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麵包,是空氣,是奇蹟啊》日本人痴迷捕鯨 到底是文化還是欲望

2020-12-12 華聲娛樂

7月4日,由騰訊視頻出品,企鵝影視與大伙兒紀錄聯合製作的文化旅行紀錄片《是麵包,是空氣,是奇蹟啊》第二期節目「吃的秘密」將探秘日本特殊飲食文化。在上一期節目中,夏雨、陳粒、西川帶領觀眾一起了解了日本的二次元文化。夏雨探尋了「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的漫畫人生;西川走訪了與二次元人物初音未來結婚的近藤顯彥,深度了解了二次元對於日本人的影響;而陳粒則去了日本絕美的 「自殺海岸」東尋坊海邊,探索日本快樂至上法則背後高自殺率的真相。

在新一期節目中,夏雨、西川、陳粒將分別帶上《四季和食》、《沙門空海》、《便當時間》三本書開啟新的行程,踏上一場關於吃的「旅讀」之行,探尋日本人食鯨背後的真相、烏龍麵的「身世之迷」以及日本的便當文化。

演員夏雨攜《四季和食》探究日本為何罔顧禁令堅持捕鯨

日本人有食用鯨魚肉的習慣,為了解開這一特殊喜好背後的真相,夏雨探訪了日本盛產鯨魚肉的太地町。在太地町幾百公裡外的大阪,與德家鯨魚料理店70多歲的女將大西睦子以及《四季和食》的作者巽好幸聊起了日本食鯨的歷史與真實原因。據巽好幸介紹,日本食鯨歷史他所知曉的並不準確,但繩文時代就有相關記載,距今已有幾千年歷史。

夏雨一直好奇日本人的這一習慣是因為鯨魚的美味還是捕鯨時的冒險精神。在與大西睦子的交談中他逐漸揭開了日本人吃鯨魚的真相。日本地質結構特殊,常年的地震災害讓日本人無時無刻不在為生存擔憂。千年前的日本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吃鯨魚,「一頭巨大的鯨魚足以養活7個村子」。奈良時代,佛教傳入日本,天武天皇頒布了「肉食禁止令」,禁食牛、馬、狗、猿、雞肉,該項禁令持續了1200年,直到明治時期才被廢止。外部自然災害對生存環境的破壞,加上政策上的禁食令也讓鯨魚肉一度成為日本人蛋白質的主要來源。

據大西睦子介紹,自己小時候吃的肉類就是鯨魚肉,一周五次集體供餐,四次都是鯨魚肉,吃膩了會感覺越吃越難吃。另外,大西睦子還講述,日本人飯前要說「我開動了」,它表達對生命的感謝,感謝大自然的賞賜。據悉,日本人雖然獵殺鯨魚但是會好好安葬誤捕的幼鯨以及懷孕鯨魚的幼崽。在山口縣有一個寺廟,每捕到一頭鯨都會在那裡為其取法名,以示感恩。

不過,以前是為了生存不得已捕食鯨魚,但現在捕食鯨魚更多的目的是為取樂、滿足欲望,此種做法並不可取。就在6月30日,日本正式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IWC),重新開啟商業捕鯨,在國際社會引起強烈反響。此舉不利於地球生物多樣性,希望通過《是麵包,是空氣,是奇蹟啊》這一期的節目讓更多的人看到鯨魚的艱難處境,呼籲更多的人加入到保護鯨魚,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行動中,為地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日本「夢回大唐」,詩人西川探尋烏龍麵之鄉

詩人西川帶著《沙門空海》乘坐烏冬計程車來到了日本的烏龍麵之鄉——古稱讚岐國的香川縣。

在日本的奈良時代,贊岐由於缺乏水源,難以種植水稻,日本又沒有制面技術,當地人難以飽腹,弘法大師作為遣唐使,從唐朝學成歸來,開始興修水利廣種小麥,並教授人們製作麵食,贊岐才發展成今天的烏龍麵之鄉,空海和尚(弘法大師)成為當地,乃至日本最受敬仰的人之一。這一歷史說法也得到了善通寺和尚的證實,他表示,空海大師是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將烏龍麵引入日本的人,他作為遣唐使在唐朝的都城看到了烏龍麵的原型後便將小麥以及制面技術帶回了日本。

此外,西川還與旅日學者田原一起探討了日本遣唐使。田原表示,1000年前日本人學習唐朝先進的文化、科技等,而到了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從各行業開始領先於亞洲甚至世界,並向周邊國家輸出文化,中國的現代漢語修辭很多來自於明治維新,例如直面、母校、哲學等詞彙均來源於日本。

陳粒製作日本便當,體驗複雜流程背後滿滿的「愛」

在日本的飲食文化中,便當承載了日本人的特殊情感,體現了日本人最真實的生活狀態。此次,音樂人陳粒跟隨風靡日本媽媽圈的宮澤老師一起體驗了便當的製作。在宮澤老師看來,這些卡通、可愛的便當融入了對家人的愛,就像是寫給他們的信。陳粒認為,每一個家庭都有著屬於他們的便當故事。她找到《便當時間》的作者阿部夫婦,與他們探討日本人的便當所寄託的情感以及便當之中展現的日本家庭的真實生活。

為了寫《便當時間》這本書,阿部夫婦拜訪了從事各種工作的人,並拍下他們的便當。採訪過程中,阿布直美表示自己了解到了一個個真實的個體,「每天吃自己帶的便當,成為了他們的一種日常」。對於陳粒「便當是不是傳遞元氣的一種方式」的提問,阿部了坦言,便當不僅僅可以表達「要元氣滿滿呀」、「要加油呀」,還可以傳達「你這個混蛋」這樣的情感,便當是家庭的濃縮。

本期節目,夏雨、陳粒、西川三位嘉賓分別從多個角度探尋了日本人飲食文化中的秘密:日本人延續百年的食鯨傳統、傳承千年的烏龍麵以及愛意滿滿的便當,從不同的角度體現了日本人的特殊飲食文化。《是麵包,是空氣,是奇蹟啊》從二次元、飲食、建築、設計等一系列維度對日本展開了全方位的探索、揭秘,帶領觀眾認識一個更加真實的日本。

騰訊視頻希望通過《是麵包,是空氣,是奇蹟啊》讓觀眾了解日本的同時,也能夠引導大家在閱讀中旅行,在旅行中思考。7月4日晚9點,登錄騰訊視頻,和夏雨、陳粒、西川一起「旅讀」日本,揭開日本獨特的飲食文化真相。

相關焦點

  • 邊走邊讀的紀錄片:是麵包是空氣是奇蹟啊
    最近看到一部很好看的旅行紀錄片《是麵包是空氣是奇蹟啊》這個名字帶著溼潤空氣清新的味道,來自這三句書中的話:我撲在書上,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人離開了書,就如同離開空氣一樣不能生活;書是一切奇蹟中,最複雜最偉大的奇蹟。
  • 文化旅行紀錄片《是麵包,是空氣,是奇蹟啊》定檔
    夏雨、陳粒、西川帶你「旅讀」日本說到日本,你會想到什麼?是二次元動漫,神秘的忍術,還是影響深遠的唐文化?通過不同角度,每個人的心中都勾勒出不同的日本印象。6月27日晚9點,由騰訊視頻出品,企鵝影視與大伙兒紀錄聯合製作的文化旅行紀錄片《是麵包,是空氣,是奇蹟啊》即將上線。節目以書籍為線索,跟隨三位嘉賓——夏雨、陳粒、西川的腳步,展開了一場日本文化溯源的「旅讀」之行,為觀眾一步一步揭開這個陌生又熟悉的國家的面紗。
  • 《是麵包,是空氣,是奇蹟啊》:閱讀和旅行背後,是生活與文化的對話
    「鐵臂阿童木會飛的形象原來是參照了孫悟空的元素」「一款可以捕捉『小精靈』的遊戲居然可以拯救生命……」6月27日,文化旅行紀錄片《是麵包,是空氣,是奇蹟啊》在騰訊視頻上線,通過一段旅程將這些有趣又深刻的故事娓娓道來。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撲在書上好像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一樣。
  • 《是麵包,是空氣,是奇蹟啊》領略日本設計的獨到之處
    由騰訊視頻出品,企鵝影視與大伙兒紀錄聯合製作的文化旅行紀錄片《是麵包,是空氣,是奇蹟啊》,將迎來第六期節目——「無用的設計」。在本期節目中,演員夏雨、音樂人陳粒、詩人西川將繼續他們的日本旅讀之行,探索日本發達的設計製造業的歷史與背後的故事。
  • 跟隨20本書看日本-《是麵包,是空氣,是奇蹟啊》
    《是麵包,是空氣,是奇蹟啊》是由騰訊視頻出品,企鵝影視與大伙兒紀錄聯合製作的文化旅行紀錄片節目以書籍為線索,由夏雨、陳粒、西川擔任嘉賓,展開了一場日本文化溯源的初識這個節目是因為聽到了陳粒未這部紀錄片唱的主題曲《多多流意》,「拋開理想 用時間抵押時間、將欲望餵養、持續擴張 持續擴張、而我學著沉默 學會收縮、要最精確的自我、慎重選擇、當時間盡頭流過、我不必閃躲」,奠定了這個紀錄片,深層裡可能是要探討在日本這樣一個國家、社會環境裡,每個人都是怎樣在持續擴張的城市裡,早到最精確的自我。
  • 《是麵包,是空氣,是奇蹟啊》探秘日本「未知的世界」
    由騰訊視頻出品,企鵝影視與大伙兒紀錄聯合製作的文化旅行紀錄片《是麵包,是空氣,是奇蹟啊》將迎來第三期節目。在上一期中,夏雨、陳粒、西川分別帶領觀眾從不同角度探索日本的飲食文化:了解日本食鯨背後的歷史原因,追溯日本烏龍麵的來歷以及體會日本便當文化中所承載的濃濃愛意。
  • 《是麵包,是空氣,是奇蹟啊》感受日本建築在新時代的生命力
    由騰訊視頻出品,企鵝影視與大伙兒紀錄聯合製作的文化旅行紀錄片《是麵包,是空氣,是奇蹟啊》,將迎來第七期節目。本期節目將探尋日本建築世界的奧秘,試圖找到日本建築與自然的關係,挖掘二者如何相愛相殺。在上一期節目中,夏雨、陳粒、西川三位嘉賓從「無用」的設計、傳統工藝、手工藝人等角度探尋日本設計製造業,從中得知精益求精、敬畏之心、工匠精神是日本設計製造業發達的原因,讓大眾更深入地了解日本文化以及日本人的真實生活。此次的日本建築世界之行,三人又將探索出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 《是麵包,是空氣,是奇蹟啊》開啟幻日世界文旅之行
    由騰訊視頻出品,企鵝影視與大伙兒紀錄聯合製作的文化旅行紀錄片《是麵包,是空氣,是奇蹟啊》,將於6月27日晚9點在騰訊視頻獨播。屆時演員夏雨、獨立音樂人陳粒、詩人西川將以書籍為線索展開一場探索日本文化的"旅讀"之行,探尋"旅行"和"閱讀"背後的深層動機和對生活的回饋。本期節目,三位嘉賓將追溯日本動漫的發展、二次元文化盛行、日本高自殺率的原因。
  • 《是麵包,是空氣,是奇蹟啊》探日旅讀之行完美收官
    8月15日,由騰訊視頻出品,企鵝影視與大伙兒紀錄聯合製作的文化旅行紀錄片《是麵包,是空氣,是奇蹟啊》迎來最後一期收官之作。所以,「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這句在中國耳熟能詳的話用在日本這些逐夢音樂人身上很合適。此外,陳粒還去了與新宿、澀谷一起並稱為日本三大音樂聖地的下北沢,親自感受了那裡濃厚的文藝氣息,看到了無數懷揣音樂夢想的年輕人。
  • 日本人痴迷於「鯨魚料理」,商業捕鯨有著嚴密的產業鏈
    巨大的商業價值 隨著戰後日本經濟的復甦,各類因為戰爭而停滯的產業重新蓬勃發展,再加上國際社會對鯨魚捕撈行為的譴責日趨激烈,日本受到IWC《禁止捕鯨公約》的嚴重約束,鯨魚肉又變得十分昂貴,而日本人對食用鯨魚肉的痴迷仍然令人匪夷所思。
  • 全世界都在聲討日本捕鯨,為什麼日本人還是無法放棄「吃鯨」?
    好吃,但並不讓人覺得出奇。「我小時候並不知道牛肉和豬肉的味道,如果說吃肉指的就是吃鯨肉,如果說吃培根,那指的就是吃鯨培根。」 在佐藤看來,鯨作為一種介於牛與魚類中間的肉類並沒什麼特殊,烹飪方法也多數和其他肉類無異。不過和佐藤的淡定自若相比,店裡的很多年輕食客還是在把鯨當作一種稀罕物來品嘗。日本人對鯨的接受度如何,或許要到魚市場去找找答案。
  • 明明自己都不愛吃,日本人為什麼還要瘋狂捕鯨?
    明明自己都不愛吃,日本人為什麼還要瘋狂捕鯨?因為眾所周知,日本人真的吃鯨魚。 到了1606年, 日本人就開始有組織地捕捉鯨魚, 再到了現代, 不少日本人將捕鯨視為一種本國的傳統文化
  • 屠戮的本性、變態得文化!小日本時隔31年重啟商業捕鯨
    二、變態文化時隔31年重啟商業捕鯨,日本小型捕鯨協會會長則表示:「我的內心充滿了幸福,我深受感動。在我的家鄉,人們捕鯨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了。」「我們希望商業捕鯨儘快步入正軌,為當地繁榮做出貢獻,並將日本豐富的鯨文化傳遞給下一代。」日本內閣官房副長官西村康稔當日在東京向記者表示。
  • 愛與殺,一片罵聲中的「日本捕鯨文化」 沉浮
    貝良文對捕鯨濃厚的感情離不開他的生長地——和歌山縣太地町。對於這個名字,有些人可能並不耳熟,但凡是看過2009年由路易·西霍尤斯執導的紀錄片《海豚灣》,一定忘記不了那被血染的猩紅色海灣,那就是太地町。紀錄片《海豚灣》中,被海豚的血染紅的太地町海灣 資料 圖與捕殺海豚一樣,捕鯨文化在太地町擁有悠久的歷史。
  • 捕鯨殺豚!這難道就是日本所謂的「文化」嗎!?
    👊 不顧國際社會的抗議,日本新一輪的捕鯨活動又開始了。據日本媒體報導,11號從日本出發的一支捕鯨船隊,將朝著重啟商業捕鯨的目的,開展活動。什麼是商業捕鯨?日本所說的「科研捕鯨」又是什麼?當地時間6月11號早晨,日本最新一支捕鯨船隊從北海道出發,前往西北太平洋海域,展開新一輪的所謂「科研捕鯨」活動。
  • 不怎麼吃鯨肉的日本人,為何要堅持捕鯨?
    「雖然日本聲稱要恢復『商業捕鯨』,但若真的沒有政府介入,全憑市場力量,捕鯨業反而會迅速消亡。」 無論是日本此前的「科研捕鯨」還是即將開展的「商業捕鯨」,與科研或商業都沒有關係,這一點不是什麼秘密。日本真正為自己進行辯護的在文化層面。
  • 日本捕鯨是為了吃嗎
    一個研究日本的教授,也是《現代日本料理:食物、權力和國家認同》(Modern Japanese Cuisine: Food, Power and National Identity)的作者Katarzyna Cwiertka說:」對上年紀的日本人來說這是懷舊的食物」。對於其他人來說,鯨魚肉更多的是一種好奇。「我是受益於廉價鯨魚肉的孩子之一,然而我的孩子們沒有這樣的經歷。」
  • 殘忍丨日本血腥捕鯨視頻被澳隱瞞9年 捕鯨真是為了「科研」?!
    英媒:到地球另一端捕鯨的只有日本英國廣播公司(BBC)評論稱,捕鯨在日本沿岸已經有數百年歷史,雖然有說法稱「捕鯨是日本文化的一部分」,但從本土派出大型捕撈船、一直到地球另一端的南極去捕鯨就研究成果而言,日本1987年開始「調查捕鯨」至今,能夠查閱的相關論文寥寥無幾,而大量鯨肉卻作為食品出現在日本市場上。日本一直聲稱需要保持本國先進嫻熟的捕鯨技術,國民不能只吃外國牛肉而忘了吃鯨肉的習慣。傳統文化?現代捕鯨已無傳統意義 二戰後,由於食物缺乏,鯨肉曾是日本人的重要蛋白質補充來源,八十年代開始逐漸降低。
  • 日本退出國際捕鯨委員會 時隔32年將重啟商業捕鯨
    【捕鯨是日本「文化遺產」?】作為最大的捕鯨國,日本拼命捍衛捕鯨權的最大的理由是,捕鯨魚、吃鯨肉是日本的傳統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的繩文時代,是一種值得保護的文化遺產。但這不是全部的真相。除了文化和環境層面的理由,支持捕鯨的人士還持有一種奇特的邏輯,即捕鯨可以保護水產資源。日本有官員稱,鯨類所吃的魚是人類捕獲量的5倍,所以需要對鯨魚的數量加以控制,否則鯨魚不僅會威脅到別的魚類生存,還會搶奪人類的食物。
  • 時隔30年,日本宣布恢復商業捕鯨!真是因為日本人愛吃鯨魚肉?
    在佐藤這樣的人心中,鯨魚肉是日本的傳統美食,捕鯨業歷史悠久。但現在吃鯨魚肉的人越來越少了。對於到底吃不吃鯨魚肉的問題,日本國內紛爭不斷。但背後都涉及日本的一大「汙點」——捕鯨業。198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IWC)通過了《全球禁止捕鯨公約》,禁止商業捕鯨,日本是締約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