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公仔麵是山寨版出前一丁,那麼車仔面就是不折不扣的港都原創了。
這些年,茶餐廳人品大爆發,拿港都平民小吃徵服全國人民去了。絲襪奶茶、鴛鴦、菠蘿包、餐蛋面、幹炒牛河、星洲炒米撒,估計兄臺都吃過了。可車仔面呢?
以下對話常見於內地茶餐廳:
「服務員,給我來碗車仔面。」
「小姐,要啥車仔面?」
「我要車仔面!」
「咱有魚蛋、豬皮、蘿蔔、牛腩、香腸撒,你要啥車仔面?」
「我要車仔面!」
「究竟要啥車仔面?」
「我要車仔面!」
「去死吧!!!」
「媽逼你去死!我要車仔面!」
咳咳,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也是失敗的一半。為免以上悲劇不斷重演,就讓老陳來科普一下,究竟車仔面是啥。
車仔面的由來
話說1970年代,香港經濟剛剛起飛,富豪鳳毛麟角,中產尚未成形,勞苦大眾是社會主流。大富豪自有山珍海錯,老百姓亦不缺民間美味。況且廣東人民以食為天,於是價廉物美的街邊小吃層出不窮,比如車仔面。
究竟車仔面是啥?顧名思義,就是推著木頭車(車仔)擺攤現燒現賣的各種麵食和配菜。看圖~
麵食以廣東蛋面為主,分粗面和幼面(廣東人不講寬細,只講粗幼),看圖~
粗面
幼面
因為賣不起價錢,所以車仔面裡的粗面幼面,一般都選粗糙的廉價貨色,絕對不能拿絲滑的麥奀記銀絲幼面相比。可是,咱吃車仔面長大的一代,已經習慣了那粗糙口感和嚼勁,反而不能接受優質麵條做的車仔面。說穿了,咱追求的不是品質,而是兒時家鄉的味道。
除了常見的粗面幼面,以下條狀主食也是車仔面標配:
河粉,當然還是粗糙的廉價貨。
米粉,不同於圓滾滾的廣西米粉,廣東米粉很細,略比綠豆粉絲為粗。
伊面(看得出這是哪家的伊面麼?)
油麵,也是廣東蛋面的一種,圓滾滾的,像義大利麵,但比它硬,帶油香。
當然,少不了「一日五餐」的公仔麵。
配菜嘛,真箇五花百門。除了前面服務員報過的魚蛋、豬皮、蘿蔔、牛腩、香腸之外,還有雞中翅、雞翅尖、雞爪、豬手、豬大腸、粉腸、豬紅、牛雜、牛肉丸、牛筋丸、墨魚丸、咖喱魷魚、油麵筋、午餐肉......只有想不出,沒有做不到。
茶餐廳的由來
嚴格來說,車仔面是不入茶餐廳法眼的。
茶餐廳本來都叫餐廳或者西餐廳,是粵菜和西餐混搭出來的怪胎,老外管它叫醬油西餐,也算香港粵人的偉大發明。不信看看全宇宙最大的茶餐廳連鎖「翠華」,金漆招牌是「翠華餐廳」,而不是「翠華茶餐廳」。「茶餐廳」這個詞流行於1998年金融風暴之後,吃慣魚翅撈飯的香港人不得不向現實低頭而回歸平民快餐的苦難日子。從那時起,久被遺忘的茶餐廳如雨後春筍,瘋長於幾乎每條大街小巷。老陳記憶所及,短短百米長的灣仔克街,高峰期居然承載著7家茶餐廳!
曾有TVB電視問答比賽,問中國四大發明是啥,搶答「粥粉面飯」是常有的事。這粥粉面飯,恰恰代表了平民粵菜「快靚正」的核心精神。就算幾十年後的今天,兄臺跑香港去逛一遍看看,這四個大字仍俯拾即是。如果粥粉面飯是裡子,西餐廳就是面子。人望高處,再窮逼都有一顆高大上的心。攻心為上的精明商家把粥粉面飯包裝成西餐,既填飽肚腹,也滿足內心,於是香港特色茶餐廳橫空出世。
既然走高大上路線,就不能摻雜屌絲小吃,比如路邊站著吃的車仔面。所以,香港茶餐廳一般不賣車仔面。及後傳至魔都,為彰顯其「港式」,除了傳統的茶餐廳菜單之外,有人靈機一觸引入香港獨創的屌絲街頭小吃車仔面(老陳沒記錯的話,新旺茶餐廳是始作俑者),還冷不丁一炮而紅,點單率奇高,便漸漸成為內地茶餐廳的標配了。
眾兄臺,下次帶軟妹紙吃茶餐廳去之前,別忘了重溫老陳食經,就算不顯知識淵博,也好歹借冷知識博得紅顏一笑。妹紙吃在肚裡,暖在心頭,準保兄臺的偉岸身影伴隨妹紙一生,如影隨影。
想再添飲食冷知識麼?請加老陳食經微信:laochenshi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