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傳承「紅色基因」!重慶舉行「童謠裡的11·27」傳唱活動...

2020-12-18 上遊新聞

童心愛祖國、童謠傳精神。小時候,也許你聽過「小蘿蔔頭」等紅巖英烈的故事,幾十年過去了仍然在流傳,而改編成童謠可以讓這些故事傳播更廣。

11月22日,童謠裡的11·27——重慶市「講紅色故事,講革命精神」童謠傳唱活動,在巴南區界石鎮中心小學舉行,讓人們感受童謠裡的「紅色之旅」,讓學生傳承「紅色基因」。孩子們用稚嫩的童聲,唱響根據革命先烈故事改編的童謠,久久在校園迴蕩。

當天,央視新聞進行了全程直播,並有上百萬學生和家長收看。

承載著童心和童趣的回憶

童謠,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養料,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對童心和童趣的回憶。因此,童謠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載體。

為了用好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引導廣大未成年人傳承紅色基因。「講紅色故事,講革命精神」兩講活動以貼近孩子、貼近童心的方式走進兒歌之鄉——巴南區界石鎮,為大家帶來一場童謠裡的「紅色之旅」。

童謠裡的11·27——重慶市「講紅色故事,講革命精神」童謠傳唱活動,由市委宣傳部、市教委、市文化旅遊委、團市委、市婦聯、市文聯、市關工委、市作家協會、紅巖聯線管理中心、巴南區委、巴南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由巴南區委宣傳部、區教委、團區委、區婦聯、區文聯、區關工委、界石鎮黨委、界石鎮人民政府共同承辦。

現場,第十屆兒歌藝術節兒歌徵文比賽獲獎代表、巴南區鎮街宣傳委員、文體服務中心主任,以及重慶市人民小學、渝中區人和街小學、南岸區教師進修學院附屬小學、南岸區迎龍小學、渝北區龍山小學的師生代表,巴南區部分學校師生代表,巴南區界石小學全體師生等600餘人參加。

「這是為了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文化育人工作,引導廣大未成年人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爭做新時代好少年,努力成長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而舉辦的傳唱活動」,重慶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用童謠的形式講紅色故事、講革命精神,而且選擇在「兒歌之鄉」舉行,是讓故事與兒歌兩者融合,讓革命精神的種子深深地根植在孩子們心靈深處。

七十米長卷上「書畫童謠」

「爺爺是個老紅軍,走上電視去尋親,不尋兒來不尋女,只尋救命大恩人。」「小弟弟捏泥巴,捏個鬼子沒腦瓜,他的腦瓜哪去了,八路給他搬了家」……在巴南區界石鎮中心小學的進門處,一幅七十米的長卷一字鋪開,十幾個孩子在上面寫童謠、畫國畫。

這是現場的「書畫童謠」活動,孩子們用毛筆寫出紅色童謠,並繪出紅色故事。長卷上,有故事、有國畫,充滿了童真與童趣,將作為學校的永久收藏。

在操場入口的左側,沿著石梯而上,是「猜謎語兒歌」的活動。將謎語兒歌製作成音符謎語兒歌牆,學生們一起參與猜謎活動。還有的兒歌反映了鄉村振興,「盤山公路一圈圈,好像一張大光碟。車一上路就播放,鄉村音樂入雲端。」「燈籠大、燈籠紅,媽媽買回掛家中。我家蓋了新樓房,燈籠映得滿山紅。歡迎你到鄉村來,好像來到圖畫中」……讀來童趣十足。

學校操場的黃桷樹下,孩子們正在聆聽「紅色故事」。正在講的是《周總理少年時代的故事》,當講解員講到「校長看了看周恩來,說道:『恩來,你來說說,為什麼讀書?』只見周恩來不慌不忙地站了起來,響亮而堅定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聽到這裡,孩子們都睜大了眼睛,仔細聽著。

除了書畫童謠、猜謎語兒歌、講紅色故事,學生方隊開展拉兒歌表演,紅色童謠《紅星閃閃放光芒》響徹了校園:「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燦燦暖胸懷,紅星是咱工農的心,黨的光輝照萬代!」

巴南烈士的故事廣為傳頌

「相信大家都聽過一首詩——《把牢底坐穿》,同學們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我給大家念一首童謠,大家根據童謠內容的提示再來猜一下這首詩的作者,好嗎?」

「鐵窗內,寫詩篇,

願把牢底來坐穿。

渣滓洞,吶喊聲,

血染杜鵑歌樂山。(打一紅巖英烈)」

主持人念完童謠,臺下巴南區界石鎮中心小學的孩子們,爭先恐後說出了自已的答案。「對,大家都猜到了,就是紅巖革命烈士何敬平,而且這位烈士就是我們巴南人,讓我們一起來聆聽紅巖英烈《何敬平的故事》。」

何敬平是原巴縣木洞鄉人,1918年出生。17歲那年,在巴縣中學讀書,期間還加入了「重慶救國會」。1948年春,何敬平不幸被捕,他被關在了渣滓洞監獄。在監獄裡,他和戰友們繼續同敵人進行頑強的鬥爭,成立了「鐵窗詩社」,何敬平也成了有名的鐵窗詩人,寫下了代代相傳的著名詩歌——《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1949年11月27日,國名黨反動派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何敬平英勇犧牲。

何敬平的故事不僅在巴南廣為傳頌,還被創編成了兒歌,巴南區魚洞二小的小朋友們為大家表演了兒歌《鐵窗詩人——何敬平》。

兒歌聲聲潤童年。小時候,常聽長輩們講起「小蘿蔔頭」的故事。小蘿蔔頭,共和國最小的烈士,他的故事激勵我們一代又一代人成長。為了讓「小蘿蔔頭」的優秀品質更加易懂易學,界石小學把「小蘿蔔頭」的故事編成了兒歌,星瀾匯小學的同學們將其進行了現場表演。

以紅色故事創作的界石兒歌,更有了歷史的積澱和時代的印記,是孩子們從小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文化養料。而紅色電影,也是孩子們了解黨史、革命史、新中國史的重要渠道。一段紅色電影配音表演,則將人們帶回了那段難忘的歲月。

活動激蕩人們的愛國之情

眼前是歷史長卷,耳邊有時代長歌。電影裡再現革命先輩們和紅巖英烈慷慨激昂的演說,歷久彌新,劃破時空,激蕩起我們的愛國熱忱。文化的繁榮離不開時代的造就,界石兒歌的發展,離不開兒歌作家們孜孜不倦的追求。

巴南區界石鎮曾被重慶市作家協會授予「重慶市巴渝兒歌創作基地」;重慶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授予「兒歌育人示範基地」。界石兒歌成為巴南區特色文化品牌的「五朵金花」之一,其中有一首兒歌屢獲大獎,叫《小瓷豬》,由巴南區界石兒歌創作的領軍人物——徐平所作。孩子們表演的兒歌《小瓷豬》,也贏得了臺下陣陣掌聲。

界石鎮是市級文藝創作基地,今年開展了「珍珠兒歌」擂臺徵文賽,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兒歌作品1596首,共評出一等獎兒歌5首,二等獎兒歌10首,三等獎兒歌20首。現場,獲獎代表上臺領獎,孩子們也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紅色童謠書籍。界石兒歌的創作者們收錄近年來創作的紅色童謠,編印了書籍《童謠祝福新中國》,把紅色故事和革命精神融入其中,適合學生閱讀朗誦和學習傳承,讓孩子們從紅色童謠中汲取文化養分、傳承紅色基因。

活動結束時,大家共同唱響《我和我的祖國》,共同祝願祖國未來更美好。

新聞多一點>

用童謠的方式講述紅色故事

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創新之舉

創作紅色童謠、傳唱童謠、書畫童謠、猜謎語兒歌、講紅色故事,「拉歌」表演……童謠裡的11·27——重慶市「講紅色故事,講革命精神」童謠傳唱活動。

童謠寫出來之後,孩子們不僅可以誦讀,還通過譜曲用歌唱出來、用舞跳出來,用小手畫出來,甚至做成實物、剪紙,把童謠的內容用多種形式表現出來,更利於孩子們接受。

用童謠的方式傳播紅色故事,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創新之舉。

童謠琅琅上口讓人入耳入心

「童謠琅琅上口,讓孩子入耳入心,用童謠的方式講述紅色故事,是一種非常好的方式,弦律和節奏都是孩子們喜歡的。我們在一些活動排練時就能看出來,孩子們學會童謠之後,就算在課間有時候也會不經意地哼唱」,重慶市人民小學校長助理劉欣介紹,重慶市人民小學一直非常重視傳承紅色文化,「紅色文化基因」已經是校園文化建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學校有「紅巖班」「周恩來班」等,用高年級帶動低年級,用這些班級來帶動全校,引導孩子們愛國愛黨愛家鄉。「學校也很重視『陣地教育』,校園旁邊就是桂園、周公館等,學生在上隊課時老師會帶領他們前往參觀,銘記歷史,珍惜今天。」

「『11·27』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有重要的歷史背景,我和孩子去參加活動之後很受觸動。而且,界石鎮中心小學不僅是紅色故事融入童謠,還把當前很多熱點融入童謠,我們也可以借鑑童謠的方式,讓學生傳唱更廣」,人和街小學大隊輔導員薛面忠說,學校還開展了「尋訪先輩足跡·傳承革命精神」的研學旅行,比如一年級聆聽《紅巖故事伴我成長》專題講座,二年級到六年級分別走進紅巖村、三峽博物館、重慶抗戰博物館等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滲透紅色基因、培養家國意識。

11月22日下午,渝北區龍山小學的各教室裡同步播發童謠傳唱直播,該校德育主任李珊珊告訴記者,學校還給孩子們布置周末家庭作業,回看直播,暢談體會。「『11·27』對重慶人來說是銘記於心的紅色記憶,此次童謠傳唱活動讓同學接觸紅色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很有意義。」她說,龍山小學也在日常教學中注入紅色因素,「小蘿蔔頭」「江姐」的故事,孩子們個個耳熟能詳。

重慶市南岸區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小學德育主任高楊說,童謠裡的11·27童謠傳唱活動,學校有一個老師和兩名同學前來參觀,深受感染。「我們學校主要是以主題班會的形式,進行紅色教育的開展,每一名班主任也給孩子們宣傳『兩講』活動」,高楊說,「帶領孩子去參觀渣滓洞、白公館,給低年級的孩子講『小蘿蔔頭』的故事。而且,南岸區有《挺進報》舊址,孩子們以前並不了解陳然烈士和《挺進報》的前世今生,帶他們去參觀講解之後,也進一步更加了解這段不能忘卻的歷史。」

孩子傳唱童謠提升道德品質

「中國夢,像蜜桃,想吃要摘跳一跳;中國夢,香噴噴,美夢成真靠打拼;中國夢,不遙遠,眨個眼睛到面前。」……這些朗朗上口的兒歌在界石鎮中心小學隨處都可聽見,這些都是由學校的學生創作,喜歡唱兒歌、創作兒歌,成為這裡孩子們的一大特點。

界石鎮中心小學三年級學生彭清怡告訴記者,她喜歡聽和唱兒歌,更喜歡創作兒歌,聽到自己寫的兒歌被小夥伴們喜歡,心裡別提多高興了。「我們學習兒歌的同時,還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兒歌不僅給我們帶來了快樂,還從思想品德方面教育了我們。」

恆大城小學四年級的霍瑾雅妍參加了傳唱表演,「我們在一周的時間裡課間排練,就能完整地朗讀這些詩歌,而且表演得很有感情,因為童謠非常好記好背,也讓我們記住了這些紅色故事。」

「童謠裡的『1127』活動很有意義,能放在界石鎮中心小學開展,我們感到非常榮幸,也讓師生們很受教育」,巴南區界石鎮中心小學校長王瑜介紹,學校開設了地方特色課程,通過「傳、唱、演、創、編、書、畫」七種形式,引導孩子們學兒歌、唱兒歌、寫兒歌。並在傳唱童謠的過程中,提升孩子們的道德品質。」

王瑜介紹,界石鎮中心小學旁邊就有一個烈士墓,每年學校的少先隊入隊儀式,還有「11·27"掃墓等,都會帶著孩子們去烈士墓,緬懷烈士,傳承優良品德。

在兒歌童謠裡注入「紅色文化」

「巴南區界石鎮十分重視兒歌的創作,以及兒歌傳承人的培養,連續舉辦了十屆兒歌藝術節,面向全國徵集兒歌作品,受到了廣泛的認可」,巴南區界石鎮黨委書記盧黎明介紹,以界石鎮為市級文藝創作基地,全面深入挖掘兒歌文化,並進行傳承和創新,「如今,創作兒歌已經在市內外進行推廣,兒歌藝術節的參與度也一年比一年高。」

巴南區文聯主席戚萬凱介紹,巴南區界石鎮是「兒歌之鄉」,界石鎮在兒歌的創作上有深厚的底蘊和基礎。以界石鎮中心小學為例,始建於1929年,已經有90年的建校歷史。從2005年開始,就以兒歌為載體進行特色課程打造,並在創作與傳承上有了很多成果。

「如今,我們又將『紅色文化』融入兒歌當中,還有當前的鄉村振興、脫貧攻堅、偉大復興等也融入兒歌中。兒歌童謠形象生動、童真童趣、琅琅上口,這是立德樹人的創新方式,是給孩子的正能量教育」,戚萬凱說。

78歲的徐平穿著一身紅色的中式服裝,他的出現讓孩子們爭著喊「徐爺爺好!」徐平的原名徐存富,從上世紀50年代就喜歡上了寫童謠,如今是中國國學學會會員、重慶曲藝家協會會員、巴南區界石鎮著名童謠創作人,在全市乃至全國也有一定名氣。徐平說,當年巴南區發展「一鎮一品」,由於界石鎮的兒歌文化始於明清時代,而且2004年的重慶兒歌大賽,兩個一等獎都被界石鎮兒歌創作人「收入囊中」,其中就包括徐平。「我們有歷史、有基礎、有人才,就以兒歌作為進行品牌打造」,徐平說,「兒歌琅琅上口,很容易被人接受和傳播。我希望培養更多兒歌傳承人,如今在界石鎮暢想社區、和平社區、梨花社區、東城社區4個社區進行教學,也歡迎家長和孩子們一起參與。」

創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

紅巖英烈魂斷歌樂,革命精神浩氣長存。

再過幾天,又是一年中的「11·27」。70年前的11月27日,重慶解放在即,國民黨反動派逃跑前,對囚禁在白公館、渣滓洞等監獄的革命者進行了大規模屠殺,300餘人遇害。雖然紅巖烈士們沒有等到新中國的黎明,卻在烈火中得到永生。每年「11·27」,我們都會舉辦紀念活動,緬懷烈士、追憶歷史。

重慶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第二批「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在全市廣泛深入開展之際,「講紅色故事、講革命精神」活動走進巴南區界石鎮中心小學鄉村學校少年宮,開展「童謠裡的『11·27』」主題活動,用這種貼近童心、融入童趣的方式引導全市未成年人弘揚紅巖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紅巖精神和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徵精神、延安精神一脈相承,都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新時期開展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優秀革命傳統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教材。

「用童謠的方式講述紅色故事,是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創新之舉」,這位負責人勉勵孩子們,「希望小朋友們從紅色故事中汲取革命精神,敬愛英雄、崇尚英雄,特別要學習『小蘿蔔頭』的優秀品質,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樹立遠大理想,培養優良品德,勤奮學習知識,鍛鍊強健體魄,培養勞動精神,從小學先鋒、長大做先鋒,爭當新時代好少年,努力成長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蔣豔 攝影 畢克勤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讓孩子傳承「紅色」基因!「祖國在我聲中·童聲裡的紅色迴響」活動...
    看著你,看著我,慈愛的目光多麼可親......」12月15日上午,伴隨著孩子們聲情並茂的朗誦聲,重慶市鄉村學校少年宮「祖國在我聲中·童聲裡的紅色迴響」活動在南岸區新市場小學校正式啟動。本次活動由重慶市文明辦、市教委、市財政局指導,重慶市鄉村學校少年宮管理辦公室主辦,南岸區新市場小學校承辦,課堂內外雜誌社協辦,現場共有200餘名師生參加。
  • 漢中市: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
    漢中文明網訊- 「巍巍寶塔山,銘記著中國共產黨的豐功偉績;滾滾延河水,傳承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棗園窯洞裡的星星之火,點燃了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的革命激情;小米加步槍,向世界昭示著中國人頂天立地的脊梁......」
  • 陝西中小學生傳唱紅色基因 共講紅色故事展風採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孫海華)一首紅歌,傳唱100年依然氣勢磅礴;一面旗幟,飄揚100年依然昂揚如初……為迎接建黨100周年,展示陝西少年兒童傳唱紅色基因、共講紅色故事的風採,12月13日,「紅色小喇叭,相伴我成長」文藝會演暨表彰儀式在陝西省西安市舉辦。
  • 廣西:「童心向黨」童謠兒歌在桂林市校園傳唱
    童謠唱給太陽聽,我跟太陽親又親,歌海浪花就是我,燦爛陽關歡我心……伴著一首簡潔輕快的新童謠《童謠唱給太陽聽》,5月20日下午,由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教育局、市婦聯、團市委和七星區共同主辦的我市「童心向黨——中華優秀童謠兒歌推廣傳唱校園行
  • 童心抗「疫」守護糧「心」 徐匯舉辦童謠傳唱展示活動
    12月1日下午,由徐匯區委宣傳部(文明辦)、區教育工作黨委、區教育局、區文旅局、團區委、區婦聯和區關工委聯合主辦的「童心抗『疫』,守護『糧』心」——2020年徐匯區未成年人優秀童謠傳唱展示活動,在徐匯區第一中心小學舉行。
  • 玉泉區:講好紅色故事 傳承紅色基因
    玉泉區:講好紅色故事 傳承紅色基因 2020-12-23 14: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紅色基因代代傳 3個作品獲陝西 「紅色小喇叭 相伴我成長」活動...
    「紅色小喇叭,相伴我成長」文藝會演暨表彰儀式在西安舉行。西部網訊(記者 李卓然)紅色喇叭聲聲響,紅色基因代代傳。3個作品獲一等獎。「活動開展以來,大家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弘揚紅色精神、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因素,幫助廣大少年兒童牢記歷史、銘記英雄、感恩生活,做愛祖國、愛學習、有理想、有道德的新時代好少年。」陝西省婦聯主席龔曉燕希望,同學們堅定理想、刻苦學習,當好紅色傳人、練就過硬本領,努力成長為祖國建設的棟梁之才。
  • 敦化:讓紅色基因永傳承
    敦化:讓紅色基因永傳承 作者:孫修涵    編輯:孔笑妍    來源:本臺全媒體資訊中心    2018-08-27 08:27
  • 勞動人民智慧的傳唱——閩南童謠介紹
    童謠為民間口傳文學,它是歷代勞動人民以口耳相授方式流傳並繼承下來的。閩南話童謠的起源、沿革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但從福建地方典籍中記載著唐代福建觀察使常兗州曾看到閩地民間流行著《月光光》的童謠。這首《月光光》童謠與今天閩南各地流傳的《月光光》童謠,雖然文字或多或少做了改動,但主題和結構十分相似。由此可見,閩南童謠的歷史源遠流長。
  • 道縣舉行「樹湘精神」進校園暨「走進紅色課堂、傳承紅色基因...
    科教新報·新湖南客戶端訊(通訊員 蔣施龍 楊源華)5月31日,道縣 「樹湘精神」進校園暨「走進紅色課堂、傳承紅色基因」主題研學教育活動啟動儀式在道縣陳樹湘烈士紀念館舉行。道縣陳樹湘烈士紀念館是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黨性教育基地。
  • ...開展「追尋紅色足跡 感受紅色情懷 傳承紅色基因」研學實踐活動
    映象網訊(記者 黃向陽 見習記者 馬景閣 通訊員 王嵐)2020年12月5日,正是初冬勝春朝,研學好時節,為「追尋紅色足跡,感受紅色情懷,傳承紅色基因」,駐馬店市第四中學七八九年級四百五十餘名師生赴焦竹園和老樂山研學基地開展以「傳承紅色基因」為主題的研學社會實踐活動。
  • 湖南會同:用活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
    近年來,該縣緊緊圍繞「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目標,在全縣中小學深入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的紅色校園文化,豐富了青少年學生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內涵,讓紅色精神入腦入心。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讓更多的人知道粟裕將軍光輝的一生 ,學習粟裕將軍的光輝歷史,學習粟裕將軍的愛國主義精神。」年逾七旬的羅本義老人,是一名退伍老兵,也是粟裕紀念館的退休講解員,老人已經連續30年為會同縣林城鎮第一完全小學,義務宣講粟裕大將的故事。
  • 逸陽讀書節閉幕式 誦讀紅色經典傳承紅色基因
    天津北方網訊:12月4日下午,逸陽梅江灣國際學校報告廳裡掌聲雷動,「誦讀紅色經典 傳承紅色基因」2020年校園讀書節閉幕式在這裡舉行,至此,歷時兩個月的讀書節在師生的朗朗誦讀聲中落下了帷幕。
  • 好童謠的「雨露」滋潤孩子茁壯成長
    優秀校園童謠如美德陽光在全區未成年人中傳播,成為深入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倡導「心向黨、愛勞動、有禮貌」, 「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主題實踐活動的有效載體。(東北網5月7日)   我國有句成語叫做「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國人歷來都把對孩子的教育當作頭等大事對待。從孩子一出生,就緊抓「教育」。
  • 講述英雄故事 傳承紅色基因--山西青年報2020年11月27日06版:校園...
    講述英雄故事 傳承紅色基因 >   本報記者 龐勇     為了引導學生認清自己的「根」和「魂」,使他們從紅色基因中汲取道德滋養和文化精髓,真正使紅色基因在全校學生中融於血、入於腦、立於心、見於行,當好紅色基因的傳承者和實踐者,朔州市懷仁市峪宏中學於11月23日舉辦了「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演講比賽。
  • 傳承紅色基因 爭做英雄傳人
    11月24日,江東新區事務局聯合江東新區文武堂培訓學校邀請東江縱隊老戰士譚堯等走進江東新區多所鄉村小學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讓家國情懷紮根學生心靈,傳承紅色基因,爭做英雄傳人。東江縱隊老戰士譚堯(前排站立者)為小學生講述當年的戰鬥故事,讓孩子們接受革命的洗禮。當天,譚堯和原武警部隊126師副政委趙燕清大校以及我市的部分老兵、愛心人士先後到江東新區臨江鎮大利小學、光凹小學、長安小學等鄉村小學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活動中,小學生為譚堯等老兵繫上紅領巾。
  • 新邵:「走進紅色課堂,傳承紅色基因」主題活動厚植學子家國情懷
    紅網時刻5月12日訊(通訊員 劉紀新 楊紫豔 危風雲)為引導學生增進愛國情感、激發愛國熱情,5月11日早上,新邵縣芙蓉學校全體師生通過廣播聆聽湖南長沙市明德中學《為人民謀幸福,延安精神永不過時》的專題講話。隨後該校校長肖永堅進行了總結,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革命先輩是時代的標杆,紅色故事是最好的德育課堂。
  • 貴州,紅色旅遊傳承紅色基因
    貴州紅色旅遊,發揮了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優秀傳統的重要功能,塑造了一個響亮的品牌,知名度、美譽度不斷提升。實現了革命歷史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拓展了振興老區、脫貧致富的有效途徑。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遵義會議(即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在這裡舉行。遵義會議會址內的陳列館、會議室、革命文物、歷史資料、歷史照片,讓後人對革命先烈勇於鬥爭、百折不撓、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有了深刻認識,了解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出奇兵等紅色歷史,繼承和發揚遵義會議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用革命文化傳播和滋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道縣:走進紅色課堂 傳承紅色基因
    本網訊 5月31日,道縣舉行「樹湘精神」進校園暨「走進紅色課堂、傳承紅色基因」主題研學教育活動啟動儀式。啟動儀式上,陳林靜作活動動員講話,並對活動提出具體要求。何小白對活動服務工作作詳細安排。道縣樹湘學校學生代表作積極發言。
  • 「我和我的祖國,紅色北京 傳承基因活動」在門頭溝田莊舉行
    11月14日下午,由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我和我的祖國·紅色北京傳承基因」活動在門頭溝區雁翅鎮田莊村的京西紅色黨性教育基地舉辦。各區文旅局、北京紅色旅遊景區、紅色講解員、媒體及學生代表等300餘人參加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