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濱海大力推進鹽鹼地生態改良,實現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疊加

2020-12-17 壹點經濟

本報記者 石如寬

本報通訊員 王勇鋼 王春旭

如今已是寒冬,但坐在白浪河之上的「渤海之眼」摩天輪轎廂裡俯瞰,卻是處處生機。遠處是深藍的渤海萊州灣,腳下碧波蕩漾,兩岸是滿眼碧翠和金黃。濰坊濱海,昔日「鹽鹼白」已變成了「生態綠」。

幾十年來,濰坊濱海人大力開展治鹼改窪工程。2012年4月,白浪河入海口生態示範帶工程全面動工,曾經廣袤荒蕪的白浪河畔披上了花紅柳青草綠的霓裳。

「我們堅持生態立區,實施『水、綠、建築』三個覆蓋,大力推進鹽鹼地生態改良,以自然之力恢復自然,依靠科學規劃、技術創新和拼搏實幹,將昔日的『不毛之地』初步建設成為一座美麗生態宜居新城,貫穿始終的濱海精神,化作了濱海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動能。」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張恆道說。

河暢水清鳥兒多

濰坊濱海陸域面積678平方公裡,曾經75%是鹽鹼地,綠化成本是普通土地的4到10倍。濰坊濱海從河流治理和生態綠化突破,啟動白浪河入海口生態示範帶工程,主要進行河道清淤、綠化種植等。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海洋漁業和水利局黨總支書記、局長高升明說:「沿白浪河這條主軸線打造一條生態景觀綠廊,是濱海發展和濰坊北部沿海開發的需要,兼顧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治理後的白浪河,碧波蕩漾、白帆點點,兩岸水草豐茂、倩鳥翩翩。河道可實現生態蓄水3000萬方,同時配套建設遊艇碼頭、親水平臺、內河沙灘、濱水商業等休閒服務設施。隨著綠色越來越多,白鷺、紅腿鷗等多種野生水鳥紛紛搭窩築巢。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央子街道崔家央子村黨支部書記朱振波在這裡生活了50多年,現在每天都沿著河邊走走轉轉。「過去白浪河兩岸幾乎沒有什麼植被,春季一旦颳大風,鹽鹼細沙土撲面而來。現在太美啦!」朱振波說。

在彌河生態綠廊工程施工現場,近百名工人正在種植黑松、白蠟等苗木。今年以來,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完成市級造林任務8600畝。同時,加快「十縱十橫」生態長廊等工程建設,著力推進沿海防潮堤除險加固和新建水利工程,重點在城區核心位置規劃建設城市公園,著力將濰坊濱海打造成為集水網城市、海綿城市、公園城市於一體的生態典範。

「潑辣」樹長滿鹽鹼地

「檉柳很潑辣,非常好養活!」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城際生態廊道(沿海防護林帶)三線世行防潮堤基幹林帶項目經理王強說的「潑辣」,是指檉柳極易成活,耐鹽鹼、抗乾旱,不懼風暴潮,生命力頑強。國家「南紅北柳」溼地修復工程戰略中的濰坊濱海生態修復項目,移栽的就是以檉柳為主的耐鹽鹼植物。在防潮堤一側,就是3000畝「南紅北柳」生態工程濱海示範林。

濱海當地的老百姓過去常說,種活一棵樹比養個孩子還難。如今,種一棵樹簡單了。「我們經過科學繁育,培育出了喬木型檉柳『魯檉1號』,也叫鹽松。」山東檉霖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部總監蘇楠告訴記者。

當70多萬棵鹽松在這裡栽種下,蘆葦、牛筋草、野兔、野雞、刺蝟等野生動植物開始安家落戶、生息繁衍,一個具有豐富生物多樣性的自然生態鏈逐漸形成。近年來,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強化沿海溼地、近海海域與岸線生態保護和修復,成功培育了魯臺鹽楊、濱海鹽松、環海鹽柳等一系列耐鹽鹼植物,擁有溼地8.6萬公頃,綠化覆蓋率達15.1%,建成區綠化率達35.6%。

在「南紅北柳」生態工程濱海示範林,記者注意到,一行行鹽松中套種著「沙漠人參」肉蓯蓉。「肉蓯蓉和鹽松一樣易成活、易管理,套種在一起,發展林下經濟是很好的選擇。」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軟環境保障局農業農村管理中心主任孫金江告訴記者,濰坊濱海先後培育出鹽鹼地濱海紅蘋果、肉蓯蓉、鹼地黑牛等一批知名特色農畜產品,通過政府引導,龍頭企業帶動,做優做強產業鏈條,形成鹽鹼地特色產業化發展模式。

綠色「家底子」越來越厚實

回首8年前的春天,每天幾百輛施工車輛來回穿梭在白浪河沿線,上千名工人忙碌在各個建設現場。「當時一片白茫茫鹽鹼灘,放眼望去看不到幾棵樹,趕上起風,頭髮上、臉上、身上都是土,晚上洗漱,盆底都會留一些細沙土。」曾經的工程建設者李曜光回憶說。

在惡劣的自然和施工條件下,經過4年多的開發建設,全長16.4公裡的白浪河入海口生態示範帶一期工程,累計完成土方約3000萬方、栽植喬灌約200萬株、地被400萬平方米,總綠化面積約計500萬平方米,水域面積約計900萬平方米。

當前,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城際生態廊道(沿海防護林帶)項目正在建設中,該項目位於濰坊「三北防護林」中心地帶,總長度16.4公裡,總面積527公頃,是環渤海防護林帶建設非常重要的一環。王強告訴記者,整個項目建成後,將成為集防風固沙、水土涵養、防洪排澇、生態保護、綠色景觀等多項功能為一體的沿海防護林帶。

從寸草不生到綠意盎然,從黃沙漫天到碧水藍天,如今的濱海綠色「家底子」越來越厚實。「我們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構建海生態、河生態、城生態、園生態等多生態體系,讓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疊加,奮力打造讓本地人驕傲自豪、外地人羨慕嚮往的現代海洋城。」張恆道說。

相關焦點

  • 濰坊濱海:踐行「兩山」理念 鹽鹼灘崛起生態綠洲
    面對鹽鹼嚴重、土薄地荒、雨天水成災、天旱苗不長的鹽鹼澇窪,幾十年來,濰坊濱海人大力開展治鹼改窪工程,大面積實施條田、臺田建設,控滷改鹼、改建蝦池鹽場。自上世紀90年代末,濰坊濱海區逐步嘗試開展生態綠化建設、鹽鹼地改造。2012年4月,白浪河入海口生態示範帶工程全面動工,拉開了濱海區大規模鹽鹼地改造和生態綠化的帷幕,經過科學的治理,曾經廣袤荒蕪的白浪河畔披上了花紅柳青草綠的霓裳。
  • 濰坊濱海:鹽鹼灘崛起生態綠洲
    幾十年來,濰坊濱海人大力開展治鹼改窪工程,大面積實施條田、臺田建設,控滷改鹼、改建蝦池鹽場。自上世紀90年代末,濰坊濱海區逐步嘗試開展生態綠化建設、鹽鹼地改造。2012年4月,白浪河入海口生態示範帶工程全面動工,拉開了濱海區大規模鹽鹼地改造和生態綠化的帷幕,經過科學的治理,曾經廣袤荒蕪的白浪河畔披上了花紅柳青草綠的霓裳。
  • 踐行「兩山」理念 弘揚塞罕壩精神 濰坊濱海:鹽鹼灘崛起生態綠洲
    幾十年來,濰坊濱海人大力開展治鹼改窪工程,大面積實施條田、臺田建設,控滷改鹼、改建蝦池鹽場。自上世紀90年代末,濰坊濱海區逐步嘗試開展生態綠化建設、鹽鹼地改造。2012年4月,白浪河入海口生態示範帶工程全面動工,拉開了濱海區大規模鹽鹼地改造和生態綠化的帷幕,經過科學的治理,曾經廣袤荒蕪的白浪河畔披上了花紅柳青草綠的霓裳。
  • 發展濱海生態旅遊 實現生態產品價值
    一方面,需要政府進行財政轉移支付,實施生態補償,增加政府購買,核算生態產品價值,推進生態區耕地林地指標置換等;另一方面,需要開展碳匯交易,發展綠色產業,增加生態產品消費等。對地方政府和企業來說,目前最具有可操作性的是大力發展綠色產業。下面以深圳市大鵬新區為例,探討如何通過發展濱海生態旅遊業,實現生態產品價值。
  • 濱海,「塞罕壩」式蝶變!
    幾十年來,濰坊濱海人大力開展治鹼改窪工程,大面積實施條田、臺田建設,控滷改鹼、改建蝦池鹽場。自上世紀90年代末,濰坊濱海區逐步嘗試開展生態綠化建設、鹽鹼地改造。2012年4月,白浪河入海口生態示範帶工程全面動工,拉開了濱海區大規模鹽鹼地改造和生態綠化的帷幕,經過科學的治理,曾經廣袤荒蕪的白浪河畔披上了花紅柳青草綠的霓裳。
  • 濰坊濱海:「鹽窩窩」變「金窩窩」
    前文提及的文旅數據恰是濱海「鹽鹼地+文旅產業」的成果體現。濱海依託東周鹽業遺址群、「黃河三角洲」鹽業遺址群等獨特文化資源,深度挖掘海鹽文化始發地、鹽宗故裡等內涵價值,形成海洋漁鹽文化、歷史文化、紅色文化等系列特色文旅品牌。
  • 濰坊濱海區:從「投錢變綠」到「以綠換錢」!濰坊濱海鹽鹼地打造...
    在國家「南紅北柳」生態工程濱海示範林項目,山東檉霖生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部總監蘇楠正在指導工人師傅們對鹽松進行固定。他告訴記者,檉柳科植物是管花肉蓯蓉的專性寄主,海邊風大,對鹽松進行加固,防止大風把樹吹倒。當前,肉蓯蓉已經收穫完畢,工人師傅們利用肉蓯蓉的生長期,對鹽松進行養護,以備明年肉蓯蓉的豐收。
  • 逐夢深藍|濰坊濱海譜寫海洋經濟發展新篇章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劉建永 通訊員 袁彥奎 濰坊報導濰坊濱海區以海洋經濟發展為引領,突出抓好「雙招雙引」提質增效、擴大對外開放促進高質量發展等「十大攻堅行動」,不斷壯大現代海洋產業,推動「港產城」融合發展,提升海洋科技創新,推進海洋生態建設,實現藍色崛起,為現代海洋強市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 濰坊經濟開發區獲批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
    12月21日,國家生態環境部、商務部、科學技術部三部委正式批准濰坊經濟開發區等10家園區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根據專家驗收意見和公示情況,經生態環境部、商務部、科技部研究,決定批准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嘉興港區、珠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濰坊經濟開發區、山東魯北企業集團、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崑山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昆明經濟技術開發區、天津子牙經濟技術開發區和貴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國家生態工業示範園區。
  • 推動實現西藏高原生態產品價值轉化
    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體,是世界上極為特殊的地理環境單元,有世界上所沒有的許多特殊優勢環境和生態資源,其獨特的自然地域格局和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對高原邊緣乃至亞洲的生態安全具有重要的屏障作用。因此,要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現高原生態產品的價值轉化。
  • 浙江雲和縣霧溪鄉:實現生態價值的「霧溪路徑」
    現如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作已成為霧溪廣大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感受深、影響遠的民生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霧溪畲族鄉副鄉長劉偉說,當前,鄉裡正積極推進「生態跑步雞」、深山百花蜜、霧溪冷水螺、霧溪大黃精、畲鄉大碗茶、畲家清泉酒、農家土雞蛋、生態鮮山筍、紅花茶籽油等「霧溪九品」,並與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合作開發霧溪畲族文創產品,努力實現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有實效」。
  • 鹽鹼地鹽生植物改良研究與分析
    鹽漬土的改良利用是一項艱巨且複雜的生態工程,目前,國內外常用的鹽鹼地治理措施主要有水利工程措施、物理覆土改良、化學改良和生物改良等。利用生物措施改良鹽鹼地已經被證實是一種切實可行的辦法,但耐鹽植物的礦質營養、耐鹽機制、生理反應等大量的基礎性工作有待深入。植物耐鹽分子生物學正在成為國內外研究的主要方向,高耐鹽性、高經濟價值的轉基因耐鹽牧草或可飼用作物的培育將在鹽鹼地生物改良中發揮巨大作用。對耐鹽植物的篩選特別是耐碳酸鹽(高pH)植物的篩選仍然是熱點。
  • 《濱海鹽鹼地高耐鹽經濟植物篩選與規模化繁育》出版發行
    該書是中科院STS計劃「濱海鹽鹼地高耐鹽植物篩選與規模化繁育」項目的部分成果彙編,集中了中科院8個研究所、10個研究團隊在該領域的相關研究,詳細介紹了20餘種高耐鹽喬木、灌木、多年和一年生草本經濟植物的人工栽培、開發利用與產業方向。這些技術成果皆已大面積推廣應用,具有良好的技術成熟度和實用性。
  • 【探討】自然資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探索
    生態產品的價值包括生態資本價值、產品使用價值、增加就業價值、政績激勵價值和經濟刺激價值等,通過市場交換和政府補償等方式實現。如何實現生態產品價值,需要充分認識生態產品價值屬性的重要意義。與此同時,各地也在積極探索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把它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部分,探索如何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如:浙江永康市建成全國首個縣級循環經濟資源產出率核算體系;廈門探索國家生態系統價值核算試點經驗;貴州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研究;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探索三江源區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深圳市鹽田區憑藉首創「城市生態系統生產總值考核體系及運用」榮獲「中國政府創新最佳實踐獎」。
  • 中新生態城創造生態奇蹟 宜居濱海讓人怎能不愛
    「城」,濱海新區在中新生態城創造了一個生態奇蹟,10年時間,從不毛之地,到人丁興旺,綠意盎然,成為中、新兩國首度合作的經典範本。通過鹽鹼地土壤改良,本地適生植物比率達到70%。建成永定洲生態溼地公園、遺鷗公園、印象海堤公園等多個城市主題公園,精心布置道路兩側和街角景觀綠化,實施靜湖、薊運河故道等景觀工程,形成了點、線、面有機結合的綠化景觀體系,綠化覆蓋率達到50%。完整保留區域溼地,預留鳥類棲息地,百餘種鳥類在此繁衍生息,形成了集河道、湖面、草地、溼地、海灘為一體的生態景觀格局,城市吸引力逐年攀升。
  • 各地林草頭條丨江西資溪縣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近年來,資溪縣始終將踐行「兩山」理念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上升為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引擎」,堅定「生態立縣、旅遊強縣、綠色發展」戰略,依託生態區位、環境質量和資源稟賦特點,架起「綠水青山」通達「金山銀山」的橋梁,實現生態與發展互促共進,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丨潘安湖採煤塌陷區生態修復
    近年來,各地探索構建「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取得了積極成效,形成了一批典型做法。今日起,我們開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專欄,介紹我部推薦的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
  •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丨福建省南平市光澤縣發展「水美經濟」
    近年來,各地探索構建「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取得了積極成效,形成了一批典型做法。為此,我們開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專欄,介紹我部推薦的一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本期介紹「福建省南平市光澤縣發展『水美經濟』」情況,敬請關注。
  • 專家齊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研討會探索新思路新路徑新實踐
    中國經濟導報 中國發展網記者 | 白雪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是一項理論性強、政策性強、操作性強的系統工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探索需要社會各界聚力匯智,不斷探索新思路、新路徑,為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提供新動能。
  •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案例|從「白色沙漠」到「綠色銀行」
    把生態作為資本要素,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尋烏走出了一條生態與經濟融合發展的路子。 實踐中,尋烏注重將綜合治理與生態產業有機結合,堅持「生態+」理念,走「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光伏」「生態+旅遊」的發展路徑,因地制宜推進生態產業發展,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解決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有效恢復了生態環境,破解了用地瓶頸,改善了人居環境,提升了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