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海鹽鹼地高耐鹽經濟植物篩選與規模化繁育》出版發行

2020-12-24 中國科學院

《濱海鹽鹼地高耐鹽經濟植物篩選與規模化繁育》出版發行

2019-04-03 海洋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邢軍武主編的《濱海鹽鹼地高耐鹽經濟植物篩選與規模化繁育》出版發行。

  該書是中科院STS計劃「濱海鹽鹼地高耐鹽植物篩選與規模化繁育」項目的部分成果彙編,集中了中科院8個研究所、10個研究團隊在該領域的相關研究,詳細介紹了20餘種高耐鹽喬木、灌木、多年和一年生草本經濟植物的人工栽培、開發利用與產業方向。這些技術成果皆已大面積推廣應用,具有良好的技術成熟度和實用性。

  長期以來,高鹽環境下的農業、生態建設和城市綠化因缺少高耐鹽植物品種及其配套技術而難以實現,尤其是北方沿海高鹽灘涂受淡水資源短缺制約更難以開發利用,迫切需要能用於高鹽灘涂生態和景觀美化的高耐鹽植物種源、苗木及栽培技術與相關農業利用模式和產業模式。本書所介紹的鹽生植物能在高鹽環境園林綠化、景觀構建、濱海灘涂生態修復、水體汙染治理、鹽鹼荒漠治理和鹽鹼塵暴防治,以及利用高鹽環境生產蔬果食物、油料、飼料、牧草、藥材與工業原料等領域都有迫切需求和重要作用。

《濱海鹽鹼地高耐鹽經濟植物篩選與規模化繁育》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邢軍武主編的《濱海鹽鹼地高耐鹽經濟植物篩選與規模化繁育》出版發行。
  該書是中科院STS計劃「濱海鹽鹼地高耐鹽植物篩選與規模化繁育」項目的部分成果彙編,集中了中科院8個研究所、10個研究團隊在該領域的相關研究,詳細介紹了20餘種高耐鹽喬木、灌木、多年和一年生草本經濟植物的人工栽培、開發利用與產業方向。這些技術成果皆已大面積推廣應用,具有良好的技術成熟度和實用性。
  長期以來,高鹽環境下的農業、生態建設和城市綠化因缺少高耐鹽植物品種及其配套技術而難以實現,尤其是北方沿海高鹽灘涂受淡水資源短缺制約更難以開發利用,迫切需要能用於高鹽灘涂生態和景觀美化的高耐鹽植物種源、苗木及栽培技術與相關農業利用模式和產業模式。本書所介紹的鹽生植物能在高鹽環境園林綠化、景觀構建、濱海灘涂生態修復、水體汙染治理、鹽鹼荒漠治理和鹽鹼塵暴防治,以及利用高鹽環境生產蔬果食物、油料、飼料、牧草、藥材與工業原料等領域都有迫切需求和重要作用。

《濱海鹽鹼地高耐鹽經濟植物篩選與規模化繁育》

列印 責任編輯:程博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高耐鹽經濟植物團隊:讓鹽鹼荒漠變綠洲—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高耐鹽經濟植物篩選與規模化繁育項目首席科學家邢軍武及其項目組帶領團隊為此目標努力多年,如今,他們已經篩選出65種100多份耐鹽植物,將陸續在山東、遼寧、江蘇和中亞地區的高鹽環境裡進行示範推廣。 鹽鹼地引發的危機 眾所周知,我國人口眾多,耕地不足,淡水資源貧乏,然而,我國無法利用的鹽鹼荒漠面積巨大。
  • 「吃鹽植物」 讓鹽鹼地變良田成現實
    他們從中篩選出315種植物,在新疆阜康市建設了一個鹽鹼地植物園,進一步進行培育、馴化、篩選與研究。通過對新疆鹽生植物的物種多樣性、鹽生植物種子及耐鹽性開展研究,最終證明,在鹽鹼地種植鹽地鹼蓬、鹽角草、野榆錢菠菜等植物,每年可從土壤中帶走大量鹽分。    田長彥說:「眾多在鹽鹼地生長的植物之所以能生長,他們具備了耐鹽耐鹼的極強能力。
  • 科學網—鹽生植物培育拯救鹽鹼地
    其中之一便是利用鹽生植物改良鹽鹼地。 在針對鹽生植物的長期研究中,田長彥和他的研究團隊深刻地體會到了科技創新為地方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他們培育「吃掉」鹽分的鹽生植物,有望將大量鹽鹼地變成良田。其中,在大科學裝置的支持下,新品種蓖麻的產量得到了進一步提高,有望提高我國蓖麻生產水平。
  • 東營召開耐鹽鹼植物選育推廣座談交流會
    會前,參會人員參觀了龍居生態林場龍棲湖溼地公園、鹽鹼地造林現場和中國科學院耐鹽鹼植物選育基地,龍居生態林場負責人介紹了溼地公園和林場建設管理情況,中科院武漢植物園陳良研究員介紹了中科院高耐鹽經濟植物篩選和規模化繁育基地的有關情況
  • 吃鹽植物——鹽角草,鹽鹼地的生命勇士
    吃鹽植物——鹽角草,鹽鹼地的生命勇士 真鹽生植物又稱聚鹽性植物,這類植物對鹽土的適應性很強,能生長在重鹽漬土上,從土壤中吸收大量可溶性鹽分並積聚在體內而不受害。這類植物的原生質對鹽類的抗性特別強,能夠忍受6%甚至更高濃度的NaCl溶液。
  • 濰坊濱海:「鹽窩窩」變「金窩窩」
    不過,這一年,濱海仍屬於重度鹽鹼區,因長期受海洋的侵襲,濱海75%的土地曾為鹽鹼地,地下的滷水讓植物難以生長,更別提農作物了,稱之為「鹽窩窩」並無誇張之意。冬春大風裹挾著泥沙,當地人就感嘆「像沙塵暴一樣」,修建的房子先打上一米五到兩米的臺子,在這個基礎上修建房子,「不那麼建,海水(洪水)一來,房子就沒了」。
  • 鹽鹼地鹽生植物改良研究與分析
    利用生物措施改良鹽鹼地,根據鹽鹼土壤狀況、改良的目的、要求等特點,應從眾多鹽生植物中篩選最適宜種植的鹽生植物,以達到更好的鹽鹼地治理效果。  為此,許多學者還從鹽生植物的耐鹽機理、耐鹽範圍及最大耐鹽量,鹽生植物新品種的選育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這也是目前生物改良領域的熱點問題,也曾被列為「863」高科技重大攻關項目。
  • 濰坊濱海大力推進鹽鹼地生態改良,實現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疊加
    「我們堅持生態立區,實施『水、綠、建築』三個覆蓋,大力推進鹽鹼地生態改良,以自然之力恢復自然,依靠科學規劃、技術創新和拼搏實幹,將昔日的『不毛之地』初步建設成為一座美麗生態宜居新城,貫穿始終的濱海精神,化作了濱海高質量發展的磅礴動能。」濰坊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張恆道說。
  • 山東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種耐鹽鹼植物打造特色景觀
    中國園林網5月23日消息:「種植土都是從海裡吹填上來的沙土,沒有進行換土,直接栽種濱海鹽松和環海鹽柳等耐鹽鹼植物,成活力非常高,花錢也不多,每個平方就可節省綠化成本60元,有效解決了沿海鹽鹼地綠化難、成活率低和成本高的瓶頸制約,還打造了具有特色的景觀效果。」
  • 高鹽廢水人工溼地處理中耐鹽植物的篩選
    北極星水處理網訊:摘要:天津塘沽作為濱海新區核心區,是目前天津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由於本區鹽鹼土壤等自然條件,汙水中鹽分含量較高,制約了廢水的回用。本文通過模擬人工溼地實驗,比較了蘆葦(Phragmites australis)、鹽地鹼篷(Suaeda salsa)、鹼蒿(Artemisia anethifolia)、黃花鳶尾(Iris wilsonii)、鹽角草(Salicornia europaea)和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等耐鹽植物對輕汙染水體中高濃度氯離子的去除能力,篩選出去除能力較強的植物,並確定植物對鹽分去除率達到最大時的生態系統條件
  • 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青島農業大學:精耕鹽鹼地,服務黃河三角洲
    在黃河三角洲地區,學校選派的專家教授服務隊全面引種、試種、篩選了小麥、花生、甘薯、馬鈴薯等作物耐鹽種質資源,育成、審定了「宇花2號」「青麥6號」等抗旱耐鹽鹼的農作物新品種21個,篩選、鑑定、培育了耐鹽白蠟、鹽柳等10餘個苗木品種,引進耐鹽葡萄品種8個。
  • 全國首個耐鹽植物種質資料庫建成
    ,涉及99638個分類種,其中鹽生植物種類為1937個。實現了耐鹽植物種質資源的信息化管理,解決了我國面臨的耐鹽植物系統資料缺乏的問題。目前,該院已克隆獲得4個重要耐鹽相關基因。    這是省科學院生物研究所依託國際合作重大項目「利用耐鹽植物推動中澳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建立的。
  • 天津:濱海新區攻克園林難題 耐鹽鹼植物讓濱海美起來
    中國園林網5月30日消息:作為「濱海新區奮戰150天市容環境綜合整治」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區歷時兩年多時間在泰達園林植物資源庫內成功移植篩選並成活各種草坪、林木、灌木、喬木和花卉3000餘種。據了解,濱海新區位於環渤海沿岸,海水長時間浸泡土地,造成新區土體鹽鹼化程度非常高。經測算,新區每立方米土體平均含鹽量4.73%,最高值達到7%,超過一般植物極限承受能力的10倍。為此絕大多數植被並不適合在此生長,濱海新區也曾被國內外專家斷言為「綠色植物的禁區」。
  • 吃鹽草吃淡鹹土地(關注)
    「生物改良措施具有投資少、見效快、適應範圍廣和可持續性等優點,尤其是利用鹽生植物修復土壤,在新疆有更好的適用性。」田長彥說,「鹽生植物的耐鹽特徵使它們能夠適應高鹽鹼環境、鹹水灌溉,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讓鹽漬土『重獲新生』,實現資源化和可持續發展。」  在確定研究方向之後,田長彥和他的團隊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篩選和引種經濟鹽生植物。
  • 「雅龍魚規模化繁育及在中鹼度碳酸鹽型池塘的馴化養殖」取得重要...
    在黑龍江所梁利群研究員主持的藍色糧倉重大專項課題「生態適應型品種開發與池塘增效養殖技術」的資助下,「雅龍魚規模化繁育及在中鹼度碳酸鹽型池塘的馴化養殖」取得了重要進展。以耐中、高鹼度、生長快為選育目標,利用雜交優勢,培育出適於中鹼度水體養殖、生長快的雅羅魚雜交種——雅龍魚,同時建立了雅龍魚苗種規模化繁育技術。
  • 帕米爾高原鹽鹼地種出耐鹽蔬菜
    據中國農業新聞網1月24日報導,日前,在帕米爾高原的鹽鹼地,海南大學熱帶農林學院耐鹽作物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的團隊,經過不到半年的試驗,成功種植出畝產3噸的耐鹽蔬菜,不僅提高了鹽鹼地植被覆蓋度,蔬菜還可以直接從土壤中吸收鹽分,有利於土壤改良。 南疆是我國土地鹽鹼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為改變這一狀況,近年來,當地洗鹽排鹼、填換客土,但效果一直不明顯。
  • 濱海,「塞罕壩」式蝶變!
    這裡既然有鹽鹼地,就有適合鹽鹼地的植物。在濰坊濱海的鹽鹼地上,檉柳可謂土生土長的「原住民」了,檉柳又稱紅柳,「檉柳很潑辣,非常好養活!」濰坊濱海區城際生態廊道(沿海防護林帶)三線世行防潮堤基幹林帶項目經理王強對檉柳十分熟悉。他說的「潑辣」,指的是檉柳身上的特性,極易成活,耐鹽鹼、抗乾旱,不懼風暴潮,生命力頑強。
  • 山東科學院建成全國首個耐鹽植物種質資料庫
    近日,我國首個耐鹽植物種質資源資料庫在省科學院全面建成,該資料庫涵蓋了自 1953年以來世界上各相關研究單位公開發表的耐鹽植物信息,涉及99638個分類種,其中鹽生植物種類為1937個。實現了耐鹽植物種質資源的信息化管理,解決了我國面臨的耐鹽植物系統資料缺乏的問題。目前,該院已克隆獲得4個重要耐鹽相關基因。
  • 濰坊濱海:鹽鹼灘崛起生態綠洲
    這裡既然有鹽鹼地,就有適合鹽鹼地的植物。在濰坊濱海的鹽鹼地上,檉柳可謂土生土長的「原住民」了,檉柳又稱紅柳,「檉柳很潑辣,非常好養活!」濰坊濱海區城際生態廊道(沿海防護林帶)三線世行防潮堤基幹林帶項目經理王強對檉柳十分熟悉。他說的「潑辣」,指的是檉柳身上的特性,極易成活,耐鹽鹼、抗乾旱,不懼風暴潮,生命力頑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