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中國網訊】2018年中國經濟前沿會議和圓桌討論於2018年7月19-20日在坎培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舉行。本次會議和討論聚焦1978-2018年中國改革和發展,來自中美澳頂尖經濟學家相聚一堂,共同探討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發展成就和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和挑戰。天津大學馬寅初經濟學院院長、「千人計劃」卓越教授張中祥應邀參會並做發言和參加圓桌討論。來自澳大利亞、中國和美國的200多位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參加了會議。
(樊綱、胡必亮和張中祥三位昔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片的教授進行交流)
2018年7月19日,「2018中國經濟前沿圓桌討論」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舉行。圓桌討論在在墨爾本大學傑出教授、澳大利亞原駐中國大使Ross Garnaut博士和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克勞福德公共政策學院宋立剛教授主持下,澳大利亞國立大學Peter Drysdale和Bob Gregory教授、美國彼得森世界經濟研究院資深研究員Nicholas Lardy博士、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Barry Naughton教授、哈佛大學經濟系講座教授Dwight Perkins博士、澳大利亞儲備銀行經濟分析局Ivan Roberts處長和墨爾本大學Christine Wong教授等國外經濟學家和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教授、北京師範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胡必亮教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教授、澳門大學商學院馬國南教授、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教授和天津大學馬寅初經濟學院院長張中祥教授等大中華區經濟學者圍繞宏觀經濟發展、中國經濟轉型和改革進程和中國全球一體化及挑戰三大議題展開熱烈討論。
2018年7月19日晚上,舉行了Ross Garnaut教授、宋立剛教授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蔡昉副院長主編的2018年中國經濟前沿叢書《回溯40年中國改革和發展:1978-2018》發行儀式。新書收錄了來自中美澳三國和國際機構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經濟學者應邀撰寫的31章節。按慣例,發行儀式上會安排一位作者代表發言。今年由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員、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教授圍繞中美貿易戰做了發言。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成競業出席新書發布儀式並致辭。
(張中祥與工作上多次合作的哈佛大學Dwight Perkins教授在新書發布會上)
2018年7月20日全天,「2018中國經濟前沿:回溯1978-2018年40年中國改革和發展」大會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舉行。Ross Garnaut教授做了以全球視角看中國40年改革的主題報告,Barry Naughton教授、Nicholas Lardy博士和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教授分別做了國企改革、非國有部門發展和未來中國改革戰略的報告。會議安排了四個一小時的專題單元,宋立剛、Dwight Perkins、胡必亮和林毅夫教授在中國經濟轉型單元,王小魯和馬國南教授在宏觀經濟發展與再平衡單元,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孟昕和張中祥教授在人口流動、能源和氣候變化單元,澳大利亞國立大學Peter Drysdale和Jenny Gordon以及黃益平教授在中國應對不斷分化的全球貿易體系單元上分別做了發言並與參會嘉賓進行了互動和討論。
(Ross Garnaut教授做主題發言)
(中國經濟轉型單元發言嘉賓:宋立剛、Dwight Perkins、林毅夫和胡必亮)
(Barry Naughton教授做報告)
(宏觀經濟發展與再平衡單元發言嘉賓:王小魯和馬國南)
(宋立剛主持Nicholas Lardy博士發言與討論)
(全球貿易體系單元發言嘉賓:Peter Drysdale,Jenny Gordon和黃益平)
張中祥教授與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經濟學院和克勞福德公共政策學院淵源頗深。他先後5次應邀評審澳大利亞國立大學Warwick McKibbin教授指導的3篇博士學位論文和Stephen Howes教授和宋立剛教授指導的1篇博士學位論文。張中祥教授分別為SSCI/EconLit收錄的Energy Policy主編的以《氣候變化政策經濟學分析》(2004年出版)和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擔任編委)主編的以《氣候變化和能源政策》(2009年出版)為主題的特刊號收錄了McKibbin教授兩篇論文。McKibbin教授應邀參加了張中祥教授發起並組織、日本環境部和荷蘭環境部資助、於2003年9月在美國夏威夷召開的「馬拉喀什之後氣候變化政策」高層國際研討會。2006年,牛津大學出版社邀請張中祥教授評審澳大利亞國立大學Ross Garnaut教授和宋立剛教授的書稿建議書和部分書稿章節。2009年,應SSCI收錄的The China Journal邀請,張中祥教授為宋立剛教授和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胡永泰教授主編的China’s Dilemma: Economic Growth, the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Change撰寫了書評。2009年,克勞福德公共政策學院Stephen Howes教授、韓國氣候變化大使Rae Kwon Chung博士和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資深研究員Gary Hufbauer博士應邀為張中祥教授針對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峰會撰寫的Climate Commitments to 2050: A Roadmap for China政論文章作了書面評論,並與張中祥的文章作為完整一期East-West Dialogue,獻給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峰會。2010年、2012年和2016年,張中祥教授應邀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舉行的China Roundtable2010,China Update 2010, China Roundtable2012,China Update 2012,China Roundtable2016和 China Update 2016先後六次作報告和參加圓桌會議討論,他報告的論文分別收錄於Ross Garnaut, Jane Golley和宋立剛教授主編的China: The Next Twenty Years of Reform and Development(2010年出版),Huw McKay和宋立剛教授主編的Rebalancing and Sustaining Growth in China(2012年出版)和宋立剛, Ross Garnaut, 蔡昉和Lauren Johnston主編的China’s New Sources of Economic Growth: Reform, Resources and Climate Change(2016年出版)。
(張中祥教授在2018中國經濟前沿會議做報告)
應克勞福德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和澳大利亞國家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Tom Kompas教授邀請,張中祥教授應邀於2014年3月11-12日在克勞福德公共政策學院舉行的G20議程專家會議上發言;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東亞經濟研究局局長、被譽為APEC設計師Peter Drysdale教授邀請,張中祥教授應邀參加了2015年4月16-17日在克勞福德公共政策學院舉行的「助力亞州經濟繁榮圓桌和公共論壇」,並在澳大利亞環境部國務秘書、原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經濟學教授Gordon de Brouwer博士主持的能源和氣候變化單元上做了發言。上述兩次報告的文章經匿名評審後收錄入主辦方主編、分別於2014和2016年出版的亞太政策研究會(Asia and the Pacific Policy Society,APPS)會刊、EconLit收錄的Asia and the Pacific Policy Studies特刊號。
因在全球及區域重大能源、環境和氣候變化經濟與政策研究領域的開創性研究工作和在這些領域持久的學術和政策影響力,張中祥教授當選為亞太政策研究會會士(Fellow)。APPS是在澳大利亞註冊、致力於溝通亞太地區從事經濟、政治科學、治理、發展和環境等重要問題的組織和研究力量的第一個國際學會。秘書處設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克勞福德公共政策學院。除澳大利亞會士外,亞太政策研究會共有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oseph Stiglitz教授、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Sri Mulyani Indrawati博士和牛津大學Blavatnik政府學院院長Ngaire Woods教授在內,來自美國、中國、日本、印度、英國、韓國、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新加坡和香港等非澳大利亞國家的30位會士。中國國內的其他兩位會士分別為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教授和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