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出身的劉銘傳,保護臺灣基隆不受侵略,是值得尊敬的民族英雄

2020-12-16 唯一腕錶i

丨本文章由歷史愛好者伊思獨家發布,各位朋友敞開的去閱讀吧~

農民出身的劉銘傳,保護臺灣基隆不受侵略,是值得尊敬的民族英雄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有很多英雄人物都是從最底層的人自己闖蕩出來的,大家也總愛用一句話來形容英雄就是說,亂世才會出英雄,這絕對是真理,因為英雄的出現絕對不是巧合,也不是傳說。在清朝的末年,天下非常的亂,大概每一個中國人應該都知道這樣的情況呢,也就是在清朝末年,在天下大亂的時候,我們中國才出現了比以往任何朝代更多的英雄人物,今天小編和大家要聊的這個民族英雄,可能並不是大家很熟悉的,但是在保衛民族的事業上面,他卻做出了非常多的貢獻,他的名字叫做劉銘傳。

劉銘傳也是非常普普通通的一個人而已,他家裡面的世世代代都只是農民,到了他這一代,依舊和之前一樣,所以說他是鄉野中發展出來的英雄,一點兒也不過分。雖然他沒有讀很多聖賢書,但是他自己心裏面有著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他並沒有選擇像父輩祖輩那樣繼續從事務農的工作,而是選擇了販賣私鹽。儘管從事了這樣的一種職業,但是也只能夠他和他的母親維持日常的生活而已,當時劉銘傳甚至已經交不起團隊的糧食了,後來受到了當地富商的羞辱。

因為當時他正是年輕氣盛的時候,他特別看不起別人這樣仗勢欺人,在他跟富商惡語相向的時候,一氣之下竟然衝動的拔刀殺害了對方。他曾經不止一次的見過富商對於老百姓的欺辱,終於忍無可忍,但是他知道做了這樣的事情之後,肯定是要受到責罰的,於是當時他就想到了一個辦法,就問那些老百姓們是不是願意跟他一起保衛自己的家鄉,當時的他是特別稚嫩的,對他來說,他的世界可能就是鄉村這麼大了,可是儘管如此,他還能夠組織民兵的操練。要說到他為什麼能夠成為民族的英雄,大概也是有基因的原因,被欺壓民眾的反抗,只不過是他所做的在這鄉間的一件事情而已,當上了領導之後,他身上的責任跟擔子也就夠住了,他看到的世界也和之前的完全不一樣了。他也知道自己名不正言不順的,所以後來知道有軍隊在招募他,就帶著自己的隊伍,毅然決然的投軍了,這個時候的他其實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報效國家。

參軍之後,在軍營裡面他一直都表現的很好,而且一步一步的往上升官,當時也正趕上要去鎮壓太平天國,在鎮壓的過程當中,劉銘傳就發揮了自己的才能,從最草根的老百姓升到了清軍最高的一個頭銜,他也成為了在淮軍裡面,獲得最高軍銜的人,但是真正讓他成為民族英雄,還是曾經他率領部隊跟法軍戰鬥的一次戰爭。

每一個英雄成為英雄,之前的路都不是那麼通暢的,劉銘傳也是這樣,他曾經也倍受打擊,不想再投身官場,想要回家鄉,在他休養生息的日子,他有了更多的機會了解世界,慢慢的認識到自己以及當時的國家是處在非常危險的狀況,他不忍心遭受這樣的踐踏決定為國家效力。後來中法戰爭爆發了,法國向我國臺灣地區發起了攻擊,劉銘傳就是在這個時間去到了臺灣基隆,當時他組織士兵進行戰前的準備,在他的帶領之下,基隆市每個地區都有潛伏,等到法國軍隊上岸了之後,他們就開始了反擊,這一次把法國打得好像是喪家犬一樣,狼狽的逃走了。

這場戰爭也持續了很久,劉銘傳率領著士兵,在了解了當地的地形人心,各種狀態之下,慢慢的把法軍打到崩潰了,最後雙方籤訂合約而結束,這一次劉銘傳成功的成為了臺灣的巡撫,他幫助臺灣人民做過很多的事情,比如說修建鐵路,開煤礦,以及發展教育,一直都做著自己的奉獻,就是這樣的一個普通人,奮鬥成為了民族的英雄。

感謝收看歷史愛好者伊思,如果覺得寫得好,動動小手給我加個關注~~

編輯:孫啟倫/審稿:石中璞/本文章為百家號作者獨家原創內容,未經許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如有發現必追究其責任,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焦點

  • 臺灣不能忘卻劉銘傳
    日前在臺北市立圖書館開幕的「劉銘傳史跡展」終於傳出了這樣的聲音:2014年,是劉銘傳基隆大捷、抗法保臺130周年…… 雖然時過百年,人過幾代,但劉銘傳留給臺北、留給臺灣的功績會穿越喧囂,與這片土地共存。 兩個130周年 臺北建城之時,劉銘傳正率領臺灣軍民浴血抗敵。
  • 基隆之戰:首戰告捷,再敗法軍後,劉銘傳卻主動捨棄了基隆
    1884年(光緒十年),中法戰爭爆發,臺灣告急,清政府詔令劉銘傳以巡撫銜赴臺灣督辦軍務。當時,臺灣的防務十分薄弱,總共四十營官兵,兩萬餘人,要守衛長達2000餘裡的海疆,顯然力不從心。而且,軍隊裝備極差,名為水師,卻沒有船隻。海岸的火炮少得可憐。臺灣道臺劉璈在兵力部署上重南輕北,四十營兵,臺南部署了三十一營,而臺北僅有九營。
  • 紀念劉銘傳誕辰180周年(一):歷史中的劉銘傳
    劉銘傳治臺時間雖不太長,但為臺灣的近代化建設作出了較大貢獻。劉銘傳的一生主要做了三件大事:第一是鎮壓太平軍和捻軍;第二是保衛臺灣、抗擊法國侵略者;第三是擔任首任臺灣巡撫六年時間內開發和建設臺灣。這位出身農家的將領,曾經販過私鹽,嘯聚山林,其人生充滿了不朽的傳奇色彩。
  • 那些抗擊侵略的巾幗女傑告訴你:臺灣從來沒有自外於中國
    楊太夫人出身漳州富家,20歲時嫁入正在落難中的林家。人們只知道1884年林朝棟自備糧響,率領被稱為「棟軍」的鄉勇,協助劉銘傳抗擊法軍侵臺有功,很少有人知道,這位楊水萍更是一位穆桂英式的巾幗英雄,在林朝棟戰線吃緊時,率領家丁鄉勇,助夫守住獅球嶺防線。1884年9月,法國海軍遠東艦隊挾在福州馬江一舉消滅南洋海軍之勇,在孤拔指揮下進攻臺灣。法軍以一部進攻基隆,一部窺視滬尾(淡水)。
  • 劉銘傳開創臺灣現代郵政考
    劉銘傳其人      劉銘傳(1836-1895),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清末將領。任福建臺灣巡撫,兵部尚書,死後諡壯肅公。在他一生中,可分為兩大階段,一是跟隨李鴻章帶兵到上海打過太平軍,1865年,任直隸(今河北)提督時,參與鎮壓捻軍。
  • 1884年抗法戰爭中劉銘傳「撤基援滬」的舉動,為何爭議不斷?
    在臺灣近代抗法戰爭中,曾發生過一件至今爭論不休的事件,即在光緒十年(1884年)八月中旬法軍第二次進攻基隆時,主持戰事的劉銘傳在雙方勝負未分之際,聞知法軍分兵攻打滬尾(今臺灣淡水),毅然將基隆放棄給法軍,卻回師救援滬尾,終於取得震驚中外的「滬尾大捷」。
  • 「臺灣鐵路之父」從劉銘傳變成日本人? 前「立委」:「臺獨」不拜...
    對此,國民黨籍前「立委」蔡正元12日在臉書發文諷刺稱,「臺獨」不拜日本人,要怎麼活下去?作家張方遠也在臉書強調,最早在臺建設鐵路的人是劉銘傳,他批評民進黨當局的行為是在「捏造歷史」。「中時電子報」引述史料介紹,長谷川謹介於1899年受「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邀請赴臺,並於1906年開始出任「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部長」。
  • 「臺灣鐵路之父」從劉銘傳變成日本人?前「立委」:「臺獨」不拜...
    對此,國民黨籍前「立委」蔡正元12日在臉書發文諷刺稱,「臺獨」不拜日本人,要怎麼活下去?作家張方遠也在臉書強調,最早在臺建設鐵路的人是劉銘傳,他批評民進黨當局的行為是在「捏造歷史」。「中時電子報」引述史料介紹,長谷川謹介於1899年受「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邀請赴臺,並於1906年開始出任「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部長」。
  • 劉銘傳抗法——中國滬尾大捷
    說的是劉銘傳主動放棄基隆,法國侵略者自認為取得勝利,狂妄自大的故事。今天我接著和您說一說「劉銘傳領導抗法戰爭」系列的第三集:法軍受困基隆,中國滬尾大捷。  就在基隆硝煙尚未停息,塵埃還未落定,狂熱的叫囂還隱約可聞時,闖入臺灣的法國侵略者便發現,自己已經深深地陷入了困境。首先,他們發現攻佔基隆實際上的軍事和政治意義完全不像他們原來想像和吹噓的那麼有利和重要。
  • 基隆:港市合一的歷史見證臺灣滄桑
    (近代的基隆港)公元1885年(光緒11年)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上任後,首先遴派臺灣首富林維源為基隆築港事宜的總辦,延聘外國工程師多人進行港灣測量及設計,計劃包含浚深內港深度、填埋新生地、建設運河及倉庫等港埠設施。
  • 民進黨當局將「臺灣鐵路之父」劉銘傳替換為日本人
    對此,國民黨籍前「立委」蔡正元12日在臉書發文諷刺稱,「臺獨」不拜日本人,要怎麼活下去?作家張方遠也在臉書強調,最早在臺建設鐵路的人是劉銘傳,他批評民進黨當局的行為是在「捏造歷史」。「中時電子報」引述史料介紹,長谷川謹介於1899年受「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邀請赴臺,並於1906年開始出任「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部長」。
  • 大型紀錄片《劉銘傳在臺灣》10月26日安徽衛視首播
    《劉銘傳在臺灣》,正是描繪了晚清安徽人「有大勳勞於國家者」劉銘傳抗法保臺、建設臺灣的英雄故事,再現那段此役中,劉銘傳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帶領軍民取得保衛臺灣的首場勝利。繼而,法軍發動第二次基隆之戰。
  • 劉銘傳與臺灣郵政
    這是一部反映我國近代史上,以劉銘傳為代表的中華兒女,抗擊帝國主義侵佔我國領土,收復臺灣的歷史片。螢屏上展現出許多生動畫面,充分表現出劉銘傳無愧是與帝國主義作殊死搏鬥的驍勇機智的沙場戰將,是捍衛祖國神聖領土寶島臺灣而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
  • 劉銘傳領導的抗法戰爭(四)
    劉銘傳領導的抗法戰爭(四) 時間:2001-04-10 17:22   來源:   1894年10月上旬,中國軍隊在臺北滬尾沉重打擊了法國侵略軍,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 臺灣設省
    清朝在臺灣已經建立起完整、系統的行政機構,有效實施對臺灣的管理,對臺灣地區全面開發,對臺灣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起過不小的作用。當然,處於全面開發狀態中的臺灣,在農民階級和地方階級之間、在百姓與官府之間、在不同族群之間、在移民和高山族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這些矛盾長期支配著社會的運行,成為社會動亂的根源。
  • 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史跡漫畫展在臺北開展
    中新社記者 黃少華 攝   中新社臺北9月23日電 (記者 黃少華 徐德金)「銘記歷史·傳承精神」劉銘傳史跡漫畫展23日在銘傳大學臺北校區開展,以紀念這位臺灣首任巡撫誕辰180周年。  將持續至今年12月底的「兩岸大學生劉銘傳動漫形象設計大賽」同時正式啟動。屆時將在劉銘傳故鄉安徽合肥舉行盛大的獲獎作品頒獎典禮。
  • 關於基隆、淡水保衛戰
    在1884年7月16日劉銘傳抵達基隆以前,全臺灣的防務歸臺灣兵備道劉敖(少一王偏旁)。他是左宗棠一系湘軍的老幕僚,年齡也與左宗棠仿佛。他是1881年(光緒七年)9—10月間被任命為臺灣兵備道的,比劉銘傳早了三年,根據連橫《臺灣通史》劉敖傳的記載,劉敖剛到臺灣時,也頗「勇於任事,不避艱巨,整飭吏治,振作文風。」
  • 那些年,「臺獨」分子給臺灣找來的日本「爸爸」們
    在臺灣的教科書上,都寫著臺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是臺灣的「鐵路之父」,這也是臺灣民眾的常識,但現在島內卻有人跳出來說,臺灣的「鐵路之父」不是劉銘傳,而是日本人,這讓島內輿論一片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