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籠甜粿傳統製作技藝成省級非遺 兩柱就有1500斤

2020-12-26 騰訊網

-每年正月初九如期登場,兩柱重約1500斤,堪稱「閩南一絕」

-同安區還有兩項同批上榜,分別是農民畫和澳頭蠔幹粥

臺海網3月10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導 近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來自同安區祥平街道的「大籠甜粿傳統製作技藝」在新增項目名錄中榜上有名。至此,前後歷經9年,大籠甜粿傳統製作技藝入選省級「非遺」,祥平街道轄區的省級「非遺」項目及省級「非遺」傳承人數量在同安區各鎮(街、場、開發區)位居榜首。

昨日,記者從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了解到,由同安區祥平街道鳳崗老年人協會申報的「大籠甜粿傳統製作技藝」入選新增項目名錄,屬於「傳統技藝」類別。新增項目名錄,全省合計有68項,其中我市共有7項,同安區佔了3項,分別為:大籠甜粿傳統製作技藝、農民畫、澳頭蠔幹粥。

根據福建省政府要求,各地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福建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傳承工作,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同安區文化館介紹,崗頭蒸做大籠甜粿正月初九敬天公的習俗及其製作工藝,歷史悠久,工藝獨特。其始於清朝早期,一直延續到1951年,因客觀原因,該民俗在崗頭消失。欣逢盛世,2011年農曆正月初九,在祥平街道重視下,在全體村民的呼聲中,一度消失了60年的歷史民俗在同安重現。此後,每年的正月初九,大籠甜粿(年糕)如期登場,兩柱大籠甜粿重約1500斤,蔚為壯觀,堪稱「閩南一絕」。

記者手記

匠心守藝實至名歸

臺海網3月10日訊 據廈門晚報報導 早在9年前,晚報以《祈福甜粿一個700多斤,消失60年的民俗同安重現》為題,獨家報導了祥平街道鳳崗社區崗頭製作大籠甜粿民俗的恢復,該民俗最早可追溯至清朝早期。經晚報連續九年的報導,該民俗知名度逐年提升,2013年,「崗頭大籠甜粿手工製作技藝」正式入選市級「非遺」名錄。

9年來,在同安祥平街道黨工委、辦事處的重視下,晚報持續呼籲、宣傳,鳳崗社區、鳳崗老年人協會等一直堅守,「大籠甜粿」聲名鵲起,最終入選省級「非遺」。

民俗是歷史的再現,是鄉愁的寄託。「只要有農曆正月初九,我們就有蒸不完的大籠甜粿,一年更比一年高。」鳳崗社區老人協會會長洪振宗的這句話,生動地反映了祥平人對傳統民俗文化的守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我們堅信,祥平街道對文化傳承的持續重視和扶持,會有更多的「非遺」湧現,讓更多的市民共享文化惠民成果。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廈門同安「崗頭大籠甜粿」將申報省「非遺」
    在同安鳳崗社區,這一活動每年都特別熱鬧,今年的鳳崗社區崗頭洪氏祖祠前,敬拜的人更多了,兩座大籠甜粿更高了,許多村民和遊客圍在甜粿前,分享品味一塊塊甜粿所帶來的吉祥寓意。據悉,崗頭大籠甜粿手工製作技藝將申報省「非遺」項目。重700多斤的大籠甜粿昨日上午,同安鳳崗社區崗頭洪氏祖祠前,兩座高約1.3米、重700多斤的大籠甜粿格外「吸睛」。
  • 正月初九閩南蒸甜粿敬拜天公 千斤原材料製成兩大籠甜粿
    有一個地方的與眾不同,那便是同安祥平街道鳳崗社區崗頭裡的大籠甜粿,單籠重達720餘斤,淨高1.3米,每到正月初九,崗頭裡洪氏宗祠大門兩側各矗立一個敬天公的大籠甜粿,格外吸引眼球,其製作技藝在2013年被列入廈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本報記者近日來到崗頭裡探訪。
  • 廈門同安旅遊「非遺」進景區 帶您遊遍古今
    何東方攝廈門晚報訊(記者 黃文水)廈門的歷史文化之根在同安,同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璀璨奪目。10月1日至8日,「遊同安,看非遺」中秋國慶旅遊嘉年華將啟幕,省級「非遺」項目錫雕、珠光青瓷、薄餅、醬文化,以及高科技「非遺」盛宴,靜候八方來客,帶您貫通古今。等您,在大美同安,等您,在「非遺」同安。
  • 喚醒非遺 共情共生:省級非遺項目--何首烏粉製作技藝(一)
    濱海縣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受疫情影響,現推出線上系列短片「喚醒非遺 共情共生」和非遺微課堂:濱海縣非遺傳承人教您做木雕兩節課程
  • 川菜傳統烹飪技藝入選第五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近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五批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89項,涵蓋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十大類別,至此,四川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由522項增加至611項。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省級非遺,川菜傳統烹飪技藝順利入選。
  • 南京鹽水鴨非遺製作技藝被他們用活了!
    2007年,南京板鴨、鹽水鴨製作技藝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南京櫻桃鴨業有限公司也成為南京市級和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不僅鹽水鴨製作技藝帶起了旅遊,在他們手中,「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僅是單個或幾位手藝人的匠心,它變成了可以賦能大眾生活,並帶來經濟效益的「魔力棒」。非遺技藝被他們用活了!
  • 南京鹽水鴨非遺製作技藝被他們用活了
    2007年,南京板鴨、鹽水鴨製作技藝列入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南京櫻桃鴨業有限公司也成為南京市級和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範基地。不僅鹽水鴨製作技藝帶起了旅遊,在他們手中,「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不僅是單個或幾位手藝人的匠心,它變成了可以賦能大眾生活,並帶來經濟效益的「魔力棒」。非遺技藝被他們用活了!
  • 跟著記者走進廈門傳統村落:探尋歷史古蹟 解鎖非遺技藝 品嘗古早味
    金柄村地處廈門翔安區北部的大侖山腳下,當地流傳著一個俚語:未有廈門,先有同安;未有同安,先有金柄。據考證,金柄村已有1300多年歷史。今年這個村落被評為福建省省級傳統村落。拍胸舞在村裡已有115年的可考歷史,被稱為閩南舞蹈的歷史活化石。
  • 廈門同安薄餅製作技藝:卷出記憶中的「家鄉味」
    在廈門同安,一張薄餅、十幾種食材,捲起的便是一種難以割捨的「家鄉味」。同安吃薄餅習俗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2017年5月,吳招治薄餅製作技藝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薄餅嫂」吳招治成為省級非遺傳承人。幾十年來,她守護傳承著這份家鄉的滋味,讓海內外的遊子回到故鄉,能從卷卷薄餅香氣中,喚醒記憶中一段段關於家的溫暖時光。「同安薄餅」省級非遺傳承人吳招治。
  • 「蜀工蜀藝」兩節山老酒傳統釀造技藝:傳了25代,如今成省級非遺項目
    據劉小兵介紹,兩節山老酒傳統釀造技藝選用當地種植的有機優質小糯紅高粱,經整粒浸泡,常溫蒸煮,特製小曲糧化,加酒醅低溫發酵8~15天,純錫鍋木甑清蒸得酒,35味中藥純手工制曲,酒麴大小如湯圓,其比例要求很嚴,每次對用量按季節增減,以達到釀酒麴的標準。《資陽縣誌》記載有:「縣多種高粱,……乾隆年間蒸酒販運成都」等語。
  • 劉洋調研壇下鄉銅鑼傳統製作技藝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訊(文夕)7月22日下午,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洋到壇下鄉調研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壇下鄉銅鑼傳統製作技藝。市委宣傳部、市文旅廣體局、壇下鄉等相關人員參加調研。劉洋一行認真聽取了省級傳承人羅冬元關於壇下鄉銅鑼傳統製作技藝發展歷史、技藝特點、傳承保護措施、國家級項目申報準備等相關介紹,並就銅鑼傳統製作技藝今後的傳承發展進行了探討交流,提出了富有指導性、建設性和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隨後,劉洋一行還現場參觀了壇下銅鑼製作鍛打、淬火、冷作、拋光、定音等生產工序,並與生產工人進行了溝通和交流。
  • 傳承技藝 看看「非遺」手藝的五色糯米飯如何製成
    從小在南寧市武鳴區長大的黃碩英,是《壯族五色糯米飯製作技藝》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製作五色糯米飯已經有40多年了。她製作的五色糯米飯,色澤鮮豔,晶瑩剔透,味道清香可口。  武鳴區文化館非遺部的潘福榮和非遺項目申報人張美基介紹,2003年,黃碩英榮獲武鳴「三月三」歌圩風味小吃比賽一等獎以來,多次參加武鳴「三月三」歌圩風味小吃比賽和非遺特色美食比賽等活動均獲獎。在區市非遺活動中,她展示出特有的民族傳統技藝特徵及內容價值,贏得了眾多專家評委和廣大群眾及美食家的高度讚譽。2010年5月,她成為《壯族五色糯米飯製作技藝》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 鄞州區非遺項目龍鳳金團製作技藝榮獲「非遺薪傳」浙江傳統美食展評「薪傳獎」
    近日,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正式公布了「非遺薪傳」浙江傳統美食展評活動的獲獎名單,鄞州區新生代傳承人趙首儒率領團隊參加的市級項目龍鳳金團製作技藝榮獲
  • 四川非遺體驗之旅|成都古城鳥籠技藝體驗基地
    古城竹編鳥籠主要採用3-5年的楠竹或斑竹製作而成,結構完整、品種繁多、適用性強。按養鳥分主要有:畫眉籠、百靈籠、子燕籠、白燕籠、四雀籠、石燕籠、鷯哥籠、紅嘴鳥籠;按籠型分主要有:四方籠、八方籠、圓籠、異型籠、拱頂籠、平頂籠;
  • 非遺項目 | 火腿製作技藝(無量山火腿)
    無量山火腿製作技藝是南澗縣有名的傳統肉類食品加工技藝,主要分布於位於無量山系的擁翠鄉、碧溪鄉、公郎鎮、寶華鎮、無量山鎮等部分村寨。
  • 遼寧「非遺」名錄:10項傳統技藝中9項是名吃
    遼寧省非遺保護中心供圖  鞍山的海城牛莊餡餅製作技藝、錦州的溝幫子燻雞、錦州小菜製作技藝、老邊餃子、馬家燒麥製作技藝等,全都入選遼寧第四批省級「非遺」名錄。  10月11日晚8時,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第四批遼寧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此次全省共有35個「非遺」項目入選,包括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民俗八個門類。  目前遼寧省已有190個「非遺」項目列入省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國家級非遺項目-茶葉傳統技藝有多少?傳承人有哪些?
    國家級非遺名錄建設已到第五批,茶葉傳統技藝累計有多少項? 其中,15個綠茶傳統技藝,浙江省佔4個,浙江省杭州市申報的西湖龍井製作技藝聞名海內外,也推動其成為我國最具知名度的名優綠茶。 排在第2位的是黑茶,有8個傳統技藝入圍,分別是湖南千兩茶、茯磚茶,湖北長盛川青磚茶、趙李橋磚茶,四川南路邊茶,雲南下關沱茶,廣西六堡茶藝,陝西鹹陽茯茶。 入圍最少的是白茶和黃茶,各有1個。
  • 餘杭塘栖鎮:非遺項目「傳統茶食製作技藝」獲「薪傳獎」 為美麗...
    日前,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正式公布「非遺薪傳」浙江傳統美食展評活動獲獎名單,共有30個傳統美食類非遺項目、10家保護機構獲得相關獎項。  其中,塘栖鎮市級非遺項目「傳統茶食製作技藝」從118個非遺美食參賽項目中脫穎而出,獲得了「薪傳獎」!
  • 張保海 定興桑葉茶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
    【河北·保定 張保海 定興桑葉茶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桑和牌(定興桑葉茶)是保定農桑園農業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生產,是公司自主品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潮汕甜粿,膠已人,老家不可割捨記憶美食
    甜粿煎蛋之前的時候我給大家介紹過潮汕「粿」的由來,今天為大家帶來一份潮汕甜粿煎蛋的製作過程吧。潮汕甜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潮汕糯米糕,每逢慶典節日,潮汕人家大都會蒸製一籠甜粿,一籠甜粿的製作需要花上十來斤的糯米粉和白砂糖/紅砂糖呢,之所以會費勁心思製作這麼一份美食來祭拜「老爺」也是有來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