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銘傳與臺灣郵政

2021-01-19 央視網

劉銘傳與臺灣郵政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7月19日 14:08 來源:

  中央電視臺曾播出過電視劇《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這是一部反映我國近代史上,以劉銘傳為代表的中華兒女,抗擊帝國主義侵佔我國領土,收復臺灣的歷史片。螢屏上展現出許多生動畫面,充分表現出劉銘傳無愧是與帝國主義作殊死搏鬥的驍勇機智的沙場戰將,是捍衛祖國神聖領土寶島臺灣而流芳百世的民族英雄。

  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臺灣從法國殖民者手中光復後,清朝根據醇親王的建議,改福建巡撫為臺灣巡撫,稱「福建臺灣巡撫」,用以與福建保持「內外相維」的關係。同年九月五日(公元1885年 10月 12日),劉銘傳任首任臺灣巡撫。在臺灣巡撫下設有臺灣道。自康熙二十三年(公元 1684年)至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的 210年間共有 78人次任臺灣道。其中以第 76任臺灣道陳鳴志(公元1885年)和建立臺灣郵政關係密切,他是劉銘傳的得力左右手。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臺灣開辦郵政後,翌年即以臺灣道陳鳴志為「福建臺灣郵政總局督辦」,他是由臺灣道轉任郵政總局督辦的第一人。

  劉銘傳為改進臺灣郵政的郵傳,充裕財政收入,便利民眾寄遞郵件,他自行負責在清朝開辦國家郵政之前,在臺灣創辦近代郵政,發行郵票,收寄民間郵件,這是中國獨立自辦近代郵政的開端。劉銘傳在臺灣開辦郵政,主要是財政因素引起的。自從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以後,臺灣府財政收支開始出現困難,道光以後財政更感緊缺。劉銘傳出任巡撫後,曾奏陳:一、設防,二、練兵,三、清賦,四、撫番等四項為今後施政重點。其中清賦一項主要目的就是籌措財源。上項奏陳雖批准由閩、浙、粵、九江、江漢等海關每年接濟臺灣 80萬兩白銀,但並未如數到臺,劉銘傳不得不自力更生,厲行開源節流。他利用臺灣地理環境的特殊,自行負責創辦郵政,大刀闊斧改革鋪遞和塘汛的郵傳,以節省經費支出。

  在臺灣創辦新制郵政、設立郵政總局以及派道員擔任郵政總局總辦等,都是劉銘傳自己做主,事先並沒有報請清廷批准,事後也沒有呈報備案,以至於在現存的各種文獻資料中,均沒有劉銘傳事先奏報開辦郵政的檔案,包括主管郵驛的兵部也沒有臺灣創辦郵政的資料。例如,在開辦郵政告示中一開始就引據「……案奉爵撫憲劉札開照得臺灣各縣向設驛站現擬變通裁撤仿照郵政章程辦法……」(原文無標點符號),明顯看出告示中所謂「案奉爵撫憲劉札開」並沒有提到清政府中央或兵部字樣。清廷當局或兵部對臺灣驛站裁撤這種重要變動,事前並不知曉,完全是劉銘傳個人做主的。這位封疆大吏於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十月,曾以「臺灣驛站改辦郵政片」奏報清廷,這是他留存至今的惟一奏報清廷的文獻。筆者特根據光緒朝《東華續錄》卷九十七記載,將該片的內容轉錄如下,以饗同好:

  光緒十五年冬十二月丁丑(按:應是己丑)初六日(公元 1889年 12月 27日)劉銘傳奏:「臺灣舊設驛站五十處辦理廢弛文報,往往遲延貽誤,經臣督飭司道量加整頓,將原設正腰各站(按:即核)實裁減,並於旁通暨新設各縣分添旁站,仍不過原設站數。所有原用站夫一律撤去,由各營汛分撥兵丁酌給津貼,責令傳遞各站,另僱書識專司站務,仿照外洋郵政辦法,委令道員陳鳴志督辦。自光緒十四年二月初十日起,試辦已過一年,南北文報毫無稽遲,所在稱便。統計一年需用經費約在一萬兩上下,比較臺防舊章全年需用一萬五六千兩,實可援節銀五六千兩。」(註:上述原文無標點符號,為閱讀方便,是筆者加的。)

  在這個「片」中,也只是對創辦郵政輕描淡寫,並沒有書寫「創辦新式郵政」,「發行郵票」和「收寄民間郵件」的字樣,更沒有提到設立臺灣郵政總局的事。奏片內容的重點在「試辦已過一年,南北文報毫無稽遲,所在稱便」以及節約銀兩若干。

  劉銘傳在臺灣推行新政,積極進行各項基礎工程建設,如興修鐵路、開辦電報業務等,均事先報經清廷後再辦理,而創辦新式郵政為何出現既未事先報請批准,事後又未呈報備案?據臺灣郵政當局1981年編印的《中華郵政史臺灣編》一書中對這一現象分析其原因有三:一、創辦郵政和建設鐵路、電報情況不同,鐵路和電報建設耗資較大,而郵政則主要憑藉人力,又因早已有鋪遞制度存在,創辦新郵只不過是改良原有鋪遞制度而已,不但不增加投資,反可因裁去鋪夫節減支出,較為輕而易舉。二、劉氏身為臺灣巡撫,由於臺灣四面環海,地理條件與大陸迥然不同。創辦郵政與大陸各省不發生關係,如試辦出了問題,也不影響原有的驛政。三、臺灣新制郵政的改革,為我國政府機關破天荒之舉措,而在當時洋務派和頑固守舊派尖銳對立,一些革新之舉能否為朝廷接納,大成問題,因此一般新辦的督撫疆臣,往往「便宜行事」,甚至根本不報。類此事例很多,清廷中央對這部分督撫疆臣,已有尾大不掉之勢。當時晚清正處多事之秋,清廷也只好「隱忍不發」。

  臺灣於光緒十二年創辦電報總局後,劉銘傳仿照西洋郵政章程,自行草擬郵政辦法條目,交電報總局總辦張維卿道員悉心研究籌劃,經張維卿根據臺灣原設驛站實際情況,結合劉銘傳所擬郵政辦法,草擬出新法郵政章程草案,包括臺灣郵政條目

  12條和郵政票章程 9條,報請劉銘傳批示,後經劉銘傳以郵政條目 12條為主,修訂合併為臺灣郵政條款16條,並批示定期開辦郵政。該條款內對郵站的設置、郵件接遞的時限要求、郵票的發售以及郵資的計算等均作了具體的規定。並以臺灣郵政總局的名義,於光緒十四年正月三十日(公元1888年 2月 21日)發布告示,公布於眾。從此,臺灣近代郵政開始運轉。

  臺灣管理近代郵政的機關稱郵政總局。基層機構稱為站,站又分正站、腰站、旁站三種,隸屬系統比較複雜。郵政總局和電報總局一樣,均直屬於臺灣巡撫。它蓋用的關防全稱是「辦理全臺郵政總局關防」。正式名稱是「臺灣郵政總局」,另外還有稱為「大清臺灣郵政局」、「福建臺灣郵政總局」等。由於臺灣當時已建省,因此,它既不是「福建省的臺灣郵政總局」,也不是「辦理福建和臺灣兩個省區郵政的郵政總局」,實際上涵蓋的範圍只是「辦理全臺郵政的總局」。

  為什麼出現了「福建臺灣郵政總局」這一名稱,這個問題還得從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說起。當時將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原福建巡撫事務,改由閩浙總督兼管,又在光緒十三年改稱為「福建臺灣巡撫」。當時劉銘傳對下級行文所用的全銜就是「頭品頂戴兵部侍郎福建臺灣巡撫部院兼管海關學政一等男劉」,因此就出現了「福建臺灣郵政總局」名稱。郵政總局負責人稱為「督辦」或「總辦」,由道員級官員擔任,另設有省委、幕賓、司事和書識等職位。其中委員由知府和知縣級官員擔任,幕賓和書識則是聘僱沒有功名的人擔任。郵政總局主要任務是辦理全臺郵政,收寄民間郵件,和大陸各口互換郵件。具體職掌有七項:1.釐訂並修改規章制度,2.印製並發行郵票,3.核訂資費,4.核訂各站人員編制及津站,5.新設或裁撤基層郵站,6.書面考核郵務、財務,7.核算財務收支。

  臺灣郵政基層組織郵站分:總站,是屬於正站性質,直屬郵政總局。在臺北、臺南原設文報局基礎上,改稱為臺北總站和臺南總站。對大陸各地仍稱臺北和臺南文報局。這二站是臺灣和大陸各地互寄軍公文件的互換局。有人稱這種新式郵政為「文報局郵政」或「特別文報局」、「郵站」。總站的負責人稱「委員」,由知縣級官員擔任,其任務是發售郵票,收寄郵件,郵件運輸及投遞。正站,和總站的業務性質除互換局任務外,其他相同。正站(包括兩處總站)共設有17處,其位置都設在縣治所在地和交通位置比較適中的地點。正站間的距離除個別特殊地區外,一般在25公裡左右,因此正站也是核算郵件裡程資費的單位。正站由一名頭目擔任主管,配置跑兵8名,業務繁忙的還加派兵丁一二名,另僱用書識一名,稱為「站書」,負責本站內一應文書事務,包括計收郵資,發售郵票,收寄郵件,封發郵件,並協助頭目分派跑兵任務。正站還負責對附近的腰站郵班郵程進行嵇核,但不管轄腰站。腰站,是在兩個正站間設置的驛站,它的主要任務是接遞郵件。兩個正站間寄遞的郵件,由正站的跑兵和腰站交接,再由腰站跑兵傳遞至下一正站。腰站不收寄郵件,任務比較單純。腰站也有一名頭目負責,配置跑兵4名,僱用書識一名,因責任輕,薪津也較正站書識低一些。傍(旁)站,傍站的性質和正站相同,包括發售郵票,收寄郵件,只不過它是設在幹線以外的支線地區,和幹線上的正站聯絡,形成一個郵遞網。由於地處支線,郵遞業務少,名額的配備和腰站相同,書識的待遇和腰站書識同等。以上各站連同總站共計為41站。

  臺灣郵政總局成立後,開始發行郵票。郵票分為兩種,一種是軍政機關使用的名為「臺灣郵票」(圖1),另一種是供公眾交寄郵件貼用的「郵政商票」(圖2)。

  (圖1) (圖2) (圖3)

  這兩種郵票是根據巡撫核定的格式和文字,由雕刻技師刻在木板上作為版模,用人工印製。初期的印製方法相當複雜,是將版模仰放,加刷黑色,然後以厚紙貼放在版模上,再用刷子在厚紙背面適當用力刷,郵票圖案就印在厚紙上,成為一張郵票。圖案雖清晰,但速度很慢。經研究改進,第二次印刷的方式就像現在蓋印章的一樣,版模用黑色,蓋在橫紋連史紙或無紋黃竹薄紙上。每張紙印5枚。

  郵票發行的日期,除了第一次發行的郵票,根據開辦郵政的告示,確定為光緒十四年二月初十日(公元1888年3月22日)發行外,此後陸續加印的郵票,均沒有發行日期的資料。

  由於木質的郵票版模蓋不多久便會磨損,必須重刻,因而出現了不同版式。臺灣郵票的不同版式,成為後來一些國家的集郵家研究的課題。依型式不同,分五型、七型、九型、十型不等,例如美國集郵家李文斯頓(L.F.Livingston)主張分為七型(即前後雕刻七次版模)。臺灣集郵家蔡英清在「臺灣早期郵史簡介」一文中分之為十型。而老集郵愛吳樂園根據他實際收藏的「臺灣郵票」原件,分為多達十三型,今後是否還有新發現不得而知。此外,還有「小龍加蓋臺灣郵票」並沒有正式使用,其來源和加蓋經過,也成為集郵界研究的一個課題。另外還有一種「大清臺灣郵政局郵票」,因其圖案系參照是在中國傳統春節時,流行的貼紙的基礎上設計而成的,圖案上為一龍,下為一馬,故通稱「龍馬郵票」(圖3)。這是1888年臺灣新式郵政開辦初期,劉銘傳向英國威金生公司訂製的新式郵票,於同年6~8月將印妥的郵票連同印版運抵臺灣,但當時臺灣郵政未正式發行使用,以後改作鐵路代用車票。龍馬郵票沒有發行和使用的原因,曾引起集郵界濃厚興趣,也是集郵界探討的課題之一。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劉銘傳撫臺期間,在臺灣省開辦近代郵政,印製郵票,成為中國地方政府開辦近代郵政、印發地方郵票的第一人。我們現在重溫這段歷史,有其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儘管受到歷史的局限,他在臺灣開辦的近代郵政,只是在臺灣鋪遞制度上稍加改進,仍是原來驛站的運作機制,他所印發的郵票不是郵資預付憑證,而是郵資已付憑證(即不公開對外發售,而是由郵站將郵票貼在郵件上),且實行的不是均一郵資。凡此種種,顯露出臺灣省近代郵政初創時期的痕跡。但畢竟他是在鋪遞制度上向近代郵政前進了一步。將官用郵政改為官民兼用的郵政,無疑,劉銘傳是我國推行近代郵政改革的功臣。

  從臺灣創建近代郵政歷史中使我們深深認識到,臺灣的近代郵政和祖國大陸郵政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從上面提到的「福建臺灣郵政總局」這個名稱,充分表達出臺灣和祖國大陸郵政是骨肉相連密不可分的親密關係。黨中央、國務院提出海峽兩岸實現三通,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我們堅信兩岸實現直接通郵,為進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作貢獻,只是時間問題。

責編:王京

相關焦點

  • 劉銘傳開創臺灣現代郵政考
    (見《光緒朝·東華實錄》卷九十七)       這段奏文,劉銘傳已把改革郵政的原因、採取辦法,一年來取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言簡意賅地說明清楚。其中提到「仿照外洋郵政辦法」,表明劉銘傳思想開放,能借鑑國外先進經驗,洋為中用。劉銘傳在臺力行新政,得罪不少朝廷重臣,屢遭非議:島內興利除弊,百姓得惠,而士紳責難,內外處境十分艱難,創辦的煤礦虧損,他大膽引進外資,與英商籤訂合約。
  • 臺灣不能忘卻劉銘傳
    日前在臺北市立圖書館開幕的「劉銘傳史跡展」終於傳出了這樣的聲音:2014年,是劉銘傳基隆大捷、抗法保臺130周年…… 雖然時過百年,人過幾代,但劉銘傳留給臺北、留給臺灣的功績會穿越喧囂,與這片土地共存。 兩個130周年 臺北建城之時,劉銘傳正率領臺灣軍民浴血抗敵。
  • 《劉銘傳在臺灣》即將開播,史學大師戴逸先生為總顧問
    135周年,四集高清紀錄片《劉銘傳在臺灣》終審會在安徽廣播電視臺舉行。自2017.6.16在肥西劉銘傳故居真實地再現了劉銘傳臨危受命,率領臺灣軍民以弱勝強,抗法保臺;首任臺灣巡撫之後,勵精圖治,為臺灣近代化殫精竭慮、篳路藍縷的奠基之功。延伸閱讀:劉銘傳(1836年9月7日—1896年1月12日),字省三,自號大潛山人,因排行第六、臉上有麻點,人稱劉六麻子,安徽合肥(今肥西大潛山麓)人。清朝名臣,系臺灣省首任巡撫,洋務派骨幹之一,更是深受兩岸民眾敬仰的民族英雄。
  • 臺灣郵政歷史常設展重新開幕
    臺灣「郵政歷史常設展」經重新策展,29日在臺灣郵政博物館重新開幕。 臺灣郵政總經理陳憲著表示,郵政每個時代都有不同內涵,從傳遞政命、軍命到傳遞家書,郵政和人們的生活越來越息息相關。現在通訊發達、家書逐漸減少,但郵政傳遞情感的價值並不因此而減少。
  • 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史跡漫畫展在臺北開展
    中新社記者 黃少華 攝   中新社臺北9月23日電 (記者 黃少華 徐德金)「銘記歷史·傳承精神」劉銘傳史跡漫畫展23日在銘傳大學臺北校區開展,以紀念這位臺灣首任巡撫誕辰180周年。  將持續至今年12月底的「兩岸大學生劉銘傳動漫形象設計大賽」同時正式啟動。屆時將在劉銘傳故鄉安徽合肥舉行盛大的獲獎作品頒獎典禮。
  • 紀念劉銘傳誕辰180周年(一):歷史中的劉銘傳
    劉銘傳治臺時間雖不太長,但為臺灣的近代化建設作出了較大貢獻。劉銘傳的一生主要做了三件大事:第一是鎮壓太平軍和捻軍;第二是保衛臺灣、抗擊法國侵略者;第三是擔任首任臺灣巡撫六年時間內開發和建設臺灣。這位出身農家的將領,曾經販過私鹽,嘯聚山林,其人生充滿了不朽的傳奇色彩。
  • 海峽兩岸共同紀念劉銘傳首任臺灣巡撫130周年
    9月24日,「銘記前賢偉業、傳承兩岸親情」——海峽兩岸紀念劉銘傳首任臺灣巡撫130周年活動儀式在肥西縣銘傳鄉劉銘傳故居舉行。(中國臺灣網 王怡然 攝)  中國臺灣網9月24日合肥訊 (記者 王怡然)9月24日,「銘記前賢偉業、傳承兩岸親情」——海峽兩岸紀念劉銘傳首任臺灣巡撫130周年活動儀式在肥西縣銘傳鄉劉銘傳故居舉行。
  • 大型電視紀錄片《劉銘傳在臺灣》10月26日開播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由安徽廣播電視臺、合肥市委宣傳部聯合攝製,安徽省人民政府臺灣事務辦公室協拍,再現晚清安徽人「有大勳勞於國家者」劉銘傳人生巔峰的紀錄片《劉銘傳在臺灣》將於26日和27日在安徽衛視每晚兩集連播。
  • 大型紀錄片《劉銘傳在臺灣》10月26日安徽衛視首播
    《劉銘傳在臺灣》,正是描繪了晚清安徽人「有大勳勞於國家者」劉銘傳抗法保臺、建設臺灣的英雄故事,再現那段從臺灣與大陸不可分隔的歷史沿革上,凸顯劉銘傳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的愛國將領對國家和民族作出的重大貢獻。此役中,劉銘傳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帶領軍民取得保衛臺灣的首場勝利。
  • 「臺灣鐵路之父」從劉銘傳變成日本人? 前「立委」:「臺獨」不拜...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尹豔輝】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鐵路之父」是誰?臺教科書上都寫著1885年至1891年臺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但有民眾發現,剛開幕的「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介紹,「臺灣鐵路之父」是1906年的「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
  • 民進黨當局將「臺灣鐵路之父」劉銘傳替換為日本人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尹豔輝】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鐵路之父」是誰?臺教科書上都寫著1885年至1891年臺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但有民眾發現,剛開幕的「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介紹,「臺灣鐵路之父」是1906年的「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
  • 「臺灣鐵路之父」從劉銘傳變成日本人?前「立委」:「臺獨」不拜...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尹豔輝】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鐵路之父」是誰?臺教科書上都寫著1885年至1891年臺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但有民眾發現,剛開幕的「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介紹,「臺灣鐵路之父」是1906年的「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
  • 揭秘丨首任巡撫劉銘傳 在臺六年創下六項中國之最
    6月底,法國海軍中將孤拔率領遠東艦隊侵入中國東南沿海,臺灣告急!劉銘傳臨危受命,以福建巡撫銜督辦臺灣防務。8月3日,利士比率法艦4艘進攻基隆。劉銘傳親自督戰,擊退法軍這一波的攻擊。劉銘傳抗法護臺立下奇功,而他接下來也把一生中最成熟的歲月獻給了臺灣。臺灣原來隸屬福建省,是福建省的一個道。1885年10 月12日,鑑於臺灣的戰略地位日益顯著,清政府將臺灣道改為中國的第二十個行省——臺灣省。
  • 聊點臺灣腔:臺鐵之父變成日本人?問過劉銘傳嗎?
    近日,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正式開園。在博物館的介紹中,「臺灣鐵路之父」變成了1906年的「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論篡改歷史,民進黨當局堪稱「專家」。在臺教科書中,「臺灣跌路之父」的稱號,原本屬於1885年至1891年的臺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長谷川謹介,則是日據時代臺灣總督府的鐵道部長,他規劃的鐵路在1908年通車,可是,劉銘傳興建的鐵路早在這之前20年就已經通車。強調「過去許多文獻都如此稱呼」「劉銘傳的鐵路後來被拆」,無疑是強詞奪理。
  • 劉銘傳紀念館建成並啟動試運行
    1月5日,記者從肥西建設部門獲悉,作為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的故鄉,肥西新建的劉銘傳紀念館已經建成並布展完畢
  • 農民出身的劉銘傳,保護臺灣基隆不受侵略,是值得尊敬的民族英雄
    丨本文章由歷史愛好者伊思獨家發布,各位朋友敞開的去閱讀吧~農民出身的劉銘傳,保護臺灣基隆不受侵略,是值得尊敬的民族英雄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在清朝的末年,天下非常的亂,大概每一個中國人應該都知道這樣的情況呢,也就是在清朝末年,在天下大亂的時候,我們中國才出現了比以往任何朝代更多的英雄人物,今天小編和大家要聊的這個民族英雄,可能並不是大家很熟悉的,但是在保衛民族的事業上面,他卻做出了非常多的貢獻,他的名字叫做劉銘傳。
  • 劉銘傳紀念館建成啟動試運行!
    1月5日,記者從肥西建設部門獲悉,作為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的故鄉,肥西新建的劉銘傳紀念館已經建成並布展完畢,開始啟動試運行。從本月開始,市民可以前往遊覽,一睹民族英雄劉銘傳的風採,這也是安徽省、合肥市文化建設的一項標誌性工程。劉銘傳紀念館位於肥西縣銘傳鄉海峽兩岸交流基地,佔地31畝,是安徽省、合肥市文化建設的又一項標誌性工程。
  • 合肥師範學院劉銘傳學院促進皖臺教育合作交流開花結果
    2015年9月23日,安徽省副省長花建慧和臺灣銘傳大學校長李銓共同為合肥師範學院劉銘傳學院揭牌,標誌著合肥師範學院在深化合作辦學、推進皖臺交流的徵途上邁入新的階段。劉銘傳學院的揭牌也入選為全省2015年度23件教育要事之一。
  • 紀念劉銘傳誕辰180周年 兩岸港澳臺書畫徵集活動開啟
    2016年6月22日,以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中國人才研究會、中國促進傳統文化發展工程書畫人才工作委員會為指導,由中國人才研究會書畫人才專業委員會、安徽省劉銘傳研究會主辦,華藝出版社、上海怡黃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蕭瀚美術館、臺灣金馬臺澎兩岸交流協會承辦,以及正和島兩岸文化藝術交流部落、陽光信友會、上海幸贏裝飾設計工程有限公司、北京海華歸畫院、海南徽韻書畫院、臺灣有道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 不為人知的英雄:臺灣的近現代之父
    戰後,中國不僅賠償日本兩億兩的白銀,給日本的經濟騰飛準備充足的資金,還將我們海上明珠臺灣,全部割讓給日本。聽到這個消息全國人民都是悲憤難耐,最傷心的難過的莫過於在安徽肥西隱居的一位老人。他就是臺灣的近現代之父,清政府委任的臺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既是第一任也是最後一任。在聽到自己傾注滿腔心血的臺灣被割讓後,劉銘傳不久也吐血鬱鬱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