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紅色旅遊的規模和熱度不斷攀升,不少革命文物場所成為百姓假期出遊的重要選項和網紅打卡地,年輕人成為紅色旅遊主力軍。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1周年,國慶喜逢中秋,神州大地到處洋溢著「雙節」同慶的喜悅。各地革命紀念館精心準備,周密部署,以愛國為主旋律引領「雙節」假日旅遊市場,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特色主題活動,多措並舉推進紅色旅遊,多種形式傳承紅色基因。
紅色文化深度遊 特色活動聚人氣
延安革命紀念館為了讓遊客在參觀的同時,能夠深度體驗多彩的陝北文化,特別策劃了「陝北是個好地方」文藝演出,通過秧歌、嗩吶、腰鼓、信天遊、革命故事宣講等多種互動體驗形式,多維度展示火熱的延安歲月和多彩的陝北文化,帶領觀眾重溫黨中央在延安戰鬥生活的光輝歲月,感悟紅色歷史文化,感知聖地延安魅力。每天五場演出場場爆滿,座無虛席,深受遊客喜愛。來自河南的唐阿姨觀看完演出後表示,「演出好看,秧歌、腰鼓都好看,以前都是在電視上看,今天現場觀看,非常震撼。我要記住我們黨的歷史,回家後將延安精神傳達給我的兒子輩、孫子輩。」
在中央紅軍長徵出發紀念館裡,來自江西師範大學、華東交通大學、江西農業大學、江西科技學院、新餘學院等各大院校參加紅色走讀活動的學子們相聚在一起,共同觀看2019年5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於都視頻《永遠的初心》、紅色故事《媽媽的馬燈》《等你回來》《烈士遺孀段奶奶》短視頻。來自新餘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的陳淅同學說,走進中央紅軍長徵出發紀念館,感受那段紅色革命的艱難歲月,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一件件經歲月打磨的物件,訴說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眼前,是破舊的草鞋,厚厚的大衣,生動的雕像,耳邊,是講解員繪聲繪色的講解。這讓我比在網上雲遊感觸更深。歲月漫漫,時過境遷,長徵精神永不褪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新時代的我們也必將擎起長徵精神的大旗,牢記歷史使命,擔起時代責任,繼續譜寫出屬於自己的長徵精神。
為緬懷革命英烈,慶祝祖國母親的生日,上海市龍華烈士紀念館在國慶期間播出話劇《流火》。話劇《流火》的首演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可,線下演出的同時,由新浪微博、一直播同步直播。據統計,話劇直播觀看總人數達483.6萬,瞬時最高觀看人數超過100萬。網友們在直播時積極互動,觀眾們也在演出後紛紛於微博發布觀影評論。
今年的國慶節與中秋佳節撞了個滿懷,龍華烈士紀念館特別推出了富有中秋意境的文創紙雕燈——有四款不同的造型:龍華烈士紀念館金字塔與紀念碑、龍華革命烈士紀念地、無名烈士墓與長明火、且為忠魂舞雕塑。紙雕燈還採用了LED燈與遙控設計,集觀賞、紀念、充當小夜燈、渲染氛圍等功能於一體,讓今年的中秋佳節增添一份別致的禮物。
紅色教育進場館 愛國情懷植心中
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雙節」假日期間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小客人——重慶某研學組織的中小學生。館長馬奇柯帶領學生們參觀了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新華日報印刷機,向學生們生動地介紹了這件文物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讓在場的學生們深刻體會到了革命時期,先烈們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依然堅持抗戰、爭取最後勝利的革命決心和毅力。通過此次活動,學生們深切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增強了愛國意識,對於引導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弘揚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在紅四方面軍浴血奮戰過的革命老區通江縣,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組織了一場「編制草鞋憶先烈」活動。在活動現場,20多名少先隊員身著紅軍服圍坐在一位老爺爺身邊,仔細觀察老爺爺編織草鞋的每一個步驟,便拿起稻草有模有樣地學習起來,大約20分鐘,一雙草鞋就編織完成。參加本次活動的王景麒同學說到,「今天看完爺爺編草鞋的過程,讓我感受到了紅軍當年的辛苦,他們用不怕犧牲、英勇無畏的精神,走完了二萬五千裡的長徵。」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紀念館副館長閆瀟表示,「通過這次活動,不僅讓學生們掌握了一項新技能,也讓他們通過實踐來感受老一輩的革命精神,進一步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
由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廣河縣青少年活動中心組織的550名小學生,分批次參觀了和政縣肋巴佛革命紀念館,通過一件件具有特殊意義的革命文物和圖片,聆聽先輩故事,感受革命精神,接受愛國主義教育。來自廣河縣莊禾集學區大莊小學六年級的馬福星同學在參觀結束後認真地說:「經過講解員姐姐的講解,我知道了我們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珍惜現在的生活,也希望祖國媽媽,越來越好,繁榮昌盛。」
講好紅色故事、開展紅色教育、傳承紅色基因,是習近平總書記一直以來高度重視的。各地革命博物館、紀念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陣地,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以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目標,通過多種形式把革命故事、革命人物、革命精神梳理好、宣講好、傳承好,為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群體打開了一扇窗戶,讓人們了解紅色歷史,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種下了一粒種子,讓人們在內心激發情感認同,賡續紅色基因、傳承優良傳統。
來源:國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