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3月7日報導,今年全國兩會啟幕前不久,《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對外發布,毫無疑問,圍繞大灣區建設的議題,成為今年全國兩會的焦點之一。
從廣東代表團開放日的媒體關注度上即可顯現。
3月6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廣東代表團舉行開放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現場觀察發現,上午8時30分,離全體會議開始還有半個小時,記者區域已座無虛席。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到場的中外媒體記者超過300名。
無論是在審議發言還是回答記者提問時,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委書記李希都緊緊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來談,直面國內外關切。李希坦言,創新是第一動力,粵港澳大灣區能否比肩國際一流灣區,關鍵要看創新。
此後,作為大灣區的中心城市和重要節點城市,廣州、深圳、珠海市長分別發言表態,介紹這三個城市與港澳合作發展的現狀和未來,珠海市長姚奕生更是直接在發言中向與會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鐵路總公司董事長陸東福喊話「要高鐵」。
擺成績,亮規劃,同時也補短板,促發展,這是廣東代表團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一次全面、真誠的集體亮相。
三位市長針對大灣區建設表態
毫無疑問,3月5日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三次提到的粵港澳大灣區,是廣東代表團在6日這場全團開放審議過程中始終離不開的議題。
大灣區建設如何落地,幾座核心城市是最直接的行動者。
廣東代表團中,多位全國人大代表都是主政省市的「一把手」,其中就包括廣州市長溫國輝、深圳市長陳如桂、珠海市長姚奕生。而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之中,廣州、深圳與香港和澳門一同都被確定為中心城市,被確定為9個重要節點城市之一的珠海,也因其具備較強的發展優勢而備受矚目。
全團審議的過程中,這三位市長都針對各自的城市如何實際參與大灣區建設進行了發言。
溫國輝的側重點之一,就是廣州和香港之間的教育合作,並在發言中透露了正在加快港科大廣州校區建設這一信號。他還表示,將支持港澳高校在廣州市立研究機構,加強與港澳職業教育合作,支持港澳醫療衛生服務機構在廣州設置醫療機構,鼓勵港澳醫師在廣州執業註冊。
被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定位為創新創意之都的深圳,將如何在創新上做文章,是陳如桂的發言重點。他說,深圳已經與香港在深港邊界共同規劃建設了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在科研人員的出入境、科研物質的通關、科研資金的流動、新技術應用方面展開先行先試。而且,深圳正在積極創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規劃建設100平方公裡,其中核心區21平方公裡的光明科學城和西麗湖國際科教城,瞄準世界科技最前沿和國家戰略的需求。
因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和與澳門之間方方面面的密切關聯,以及橫琴粵港澳深度合作示範區的規劃建設,珠海在大灣區當中承擔的角色也有很重的分量。姚奕生在發言時介紹,今年珠海將以慶祝澳門回歸20周年為契機,推出促進澳門經濟市場多元化的政策措施,爭取醫療健康先行先進政策落地,和中藥材大宗商品期貨交易所的落戶,研究橫琴與澳門GDP和稅收的共享和分成的政策安排。
珠海市長現場向鐵總「要高鐵」
在姚奕生說到珠海如何利用好「家門口」的港珠澳大橋,以及融入大灣區一小時交通圈時,發生了有趣的一幕。
他先是介紹了今年年底前,橫琴口岸離境大廳和新的第二新通道青茂口岸都將建成,澳門蓮花口岸將整體搬遷到橫琴口岸,實施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的新模式。
隨後他談到了珠海的軌道交通建設,「爭取把廣珠澳高鐵、廣州地鐵18號線、珠澳延長段納入到灣區的相關規劃,儘快實施。」
說到這裡,他向現場在廣東代表團的陸東福「喊話」。姚奕生說,「今天鐵總董事長也在這裡,珠澳這一段沒有高鐵,也太遺憾了。」
澎湃新聞注意到,珠海在推進廣珠澳高鐵建設上一直態度積極。
據中新網報導,在今年廣東省兩會期間,珠海市委書記郭永航就曾表示,珠海市將推動珠澳合作邁向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水平,包括擴大對港澳金融領域開放,探索設立珠澳合作發展基金,探索建設珠澳高鐵樞紐。
另據封面新聞報導,全國政協委員、民革廣東省委會副主委潘明剛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澳門截至目前仍未接入國家高鐵網,對外聯繫缺少高鐵的支撐,這影響澳門與內地主要城市之間的快速聯繫,影響澳門產業多元化發展,應加快優化高鐵網絡結構,規劃建設西岸和粵西高鐵線路,打造珠海-澳門高鐵樞紐。
不迴避短板:製造業面臨挑戰
儘管去年廣東省以實現生產總值97277.77億元的成績雄踞內地31省份之首,但在媒體雲集的開放日上,包括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在內的全國人大代表,還談起了目前廣東省經濟發展中的短板。
全國人大代表、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李東生發言表示,從總體來看,近幾年廣東製造業持續用新舊動能轉換,企業經營效率和效益持續提升,工業產品和技術在國內外具有相當的競爭力。在信息、通訊、新材料、無人機、高性能計算機等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處於世界前列,但廣東的製造業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李東生主要提出四個短板:一是工業能力整體偏弱,自主掌握的關鍵核心技術較少;二是價值鏈層次偏低,高端供給能力明顯不足;三是產業鏈集聚度不高,大型龍頭骨幹企業數量偏少,汽車重大裝備配套等重大產業上下遊和關聯產業發展仍不匹配;四是企業盈利能力不強,綜合成本上升過快。
李東生說,「當前,全球正面臨以人工智慧、5G通訊、大數據、雲計算、工業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一輪工業革命浪潮,全球產業鏈將深度調整乃至重構。對廣東製造業來講,這既是嚴峻的挑戰,更是在技術上反超發展、結構上加快升級的重大發展機遇。為加快提升廣東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要在基礎性、關鍵性和戰略性領域形成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要在全球產業分工體系中構建自主產業鏈,培育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跨國企業和知名品牌。」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李東生代表的觀點也是代表省委、省政府的觀點,必須以製造業為基礎建立現代化產業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