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是美國學者孔飛力,並由陳兼、劉昶兩位先生翻譯成中文版本。
叫魂事件發生在1768年,即乾隆三十三年。叫魂案最初發生在浙江德清縣,窮困潦倒的慈相寺和尚嫉妒「同行」觀音殿香火旺盛,利用修橋事件散布妖術的謠言。沒想到的是,有關妖術的謠言在江南市鎮鄉村迅速傳播,人們「談妖色變」,並逐漸成為一場席捲大半個中國的恐慌。本書正是讓讀者跟隨作者一起從這場鬧劇之中發現當時清王朝盛世之下社會之中潛藏的種種矛盾與問題。
我們知道當時中國正處於一個「盛世」,但是當叫魂案發生的時候,當時的社會到底是一個什麼情況呢?整個十八世紀下半葉,稻米的價格都在持續上漲,伴隨著白銀的不斷流入,它對地方社會的衝擊有所緩和,但是白銀供應量的大量增加是在十八世紀八十年代,而在七十年代白銀供給還只是開始增加。[1]所以當時普通百姓的生活仍然很艱苦,如何解決溫飽仍是他們面臨的主要難題。所以當百姓們聽聞最近竟有一種妖術可以輕易地奪取他們的生命時,可以想像,本就日日惴惴不安的他們有多麼的驚慌和恐懼。
地方官僚們最初面對叫魂案時其實並不相信妖術的存在,他們畢竟是受過一定教育的知識階層,他們認為這不過是愚民百姓的迷信行為。但是他們也不得不重視,畢竟這涉及到地方的治安、社會秩序問題,容不得他們大意。在處理叫魂案一事上,地方官員們出奇的一致,他們似乎都秉持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爭取自己處理而不是向朝廷匯報。至於有這樣默契的原因卻是官僚們維護自身利益的結果,畢竟沒有人希望給皇上留下某地在自己管轄期間問題百出的糟糕印象。但是,皇帝雖然身在千裡之外的京城,他在各地也有自己的耳目。於是,在叫魂事件逐漸升溫之時,乾隆了解到了這個案件並且非常震怒,面對皇帝陛下的怒火,各省官員終於坐不住了[2]。
為什麼弘曆在知道叫魂案件之後內心非常的憤怒?弘曆認為叫魂案已經威脅到清王朝的「江山社稷」,他認為在叫魂案的背後隱藏著極大的政治陰謀。但是,官僚們卻隱瞞不報,致使叫魂案擴散,這強化了弘曆內心對官僚,特別是對漢族官僚的不滿和猜忌。再者說,清王朝進行到弘曆這個時代,滿人漢化程度加深。弘曆有時甚至懷疑滿族同胞們的尚武等良好品質正在慢慢喪失,被漢人腐化,能夠為皇室提供的僅僅是一種名義上民族上的支持,而滿人滿語能力的日益退化加強了弘曆的想法。然而,作為大一統的中華帝國皇帝,為了虛無縹緲的正統地位,弘曆又必須採取一定的漢化措施,所以他處於一個既想極力保持恢復滿族民族特色又必須漢化的矛盾之中,他對漢人始終是猜忌。並且,他也深深地為這個問題所焦慮,以至於他變得極其敏感。所以,當他聽說竟有「剪人髮辮」的妖術在帝國的大江南北橫行的時候,他內心緊繃的「合法性」的弦被深深地觸動了[3]。弘曆立即下令各省展開對妖術的清剿,並通過各省的督撫直接指揮清剿。
隨著清剿的進行,越來越多的嫌犯被逮捕,但是叫魂案的破綻也越來越多,嫌犯的口供一變再變,經過軍機大臣的審訊,終於發現整個叫魂案就是一場冤案!地方官員為了應付朝廷的清剿,濫捕充數,濫用刑罰,致使嫌犯屈打成招,編造口供,使得案情撲朔迷離。最終弘曆還是聽取了軍機大臣的建議,停止了清剿。不過,他並沒有虛心認錯,在清算各省官員時,濫刑以致嫌犯提供虛假供詞,進而造成更多麻煩的山東巡撫富尼漢(滿人)僅僅是貶為山西布政使,革職留任,而江浙及江南等地的官僚則有革職、流放等嚴厲的處罰。弘曆因富尼漢最先報告叫魂案並且自己的清剿方針也是根據其報告的供詞所開展,對富尼漢的懲罰可謂「輕微」,幾乎「無關痛癢」,這也是為自己所開脫,並不甘心承認自己的錯誤。
在本書的結尾,作者描述了普通民眾在叫魂案中「權力的幻覺」的現象[4]。對叫魂案的清剿似乎變成了普通民眾「清算宿怨和謀取私利的武器「,變成了一種普通人都驟然可得的權力。在普通民眾朝不保夕的生活中,這種權力是難得的。並且為了自己的生存與利益,他們並不介意他人的生死存亡,這是一個社會道德衰敗的社會,一個「盛世」。但是,我認為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我們期望社會越來越好,人們都可以不用擔心生存問題,不用擔心突然的因病等意外而致貧。
「叫魂」對我來說其實並不算陌生,不管是我小時侯,還是現在的小孩子,大人也有。生病的時候在尋求一般科學醫療無甚作用的時候就會使用「叫魂」這樣的非常手段。通常是找一位通曉「叫魂」法術的奇人異士,讓他為孩子「叫一叫」。神奇的是,一般情況下這種手段居然有所作用。並且,從小我的長輩就告訴我當我突然嚇了一大跳的時候,就在原地摸摸自己對頭,給自己「叫一叫」才行,可以說,這是我們家鄉(山東)的習慣。
我們現在似乎不用擔心類似叫魂這樣的社會恐慌引發的政治危機,但是,每一次小小的社會恐慌,或者謠言所引起的人們的反應:比如謠言2012世界末日,有XX天完全黑夜,人們瘋狂屯蠟燭。2011年日本福島核洩漏,人們瘋狂屯鹽等事件。或許其中沒有如叫魂事件所反映的社會問題深刻,但是像作者一樣的邏輯思路從細微之處分析一下似乎變得更加有趣,這些事件發生的原因似乎並不僅僅有常說的人們辨別信息真假的能力,似乎還有其他的一些社會、個人原因,這些是有趣的。
[1] 詳見孔飛力:《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上海:三聯書店2014年,第44—第45頁
[2] 詳見孔飛力:《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上海:三聯書店2014年,第348—第349頁
[3] 詳見孔飛力:《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上海:三聯書店2014年,第84頁,第350頁
[4] 詳見孔飛力:《叫魂1768年中國妖術大恐慌》,上海:三聯書店2014年,第28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