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正月十五,是我們俗稱的元宵節,現代人對這一天的記憶似乎只剩下了吃元宵,而在古代的這一天,卻是意義非凡。
在唐代的正月十五,對人們來說有兩大好處,一是可以看到平時絕對看不到的各式花燈,第二個好處便是不禁夜。
也許這兩個優勢對今天的我們來說不算什麼,但是對於古人而言卻是難得的恩賜,在唐代,一直實行宵禁政策,一到晚上,街上沒有路燈,一片漆黑冷清,人們都得在家呆著,不許外出,不然就會被抓起來。
而只有正月十五這幾天是不禁夜的,家家戶戶,老老少少都可以湧上街頭,賞花燈,玩他個痛痛快快,可謂是古代的狂歡節。
唐代詩人蘇味道,是武則天時代的詩人,他有一首詩便真實地描繪了正月十五夜晚的壯觀景象,這便是《正月十五夜》。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古時的正月十五,也就是上元節,這一天也是全國上下普天同慶的狂歡之節。
在這一天的晚上,到處燈火燦爛,火樹銀花。此時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燈火連成一片,這個場景在今日看來也是何其壯觀。
正如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寫道的那樣: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城門的衛士打開鐵鎖,紅光映襯著星橋。星橋在當時是非常的橋,這座橋的北面是皇城,南面是百姓的生活區,在平時,這裡戒備森嚴。只有在正月十五這一天,橋的鐵鎖是打開的,此時的帝王,後宮佳麗和文武百官都可以與民同樂,真正做到普天同慶。
街上風流倜儻的少年騎馬遊街,塵土飛揚,這在平時也是看不到的景象,在夜裡,如果光不是很強,是絕對看不到塵土的。
正月十五,一輪圓月掛在天上,街上每個人都沐浴著皎潔的月光。
街上的歌女打扮得花枝招展,豔若桃李。《詩經·召南·何彼穠矣》有云:「何彼穠矣,華如桃李。」歌女們在街上邊走邊唱《梅花落》,《梅花落》和《折楊柳》在當時的唐朝是最流行的兩首曲子。
實際上,正月十五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平時姑娘們大門不出二門不入,在這一天也都上街遊玩,如果遇到心儀的男子,便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隨意,古代的上元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由於正月十五這幾天的特許狂歡,節日的氣氛也達到了高潮,但狂歡的時光終究會過去,無情的時間也要從指縫中溜走,生活依舊要從今天的狂歡回歸到明日的平淡,多麼希望這惱人的玉漏不要再催促了。
蘇味道,是唐朝的詩人,官至宰相,但我們可以依舊對他不是很熟悉,但若提起他的後代,那是無人不知,宋朝最為著名的「三蘇」蘇洵、蘇軾、蘇轍都是蘇味道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