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兩山」理念 弘揚塞罕壩精神 濰坊濱海:鹽鹼灘崛起生態綠洲

2020-12-10 澎湃新聞
前 言

塞罕壩,一草一木,凝結成綠色奇蹟,昔日林木稀疏、風沙肆虐的荒原,在三代人執著的努力下變成百萬畝人工林海,塞罕壩人在治沙止漠的艱苦歷程中凝練出塞罕壩精神,是堅守,是築夢。多年來,濰坊濱海區堅持綠色發展,用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曾經寸草難生、廣袤無垠的鹽鹼灘書寫著「綠色奇蹟」,昔日鹽鹼灘蝶變美麗生態現代海洋城,成為弘揚塞罕壩精神、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

在濰坊濱海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村裡一個孩子從樹上抓了一隻知了,一不小心沒拿住飛走了,孩子大哭,老人見了勸慰道,別哭,它還會回來的,果不其然,那知了飛了一圈又回來了——因為周圍方圓幾裡地就這一棵樹。「春季白茫茫,夏季水汪汪,旱了收螞蚱,澇了收蛤蟆。」這正是昔日濱海的真實寫照。

面對鹽鹼嚴重、土薄地荒、雨天水成災、天旱苗不長的鹽鹼澇窪。幾十年來,濰坊濱海人大力開展治鹼改窪工程,大面積實施條田、臺田建設,控滷改鹼、改建蝦池鹽場。自上世紀90年代末,濰坊濱海區逐步嘗試開展生態綠化建設、鹽鹼地改造。2012年4月,白浪河入海口生態示範帶工程全面動工,拉開了濱海區大規模鹽鹼地改造和生態綠化的帷幕,經過科學的治理,曾經廣袤荒蕪的白浪河畔披上了花紅柳青草綠的霓裳。「你再看看現在,河海交匯、樹木豐茂,三季有花、四季常綠,舉目遠望,滿眼青翠,一路景色一路『畫』,這綠化建設真是一年一個樣。」談起濰坊濱海的環境變化,濰坊濱海的居民都會異常感慨,這種翻天覆地的變化,是幾代濰坊濱海人努力奮鬥的結果。

濰坊濱海區黨工委、管委會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兩山」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廣大濱海建設者像塞罕壩人那樣,戰天鬥地、攻堅克難,充分發揚「不畏艱難、無私奉獻、實幹創新、艱苦奮鬥」的精神,憑著艱苦奮鬥的堅強毅力徹底改變惡劣的生態環境,攻克道道科技難關,創造出將鹽鹼地變為生態綠洲、生態家園、生態城市的奇蹟,奏響了一曲盪氣迴腸的時代壯歌。

「我們堅持生態立區,實施「水、綠、建築」三個覆蓋,大力推進鹽鹼地生態改良,以自然之力恢復自然,依靠科學規劃、技術創新和拼搏實幹,將昔日的『不毛之地』初步建設成為了一座美麗生態宜居新城,貫穿始終的濱海精神,化作了濱海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動能。」濰坊濱海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張恆道說。

治水增綠  改天換地華麗逆襲

昔日「鹽鹼白」變成「生態綠」。坐在白浪河之上的「渤海之眼」摩天輪轎廂裡,遠處是一望無際的渤海萊州灣,腳下碧波蕩漾,兩岸是滿眼碧翠和金黃,五彩斑斕。

濰坊濱海陸域面積678平方公裡,曾經75%的是鹽鹼地,近40%為重度鹽鹼地,白茫茫一片,淡水缺乏、鹽鹼程度高,綠化成本是普通土地的4-10倍。面對廣袤荒涼的鹽鹼灘,濰坊濱海立足實際、統籌開發,從河流治理和生態綠化突破,於2012年4月全面啟動白浪河入海口生態示範帶工程,主要進行河道清淤、綠化種植、千米沙灘、廣場園路鋪裝等,掀起生態建設的新高潮。濰坊濱海區海洋漁業和水利局黨總支書記、局長高升明向記者介紹說,「沿白浪河這條主軸線打造一條生態景觀綠廊,是濱海發展和濰坊北部沿海開發的需要,兼顧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治理後的白浪河,碧波蕩漾、白帆點點,兩岸水草豐茂、倩鳥翩翩,河道可實現生態蓄水3000萬方,同時配套建設遊艇碼頭、親水平臺、內河沙灘、濱水商業等休閒服務設施。走在白浪河棧道上,岸邊綠草如茵,喬木、灌木、地被多層次結合搭配,花、草、樹相映成趣,白茫茫的蒼涼一去不返。隨著越來越多綠色的「入駐」,白鷺、紅腿鷗等多種野生水鳥聚集休憩,紛紛搭窩築巢。作為濰坊濱海區實施綠化全覆蓋重點工程的白浪河入海口生態示範帶工程,通過治水增綠、借勢造景,大幅提高了白浪河防洪安全等級,實現了景觀新提升,成為一條貫穿南北的生態、文旅、經濟軸帶。「我在濱海生活了50多年,過去白浪河兩岸幾乎沒有什麼植被,春季一旦颳大風,鹽鹼細沙土撲面而來。現在好了,經過這幾年的治理,河兩邊已經成了生態綠廊和公園,我每天都去走一走、轉一轉。」濰坊濱海區央子街道崔家央子村黨支部書記朱振波說。

在彌河生態綠廊工程施工現場看到,近百名工人正在種植黑松、白蠟等苗木。濰坊濱海區中央城區開發服務中心副主任韓偉向記者介紹,「從生態環境整治、交通組織、景觀營造、城市空間構件共享等方面入手,水綠互融、河城互動、廊道互通,形成水軸、生態軸、防護軸、城市發展軸『五軸合一』的綜合治理功能,打造自然生態的城市郊野濱水公共綠地空間。」今年以來,濰坊濱海區完成市級造林任務8600畝,其中新增造林面積6600畝,更新造林面積2000畝,森林撫育面積1000畝。

濰坊濱海區以鹽鹼地生態修復為核心,統籌推進水環境治理,堅持節水蓄水與防洪排澇並舉,南北縱向實施白浪河、彌河等幹流河道疏浚,推進全流域治理,強化城市防洪排澇和疏解能力,東西橫向開河引水,實現九河串聯,努力建設「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的生態之河,打造大灣大島、大開大合、大收大放的北部風情。當前,濰坊濱海區實施全域生態建設規劃,全力加快「十縱十橫」生態長廊等工程建設,統籌開展彌河、虞河等綜合整治,著力推進沿海防潮堤除險加固和新建水利工程,重點在城區核心位置規劃建設城市公園,以綠致勝、以水致勝、以建築品質致勝,加快實現全區「大綠化」、構建區域「大水面」、打造全域「大公園」,著力將濰坊濱海打造成為集水網城市、海綿城市、公園城市於一體的生態典範。

 科技植綠  換得青翠萬千重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這裡既然有鹽鹼地,就有適合鹽鹼地的植物。在濰坊濱海的鹽鹼地上,檉柳可謂土生土長的「原住民」了,檉柳又稱紅柳,「檉柳很潑辣,非常好養活!」濰坊濱海區城際生態廊道(沿海防護林帶)三線世行防潮堤基幹林帶項目經理王強對檉柳十分熟悉。他說的「潑辣」,指的是檉柳身上的特性,極易成活,耐鹽鹼、抗乾旱,不懼風暴潮,生命力頑強。國家「南紅北柳」溼地修復工程戰略中的濰坊濱海生態修復項目,移栽的就是以檉柳為主的耐鹽鹼植物。在一堤之隔的「南紅北柳」生態工程濱海示範林,山東檉霖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部總監蘇楠介紹說,「為了更好地實現生態修復效果,他們公司在中科院、山東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等科研單位的指導下,經過科學繁育,培育出了喬木型檉柳『魯檉1號』,也叫鹽松,就種植在這片3000畝的示範林。」

當70多萬棵鹽松在這裡栽種下,蘆葦、牛筋草、野兔、野雞、刺蝟等野生動植物開始安家落戶、生息繁衍,一個具有豐富生物多樣性的自然生態鏈逐漸形成,這片濱海示範林構築了一道防治海洋災害的安全屏障。濰坊濱海區發展軟環境保障局農業農村管理中心主任孫金江告訴記者,「利用鹽松構筑北方沿海防護觀光林帶,可形成生態安全屏障的『先鋒林』,從根本上解決沿海地區生態綠化難題,修復近海生態系統,治鹽壓鹼、改良土壤。」

當地老百姓常說,「種活一棵樹比養個孩子還難」,在當地植樹如果不採取一定措施,樹木很難成活。位於濰坊濱海區的山東勝偉集團致力於鹽鹼地生態修復,擁有800餘項鹽鹼地治理專利技術,作為白浪河入海口生態示範帶工程的建設者,創新實施了「鹽鹼地六維復育系統」,在全國五大類型鹽鹼地上,共復育了30餘萬畝的鹽鹼地,遍布山東、內蒙、陝西、黑龍江、江蘇等多地。山東勝偉集團董事長王勝說,「早年的鹽鹼地治理相對傳統,就是將原來的鹽鹼土拉走,用客土回填,實現表層能夠種植苗木,但這種治理方法治標不治本,而且成本高,我們提出的『六維復育系統』,於2015年在白浪河西岸的鹽鹼地治理項目中初次加以應用,實現了鹽鹼地由客土改良向原土改良的跨越。」

在濰坊東森農業科技園內,記者看到成片成片的柳樹林迎風而立,樹下是一層金黃的落葉。「這是我們公司自己培育的『多功能速生柳樹』,不僅抗鹽鹼、抗旱、抗風沙,而且生長速度特別快。這些柳樹渾身是寶,柳葉可製成功能茶,柳樹皮可製成草藥,樹幹可用來加工木器,就連樹根都是塑根的最佳選擇。」濰坊東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朱磊向記者介紹說,目前一期700多畝地已全面覆蓋,二期有1700畝現在還在建設之中,到明年年初大約可達到2000多畝全覆蓋。

實施海岸帶生態保護修復是我國重大生態工程,針對國家1萬多公裡的海岸帶,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看中濰坊濱海的區位優勢和自然環境,設立中國林科院林業研究所濱海抗逆樹種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主要進行森林培育、林木遺傳改良、森林生態系統管理和林業生態工程,著重解決林業建設中全國性、重大的、跨地區性、基礎性和應用性的科學技術問題。「目前,資源庫收集保存有檉柳、構樹、刺槐、白榆、木槿、楸樹等80餘種,種質400餘份,已經篩選出刺槐、白榆等近10個品種,可以為國家的黃河生態保護、國家海岸帶建設提供科技支撐。」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濱海林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褚建民說。

科技攻關破解鹽鹼地綠化難題,讓濱海「綠」越擦越亮。近年來,濰坊濱海區強化沿海溼地、近海海域與岸線生態保護和修復,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鹽鹼地綠化「濱海模式」,成功培育了魯臺鹽楊、濱海鹽松、環海鹽柳等一系列耐鹽鹼植物,擁有溼地8.6萬公頃,綠化覆蓋率達15.1%,建成區綠化率達35.6%。

 生態效應  靚了鹽鹼地特色產業   

修復好了生態,綠水青山如何變成金山銀山?近年來,濰坊濱海區依託豐富「鹽鹼地」資源,充分發揮生態修復累積效益,做優特色鹽鹼地品牌農業,打造「鹽鹼地+特色農業種植」「鹽鹼地+特色養殖業」產業鏈條,延伸產業鏈,優化價值鏈,用良好的生態環境普惠民生,守住綠水青山、築起金山銀山。

在「南紅北柳」生態工程示範林項目,一行行鹽松中套種著「沙漠人參」肉蓯蓉。「肉蓯蓉是我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藥用價值極高,但和鹽松一樣易成活、易管理,套種在一起,發展林下經濟是很好的選擇。」山東檉霖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崔青雲說,「今年,我們跟5個科研院所做了一個聯合測產,平均畝產600公斤左右,按10塊錢一斤的話,一畝地就1200元,深加工之後價格還能翻個三到五倍。」同時,濱海區還積極對接中國海洋大學、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重點開展檉柳產業化開發,對檉柳有效成分進行提取、分離、精製,開展檉柳中藥、保健品、美容護膚、洗滌、消殺等精細化工類產品的研發,達到檉柳資源的全利用的目的,為探索和推進濱海鹽鹼地生態治理、產業化發展趟出了新思路,實現了「海洋生態+藍色經濟」的良性發展。

圍繞如何將綠色生態效益放大,實現鹽鹼地的產業化,勝偉集團探索開創了「鹽鹼地+」的新模式,在改良後的鹽鹼地上種植牧草、飼料作物,引進國外良種肉牛、奶綿羊,解決國內草飼畜牧業優良種源稀缺的短板,構建起以鹽鹼地復育為基礎,以鹼地牧草種植為保障,以鹼地有機農產品種植為補充,以完整的國外肉牛進口、繁育、屠宰加工、銷售產業鏈為核心,以生物有機肥、精飼料、牛製品加工等肉牛相關聯加工企業為輔助,實現鹽鹼地上一、二、三產業的協同發展。目前,在濰坊濱海的農業種植園和國際畜牧產業園已初具規模,已建設完成了年屠宰加工肉牛10萬頭的現代化加工廠和多個大型隔離場,佔地2000畝的鹽鹼地生態種植園也初步成型。

奼紫嫣紅爭芳鬥豔的2000多畝玫瑰,讓鹽鹼地變成了一片花海,不僅給白茫茫鹽鹼地增添了生機和顏色,也趟出了一條致富路。「在玫瑰種植過程中,玫瑰苗木和種植技術分享給周邊居民,盛花期再把玫瑰花瓣回收深加工。這樣一來,鹽鹼玫瑰在保護生態的同時,還實現了助農增收。」山東元舜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坤對記者說。

如今的鹽鹼地已披上新裝、綠意盎然,先後培育出鹽鹼地濱海紅蘋果、周疃葡萄、南陳21度桃、肉蓯蓉、鹼地黑牛等一批知名特色農畜產品,高端畜牧、有機果蔬、特色種植等農業板塊多元化發展、集約化發展,進一步釋放發展活力、激發內生動力。採訪中,濰坊濱海區發展軟環境保障局農業農村管理中心副主任王磊介紹說,「濰坊濱海區依託鹽鹼地生態修復積累效益,圍繞鹽鹼地有機果蔬特色種植、高端畜牧、漁業水產等農業板塊,通過政府引導,龍頭企業帶動,做優做強產業鏈條,形成鹽鹼地特色產業化發展模式。」

 實幹篤行  譜寫綠色發展華章

12月的濰坊濱海,已是初冬,驅車走在海匯東路,層林盡染,綠的、紅的、黃的交織在一起,一副生態美景,樹木蔥蘢挺拔,水霧氤氳瀰漫。不經意間,曾經廣袤荒蕪的白浪河兩岸披上了花紅柳綠的霓裳,不毛之地變成了一座優雅如詩的花園。

回首八年前的春天,白浪河沿線曾是一片鹽鹼荒灘,但熱鬧非凡,每天幾百輛施工車輛來回穿梭,上千名工人忙碌在各個建設現場,掛圖作戰、挑燈夜戰,不停歇的進行土方作業、喬木種植、駁岸建設等。參加建設的濱海乾部職工和項目建設者傳承塞罕壩精神,把辦公室搬到工地,在工地旁邊的板房裡,裡面除了簡單的桌椅,床和施工圖卻是必備的,夏天溫度最高時到四五十度,冬天到零下一二十度,既無空調又無暖氣,許多工人在睡覺時在被子上蓋上一張塑料布。在工地現場指揮部,夜裡十一二點,依然燈火輝煌,大家白天跑工地、催進度、檢查質量,晚上舉行工作調度會和總結部署會,每個在一線的幹部職工每天繃著一股勁,一天當作三天用,塞罕壩精神在這裡得到生動具體的詮釋,也鍛造出一支幹事創業的鐵軍。「當時一片白茫茫鹽鹼灘,放眼望去看不到幾棵樹,趕上起風,在工地幹一天頭髮上、臉上、身上都是土,晚上洗漱,盆底都會留一些細沙土。」原山海湖河綜合整治工程指揮部工程督察李曜光回憶說,自己參與的工程,看著一天天的變化,再苦再難也高興,也是為濱海建設出一份力。

在惡劣的自然和施工條件下,是無數建設者默默的堅守、奉獻。經過四年多的開發建設,完成了巨大的工程量,全長16.4公裡的白浪河入海口生態示範帶一期工程,累計完成土方約3000萬方、栽植喬灌約200萬株、地被400萬平方米,總綠化面積約計500萬平方米,水域面積約計900萬平方米,將白浪河生態示範帶工程打造成破解生態瓶頸的示範區、樣板區,同時也成為濱海貫穿南北的生態軸線和對外展示的金名片。

綠色的美麗畫卷在濰坊濱海徐徐展開,彌河生態綠廊工程、城際生態廊道項目等一批生態項目加快推進,數以千計的綠化建設者奮戰在廣袤鹽鹼灘,攻堅克難、夜以繼日趕時間搶進度,為濱海植綠護綠。當前,濰坊濱海區城際生態廊道(沿海防護林帶)項目正如火如荼的建設,該項目位於濰坊「三北防護林」中心地帶,總長度16.4公裡,總面積527公頃,是環渤海防護林帶建設非常重要的一環。王強向記者介紹,正在施工的是項目三線工程——世行防潮堤基幹林帶,東起虞河入海口,西至白浪河景觀帶,長8.9公裡,整個項目建成後將成為集防風固沙、水土涵養、防洪排澇、生態保護、綠色景觀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沿海防護林帶。

水在城中,城在綠中,人在畫中。而今,行走在濱海大地上,一排排喬灌林帶青翠葳蕤,一片片混交林木鬱鬱蔥蔥,縱橫交錯的綠化帶花草溢香,日漸增多的開放式公園風光旖旎……多年以來,濰坊濱海人不斷地創造著綠色奇蹟,讓這片鹽鹼荒灘發生著一個個令人驚嘆的變化,從寸草不生到綠意盎然,從黃沙漫天到碧水藍天,如今的濱海綠色「家底子」越來越厚實,生態、文旅、經濟、社會、民生等綜合效益迅速凸顯,為加快建設「生態、開放、活力、高效」的現代化高品質城市添能助力。

守住青山不放鬆、護好綠水不辭難。張恆道說:「濰坊濱海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構建海生態、河生態、城生態、園生態等多生態體系,讓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疊加,讓『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融合,開創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奮力打造讓本地人驕傲自豪、外地人羨慕嚮往的現代海洋城。」

層林盡染、海闊天空,正是潮起揚帆時。濰坊濱海人一代接一代,始終堅守不變的初心,咬定「綠水青山」不放鬆,在生態發展之路上逐夢遠行,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在徐徐海風中描繪一幅綠色生態的美麗畫卷。

(王勇鋼 袁彥奎 王春旭)

 

相關焦點

  • 濰坊濱海:踐行「兩山」理念 鹽鹼灘崛起生態綠洲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12月11日訊 (記者 孫小茹 通訊員 王勇鋼 袁彥奎 王春旭) 日前,踐行「兩山」理念,傳承塞罕壩精神採訪團走進濰坊濱海區,探訪昔日鹽鹼灘蝶變美麗生態現代海洋城的「綠色奇蹟」。「春季白茫茫,夏季水汪汪,旱了收螞蚱,澇了收蛤蟆。」這正是昔日濱海的真實寫照。
  • 濰坊濱海:鹽鹼灘崛起生態綠洲
    前 言塞罕壩,一草一木,凝結成綠色奇蹟,昔日林木稀疏、風沙肆虐的荒原,在三代人執著的努力下變成百萬畝人工林海,塞罕壩人在治沙止漠的艱苦歷程中凝練出塞罕壩精神,是堅守,是築夢。多年來,濰坊濱海區堅持綠色發展,用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曾經寸草難生、廣袤無垠的鹽鹼灘書寫著「綠色奇蹟」,昔日鹽鹼灘蝶變美麗生態現代海洋城,成為弘揚塞罕壩精神、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
  • 踐行「兩山」理念 護航美麗濱海
    踐行「兩山」理念 護航美麗濱海 2020-09-14 17: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濱海,「塞罕壩」式蝶變!
    多年來,山東濰坊濱海區堅持綠色發展,用實際行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曾經寸草難生、廣袤無垠的鹽鹼灘書寫著「綠色奇蹟」,昔日鹽鹼灘蝶變美麗生態現代海洋城,成為弘揚塞罕壩精神、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
  • 王東峰: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弘揚塞罕壩精神努力建設生態...
    原標題: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弘揚塞罕壩精神努力建設生態文明示範區 河北日報訊(記者四建磊)8月15日至17日,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峰到承德市調研檢查。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機械林場重要指示精神,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弘揚塞罕壩精神,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脫貧防貧工作,努力建設生態文明示範區,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坐落在青山環抱間的承德市隆化縣拾莓有稻草莓產業園,通過發展草莓種植、休閒採摘、萬壽菊深加工等產業,帶動周邊500戶貧困群眾精準脫貧。
  • 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弘揚塞罕壩精神系列評論之二
    「經濟帳和生態帳孰輕孰重,頭腦必須清醒。」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有什麼樣的發展理念,就會有什麼樣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有沒有生態優先的意識,有沒有綠色發展的理念,是能不能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共贏的重要先決條件。
  • 【評論】踐行「兩山」理念 推動綠色發展
    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餘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理念。「兩山」理念既具理論指導性,又具實踐操作性,黨的十八大以來,「兩山」理念在理論和實踐中相互作用,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重要組成部分,引領我們走出了一條兼顧經濟與生態的綠色發展之路。
  • 弘揚塞罕壩精神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充分肯定塞罕壩林場生態文明建設成就,高度評價「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並就弘揚塞罕壩精神、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出響亮號召、提出明確要求。今天的塞罕壩,林業興帶動多業並進、生態好促進產業發展,生態環境優勢正在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優勢,步入了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這啟示我們,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新發展理念,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加大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力度,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 甌江時評 | 踐行「兩山」理念 構建「紅綠融合」新麗水
    近年來,麗水牢固樹立「兩山」理念,堅持以「麗水之幹」擔綱「麗水之贊」,通過推動「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加快打通「兩山」轉化通道,激活高質量綠色發展潛能,用好跨山統籌、創新引領、問海借力三把「金鑰匙」,一手抓美麗,一手抓經濟,全力構建「紅綠融合」新麗水!踐行「兩山」理念,花園打造,建設注魂。
  • 咬定綠色聳豐碑: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打造踐行「兩山」理論示範區紀實
    近年來,右玉依託近70年來打造的綠色生態優勢,踐行「兩山」理論,遵照習近平總書記對右玉的指示要求,大力弘揚右玉精神,一如既往珍視綠色,依靠綠色發展經濟,補齊貧困短板,築牢鄉村振興基礎,打造全域旅遊經濟新動能。一幅踐行「兩山」理論示範區的多彩畫卷,正迤邐展開。
  • 林草榜樣丨塞罕壩精神:奮鬥創造綠色奇蹟 實踐詮釋「兩山」理念
    2017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感人事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來,河北塞罕壩林場的建設者們聽從黨的召喚,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荒漠沙地上艱苦奮鬥、甘於奉獻,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鑄就了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的塞罕壩精神。他們的事跡感人至深,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生動範例。
  • 延林篇:踐行「兩山」理念,加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
    延林篇:踐行「兩山」理念,加強生態環境司法保護 2020-12-13 12: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踐行「兩山」理念丨今天看浙江
    2020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15周年。為全面反映近年來各地自然資源部門踐行「兩山」理念的創新舉措、典型經驗和重要成果,即日起,我們將推出《踐行「兩山」理念》專欄,敬請關注!今天發布第一期。
  • 打造「綠島藍灣」型「兩山」理念實踐創新玉環模式
    10月10日下午,玉環市政協舉行「請你來協商」——打造濱海型「兩山」實踐創新玉環模式專題協商會,進一步集中智慧、凝聚人心,為打造濱海型「兩山」實踐創新玉環模式,謀思路、尋路徑、想舉措,推動玉環成為全省、台州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示範。
  • 「兩山」理念15周年,有哪些踐行理念的生動範例?
    ◎ 科技日報記者 馬愛平2020年8月15日,是「兩山」理念提出15周年。2005年8月15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兩山」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走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之路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回望,有哪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成功典範、生動範例?
  • 袁家軍:勇當踐行「兩山」理念排頭兵
    今年是「兩山」理念提出15周年。如何踐行深化兩山理論,打造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建設浙江大花園已成為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重點工作之一,為此,浙江省省長袁家軍於4月21日至22日,深入蕭山區、富陽區、桐廬縣和建德市,調研「詩畫浙江」大花園建設工作。他強調,大花園是浙江的金名片。
  • 努力打造踐行「兩山」理念的樣板地示範區
    他強調,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杭州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堅定不移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道路,創造性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市委決策部署,以「三個地」省會城市的擔當,圍繞「幹好一一六、當好排頭兵」,努力打造踐行「兩山」理念的樣板地和示範區,奮力打造新時代全面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窗口。
  • 邵雷:生態立縣 堅定不移踐行「兩山」理念 
    去年發布的全國1892個縣域「兩山」發展指數顯示
  • 鹽鹼灘上的奇蹟——泰豐公園,見證幸福的綠洲!
    泰豐公園 鹽鹼灘上的綠洲 為了打造良好的人文、宜居環境,經過長達1年的精心籌備,在一塊滿眼汪洋的鹽鹼灘上,綠化人向這片「綠色植物禁區」發起了挑戰,為居民們打造出了一片綠洲。 歷經1年時間,完成排水、墊土、挖湖、做排鹽、填種植土、給水、種植等工程,這座鹽鹼地上的綠洲——泰豐公園建成了。「疏林草地,緩坡靜水」建造風格,總面積21.6萬平方米。
  • 濰坊濱海大力推進鹽鹼地生態改良,實現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疊加
    濰坊濱海,昔日「鹽鹼白」已變成了「生態綠」。幾十年來,濰坊濱海人大力開展治鹼改窪工程。2012年4月,白浪河入海口生態示範帶工程全面動工,曾經廣袤荒蕪的白浪河畔披上了花紅柳青草綠的霓裳。「我們堅持生態立區,實施『水、綠、建築』三個覆蓋,大力推進鹽鹼地生態改良,以自然之力恢復自然,依靠科學規劃、技術創新和拼搏實幹,將昔日的『不毛之地』初步建設成為一座美麗生態宜居新城,貫穿始終的濱海精神,化作了濱海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動能。」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張恆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