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愛祖國、童謠傳精神。小時候,也許你聽過「小蘿蔔頭」等紅巖英烈的故事,幾十年過去了仍然在流傳,而改編成童謠可以讓這些故事傳播更廣。
11月22日,童謠裡的11·27——重慶市「講紅色故事,講革命精神」童謠傳唱活動,在巴南區界石鎮中心小學舉行,讓人們感受童謠裡的「紅色之旅」,讓學生傳承「紅色基因」。孩子們用稚嫩的童聲,唱響根據革命先烈故事改編的童謠,久久在校園迴蕩。
當天,央視新聞進行了全程直播,並有上百萬學生和家長收看。
承載著童心和童趣的回憶
童謠,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養料,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對童心和童趣的回憶。因此,童謠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
為了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引導廣大未成年人傳承紅色基因。「講紅色故事,講革命精神」兩講活動以貼近孩子、貼近童心的方式走進兒歌之鄉——巴南區界石鎮,為大家帶來一場童謠裡的「紅色之旅」。
童謠裡的11·27——重慶市「講紅色故事,講革命精神」童謠傳唱活動,由市委宣傳部、市教委、市文化旅遊委、團市委、市婦聯、市文聯、市關工委、市作家協會、紅巖聯線管理中心、巴南區委、巴南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由巴南區委宣傳部、區教委、團區委、區婦聯、區文聯、區關工委、界石鎮黨委、界石鎮人民政府共同承辦。
現場,第十屆兒歌藝術節兒歌徵文比賽獲獎代表、巴南區鎮街宣傳委員、文體服務中心主任,以及重慶市人民小學、渝中區人和街小學、南岸區教師進修學院附屬小學、南岸區迎龍小學、渝北區龍山小學的師生代表,巴南區部分學校師生代表,巴南區界石小學全體師生等600餘人參加。
「這是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文化育人工作,引導廣大未成年人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爭做新時代好少年,努力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而舉辦的傳唱活動」,重慶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用童謠的形式講紅色故事、講革命精神,而且選擇在「兒歌之鄉」舉行,是讓故事與兒歌兩者融合,讓革命精神的種子深深地根植在孩子們心靈深處。
七十米長卷上「書畫童謠」
「爺爺是個老紅軍,走上電視去尋親,不尋兒來不尋女,只尋救命大恩人。」「小弟弟捏泥巴,捏個鬼子沒腦瓜,他的腦瓜哪去了,八路給他搬了家」……在巴南區界石鎮中心小學的進門處,一幅七十米的長卷一字鋪開,十幾個孩子在上面寫童謠、畫國畫。
這是現場的「書畫童謠」活動,孩子們用毛筆寫出紅色童謠,並繪出紅色故事。長卷上,有故事、有國畫,充滿了童真與童趣,將作為學校的永久收藏。
在操場入口的左側,沿著石梯而上,是「猜謎語兒歌」的活動。將謎語兒歌製作成音符謎語兒歌牆,學生們一起參與猜謎活動。還有的兒歌反映了鄉村振興,「盤山公路一圈圈,好像一張大光碟。車一上路就播放,鄉村音樂入雲端。」「燈籠大、燈籠紅,媽媽買回掛家中。我家蓋了新樓房,燈籠映得滿山紅。歡迎你到鄉村來,好像來到圖畫中」……讀來童趣十足。
學校操場的黃桷樹下,孩子們正在聆聽「紅色故事」。正在講的是《周總理少年時代的故事》,當講解員講到「校長看了看周恩來,說道:『恩來,你來說說,為什麼讀書?』只見周恩來不慌不忙地站了起來,響亮而堅定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聽到這裡,孩子們都睜大了眼睛,仔細聽著。
除了書畫童謠、猜謎語兒歌、講紅色故事,學生方隊開展拉兒歌表演,紅色童謠《紅星閃閃放光芒》響徹了校園:「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燦燦暖胸懷,紅星是咱工農的心,黨的光輝照萬代!」
巴南烈士的故事廣為傳頌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首詩——《把牢底坐穿》,同學們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我給大家念一首童謠,大家根據童謠內容的提示再來猜一下這首詩的作者,好嗎?」
「鐵窗內,寫詩篇,
願把牢底來坐穿。
渣滓洞,吶喊聲,
血染杜鵑歌樂山。(打一紅巖英烈)」
主持人念完童謠,臺下巴南區界石鎮中心小學的孩子們,爭先恐後說出了自已的答案。「對,大家都猜到了,就是紅巖革命烈士何敬平,而且這位烈士就是我們巴南人,讓我們一起來聆聽紅巖英烈《何敬平的故事》。」
何敬平是原巴縣木洞鄉人,1918年出生。17歲那年,在巴縣中學讀書,期間還加入了「重慶救國會」。1948年春,何敬平不幸被捕,他被關在了渣滓洞監獄。在監獄裡,他和戰友們繼續同敵人進行頑強的鬥爭,成立了「鐵窗詩社」,何敬平也成了有名的鐵窗詩人,寫下了代代相傳的著名詩歌——《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1949年11月27日,國名黨反動派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何敬平英勇犧牲。
何敬平的故事不僅在巴南廣為傳頌,還被創編成了兒歌,巴南區魚洞二小的小朋友們為大家表演了兒歌《鐵窗詩人——何敬平》。
兒歌聲聲潤童年。小時候,常聽長輩們講起「小蘿蔔頭」的故事。小蘿蔔頭,共和國最小的烈士,他的故事激勵我們一代又一代人成長。為了讓「小蘿蔔頭」的優秀品質更加易懂易學,界石小學把「小蘿蔔頭」的故事編成了兒歌,星瀾匯小學的同學們將其進行了現場表演。
以紅色故事創作的界石兒歌,更有了歷史的積澱和時代的印記,是孩子們從小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文化養料。而紅色電影,也是孩子們了解黨史、革命史、新中國史的重要渠道。一段紅色電影配音表演,則將人們帶回了那段難忘的歲月。
活動激蕩人們的愛國之情
眼前是歷史長卷,耳邊有時代長歌。電影裡再現革命先輩們和紅巖英烈慷慨激昂的演說,歷久彌新,劃破時空,激蕩起我們的愛國熱忱。文化的繁榮離不開時代的造就,界石兒歌的發展,離不開兒歌作家們孜孜不倦的追求。
巴南區界石鎮曾被重慶市作家協會授予「重慶市巴渝兒歌創作基地」;重慶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兒歌育人示範基地」。界石兒歌成為巴南區特色文化品牌的「五朵金花」之一,其中有一首兒歌屢獲大獎,叫《小瓷豬》,由巴南區界石兒歌創作的領軍人物——徐平所作。孩子們表演的兒歌《小瓷豬》,也贏得了臺下陣陣掌聲。
界石鎮是市級文藝創作基地,今年開展了「珍珠兒歌」擂臺徵文賽,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兒歌作品1596首,共評出一等獎兒歌5首,二等獎兒歌10首,三等獎兒歌20首。現場,獲獎代表上臺領獎,孩子們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紅色童謠書籍。界石兒歌的創作者們收錄近年來創作的紅色童謠,編印了書籍《童謠祝福新中國》,把紅色故事和革命精神融入其中,適合學生閱讀朗誦和學習傳承,讓孩子們從紅色童謠中汲取文化養分、傳承紅色基因。
活動結束時,大家共同唱響《我和我的祖國》,共同祝願祖國未來更美好。
新聞多一點>
用童謠的方式講述紅色故事
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創新之舉
創作紅色童謠、傳唱童謠、書畫童謠、猜謎語兒歌、講紅色故事,「拉歌」表演……童謠裡的11·27——重慶市「講紅色故事,講革命精神」童謠傳唱活動。
童謠寫出來之後,孩子們不僅可以誦讀,還通過譜曲用歌唱出來、用舞跳出來,用小手畫出來,甚至做成實物、剪紙,把童謠的內容用多種形式表現出來,更利於孩子們接受。
用童謠的方式傳播紅色故事,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創新之舉。
童謠琅琅上口讓人入耳入心
「童謠琅琅上口,讓孩子入耳入心,用童謠的方式講述紅色故事,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弦律和節奏都是孩子們喜歡的。我們在一些活動排練時就能看出來,孩子們學會童謠之後,就算在課間有時候也會不經意地哼唱」,重慶市人民小學校長助理劉欣介紹,重慶市人民小學一直非常重視傳承紅色文化,「紅色文化基因」已經是校園文化建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學校有「紅巖班」「周恩來班」等,用高年級帶動低年級,用這些班級來帶動全校,引導孩子們愛國愛黨愛家鄉。「學校也很重視『陣地教育』,校園旁邊就是桂園、周公館等,學生在上隊課時老師會帶領他們前往參觀,銘記歷史,珍惜今天。」
「『11·27』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有重要的歷史背景,我和孩子去參加活動之後很受觸動。而且,界石鎮中心小學不僅是紅色故事融入童謠,還把當前很多熱點融入童謠,我們也可以借鑑童謠的方式,讓學生傳唱更廣」,人和街小學大隊輔導員薛面忠說,學校還開展了「尋訪先輩足跡·傳承革命精神」的研學旅行,比如一年級聆聽《紅巖故事伴我成長》專題講座,二年級到六年級分別走進紅巖村、三峽博物館、重慶抗戰博物館等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滲透紅色基因、培養家國意識。
11月22日下午,渝北區龍山小學的各教室裡同步播發童謠傳唱直播,該校德育主任李珊珊告訴記者,學校還給孩子們布置周末家庭作業,回看直播,暢談體會。「『11·27』對重慶人來說是銘記於心的紅色記憶,此次童謠傳唱活動讓同學接觸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很有意義。」她說,龍山小學也在日常教學中注入紅色因素,「小蘿蔔頭」「江姐」的故事,孩子們個個耳熟能詳。
重慶市南岸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德育主任高楊說,童謠裡的11·27童謠傳唱活動,學校有一個老師和兩名同學前來參觀,深受感染。「我們學校主要是以主題班會的形式,進行紅色教育的開展,每一名班主任也給孩子們宣傳『兩講』活動」,高楊說,「帶領孩子去參觀渣滓洞、白公館,給低年級的孩子講『小蘿蔔頭』的故事。而且,南岸區有《挺進報》舊址,孩子們以前並不了解陳然烈士和《挺進報》的前世今生,帶他們去參觀講解之後,也進一步更加了解這段不能忘卻的歷史。」
孩子傳唱童謠提升道德品質
「中國夢,像蜜桃,想吃要摘跳一跳;中國夢,香噴噴,美夢成真靠打拼;中國夢,不遙遠,眨個眼睛到面前。」……這些朗朗上口的兒歌在界石鎮中心小學隨處都可聽見,這些都是由學校的學生創作,喜歡唱兒歌、創作兒歌,成為這裡孩子們的一大特點。
界石鎮中心小學三年級學生彭清怡告訴記者,她喜歡聽和唱兒歌,更喜歡創作兒歌,聽到自己寫的兒歌被小夥伴們喜歡,心裡別提多高興了。「我們學習兒歌的同時,還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兒歌不僅給我們帶來了快樂,還從思想品德方面教育了我們。」
恆大城小學四年級的霍瑾雅妍參加了傳唱表演,「我們在一周的時間裡課間排練,就能完整地朗讀這些詩歌,而且表演得很有感情,因為童謠非常好記好背,也讓我們記住了這些紅色故事。」
「童謠裡的『1127』活動很有意義,能放在界石鎮中心小學開展,我們感到非常榮幸,也讓師生們很受教育」,巴南區界石鎮中心小學校長王瑜介紹,學校開設了地方特色課程,通過「傳、唱、演、創、編、書、畫」七種形式,引導孩子們學兒歌、唱兒歌、寫兒歌。並在傳唱童謠的過程中,提升孩子們的道德品質。」
王瑜介紹,界石鎮中心小學旁邊就有一個烈士墓,每年學校的少先隊入隊儀式,還有「11·27"掃墓等,都會帶著孩子們去烈士墓,緬懷烈士,傳承優良品德。
在兒歌童謠裡注入「紅色文化」
「巴南區界石鎮十分重視兒歌的創作,以及兒歌傳承人的培養,連續舉辦了十屆兒歌藝術節,面向全國徵集兒歌作品,受到了廣泛的認可」,巴南區界石鎮黨委書記盧黎明介紹,以界石鎮為市級文藝創作基地,全面深入挖掘兒歌文化,並進行傳承和創新,「如今,創作兒歌已經在市內外進行推廣,兒歌藝術節的參與度也一年比一年高。」
巴南區文聯主席戚萬凱介紹,巴南區界石鎮是「兒歌之鄉」,界石鎮在兒歌的創作上有深厚的底蘊和基礎。以界石鎮中心小學為例,始建於1929年,已經有90年的建校歷史。從2005年開始,就以兒歌為載體進行特色課程打造,並在創作與傳承上有了很多成果。
「如今,我們又將『紅色文化』融入兒歌當中,還有當前的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偉大復興等也融入兒歌中。兒歌童謠形象生動、童真童趣、琅琅上口,這是立德樹人的創新方式,是給孩子的正能量教育」,戚萬凱說。
78歲的徐平穿著一身紅色的中式服裝,他的出現讓孩子們爭著喊「徐爺爺好!」徐平的原名徐存富,從上世紀50年代就喜歡上了寫童謠,如今是中國國學學會會員、重慶曲藝家協會會員、巴南區界石鎮著名童謠創作人,在全市乃至全國也有一定名氣。徐平說,當年巴南區發展「一鎮一品」,由於界石鎮的兒歌文化始於明清時代,而且2004年的重慶兒歌大賽,兩個一等獎都被界石鎮兒歌創作人「收入囊中」,其中就包括徐平。「我們有歷史、有基礎、有人才,就以兒歌作為進行品牌打造」,徐平說,「兒歌琅琅上口,很容易被人接受和傳播。我希望培養更多兒歌傳承人,如今在界石鎮暢想社區、和平社區、梨花社區、東城社區4個社區進行教學,也歡迎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參與。」
創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紅巖英烈魂斷歌樂,革命精神浩氣長存。
再過幾天,又是一年中的「11·27」。70年前的11月27日,重慶解放在即,國民黨反動派逃跑前,對囚禁在白公館、渣滓洞等監獄的革命者進行了大規模屠殺,300餘人遇害。雖然紅巖烈士們沒有等到新中國的黎明,卻在烈火中得到永生。每年「11·27」,我們都會舉辦紀念活動,緬懷烈士、追憶歷史。
重慶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第二批「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在全市廣泛深入開展之際,「講紅色故事、講革命精神」活動走進巴南區界石鎮中心小學鄉村學校少年宮,開展「童謠裡的『11·27』」主題活動,用這種貼近童心、融入童趣的方式引導全市未成年人弘揚紅巖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紅巖精神和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徵精神、延安精神一脈相承,都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新時期開展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優秀革命傳統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教材。
「用童謠的方式講述紅色故事,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創新之舉」,這位負責人勉勵孩子們,「希望小朋友們從紅色故事中汲取革命精神,敬愛英雄、崇尚英雄,特別要學習『小蘿蔔頭』的優秀品質,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樹立遠大理想,培養優良品德,勤奮學習知識,鍛鍊強健體魄,培養勞動精神,從小學先鋒、長大做先鋒,爭當新時代好少年,努力成長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蔣豔 攝影 畢克勤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