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熱液生物,你還藏著什麼秘密?

2020-12-18 人民網

原標題:深海熱液生物,你還藏著什麼秘密?

  本報記者 劉 莉

  ■直擊大洋34航次科考

  30多年前,人類認為幾千米深的海底只有極少的寡能量微生物能夠生存,因為「萬物生長靠太陽」,那裡沒有陽光和氧氣。直到1977年美國科學家搭載「阿爾文」號深潛器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海底首次發現活動的熱液噴口和豐富的熱液生物群。此後,深海熱液新物種不斷被發現,這裡的微生物以一種之前不為人熟知的方式獲得能量,太陽對它們並不重要。

  這裡被看作是研究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極佳場所。30多年來,人類對這一特殊環境下生物的研究從未間斷,我國科學家也在這一領域取得一些進展。大洋34航次科考中也專門設立了「西南印度洋多金屬硫化物合同區」熱液生物及環境的調查項目。

  平均每個月發現兩個熱液新物種

  熱液噴口的發現被看作是「革命性的」,因為它徹底改變了人類對生命的認識。大洋34航次科考第二航段生物組組長、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施曉峰提供的資料顯示:隨著深海探測技術的發展,經過30多年的研究,目前已探察到的熱液區總計超過580個,描述的熱液生物新種已有近600種,且這個數字仍在以平均每個月兩個種的水平不斷增長。

  在被發現的海底熱液區生物新種中,大多數均為熱液環境的特有種,包括了原生動物門和12個後生動物門,其中,節肢動物門的種類最多,軟體動物門和環節動物門次之。上述3個門類的數量佔所有熱液生物種類數量的90%以上。

  極端環境隱藏生命起源之謎

  熱液生物群被科學家們看作是認識生命起源的窗口。

  據第二航段首席科學家助理、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雷吉江介紹,現今地球環境中殘留的與原始生命有關的信息相當少,「最早的生命怎麼來的?是什麼樣的?又是如何演化的?這是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十分關注的問題。如果能找到一個地球形成初期就已存在或者與之相似的環境就可能獲得一些與生命起源與演化有關的線索」。高溫、高壓、高毒的熱液噴口正是這樣一個環境。

  現有研究發現在熱液噴口高溫的環境中有很多嗜熱細菌,嗜熱細菌位於表現生命演化過程的「生物進化樹」最根部,可能是地球生命共同的祖先物種。熱液生物為研究這種早期生物提供可能。美國科學家曾在東太平洋底的熱液噴口附近進行了原位視像觀測,發現那裡的生物有明顯的種群更替現象,從最初的微生物為主逐漸變成大型生物為主,說明這裡存在研究生命與環境協同演化的潛質。

  雷吉江介紹說,關於「最早的生命是怎麼來的」,有各種假說,比如有人認為最早由隕石將生命物質攜帶至地球,也有人認為是在某種特定條件下地球環境中的無機質通過化學合成生成有機質從而形成生命物質,後一種假說即著名的「有機湯」假說,一度佔據主導地位。近些年,科學家們在海底熱液噴口流體中發現了有機質分子由非生物合成的證據,使得海底熱液噴口環境成為可能揭示生命起源過程的重要場所。

  熱液生物是被競爭的研究資源

  熱液生物本身是否有特殊之處,使其能在高溫、高壓、高毒的特殊環境生存?對這些特殊性的研究或許能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改變。

  深海生物資源是世界各國的戰略發展資源,許多發達國家已日益關注國際公共深海區的競爭和開發,深海生物研究也是國際海洋研究中的熱點課題。目前,美國國家科學基金已將深海生物列為海洋科學未來十年最重要、最有可能取得重大突破和科學發現的前沿研究方向之一。

  我國已有數十年的大洋深海調查經驗,雖然海底熱液探索比國外晚起步二十多年,但目前已經擁有了較強的探測深海熱液活動區的實力,並已在三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發現了33個新熱液區。目前,我國在這些熱液區獲得了大量的深海熱液生物。施曉峰所在的課題組就曾在熱液區採集到幾種之前沒有報導過的鎧甲蝦和海蜘蛛。

  據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於曉果研究員介紹,熱液生物與熱液活動及熱液成礦作用相互聯繫,也構成了一個多學科交叉的海底熱液研究綜合體系,是地球科學與生命科學的新結合點,是當前國際深海研究的熱點和突破口。其中,熱液生物是敏感的環境指示者,其存亡又依賴於熱液噴口,所以能提供海底熱液活動及成礦作用的某些信息,對探尋海底熱液礦藏有重要指引和參照作用。

  採樣難制約研究發展

  每次電視抓斗取樣上甲板後,負責生物採樣的施曉峰總是第一個採集樣品,「因為要儘量減少汙染,所以生物樣品都要在第一時間採集」。他一般會戴著橡膠手套,拿著鑷子和塑料瓶仔細地在抓斗的各個窗口尋找附著在巖石或沉積物上的生物樣品。

  除此之外,他還要採集海底沉積物中的微生物,沉積物樣品將暫存於低溫環境中,等待送回實驗室後對其中的微生物尤其是深海古菌進行室內培養、分離和鑑定。每次採樣後,施曉峰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對海底表層沉積物進行篩淘。先用淡水洗開,再通過篩網過濾篩選,獲得個體大於0.25毫米的底棲生物樣品。這項工作一般需要兩個小時。施曉峰所在的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深海底棲生物實驗室對海底甲殼類研究有很多積累,本航次科考,他們也希望獲得熱液生物中的甲殼類及其它有區域代表性的底棲生物樣品。

  採樣是熱液生物研究的基礎,但目前的研究中採樣卻面臨一些難題:對深海物種的獲取,目前主要來源於拖網和抓斗等採樣方式,所以獲得的樣品較為零散,用施曉峰的話說「獲得樣品的隨機性和偶然性比較大」,採樣缺乏研究所需的系統性和較強的目的性,歸根結底,目前樣品種類和數量依然缺乏,採樣方式是目前開展生物研究的瓶頸。「如果採樣能集中在幾個熱液區,就能對該區域熱液生物整體分布、生物多樣性研究更加深入。」施曉峰說。

  熱液生物還有太多的秘密等待我們發現。儘管海底熱液生物已有30多年的研究時間,但因為熱液生物在全球海底中分布廣泛,新的熱液群落又不斷被發現,所以許多熱液區的物種組成至今仍不清楚,而且熱液生物在全球海底的分布和遠距離傳播之間的內在聯繫也尚未被揭示。

  目前太平洋和北大西洋的海底熱液系統研究相對較多,而西南印度洋中脊深海熱液區研究則較為薄弱,國際上較少踏足這片海區。目前我國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籤訂的「多金屬硫化物合同區」正在這一區域。對我們而言,這或許是一個發現更多秘密的機遇。

  (科技日報西南印度洋「大洋一號」2月6日電)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院士:長壽基因的秘密或許就藏在深海裡
    近半個多世紀來,技術發展使人類可以進入深海。從科學角度,探索深海能夠幫助人類深入了解海洋的奧秘、地球的奧秘。從經濟角度,深海蘊藏著豐富的礦產、油氣和生物資源。深海藏著很多奧秘我國深海裡有什麼?如何通過海洋研究復興國家?
  • 從未見過的深海「巨型」蠕蟲
    據國外媒體報導,浩瀚的海洋蘊藏著無窮的秘密和未知,目前人類對於深海的了解仍然相當片面。深海中的許多生物,人們對其更是知之甚少。這些微小的怪物似乎來自遙遠的外星球,但事實上它們是地球最深海底的主人。
  • 從龜山島認識海底熱液|漲知識
    自古以來,人類一直以為大洋深處是黑暗和死寂的生物沙漠,這種觀念直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美國科學考察艇阿爾文號兩次深潛到東太平洋海底之下的深處,發現了深海黑煙囪,採收了許多生物樣本才被改變。人們發現深海海底實際上就像熱帶雨林,生物的多樣性非常高。至今人類已發現數百個海底熱液區。
  • 成為深海甲殼動物的百科全書
    而這個 「冷板凳」他一坐就是十幾年,埋首浩瀚學海,他最終成為深海甲殼動物的 「百科全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沙忠利。探尋熱液阿爾文蝦的「前世今生」    隨著我國深海科研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不為人知、藏於深海的生物出現在科學家的面前,這些新生物的「前世今生」猶如謎底,亟待探秘解答。
  • 探索未知的深海世界
    據另外的照相機放大透鏡所捕捉到的影像來看,能夠看到一些類似雲彩的族群,近似於甲殼亞門水蝨的稱作端足類動物的生物。類似於這樣的端足類生物可在東太平洋海隆北緯9度一帶的熱液噴口附近看到,是地球上最密集生活著的無脊椎動物。藉助於高亮度照明和高析度影像技術,研究者如同使用顯微鏡一樣能夠大致詳細地對深海生物進行調查。
  • 人類的禁地生命的樂園——深海綠洲
    當地表的萬物無聲地享受著太陽的奉獻同時,卻不知道,在寂靜黑暗的,宛如生命禁區的深海,雖然沒有陽光的撫慰,卻發育著另一種形式的生命綠洲——冷泉、熱液和鯨落。與海岸帶不同深海冷泉系統不依賴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和營養物質,取而代之的是營化能合成作用的細菌利用甲烷和硫化氫作為能量來源支持冷泉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龐大的生物量。冷泉系統洩漏的流體富含豐富甲烷和硫化物滋養著海底最為生命活力的深海綠洲。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三亞女教授當潛航員 操控「深海勇士」
    蘇靜是海南熱帶海洋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副教授,同時也是「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的一名潛航員,她講述著自己和「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一起在西南印度洋科考的故事,科學普及藏在深海裡的知識。  3月10日,「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完成了西南印度洋熱液科學考察靠港三亞,完成了62次下潛作業,完成了熱液區的考察,採集了豐富的生物樣本和視像資料。這些科考成果的背後,就有蘇靜的身影。
  • 8種新發現的奇異深海生物
    地球上最後的邊疆 在許多方面,深海是地球上最後一個尚未開發的大邊界。遠在太陽的觸角下,在最黑暗的深處,剛剛發現了大量神秘的生物和噩夢般的風景。僅在過去的10年裡,由於海洋生物普查的冒險研究人員,數千種以前未知的物種被從深海中拉了出來。這裡有八個最奇怪的發現。
  • 鯨落與熱液、冷泉——深海生命的三大「綠洲」
    在營養成分稀少的深海中,它龐大的身軀會為大海做出最後的貢獻,化身為各種生物的養分,從完整的身體到一副巨大的骨架,最後什麼也不剩…用自己的死亡,創造出一套完整的、可以維持上百種無脊椎動物生存長達十幾年甚至上百年的生態系統,成為孤獨深海裡最溫暖的綠洲。生物學家賦予了這個悲壯的過程一個名字,叫做「鯨落」(Whale Fall)。
  • 在那深藍的海底,生物多麼神奇
    「海馬冷泉」的精彩海底世界海馬貽貝海底冷泉反映了地球深海海底的一種極端環境。來自海以下以甲烷為主的流體以噴湧或滲漏方式從海底溢出,並產生一系列物理、化學和生物作用,這種作用及其產物被稱為「冷泉」。冷泉區海底的水溫並不比周邊海底水溫低,但相對於人類早期發現的深海「熱泉」(又稱海底熱液)的溫度要低得多,故得名「冷泉」。
  • 深海有什麼恐怖生物 深海未知巨型恐怖生物大盤點你見過哪個?
    你有深海恐懼症嗎?你是否想像過黑暗的深海?那真的是一個可怕的地方,裡面盛產著許多「黑暗裡誰都看不見誰,就隨便長長」的恐怖生物,多數都是面容猙獰形態各異,不少深海怪獸已經成為了人們恐怖片的素材,比如「極度深寒」。至今,我們的科技依舊無法探尋整個海洋,因而那些神秘的深海怪獸依舊會成為不少人未知的噩夢。
  • 這8種比較「恐怖」的深海生物,你知道幾個呢?
    這8種比較「恐怖」的深海生物,你知道幾個呢?在深海中有著很多我們從來沒有了解和見識過的生物,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深海中的生物因為未知而總是讓人覺得有些恐懼。他們的工作就是在海底打掃動物的屍體,因為在深海中其實食物是非常匱乏的,在海洋中死去的動物落到海底,落下什麼他們就吃什麼,如果平時沒有死去的生物,那他們也會吃一些無脊椎的小型動物。三、吞噬鰻吞噬鰻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那就是他有一張特別大的嘴巴,但是它的上顎卻不能活動,只有下顎可以動。
  • 【中國科學報】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正式公布
    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  8月1日,在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上,5個以該所命名的深海生物新物種正式公布,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海洋所三歧海牛  據介紹,海洋生物分類是中科院海洋所自建所起孕育形成的特色學科,匯聚了曾呈奎、劉瑞玉、鄭守儀院士為代表的一大批領頭分類學家,創建了全國海洋生物門類最為齊整、研究力量最為雄厚的分類學和生物多樣性研究團隊,涉及了幾乎所有重要海洋生物門類的分類研究,是我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的中心和策源地。
  • 深海中或許藏有驚人秘密
    他總是做一些和自己本職工作無關的事情,讓玩家深感迷惑,也許他確實藏著一些秘密。他叫納特·帕格,是這片艾澤拉斯大陸上最富有盛名的漁夫。在《魔獸世界》中有很多和釣魚有關的道具都被納特·帕格署名了,比如「納特·帕格的超級釣魚竿」「納特·帕格釣魚椅」「納特·帕格垂釣筏」等等。從表面上看,納特·帕格確實在釣魚上成就非凡。
  • 中國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2個活躍海底熱液噴口
    我國最先進海洋科學考察船「科學」號12日完成首個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在這個航次中我國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了兩個「黑煙囪」,即活躍的海底熱液噴口。「黑煙囪」周邊生物群落旺盛,在這個區域採集到了貽貝、潛鎧蝦、阿爾文蝦和冒貝等大量生物樣本。  科學』號探測區域的南部雖沒有探測到『黑煙囪』,但探測到了熱液溢流區,生物同樣豐富,科考隊員採集到了海綿、管狀蠕蟲等生物樣品。此外,這個航次獲得了大量高清海底視頻,國際同行給予高度評價。」李超倫說。
  • 深海熱液原位探測的「世界級攻略」—新聞—科學網
    邂逅國際技術難題 海底熱液口附近孕育著極端環境下獨特的生物群落,深海熱液噴口及其生態系統的研究也具有極其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經濟價值。 研究深海熱液,熱液樣品採集是一種常用的探測方法。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調查部副主任楊耀民介紹,此前科考隊獲取深海樣品後,航行數千海裡帶回實驗室研究,耗時長,航行中一旦樣品的微環境遭到破壞,將對研究造成致命打擊,總體研究效率較低。 為解決這些「老大難」問題,從2008年開始,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鑫一直致力於深海熱液探測技術的攻關,與團隊試錯無數。
  • 深海有什麼恐怖的生物?
    說到大海,相信很多人都有深海恐懼症,有的人無法抗拒水的壓力和大海深處未知的危險,所以很多人因此都不敢在大海上停留,那麼你們知道深海中到底有什麼恐怖的生物嗎?今天終於見識了,網友直呼不敢看,在陸地上我們經常可以監視到老虎,獅子這等兇猛的動物,但是在海洋裡的動物卻充滿了神秘感,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海底的生物吧,第1種是狼鰻,長長的獠牙,柔軟的身軀長相醜陋的浪漫生活在200米的海底經常在黑暗的海裡生存這也就使得人們很少能夠見到他,成年的狼鰻可以長到2.5米,經常是夫妻二人在珊瑚洞裡把頭露在外面,靜靜的等待獵物的到來,第2種是虎魚,看到虎魚的照片我們就清楚了
  • 5000米漆黑深海裡的可怕生物——大王烏賊,北歐神話裡來自地獄的死神
    然而,你可能沒有想到,大王烏賊並不是世界上最大的深海無脊椎動物,在大王烏賊被發現的 200 多年後,我們又發現了另外一種神秘的巨型深海動物。在深深的大洋中,到底還隱藏著多少不為人類所知的巨型生物呢?這一點,恐怕最資深的海洋生物學家也不敢輕易下什麼結論。我們只知道,很多有關海怪的傳說並不都是出於人們的幻想。
  • 海底熱液冷泉並存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海底熱液冷泉並存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時間:2018-03-21 12:01   來源:搜狐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海底熱液冷泉並存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 近日向陽紅01船在我國南極科考比較薄弱的南極大西洋扇區,進行了物理海洋與氣象、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海底地形與測繪、海洋化學與生物生態和海洋環境熱點等六大學科領域調查
  • 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2個黑煙囪 即海底熱液噴口
    新華社青島5月12日電(記者張旭東)我國最先進海洋科學考察船「科學」號12日完成首個科考任務返回青島母港,在這個航次中我國科學家在衝繩海槽發現了兩個「黑煙囪」,即活躍的海底熱液噴口。「黑煙囪」周邊生物群落旺盛,在這個區域採集到了貽貝、潛鎧蝦、阿爾文蝦和冒貝等大量生物樣本。「『科學』號探測區域的南部雖沒有探測到『黑煙囪』,但探測到了熱液溢流區,生物同樣豐富,科考隊員採集到了海綿、管狀蠕蟲等生物樣品。此外,這個航次獲得了大量高清海底視頻,國際同行給予高度評價。」李超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