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完成了西南印度洋熱液科學考察靠港三亞,完成了62次下潛作業,完成了熱液區的考察,採集了豐富的生物樣本和視像資料。這些科考成果的背後,就有蘇靜的身影。
計算機教授跨界當潛航員
採樣時蜷坐在艙內十多個小時
如果沒有2016年深海所到學校進行的那場宣講會,蘇靜和大海,或許不會有這麼深的緣分。
「以前對載人潛水了解得比較少,僅限於新聞中的消息。」蘇靜帶著對大海的好奇,通過了身體等多方面測試,成為了深海所的一名實習的潛航員。
蘇靜在「深海勇士」號科考裡擔任左舷駕駛員,負責保持深海與水面的通訊,維護生命支持的設備。潛水艙內一次可以容納3個人同時下水作業,「通常是2個潛航員和一名科學家。」蘇靜說,深海中是一片漆黑,潛水器外的超高壓狀態,也非常考驗潛航員的心理素質。
操控「深海勇士」號上浮下潛、用機械手進行生物取樣、放置專業設備。「艙內的空間比較小,我們只能蜷著身體坐著,一坐就是十多個小時。」只有在完成任務時,蘇靜才會感覺雙腿有些許酸脹。
在「深海勇士」號擔任潛航員2年多時間,蘇靜參加過2次出海科考,共下潛13次,最深下潛2800米。
直面兇險的熱液區「黑煙」「令人對海洋心生敬畏」
與冷泉區相比,印度洋的熱液區則更為兇險。「一下潛就能看到海底的熱液區都冒著『黑煙』,黑煙的溫度很高。」蘇靜說,雖然通過提前的培訓知道海底的情況,但操控著機械手在300多度高溫的熱液區附近採樣,可以看到陣陣的熱浪,還是令人對海洋心生敬畏。
「深海勇士」號於3月10日完成了覆蓋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深潛科考航次,完成了共5個熱液區及2個異常區的深海水下實地勘察,獲得了大量高質量、高解析度的海底熱液活動視像資料,採集了豐富的熱液流體、硫化物、基巖以及熱液大生物樣品,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的深海熱液科考成果。
「深海勇士」號計劃今年6月再次啟航,蘇靜也將繼續出海執行深潛科考任務。「在這期間,我將不斷學習,充實自己,為站好下一班崗打好基礎。」從大學教授到深海潛航員,潛航員這份工作的體驗也給蘇靜帶來了對生活的不同感悟。
蘇靜的心裡也有自己的小目標,她希望將教師和潛航員的工作相互融合,讓更多學生了解深海、了解載人潛水的大國重器,也期待在每一次的出海任務中,自己都能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