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夜》與你靜靜邂逅

2020-12-06 靜心書法達人

春風十裡,吹拂明月,這一輪圓月竟也染上了醉人的春意。清風拂面,月色動人,又是一年元宵團圓時。元宵,是美滿的。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湯圓、賞花燈、說點閒話、拉拉家常,便是一個團圓美滿的佳節。

元宵,是吉祥的。處處花燈招展,歡聲笑語,畢竟人們對來年所有的希望,其實都由這片燈火通明處誕生。元宵,是浪漫的。無數文人墨客,借著那一輪柔和的明月,抒發著各種引人共鳴的心緒。

月色正好,詩意正濃,邀君齊賞最美《正月十五夜》唐·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明燈錯落,園林深處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嬌豔的花朵一般;由於四處都可通行,所以城門的鐵鎖也打開了。人潮洶湧,馬蹄下塵土飛揚;月光灑遍每個角落,人們在何處都能看到明月當頭。月光燈影下的歌妓們花枝招展、濃妝豔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京城取消了夜禁,計時的玉漏你也不要著忙,莫讓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過去。

農曆正月十五為上元節,後來也稱元宵節。據《大唐新語》記載,武則天時,每年這天晚上,京城長安都要大放花燈,夜間照例不戒嚴,觀賞花燈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門貴族車馬喧譁,市井之民歡歌笑語,通宵都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文人數百人賦詩記其盛景,當時以蘇味道、郭利貞、崔液三人所作為絕唱。該詩描繪的是神龍元年(705年)上元夜神都觀燈的景象。詩的首聯總寫節日氣氛:徹夜燈火輝煌,京城馳禁,整個城池成了歡樂的海洋。「火樹銀花」形容燈採華麗。史載: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皇城門外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豎之如花樹。這雖不是作者筆下的那個夜晚,但由此也可以推想其盛況如許。「合」字是四望如一的意思,是說洛陽城處處如此。唐代,孫逖《正月十五日夜應制》詩中說:「洛城三五夜,天子萬年春。彩仗移雙闕,瓊筵會九賓。舞成蒼頡字,燈作法王輪。不覺東方日,遙垂御藻新。」可與此詩相印證,可見隋唐時代洛陽皇城端門的元宵節觀燈盛況。是說原本黑洞洞的城門與黑沉沉的城河在節日的夜晚也點綴著無數的明燈,遠遠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橋銀河了。

頷聯寫元夕車馬遊人之盛。由於車馬交馳、遊人雜沓,揚起了道路上的陣陣塵土。在平常的夜間,即使有塵土飛揚,人也是看不見的。但元夕之夜,由於月光燈影的照耀,卻分明可見隨著車馬的飛馳而去,後面便揚起一陣飛塵,這就是所謂「暗塵隨馬去」。本不可見的「暗塵」因「正月十五夜」的月光燈影而見,這正是對元夕的傳神描寫。著一「去」字,寫出了馬的奔馳和塵土飛揚而去的態勢。紀昀說此句得神處在一「暗」字,固極有見。其實,「去」字也同樣精彩,從中仿佛可見車馬飛馳時捲起的氣流,下句專寫人的活動,卻不忘交代元夕的特點。由於是望月,所以滿月的清光映照著東都城的每一個角落。遊人熙熙攘攘,摩頂接踵,月亮的光輝始終與人相隨。由此「明月」還可進一步想像燈月交輝的熱鬧場景。

頸聯於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專挑出一類人來寫,這就是「遊妓」。她們可能是王公貴戚之家的歌舞妓人,為了相互誇示而讓她們出來表演助興的,她們自己也可藉此觀賞元夕燈月交輝、人流如織的熱鬧景象。總之,既是觀賞者,又是元夕的一道亮麗風景。兩句一句寫她們的美貌,一句寫她們的技藝。單有火樹銀花的燈影和眾多的遊人車馬,還不足以充分顯示元夕京城的熱鬧繁華,必須再加上美貌如花的歌妓和徹夜笙歌,才是聲色光華交相輝映,極喧闐熱鬧之能事。

這就逼出了結尾兩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又稱「執金吾」,指京城裡的禁衛軍。據史記載唐代設左、右金吾衛,主管統率禁軍。玉漏,指古時的計時器,用銅壺滴漏以記時。統觀全詩詞採華豔,絢麗多姿;而音調和諧,韻致流溢,有如一幀古代節日的風情畫,讓人百看不厭。

元宵節少不了兩樣東西,燈籠和湯圓。元宵佳節處處煙花盛開,燈籠高掛,它代表著喜慶吉祥。古時候,人們為了驅逐黑暗的恐懼感,於是燈籠衍生為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

願這個元宵節,紅紅燈籠驅散疫情,給我們帶來光明!

相關焦點

  • 正月十五夜,觀燈賞月時
    在唐朝,描寫上元節的最著名的詩篇應該就是蘇味道的一首詩《正月十五夜》,這首詩是這樣的: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因為唐朝的時候還沒有出現元宵,所以,正月十五那天,古人最重要的活動就是點花燈賞月亮。平時的晚上都要宵禁的,所以也只有在上元節這幾天會解除宵禁,讓大家出來賞燈。這一天,上至達官貴人,下到平民百姓,家家戶戶,男女老少,都會擁上街頭看花燈。
  • 唐詩|蘇味道《正月十五夜》
    京城取消了夜禁,計時的玉漏你也不要著忙,莫讓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過去。【注釋】火樹銀花:比喻燦爛絢麗的燈光和焰火。特指上元節的燈景。此句對後世影響甚大,如宋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詞有:「東風夜放花千樹……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 今天是元宵節,品蘇味道《正月十五夜》,感受上元夜的熱鬧與壯觀
    今天是正月十五,是我們俗稱的元宵節,現代人對這一天的記憶似乎只剩下了吃元宵,而在古代的這一天,卻是意義非凡。在唐代的正月十五,對人們來說有兩大好處,一是可以看到平時絕對看不到的各式花燈,第二個好處便是不禁夜。
  • (元宵節)蘇味道《正月十五夜》最好的元宵詩
    蘇味道這首《正月十五夜》寫的就是唐朝上元節的狂歡。第一句,「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火樹銀花形容燈光絢爛。可能有人會說,這不是形容焰火的嗎?當然不是,唐朝還沒有焰火呢。但是唐朝的時候,正月十五點燈的規模特別大。比如唐玄宗的時候,在皇城前面樹燈輪,高二十丈,上面掛五萬盞燈,可以想像何等壯觀。所謂火樹銀花,就是說在燈光照耀下,樹如火樹,燈如銀花。那為什麼「火樹銀花合」呢?
  • 《正月十五夜》——且看古代的元宵節如何熱鬧非凡
    元宵節正月十五夜唐代:蘇味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金吾衛今晚也解除了宵禁,計時的玉漏你不要走得太快讓這美好的元宵之夜就匆匆過去了。從這兩聯的描寫中我們可以想像的到此時的洛陽城中的元宵之夜已經成為了一個不眠之夜,每個人都沉浸在這歡樂的氣氛中,遊玩的人們在這裡也忘記了時間,不知不覺之中就已經玩到了深夜,可是人們還是在這熱鬧非凡的燈會之中流連忘返,希冀今晚不要過去的那麼快。由此便引出了詩的尾聯「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 元宵節 東風夜放花千樹 正月十五鬧花燈
    到了正月十五夜,元宵在自己的燈上特意寫上「元宵」二字,元宵的父母與弟弟也進京城看花燈。弟弟高喊 「元宵——姐」!一家人就這樣相聚了。這一幕被漢武帝看到,脫口而出:「好個元宵節啊!」皇帝金口玉言,從此,正月十五就叫「元宵節」了。有學者認為,元宵節是古代的情人節。元宵之夜,不論男女都可以到街市看花燈,男女相遇,易產生愛情。
  • 筱青讀詩詞: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正月十五夜蘇味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或燈節,是中國春節年俗的最後一個重要節令。俗話說「不過十五都是年。」過了正月十五年才算正式過完。
  • 正月十五之夜偷青,「年年生子及青春」
    在南方,有正月十五之夜偷青的習俗。偷青,又叫採青,是十五之夜,婦女偷摘人家青菜,可生兒子。偷青的由來,民間有多種傳說。流傳最廣的是源自孟姜女的故事。孟姜女千裡尋夫,在去長城途中,受盡飢餓,實在難以忍受,便跑到人家菜地裡偷摘青菜果腹。
  • 一日一詩詞之——正月十五夜燈
    但自從工作之後就再沒回家過過元宵,老家元宵回去祭祖的遊子也越來越少,但是元宵夜放一整夜的煙花的傳統從來沒有斷過。期待下一年元宵夜的晚上,可以看到老家天空綻放的煙火,即使轉瞬即逝!元宵節也稱燈節,是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
  • 讀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夜》有感,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蘇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遊人們走過星橋來到城外,風中的暗香、悠揚的樂曲、醉人的月夜,然而,「火樹銀花」的燦爛,才是元宵之夜最具代表性的美,把它比作元夜的聖誕樹,也許並不過分吧?「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是辛棄疾《青玉案·元夕》的開篇數語,廖廖幾筆點出的是元夜觀燈時的情景。
  • 正月十五元宵節,埔寨火龍狂歡夜!
    正月十五元宵之夜,埔寨鎮舉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燒火龍」表演活動。今年元宵節,埔寨鎮一共製作了2條「火龍」,其中樹德堂一條,埔東樓下一條,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近十萬群眾觀賞,大家一起狂歡!早在清乾隆年間,埔寨人民為祈求風調雨順,每逢元宵,當地鄉民便會出錢出力,購買火藥 製造火龍,配予煙架、禹門等多個火焰節目,於元宵之夜在「龍身崬」(地名)舉行火龍煙花晚會,汲引前來觀賞的四鄉六裡民眾數以萬計。火龍的製作工藝代代相傳,不斷地提高,從龍身七節、九節、逐步增至十一節、十三節、十五節,長度達四十多米;表演場面之壯觀,驚險奇特,使觀眾經久難忘,贊口不絕。
  • 正月十五元宵節及習俗
    正月十五元宵節及習俗                                                                                            農曆正月十五正是我國的傳統佳節—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什麼節日?
  • 正月十五|鬧元宵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正月十五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 農村正月十五的習俗,你知道是什麼寓意嗎?
    今年是一個特別的正月十五,因為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全國各地都嚴控人員進出,所以,可能也是有史以來全國最冷清的元宵節了。元宵節的各種習俗你都知道嗎正月十五元宵節也叫燈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民間習俗很多,第一個就是一定吃元宵了。
  • 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
  • 正月十五鬧花燈,為什麼?
    今天正月十五元宵節,祝大家節日愉快!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開始於西漢,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
  • 正月十五為何稱為「元宵節」
    圖表:正月十五為何稱為「元宵節」 新華社發 李棟 製圖  新華社天津2月27日電(記者周潤健)3月2日,正月十五,迎來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元宵節」。那麼,正月十五為何稱為「元宵節」?這個節日為何要吃「元宵」?  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元宵節起源於漢代,據說是漢文帝時為「平呂」而設。公元前180年,大臣周勃、陳平掃除了呂氏家族的勢力,擁立漢文帝劉恆登基。因為漢文帝登基的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值得紀念,因此劉恆大赦天下,與民同樂。以後每到這一天的晚上,皇帝都要出宮遊玩,張燈結彩,與民同樂,以示慶賀。
  • 春節習俗「正月十五鬧元宵」,你知道嗎?據說元宵節起源是他而起
    春節習俗「正月十五鬧元宵」,你知道嗎?據說元宵節起源是他而起每年春節過後,農曆正月十五這一天,是我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的節令。在元宵節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會非常的熱鬧,在以前的時候很多地方都會辦燈盞、猜燈謎等各種活動,但元宵節的來歷你知道嗎?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稱「夜」為「宵」,所以把正月的第一個月圓之夜稱為元宵節。在中國的古俗中,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合成為三元,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中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正月十五的月兒圓,元宵節快樂!
    正月十五的月兒圓,正月十五的花燈豔,正月十五的湯圓最香甜,正月十五的煙花最璀璨,正月十五的祝福最美滿。祝元宵節快樂。
  • 2020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快樂!
    今天是2020年02月08日,星期六,庚子年(鼠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快樂!!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