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十裡,吹拂明月,這一輪圓月竟也染上了醉人的春意。清風拂面,月色動人,又是一年元宵團圓時。元宵,是美滿的。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湯圓、賞花燈、說點閒話、拉拉家常,便是一個團圓美滿的佳節。
元宵,是吉祥的。處處花燈招展,歡聲笑語,畢竟人們對來年所有的希望,其實都由這片燈火通明處誕生。元宵,是浪漫的。無數文人墨客,借著那一輪柔和的明月,抒發著各種引人共鳴的心緒。
月色正好,詩意正濃,邀君齊賞最美《正月十五夜》唐·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明燈錯落,園林深處映射出璀璨的光芒,有如嬌豔的花朵一般;由於四處都可通行,所以城門的鐵鎖也打開了。人潮洶湧,馬蹄下塵土飛揚;月光灑遍每個角落,人們在何處都能看到明月當頭。月光燈影下的歌妓們花枝招展、濃妝豔抹,一面走,一面高唱《梅花落》。京城取消了夜禁,計時的玉漏你也不要著忙,莫讓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過去。
農曆正月十五為上元節,後來也稱元宵節。據《大唐新語》記載,武則天時,每年這天晚上,京城長安都要大放花燈,夜間照例不戒嚴,觀賞花燈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門貴族車馬喧譁,市井之民歡歌笑語,通宵都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文人數百人賦詩記其盛景,當時以蘇味道、郭利貞、崔液三人所作為絕唱。該詩描繪的是神龍元年(705年)上元夜神都觀燈的景象。詩的首聯總寫節日氣氛:徹夜燈火輝煌,京城馳禁,整個城池成了歡樂的海洋。「火樹銀花」形容燈採華麗。史載:唐玄宗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十七日在皇城門外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豎之如花樹。這雖不是作者筆下的那個夜晚,但由此也可以推想其盛況如許。「合」字是四望如一的意思,是說洛陽城處處如此。唐代,孫逖《正月十五日夜應制》詩中說:「洛城三五夜,天子萬年春。彩仗移雙闕,瓊筵會九賓。舞成蒼頡字,燈作法王輪。不覺東方日,遙垂御藻新。」可與此詩相印證,可見隋唐時代洛陽皇城端門的元宵節觀燈盛況。是說原本黑洞洞的城門與黑沉沉的城河在節日的夜晚也點綴著無數的明燈,遠遠望去有如天上的星橋銀河了。
頷聯寫元夕車馬遊人之盛。由於車馬交馳、遊人雜沓,揚起了道路上的陣陣塵土。在平常的夜間,即使有塵土飛揚,人也是看不見的。但元夕之夜,由於月光燈影的照耀,卻分明可見隨著車馬的飛馳而去,後面便揚起一陣飛塵,這就是所謂「暗塵隨馬去」。本不可見的「暗塵」因「正月十五夜」的月光燈影而見,這正是對元夕的傳神描寫。著一「去」字,寫出了馬的奔馳和塵土飛揚而去的態勢。紀昀說此句得神處在一「暗」字,固極有見。其實,「去」字也同樣精彩,從中仿佛可見車馬飛馳時捲起的氣流,下句專寫人的活動,卻不忘交代元夕的特點。由於是望月,所以滿月的清光映照著東都城的每一個角落。遊人熙熙攘攘,摩頂接踵,月亮的光輝始終與人相隨。由此「明月」還可進一步想像燈月交輝的熱鬧場景。
頸聯於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專挑出一類人來寫,這就是「遊妓」。她們可能是王公貴戚之家的歌舞妓人,為了相互誇示而讓她們出來表演助興的,她們自己也可藉此觀賞元夕燈月交輝、人流如織的熱鬧景象。總之,既是觀賞者,又是元夕的一道亮麗風景。兩句一句寫她們的美貌,一句寫她們的技藝。單有火樹銀花的燈影和眾多的遊人車馬,還不足以充分顯示元夕京城的熱鬧繁華,必須再加上美貌如花的歌妓和徹夜笙歌,才是聲色光華交相輝映,極喧闐熱鬧之能事。
這就逼出了結尾兩句:「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金吾」,又稱「執金吾」,指京城裡的禁衛軍。據史記載唐代設左、右金吾衛,主管統率禁軍。玉漏,指古時的計時器,用銅壺滴漏以記時。統觀全詩詞採華豔,絢麗多姿;而音調和諧,韻致流溢,有如一幀古代節日的風情畫,讓人百看不厭。
元宵節少不了兩樣東西,燈籠和湯圓。元宵佳節處處煙花盛開,燈籠高掛,它代表著喜慶吉祥。古時候,人們為了驅逐黑暗的恐懼感,於是燈籠衍生為具有驅魔降福、祈許光明之意。
願這個元宵節,紅紅燈籠驅散疫情,給我們帶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