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和惠山古鎮合作拍攝「抖音」的緣故,我有機會登上了再次重修過的龍光塔。在抖音中,我們提到「龍光塔是無錫城市的地標性建築」,結果被不少網友吐槽。今天在今日頭條上讀到任菽題為《》的文章。我突然有了跟吐槽的朋友交交心的想法。
任菽的文章一開頭就說:每座城市都有一座代表其歷史文化的地標建築。杭州有雷峰塔,蘇州有虎丘塔,無錫則有龍光塔。雷峰塔與虎丘塔都是佛塔,歷史悠久。龍光塔則是文峰塔,始建於明代。
這裡所說的佛塔和文峰塔,兩者之間是有區別的。佛塔緣起於古代印度,最初是用來埋藏佛祖釋迦摩尼的遺骨並供佛教信徒崇拜之用。文峰塔則是古代人民為使當地文風、文脈順達,多出人才,根據風水理論而建造的,具觀賞性和標幟性雙重意義的建築。
文峰塔雖然在全國各地建了很多,但保留下來的卻很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龍光塔在無錫得以保留至今,正是因為它在建築學上所具有觀賞性和標幟性,從而奠定了它代表無錫歷史文化地標性建築的基礎。
有錫天下爭,無錫天下寧。無錫城市的名稱便源於錫山。
聳立於錫山山頂的龍光塔在20 世紀一直是無錫的最高建築。龍光塔塔高31.29米,加上錫山本身的高度74.8米,總高度106.09米。進入21世紀,這個高度才被一再刷新。網上有一個關於無錫地標性建築的排行榜:靈山大佛排第一,蠡湖摩天輪排第二,接下來依次是339米的九龍倉國金大廈、328米江陰華西村龍希酒店、328米蘇寧廣場的凱悅酒店和303米無錫茂業中心。
但在我看來,不管這些「最新建築」的高度有多高,至少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龍光塔依然是無錫重要的地標性建築。因為它有文化,有年代,也有歷史。這是上面這些「上榜」建築無可比擬的。
任菽的文章提到,明代畫家宋懋晉創作的《寄暢園圖冊》中,錫山上有一高一矮兩座塔並列於山頂。說明在寄暢園的前身——「鳳谷行窩」建造之初,當時的錫山上是有兩座塔並存的。對此,我沒有考證過。可以查閱到的資料顯示:龍光塔旁原為龍光寺,是因塔建造的廟宇。後來,廟宇的一部分翻建成了樓閣,在這些樓閣的烘託下,龍光塔更顯端莊。
據說,無錫的第一位狀元是南宋的蔣重珍,但在此後的數百年間,無錫便再也沒有出過狀元。
明正德初年,崑山籍禮部大臣來到無錫。此人對「風水」頗有研究,他在遊覽錫惠勝景後發現了「無錫不出狀元」的問題所在。他說:惠山是龍身,錫山是龍頭,龍頭缺角,如何出得來狀元?
寄暢園秋景
無錫人相信「風水」。於是,在官場上小有名氣的顧懋章、顧可學父子就在錫山頂上建造了一座石塔。然而,在石塔建成後的數十年間,無錫還是沒有出狀元。此時,又有人說:「龍以角聽,塔宜中空」。意思是石塔是實心的,龍聽不見,當然就不會有效果。於是,便有鄉紳發起捐款,把捐來的銀兩在石塔旁建了一座七層八角的樓閣式磚塔,題名為「龍光塔」。
說來也巧,就在龍光塔建成的當年,小婁巷的孫繼皋高中狀元,後來無錫又連續出了三個狀元……從此,龍光塔便成為了無錫文風昌盛的象徵。
舊時無錫居民對自家住房的要求,就是要能看見龍光塔。居住在看得見龍光塔的地方,就有機會中狀元,就有機會出相入仕,光宗耀祖。曾經一門出了數十位進士的秦家便是典型的案例。秦家在惠山北坡築造的「鳳谷行窩」,巧妙之處在於借景於龍光塔。在院內池塘邊讀書,秦家的孩子抬頭即見龍光塔,成就了書香世家。
有資料記載,龍光塔屹立於錫山頂四百餘年至今,已經歷經1921年(由周舜卿、祝大椿捐資)、1930年(榮德生出資將主要結構改為鋼筋混凝土)、1955年、1957年、1965年、1976年、1993年、2000年和最近一次2018 年(2019年國慶前完工)先後七次重修。
1983年11月21日,龍光塔由無錫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重修後的龍光塔內設有螺旋形樓梯,各層設有拱形門洞。或許是有關部門考慮到塔內空間有限,樓梯較窄,以及文物和遊客的安全,對外暫不開放,因此,遊客無法登上寶塔眺望無錫風光。實在有點可惜!在此,建議管理部門可以通過「預約參觀」來控制遊客流量。
圖片來自於網絡
▼「About 楊壯波」
60後大叔一枚,人稱楊叔,自稱「全媒體大叔」,資深媒體人,無錫市委網信辦公布的首批自媒體大咖薈成員。喜愛旅行和一切與旅行有關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