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潛入海底4000米!
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兩位專家 隨「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開展科考
深圳商報2020年4月1日訊 海底世界到底是怎樣的?載人潛水器如何工作?如果下潛到4000米深的海底將是什麼體驗?3月10日,中科院「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南山港碼頭啟航,開始執行2020年第一個為期20天的科考航次任務。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馬輝教授、廖然副研究員搭乘「探索一號」船出海,參與科考。從兩人第一時間傳回的科考日記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科考專家們緊張而又充實的生活,更可一窺神秘豐富的海底世界。
1
精兵強將
呵護「深海勇士」
本航次由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組織,參與人員60餘人。馬輝教授、廖然副研究員得到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基金委重大儀器項目的支持,在船上利用自製的穆勒顯微鏡、偏振相機測量海底微小生物、懸浮顆粒的偏振特性,以及光學窗口應變偏振特性等。
啟航之後,參與科考的專家們遇到了第一道難題——暈船。廖然老師在科考日記裡寫道:「船上的夥食為四菜一湯,量大味美。湯是我最喜歡的,有營養而不膩;其實在陸上我從不喝湯,現在都是暈船給害的。暈船是繞不過去的坎。有一上船就暈躺下的人。我和馬老師分別帶了兩種藥,我吃鹽酸異丙嗪片可以扛住;馬老師比較強悍,不吃藥也能扛住。」
克服身體的不適後,科考人員很快投入到了緊張的工作當中。據廖然老師記錄,「深海勇士」號的維護、布放和回收都是潛航員團隊的工作。「深海勇士」的潛航員隊伍非常精幹、專業,每個人都獨當一面,在機械、電子、軟體、系統集成以及操作的各個環節都無所不精。這次出海,一共有9名潛航員精心呵護著「深海勇士」號,每次1至2個人下潛。潛水器入水或浮出水面後,蛙人負責跳上潛水器,解綁吊裝纜和拖曳纜,「風險挺大,要身輕手快才行。」
2
海底世界
讓專家直呼「沒想到」
維護、運行「深海勇士」是潛航員的職責,而「深海勇士」下潛後執行什麼任務,則是科考隊專家們需要精心規劃的事情。
每次下潛的前一晚,科學家都要在潛水器前面的採樣籃裡擺滿各種下潛設備。廖然老師表示,每次採樣籃帶回的戰果都是科學家們「爭相瓜分」的寶藏。有一次,採樣籃帶回一隻海參,「李博士拿了就往實驗室跑,他們為此誤了飯點,只好煮泡麵吃。後來得知,他們要第一時間把它解剖,分給各個需要的團隊,他只留了腸道細菌樣品。」手快有手慢無,廖然老師就經歷過因為缺乏經驗「沒搶到」研究對象的遺憾。為了科研廢寢忘食,這對科考團隊來說也是家常便飯。
此次出海,科考隊專家們每人都有一次隨「深海勇士」下潛的機會,時長一般在9小時左右。3月17日,馬輝教授迎來了第一次下潛。順利返回之後,馬輝教授感觸頗多,連呼「沒想到」——沒想到海底世界那麼熱鬧那麼多門道,沒想到潛水器操作那麼複雜潛航員那麼忙,沒想到偏振相機的功能那麼有限,沒想到陸上設計的事在海底不那麼容易做到……
而更讓馬老師沒想到的是,在船上迎接他歸來的,是兜頭澆下的大桶水!原來,首次下潛順利歸來的人都必須接受一個特別儀式潑水禮,這算是以別具一格的方式對他們的勇氣表達肯定吧。
3
9小時深海之旅
意猶未盡
廖然老師也在3月22日完成了自己的第一次深海深潛。他表示,為了保證9小時的「深海之旅」狀態最佳,特意向船上經驗豐富的前輩們取經,總結了三條經驗——「提前一天清淡飲食,不吃味重辛辣的東西;當天早飯要吃但少吃,少喝水;前一天晚上早點休息。」精心部署、小心準備,但下潛前一晚,他還是因為興奮幾乎一夜沒睡。
當天早上8時整,廖然老師隨著「深海勇士」準時下潛。「下潛過程簡單、安靜。潛水器燈全關,據說是為了避免大型動物的碰撞(按科學家要求也可以開)。周圍慢慢變黑、變冷。窗外有發光的點或線狀微小動物、水母從窗口向上划過,有些還會隨著潛水器運動一段距離」……這奇特的體驗,讓廖老師終生難忘。經過緊張的工作,下午4時45分,潛水器準時露出水面。總結這難忘的「海底探險」,廖老師表示:「總的來說,第一次深潛時間緊張,體驗豐富,既要照顧儀器正常工作,又想看盡海底風景,幸好兩位潛航員鼎力相助。結束後盤點,收穫3隻海參、6管底泥、2瓶水,還有一批數據。另外,我親眼見到了很多海底、海水的現象,對潛水器的光學組件有了更多了解。這些都夠我咀嚼一陣子。真是不虛此行。」
「同一個地方下潛,不同的人收穫往往不同,不同背景的人看到的東西也不同。例如有考古專家參與的潛次曾發現很多宋元時期的瓷器;魚類專家下潛可以抓到不同類型的魚……」廖老師在科考日記裡寫道。
深圳商報記者 吳吉 通訊員 陳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