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海底發現新的深海熱液噴口

2020-12-11 高考網

  據每日科學在線報導,美國的一支多個大學組成的聯合考察隊在乘坐「亞特蘭蒂斯」號考察船考察哥斯大黎加太平洋海岸的海底火山時,發現了海面2600米以下的一個熱液噴口(hydrothermalvent),他們將這個新熱液噴口命名為「美杜沙」(Medusa)。

  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在熱液口附近發現的一種粉紅色的鐘形水母很可能是一個新物種,因為以前從未有人看到過這種顏色的水母。

  遙控機器人探明,深海熱液口附近的溫度高達335攝氏度,但是因為那裡的壓力比海平面高200倍,海水並沒有沸騰。

  即使在這樣極端的環境下,生物仍然大量繁殖,它們都必須能夠承受巨大的壓力,且它們對溫度的適應性是有很大差別的,因為海底的平均溫度僅有2攝氏度,只要稍稍離開熱液噴口溫度就會驟降。

  新噴口的發現意義重大,因為每個噴口附近的化學成分都多少有些不同,所以每個新噴口都能夠幫助科學家進一步了解大洋地殼的形成過程。此外,迄今為止,生物學家們已經在深海熱液噴口附近發現了500多個新物種。

相關焦點

  • 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 生命來自海底「黑煙囪」又有新證據
    《科學通報》(英文版)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一項科研成果——科考隊員在2016年深海熱液航次中,於西太平洋一處深海熱液區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這也是全球首次在自然界發現超臨界二氧化碳。深海熱液區溫壓滿足形成條件而本次超臨界二氧化碳被發現的地方,是西太平洋的深海熱液區。
  • 中國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2個活躍海底熱液噴口
    我國最先進海洋科學考察船「科學」號12日完成首個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在這個航次中我國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了兩個「黑煙囪」,即活躍的海底熱液噴口。  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超倫告訴記者,「科學」號首先在衝繩海槽獲得了一個50公裡×50公裡的高解析度海底地形圖,科考隊員參考以往資料,取得了熱液區的位置,再用水下纜控潛水器(ROV)下潛作業,探測到了2個「黑煙囪」和4個熱液溢流區。  李超倫介紹,2個「黑煙囪」位於「科學」號探測區域的北部、衝繩海槽的中部。
  • 中國在深海熱液區倒置湖中發現超高溫氣態水存在
    (RiP)和深海熱液溫度探針在冰冷的海底之上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研究人員此次在深海熱液區,通過「發現」號ROV的高清攝像頭發現由大量「蘑菇型」熱液煙囪結構形成的倒置湖,湖內充滿大量閃閃發光的水體。這是由於巨大的溫度、密度差異形成的強烈光反射層,使倒置湖的湖面看起來如同光滑的鏡面一般平整。通過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和深海熱液溫度探針對倒置湖內水體不同層位進行拉曼光譜採集和溫度測量。
  • 我國科學家首次在深海熱液區倒置湖中發現超...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在2018年「科學」號科考船深海熱液航次中,利用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雷射拉曼光譜原位探測系統(RiP)和深海熱液溫度探針在冰冷的海底之上首次觀測到氣態水存在的證據。但由於氣相在上升並噴出海底的過程中,溫度快速降低,使得蒸汽相無法在海底之上保持。而研究人員此次在深海熱液區,通過發現號ROV的高清攝像頭發現由大量「蘑菇型」熱液煙囪結構形成的倒置湖(圖1)。湖內充滿大量閃閃發光的水體。這是由於巨大的溫度、密度差異形成的強烈光反射層,使倒置湖的湖面看起來如同光滑的鏡面一般平整。
  • 熱液硫化物
    1972—1973年間在大西洋洋中脊裂谷區發現近海底存在溫度異常後,1972年在TAG區又獲得了低溫熱液礦物樣品———氧化錳結殼,給熱液提供了直接的證據。直到1977年著名的「阿爾文」號深潛器在東太平洋海隆-加拉帕哥斯洋脊區獲得了第一批高溫熱液區的資料後,人們才真正重新認識到海底熱液活動的普遍性、特殊性和存在的重要科學價值。
  • 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2個黑煙囪 即海底熱液噴口
    新華社青島5月12日電(記者張旭東)我國最先進海洋科學考察船「科學」號12日完成首個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在這個航次中我國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了兩個「黑煙囪」,即活躍的海底熱液噴口。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超倫告訴記者,「科學」號首先在衝繩海槽獲得了一個50公裡×50公裡的高解析度海底地形圖,科考隊員參考以往資料,取得了熱液區的位置,再用水下纜控潛水器(ROV)下潛作業,探測到了2個「黑煙囪」和4個熱液溢流區。李超倫介紹,2個「黑煙囪」位於「科學」號探測區域的北部、衝繩海槽的中部。
  • 探索未知的深海世界
    受熱於地球內部巖漿進而溫度達到400度的熱水,從海底的煙筒狀孔穴中似波浪一般噴湧而出。周圍海水的溫度僅僅比冰點高那麼幾度。這兩種不同溫度的水混合在一起,成了噴出含硫化鐵黑色煙霧的「黑煙囪」。昏暗幽深的深海之處,因這噴出的熱和化學能的合成,成了生活在這熱液噴口周邊的生物維持生命的機理了。
  • 深海熱液生物,你還藏著什麼秘密?
    直到1977年美國科學家搭載「阿爾文」號深潛器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海底首次發現活動的熱液噴口和豐富的熱液生物群。此後,深海熱液新物種不斷被發現,這裡的微生物以一種之前不為人熟知的方式獲得能量,太陽對它們並不重要。   這裡被看作是研究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極佳場所。30多年來,人類對這一特殊環境下生物的研究從未間斷,我國科學家也在這一領域取得一些進展。
  • 在那深藍的海底,生物多麼神奇
    「海馬相機」拍攝的其他海底生物多姿的海葵覓食的海參迷人的海篩美麗的海百合巡遊的鯊魚(圖文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陶軍提供)印度洋深海熱液口的「居民們」 阿爾文蝦深海熱液區常出現於地殼板塊交界的洋中脊、俯衝帶、弧後盆地和熱點火山。
  • 深藏海底1800米的滾燙「大煙囪」,噴射彩虹煙,或為新物種聚集地
    深海探險家最近在加利福尼亞灣的海底,發現了深海熱液噴口,它像是不斷噴發氣體的「大煙囪」,在「煙囪」的底部周圍泛著星星點點的光亮,像是一個個海底的微型彩虹。這個煙囪高達23米,「濃煙」像火山一樣向上噴發。
  • 或許類似木衛二海底
    這裡是一個神秘的世界,存在海底火山,還有一些超出想像的生物……北極深海熱液噴口最早發現於1979年,它們就像從海床伸出的管道,噴射著「熱霧」,實際上這是一種熱液體,富含礦物質。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存在許多海底熱液噴口,它們也被稱為「海底煙囪」,它被獨特的生態系統包圍,裡面有蛤蜊、盲蝦、鬍鬚海蟲和極端微生物。
  • 鯨落與熱液、冷泉——深海生命的三大「綠洲」
    深海熱液俗稱「黑煙囪」,是大陸板塊與海洋板塊之間的火山口,有200多米高,形狀與煙囪幾乎一模一樣,其附近的溫度高達400℃。深海熱液又可以被稱為「熱液硫化物」。「熱液硫化物」 主要出現在2000米水深的大洋中脊和斷裂活動帶上,對於它的生成,海洋科學家們經過實地考察後認為:「熱液硫化物」是海水侵入海底裂縫,受地殼深處熱源加熱,溶解地殼內的多種金屬化合物,再從洋底噴出的煙霧狀的噴發物冷凝而成的,被形象地稱為:「黑煙囪」。「黑煙囪」周圍活躍著許多的生物群落,包括管狀蠕蟲、貽貝、蛤、蝦以及廣泛存在的微生物。
  • 深海熱液原位探測的「世界級攻略」—新聞—科學網
    邂逅國際技術難題 海底熱液口附近孕育著極端環境下獨特的生物群落,深海熱液噴口及其生態系統的研究也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經濟價值。 研究深海熱液,熱液樣品採集是一種常用的探測方法。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調查部副主任楊耀民介紹,此前科考隊獲取深海樣品後,航行數千海裡帶回實驗室研究,耗時長,航行中一旦樣品的微環境遭到破壞,將對研究造成致命打擊,總體研究效率較低。 為解決這些「老大難」問題,從2008年開始,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鑫一直致力於深海熱液探測技術的攻關,與團隊試錯無數。
  • 7000多米的海底,竟然有這麼多「神奇」
    相對於熱液噴口,冷泉流體與海底溫度相近,故稱為「冷泉」。 熱液、冷泉,名字聽上去水火不相容,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沙忠利等科研人員首次發現,衝繩熱液區和南海冷泉區存在多個共有優勢物種,包括潛鎧蝦、阿爾文蝦和貽貝。 對了,我國科學家首次在南海海域發現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也是在冷泉附近。
  • 「失落之城」與海底生命起源
    海底熱液區生命 過去一般認為,深海高壓、無光、冷的環境,不利於生命的存在。在熱液噴口這種高溫(300-400度甚至更高)、高壓、無光、有毒的環境下,存在生命的可能性更小。但是,1977年在Alvin號載人深潛器對EPR Galapagos裂谷(Galapagos Rift,位於太平洋中厄瓜多外海岸)進行海底地熱異常調查中,科學家們驚奇地發現,在深達2500米的現代海底熱液噴口周圍竟然生長以管狀蠕蟲、蛤類、貽貝類為主的特殊生物群落,它被認為是海洋生物學近一百年來最激動人心的事。
  • 從龜山島認識海底熱液|漲知識
    自古以來,人類一直以為大洋深處是黑暗和死寂的生物沙漠,這種觀念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美國科學考察艇阿爾文號兩次深潛到東太平洋海底之下的深處,發現了深海黑煙囪,採收了許多生物樣本才被改變。人們發現深海海底實際上就像熱帶雨林,生物的多樣性非常高。至今人類已發現數百個海底熱液區。
  • 6到8米長未成年魷魚被發現 深海還有多少未解之謎
    然而,你可能沒有想到,大王烏賊並不是世界上最大的深海無脊椎動物,因為我們又發現了另外一種神秘的巨型深海動物。1925年,生物學家在一頭抹香鯨的胃裡面發現了一隻巨大觸手的殘肢,當時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大王烏賊,因為大王烏賊是當時人們唯一知道的能長出那麼大觸手的海洋生物。可是,很快人們就發現,這隻觸手似乎跟大王烏賊有很大區別。
  • 海底發現古熱液區:南海真的到處都是寶
    首次在南海海底發現古熱液區「我們首次在南海海底發現了古熱液區,並採集到古熱液煙囪樣品。這是一項具有重要價值的科學發現。」周懷陽告訴記者,古熱液區表面被鐵錳結核覆蓋,與玄武巖外觀極為相似。只有當機器人的機械手觸碰時,才能發現差別。
  • 土耳其深海現巨泡4米寬 盤點海洋深處五大神秘生物恐怖毒蛇魚【圖】
    土耳其深海現巨泡  神秘的海洋世界無奇不有,近日,一名潛水員日前在土耳其一處水域深海中發現一個「巨無霸泡泡」,目測估計有4米寬,如同一輛車子大小,其觸感相當柔軟,且「巨泡」內有許多「斑點」在遊動  潛水員譚瑞弗(Lutfu Tanriover)7月中在土耳其費特希耶(Fethiye)臨近海域約22米深的深海處發現一個不知名的巨無霸泡泡,其外觀呈現透明且觸感相當柔軟;此外,當近距離觀察可察覺巨無霸泡泡內含有許多遊動的斑點;這個意外發現也讓譚瑞弗既興奮又感到害怕,事後將整個目擊過程上傳至影音平臺網站Vimeo上,引起許多網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