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2月25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劉承烺)昨日是農曆正月初九,根據閩南當地習俗,都要「拜天公」祈福。在同安鳳崗社區,這一活動每年都特別熱鬧,今年的鳳崗社區崗頭洪氏祖祠前,敬拜的人更多了,兩座大籠甜粿更高了,許多村民和遊客圍在甜粿前,分享品味一塊塊甜粿所帶來的吉祥寓意。據悉,崗頭大籠甜粿手工製作技藝將申報省「非遺」項目。
重700多斤的大籠甜粿
昨日上午,同安鳳崗社區崗頭洪氏祖祠前,兩座高約1.3米、重700多斤的大籠甜粿格外「吸睛」。大人、小孩都圍在大籠甜粿旁,開心地討要一小塊,然後放入口中細細品味;有些老人還特意多要幾塊,帶回家給孫兒們分享。
12歲的洪君昊小朋友,已經連續7年來參加這個活動。「今年的甜粿更軟、更甜,口感好很多,非常好吃。」他特意帶著小表妹一起來感受這個傳統民俗活動,一起傳承民族傳統文化。
鳳崗社區老人協會會長洪振宗告訴導報記者,今年的大籠甜粿比去年更高了一些,「寓意年年高」。據介紹,大籠甜粿每年正月初二開始製作,今年從初二早上7點多開始,一直蒸到晚上7點多,整整12個小時,然後一直放到初九,去掉模具,供於宗祠前的特製臺座上。
製作好的大籠甜粿,姿態精美,吉祥浮雕紋理呈現,展現了鳳崗人民精湛的技藝。洪振宗說,目前大籠甜粿上的字仍尚未破解,文史學者只認出一個「壽」字。
兩籠大籠甜粿的製作,需要4個灶、8個一人多高的煤氣罐,另有4個小煤氣灶專門用來熔糖。整個工序下來,需要40名男子流水線分工合作。
籌備申報省「非遺」項目
同安區文史專家顏立水表示,要將大籠甜粿的習俗進一步弘揚,必須發揮社會各界的力量,並做好傳承教育,通過民俗活動進校園,普及民俗知識,傳承非遺文化。
據悉,2013年5月,「崗頭大籠甜粿手工製作技藝」入選廈門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為了進一步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目前同安區文化部門正在將該技藝籌備申報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