱為點心。
  • 古人一日兩餐變三餐,期間經歷了什麼,飲食博導姚偉鈞給出了答案
    只有吃的飽,幹活才有力氣。一日三餐是現代人的標配,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不論是普通老百姓還是王室功勳都日食兩餐,只吃早飯和晚飯,沒有吃中餐的習慣。那麼一日兩餐變三餐的原因究竟何在?近二十多年來,姚偉鈞教授所從事的主要工作是對中國文化史、飲食生活史文獻的整理和研究,他是最有發言權的了。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生產力低,技術水平不高,再加上沒有合適的工具,因此糧食的產量不容樂觀。當時的農民種地,在解決一家人溫飽的前提下,還要交高額的土地稅,自己手中餘糧並不多,有兩頓飯保證溫飽就已經很難得了。現代中國人愛吃,古人對吃也同樣重視。老百姓都習慣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 古時候平民一天只吃兩頓飯,一日三餐都是貴族才能享受的!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吃多少頓呢?那自然是一日三頓了!一日三餐是現代人們非常普通的生活寫照了,有的時候若是睡得晚,那麼還一定要加一頓夜宵。不過,這一種大家已經習以為常的事情,對於很多古人開說,卻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
  • 別犯傻,關鍵看你一天吃幾頓
    雖然有研究證明,限制飲食可以延長實驗動物的壽命,但是希望大家能夠注意到兩個關鍵詞:動物實驗,限制飲食。一方面,從動物實驗的結論到100%在人身上可以實現,還有很遠的距離;另一方面,限制飲食要少吃的,是各種高熱量、高脂肪以及高糖食物,而不是不吃某一頓飯或什麼都不吃。
  • 你知道一日三餐的由來嗎?歷史上一天幾餐是卻由身份決定的
    一日三餐是現在人再正常不過的生活習慣,習慣到大家都認為就應該是一日三餐,為什麼不是呢?很少有人會問這個一日三餐制是從什麼時候形成的?還是上下五千年一直就是一日三餐?而不是一日二餐?一日四餐?實際上秦漢及以前,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尋常百姓一天只吃兩頓飯,這兩頓飯當時稱之為 「朝食」或「饔」,時間大約是在太陽行至隅中時(臨近中午時)就餐。第二頓飯稱為「餔食」,稱為「飧」,在申時(下午四點左右)進餐。朱熹《集注》中有「朝曰饔,夕曰飧」的注釋。其中朝食是最重要的主餐,所以早餐不僅要吃好,更要吃飽。
  • 據說古人一天只吃兩頓飯……從什麼時候才開始實行三餐制的?
    一年365天,總有360天在減肥……然而減肥的動力總是抵擋不過蠢蠢欲動的胃……但你知道古人都是只吃兩頓飯的嗎?我們現在一日三餐的歷史並不長,直到清朝晚期,中國人民才開始形成一日三餐的習慣。算下來,也只有不到一百年左右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