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同安「崗頭大籠甜粿」將申報省「非遺」

2020-12-26 覽潮網

東南網2月25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劉承烺)昨日是農曆正月初九,根據閩南當地習俗,都要「拜天公」祈福。在同安鳳崗社區,這一活動每年都特別熱鬧,今年的鳳崗社區崗頭洪氏祖祠前,敬拜的人更多了,兩座大籠甜粿更高了,許多村民和遊客圍在甜粿前,分享品味一塊塊甜粿所帶來的吉祥寓意。據悉,崗頭大籠甜粿手工製作技藝將申報省「非遺」項目。

重700多斤的大籠甜粿

昨日上午,同安鳳崗社區崗頭洪氏祖祠前,兩座高約1.3米、重700多斤的大籠甜粿格外「吸睛」。大人、小孩都圍在大籠甜粿旁,開心地討要一小塊,然後放入口中細細品味;有些老人還特意多要幾塊,帶回家給孫兒們分享。

12歲的洪君昊小朋友,已經連續7年來參加這個活動。「今年的甜粿更軟、更甜,口感好很多,非常好吃。」他特意帶著小表妹一起來感受這個傳統民俗活動,一起傳承民族傳統文化。

鳳崗社區老人協會會長洪振宗告訴導報記者,今年的大籠甜粿比去年更高了一些,「寓意年年高」。據介紹,大籠甜粿每年正月初二開始製作,今年從初二早上7點多開始,一直蒸到晚上7點多,整整12個小時,然後一直放到初九,去掉模具,供於宗祠前的特製臺座上。

製作好的大籠甜粿,姿態精美,吉祥浮雕紋理呈現,展現了鳳崗人民精湛的技藝。洪振宗說,目前大籠甜粿上的字仍尚未破解,文史學者只認出一個「壽」字。

兩籠大籠甜粿的製作,需要4個灶、8個一人多高的煤氣罐,另有4個小煤氣灶專門用來熔糖。整個工序下來,需要40名男子流水線分工合作。

籌備申報省「非遺」項目

同安區文史專家顏立水表示,要將大籠甜粿的習俗進一步弘揚,必須發揮社會各界的力量,並做好傳承教育,通過民俗活動進校園,普及民俗知識,傳承非遺文化。

據悉,2013年5月,「崗頭大籠甜粿手工製作技藝」入選廈門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了進一步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目前同安區文化部門正在將該技藝籌備申報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相關焦點

  • 廈門大籠甜粿傳統製作技藝成省級非遺 兩柱就有1500斤
    -每年正月初九如期登場,兩柱重約1500斤,堪稱「閩南一絕」-同安區還有兩項同批上榜,分別是農民畫和澳頭蠔幹粥臺海網3月10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導 近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來自同安區祥平街道的「大籠甜粿傳統製作技藝」在新增項目名錄中榜上有名。
  • 正月初九閩南蒸甜粿敬拜天公 千斤原材料製成兩大籠甜粿
    -村裡的老人們組裝甜粿模具。臺海網2月11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導,每年正月初九,閩南地區都有蒸甜粿(年糕)敬拜天公的習俗。有一個地方的與眾不同,那便是同安祥平街道鳳崗社區崗頭裡的大籠甜粿,單籠重達720餘斤,淨高1.3米,每到正月初九,崗頭裡洪氏宗祠大門兩側各矗立一個敬天公的大籠甜粿,格外吸引眼球,其製作技藝在2013年被列入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本報記者近日來到崗頭裡探訪。
  • 廈門同安旅遊「非遺」進景區 帶您遊遍古今
    何東方攝廈門晚報訊(記者 黃文水)廈門的歷史文化之根在同安,同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璀璨奪目。10月1日至8日,「遊同安,看非遺」中秋國慶旅遊嘉年華將啟幕,省級「非遺」項目錫雕、珠光青瓷、薄餅、醬文化,以及高科技「非遺」盛宴,靜候八方來客,帶您貫通古今。等您,在大美同安,等您,在「非遺」同安。
  • 10萬民眾同安呂厝「送王船」 中馬將聯手申報「非遺」
    通訊員 陳嘉新 攝  廈門網-海西晨報訊(記者 陳雅玲 通訊員 楊心亮 鄭素描)昨日4時,隨著「王船」被點燃,同安呂厝華藏庵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閩臺送王船」習俗活動圓滿結束。此次呂厝送王船活動吸引了來自廈門、臺灣、馬來西亞等地的10萬名民眾前來參與。  今年王船村史上最大  此次呂厝華藏庵送王船活動於前日開始舉行。
  • 嚮往廈門同安(下)
    園區以中華五千年文化和非遺文化為重點,採用全球頂尖的VR、AR、MR等高科技手段,用全新的藝術表現形式打造出的一座展現傳統文明精粹的主題樂園。廈門同安方特旅遊度假區廈門同安方特東方神韻「牛郎織女」是將高科技和新創意融入這個古老的愛情故事中,帶給人們既浪漫唯美又有十足「科技範」的全新體驗。
  • 廈門十萬人送王船 將為習俗申報世界「非遺」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呂厝送王船活動在廈門與馬來西亞馬六甲正在積極推動「送王船」習俗聯合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背景下,更顯得意義非凡。也由此,這場海峽兩岸、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送王船活動,吸引了來自海峽兩岸和馬來西亞的專家學者一同觀摩。值得一提的是,在島內召開的「共同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研討會」也將開幕式放到了呂厝送王船的現場。
  • 同安旅遊「非遺」進景區 如同文化大觀園帶您遊遍古今
    同安旅遊二維碼   廈門網訊(廈門晚報記者黃文水通訊員鄭則仁)廈門的歷史文化之根在同安,同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璀璨奪目。10月1日至8日,「遊同安,看非遺」中秋國慶旅遊嘉年華將啟幕,省級「非遺」項目錫雕、珠光青瓷、薄餅、醬文化,以及高科技「非遺」盛宴,靜候八方來客,帶您貫通古今。等您,在大美同安,等您,在「非遺」同安。
  • 嚮往廈門同安
    同安北辰山瀑布二、文脈之城:一個文脈十足的地方同安作為廈門的根基,閩學的源頭,歷史積澱深厚,文化遺產眾多,在全區範圍內共有不可移動文物467處,其中53處有著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和紀念意義的不可移動文物已被列為省
  • 同安呂厝華藏庵被寫進申報文本!一起歡呼吧~
    視頻來源廈門日報抖音號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以下簡稱「送王船」)兩個項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廈門同安呂厝舉辦第152屆「送王船」文化節
    廈門同安呂厝舉辦第152屆「送王船」文化節 活化傳承非遺增強文化自信  22日,在廈門市同安區呂厝社區,一場非物質文化遺產盛宴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民眾競相趕往觀看。
  • 人類非遺亮相廈門!剛剛第152屆呂厝「送王船」文化節開幕……
    2020年12月17日晚  廈門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  「送王船」項目被列入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而同安呂厝(華藏庵)  作為全市申報的重點案例  被寫進申報文本  今天上午  2020年同安呂厝「送王船」文化節  讓我們一起近距離見證「王船」
  • 同安十萬民眾「送王船」中馬聯手申報人類「非遺」
    11月27日凌晨,細雨濛濛,廈門同安呂厝的上空,家家彩球飄揚、戶戶鞭炮作響。凌晨4點左右,在喧天的鑼鼓聲中,一場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送王船」盛典火熱上演,來自四面八方的民眾競相趕往觀看。27日零點左右,「送王船」隊伍從呂厝華藏庵啟程,數十名壯漢合力推著王船威嚴出發。一路鞭炮作響、禮花綻放,開啟了「一帶一路」上又一段美麗的佳話。
  • 沙廈高速公路廈門段將設置同安蓮花北收費站
    日前,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覆同意關於省高網長樂前塘至福清莊前高速公路車輛通行費收費標準的意見,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同意在沙廈高速公路廈門段雲埔互通處(廈門市同安區蓮花鎮)設立同安蓮花北收費站。來看詳情——
  • 廈門首批非遺文創伴手禮出爐
    據悉,本次推廣季成果豐碩,全新設計的廈門文旅線路打開廈門旅遊新玩法,千餘份影像、視頻作品呈現廈門別樣之美。值得一提的是,海峽導報還在頒獎儀式上首發「全國首個城市非遺文化旅遊電子讀本」,並發布《廈門市首批非遺文創伴手禮名錄》。這一系列活動成果,都將納入「廈門文化和旅遊宣傳推廣優質庫」,成為「海上花園·詩意廈門」全球營銷行動的內容之一。
  • 十萬人趕海上廟會「迎王」 海內外將聯合申報非遺
    作為呂厝華藏庵送王船活動的序曲,昨日的「迎王祈福」活動也拉開了這個廈門送王船「大年」裡閩臺送王船全年活動的序幕。同安區副區長樊榮兵在開幕式上表示,近年來,同安區委、區政府十分重視民俗文化的保護和發展,也在開發文化旅遊資源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迎王-送王船」活動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其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正逐步釋放並煥發光彩。
  • 十萬民眾昨日在廈門市同安呂厝社區「送王船」
    11月26日上午,2016年共同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研討會暨廈門送王船文化節開幕式在呂厝華藏庵舉行,活動持續到27日凌晨結束,參與民眾達十萬人。據悉,中國與馬來西亞擬聯合將「送王船」申報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 廈門申報「中國溫泉之都」
    該《規劃》既是指導廈門市地熱資源勘查開發工作的戰略性文件,還能積極推動我市申報「中國溫泉之都」。  該《規劃》以2013年為基準年,2014-2020年為規劃期,展望至2030年。  據了解,早在去年年初,廈門就啟動了創建「中國溫泉之都」項目。今年3月,申報材料已經基本完成編制,年內有望全部完成。  目前,廈門共勘查發現14處地熱區,分別位於東孚、杏林灣、五緣灣和篔簹湖片區、內垵村、東山、大嶝以及同安等地。地熱資源的可開採儲量已達3萬多立方米/天,水溫基本在40℃以上。
  • 匠人的堅守:同安錫雕變身福建非遺 臺灣鐵花窗復刻老屋風景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福建同安錫雕失而復得變身福建非遺創作一件錫雕作品,需要熔錫、壓板、鍛造、銼型、焊接、上色、按金箔等多道複雜工序,製作過程中要使用木槌鄭天泗福建省級非遺技藝同安錫雕代表性傳承人中級工藝美術師考證廈門當時有個叫做打錫巷但是後來經過變遷之後這些就慢慢沒了考證是同安錫雕大概斷層一百多年了因為有這種機緣我們當地文化部門就慢慢地引導我們申請市級省級非遺世間美好的事物總是讓人嚮往,文創商品開發為同安錫雕打開了一扇窗
  • 廈門正式申報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通過後將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昨日,市資源規劃局副局長陳勇接聽市長專線,向市民介紹廈門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進展情況。據悉,我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工作現已進入迎檢考核階段。陳勇介紹,申報工作分兩步開展——先申報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通過後再向住建部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 廈門同安薄餅製作技藝:卷出記憶中的「家鄉味」
    在廈門同安,一張薄餅、十幾種食材,捲起的便是一種難以割捨的「家鄉味」。同安吃薄餅習俗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2017年5月,吳招治薄餅製作技藝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薄餅嫂」吳招治成為省級非遺傳承人。幾十年來,她守護傳承著這份家鄉的滋味,讓海內外的遊子回到故鄉,能從卷卷薄餅香氣中,喚醒記憶中一段段關於家的溫暖時光。「同安薄餅」省級非遺傳承人吳招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