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元宵節,品蘇味道《正月十五夜》,感受上元夜的熱鬧與壯觀

2020-12-15 品詩詞

今天是正月十五,是我們俗稱的元宵節,現代人對這一天的記憶似乎只剩下了吃元宵,而在古代的這一天,卻是意義非凡。

在唐代的正月十五,對人們來說有兩大好處,一是可以看到平時絕對看不到的各式花燈,第二個好處便是不禁夜。

也許這兩個優勢對今天的我們來說不算什麼,但是對於古人而言卻是難得的恩賜,在唐代,一直實行宵禁政策,一到晚上,街上沒有路燈,一片漆黑冷清,人們都得在家呆著,不許外出,不然就會被抓起來。

而只有正月十五這幾天是不禁夜的,家家戶戶,老老少少都可以湧上街頭,賞花燈,玩他個痛痛快快,可謂是古代的狂歡節。

唐代詩人蘇味道,是武則天時代的詩人,他有一首詩便真實地描繪了正月十五夜晚的壯觀景象,這便是《正月十五夜》。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古時的正月十五,也就是上元節,這一天也是全國上下普天同慶的狂歡之節。

在這一天的晚上,到處燈火燦爛,火樹銀花。此時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燈火連成一片,這個場景在今日看來也是何其壯觀。

正如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寫道的那樣: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城門的衛士打開鐵鎖,紅光映襯著星橋。星橋在當時是非常的橋,這座橋的北面是皇城,南面是百姓的生活區,在平時,這裡戒備森嚴。只有在正月十五這一天,橋的鐵鎖是打開的,此時的帝王,後宮佳麗和文武百官都可以與民同樂,真正做到普天同慶。

街上風流倜儻的少年騎馬遊街,塵土飛揚,這在平時也是看不到的景象,在夜裡,如果光不是很強,是絕對看不到塵土的。

正月十五,一輪圓月掛在天上,街上每個人都沐浴著皎潔的月光。

街上的歌女打扮得花枝招展,豔若桃李。《詩經·召南·何彼穠矣》有云:「何彼穠矣,華如桃李。」歌女們在街上邊走邊唱《梅花落》,《梅花落》和《折楊柳》在當時的唐朝是最流行的兩首曲子。

實際上,正月十五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平時姑娘們大門不出二門不入,在這一天也都上街遊玩,如果遇到心儀的男子,便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隨意,古代的上元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由於正月十五這幾天的特許狂歡,節日的氣氛也達到了高潮,但狂歡的時光終究會過去,無情的時間也要從指縫中溜走,生活依舊要從今天的狂歡回歸到明日的平淡,多麼希望這惱人的玉漏不要再催促了。

蘇味道,是唐朝的詩人,官至宰相,但我們可以依舊對他不是很熟悉,但若提起他的後代,那是無人不知,宋朝最為著名的「三蘇」蘇洵、蘇軾、蘇轍都是蘇味道的後代。

相關焦點

  • (元宵節)蘇味道《正月十五夜》最好的元宵詩
    蘇味道這首《正月十五夜》寫的就是唐朝上元節的狂歡。第一句,「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火樹銀花形容燈光絢爛。可能有人會說,這不是形容焰火的嗎?當然不是,唐朝還沒有焰火呢。但是唐朝的時候,正月十五點燈的規模特別大。比如唐玄宗的時候,在皇城前面樹燈輪,高二十丈,上面掛五萬盞燈,可以想像何等壯觀。所謂火樹銀花,就是說在燈光照耀下,樹如火樹,燈如銀花。那為什麼「火樹銀花合」呢?
  • 《正月十五夜》——且看古代的元宵節如何熱鬧非凡
    春節剛剛過完,馬上這又迎來了元宵節,眾所周知元宵節也是我們中國從古至今至今留下的諸多重要傳統節日之一。那麼在元宵節我們都幹什麼呢?我猜大家應該跟我一樣,去看逛一逛熱鬧的燈會,賞一賞皎潔的明月,然後在回家吃一碗甜甜糯糯的元宵,這樣的元宵節才算是圓滿啊。那麼今天阿然就帶大家從古詩當中看看古代的元宵節到底是何種熱鬧景象。
  • 正月十五夜,觀燈賞月時
    正月十五在古代是一個大節,根據道家的說法,正月十五被稱為上元,上元正月十五是天官賜福,上元也最為普天同慶。在唐朝,描寫上元節的最著名的詩篇應該就是蘇味道的一首詩《正月十五夜》,這首詩是這樣的: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 元宵節 東風夜放花千樹 正月十五鬧花燈
    到了正月十五夜,元宵在自己的燈上特意寫上「元宵」二字,元宵的父母與弟弟也進京城看花燈。弟弟高喊 「元宵——姐」!一家人就這樣相聚了。這一幕被漢武帝看到,脫口而出:「好個元宵節啊!」皇帝金口玉言,從此,正月十五就叫「元宵節」了。有學者認為,元宵節是古代的情人節。元宵之夜,不論男女都可以到街市看花燈,男女相遇,易產生愛情。
  • 上元之夜,感受各地的流光溢彩
    正月十五元宵節,古稱上元節,是新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新春慶賀活動的延續。它起源、成型於漢代,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形成了今天吃元宵、賞月、燃燈放焰、猜燈謎、舞獅子、舞龍等民俗。今年元宵佳節,全國各地洋溢著濃濃的節日氣氛,為這個春節假期畫個圓滿的句號。
  • 上元之夜,紫禁城絕美!
    正月十五,上元節,新春第一個月圓之夜。
  • 上元之夜,故宮亮起來!
    正月十五,上元節,新春第一個月圓之夜。在這天多種多樣的慶祝活動中,上元夜賞燈最令人期待!月影初搖,上元夜的慶祝活動拉開帷幕——無論是紫苑或是市井,皆火樹銀花,夜亮如白晝。自古佳話千篇,上元夜是個極具浪漫屬性的傳統佳節。
  • 筱青讀詩詞:正月十五夜(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正月十五夜蘇味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夕或燈節,是中國春節年俗的最後一個重要節令。俗話說「不過十五都是年。」過了正月十五年才算正式過完。
  • 《正月十五夜》與你靜靜邂逅
    月色正好,詩意正濃,邀君齊賞最美《正月十五夜》唐·蘇味道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京城取消了夜禁,計時的玉漏你也不要著忙,莫讓這一年只有一次的元宵之夜匆匆過去。農曆正月十五為上元節,後來也稱元宵節。據《大唐新語》記載,武則天時,每年這天晚上,京城長安都要大放花燈,夜間照例不戒嚴,觀賞花燈的真是人山人海。豪門貴族車馬喧譁,市井之民歡歌笑語,通宵都在熱鬧的氣氛中度過。文人數百人賦詩記其盛景,當時以蘇味道、郭利貞、崔液三人所作為絕唱。
  • 品讀《正月十五夜》,中國年最後歡慶,你家有元宵的儀式嗎?
    元宵節,有一個不放假,卻又被所有中國人重視的節日。說起元宵節,我的記憶想到的便是湯圓和燈籠,以及燈謎,這些離我生活越來越遠了的一些儀式感,也是我最個人很是喜歡的儀式。而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我卻想起了唐代的一首詩《正月十五夜》。
  • 烘焙圈子:車水馬龍的上元夜,今疫情關鍵節點~元宵節的祝福你!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中國古俗中稱為上元節(天官節)。按照中國的傳統民俗,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點起萬盞花燈,吃湯圓、賞花燈、猜燈謎、送花燈、祈福運、舞龍獅……這是萬民與天同慶的時刻,一派繁華熱鬧之景,令人心嚮往之。
  • 元宵節丨一曲笙歌春似海,千門燈火夜如年
    在許多中國人的觀念裡,正月十五才是年的最後一天。每逢此時,大街小巷,百裡燈火不絕,我們用滿街的燈火通明盡情狂歡,也誠心祈願新的一年風調雨順,每一天都如同這個夜晚一樣光明幸福。01元宵節:流傳久遠 火樹銀花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人們慶賀新春的延續。正月是一年之始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古代元宵節亦是浪漫的情人節
    農曆正月十五,是春節過後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是最熱鬧浪漫的傳統節日。古人把正月稱為「元月」,把夜稱為「宵」,所以正月十五被稱為元宵節,又叫上元節、燈節。崔液的《上元夜》充分反映了當時民間對元宵燈會的熱情參與;「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稼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蘇味道的《正月十五》,展示了元宵夜燈火輝煌、人歡馬叫的熱鬧景象,被稱為「絕唱」;白居易的「春風來海上,明月在江頭。
  • 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的來歷習俗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天官節、元宵節)﹑中元節(地官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 正月十五元宵節各種習俗鬧起來 正月十五有什麼特殊禁忌?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正月十五元宵節各種習俗鬧起來 正月十五有什麼特殊禁忌? 正月十五為何稱為元宵節?這個節日為何要吃元宵?為什麼在元宵之外,各地還會吃哪些美食佳餚呢?除了吃元宵、猜燈謎、觀花燈,還有其他風俗習慣嗎?
  • 上元燈節|中國元宵節的來歷及習俗
    它來源於上古以火驅疫的巫術活動,後世民間正月十五以火把照田,持火把上山等就部分地保存了這一習俗的古舊形態。隨著佛家燃燈祭祀的風習流播中土,元宵燃火夜遊的古俗,逐漸演變為元宵張燈的習俗。隋煬帝楊廣《正月十五日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詩說: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明顯地將張燈與佛教聯繫起來。
  • 正月十五元宵節,拜財神爺求財祈福
    吃了湯圓早團圓……今天才大年正月十四,滿大街的吃食店鋪裡就飄出了,這流傳已久,只有在正月十五才會放的老歌,一聽到這悠揚的老歌,就仿佛回到了兒時,穿著新的花衣服,拿著大人給的五毛錢,一蹦一跳的來到賣湯圓的店鋪門前排隊買元宵了。對,明天就是正月十五了,那麼,正月十五的文化習俗,您又了解多少呢?
  • 關於元宵節的古詩詞大全 與元宵節有關的古詩詞
    ­  1、 歐陽修(宋代) 生查子·元夕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2、 張祜(唐代) 正月十五夜燈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  3、 蘇味道(唐代) 正月十五夜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4、 李清照(宋代)永遇樂·落日熔金 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  5、 元好問(宋代)京都元夕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
  • 元宵節前話元宵,古詩詞中品浪漫
    《正月十五夜》(唐) 蘇味道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遊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賞析:長安城裡大放花燈。明燈錯落,舞女歌姬被襯託得格外美麗,不知不覺到了深夜,人們卻仍然懷著無限留戀的心情,希望這一年一度的元宵之夜不要匆匆地過去。
  • 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