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夙興夜寐,灑掃庭內」。今年我省高考繼續採用全國I卷,大家拿到的作文題是根據材料寫一篇演講稿,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這道作文題的出題思路是什麼?重點考查考生哪些能力?透視未來中學語文教育哪些趨勢?多位教育專家對此進行了解讀。 三湘都市報·華聲在線記者 黃京 並綜合新華社稿
考查重點
既考價值觀也考人生思考
教育部考試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的高考作文題以德育為魂,積極回應時代重大主題;以智育為基,貼近學生現實生活及認知實際;同時助力體美勞教育,科學體現素質教育的全面育人理念。
「文章合為時而著, 歌詩合為事而作」。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語文老師曾一鳴表示,全國卷Ⅰ卷考題視角宏大,與新時代主題共振,考生寫作成功的關鍵,必須關心時政,準確把握時代脈動,擁有家國天下的胸懷抱負和思接千載的開闊視野。
與此同時,一些作文考題重點考查學生生活積累、情感挖掘、思辨能力。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滕威說,全國卷考題「熱愛勞動,從我做起」,列舉了多種現代人不正確的勞動觀,很多看法或許就與考生本人的想法一致。如何面對一個莫衷一是的問題,充分釐清矛盾、分辨謬誤、提出真知,既考驗學生的價值觀,更能透視他們對生活的真實思考。
廣東省教育研究院語文科主任、高中語文教研員王土榮表示,深刻地觀察社會、思考人生和關照自己,是新課標對語文教學的重要要求,也是當下語文教育中特別缺失的。今年的作文題引導學生對人生、社會和個人進行思考和判斷,富於針對性和啟發性。一名優秀的高中生,應具備關注、反思、預測等綜合素質和能力。
未來趨勢
貼近現實,凸顯底蘊,多元表達
觀察近年考題,一些教育專家與一線名師表示,未來高考作文將朝以下幾個方向發展:
——貼近社會現實,「兩耳不聞窗外事」不可行。從汶川地震到中國崛起,從女兒微博舉報到名人虛假廣告,從創業故事到「一帶一路」,關注時事熱點越來越成為一大趨勢,此類主題也連續十幾年出現在高考作文題目中。
山西太原十二中語文老師、「時代新人」演講人趙旭老師認為,近年來,高考作文題目更為關注社會現實,直面社會熱點。對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與社會隔離,要充分了解世界,構建成熟的價值觀。
——凸顯文化底蘊,應試背誦將更加失靈。清華大學教授謝維和表示,近年來的命題趨勢,體現了對考生文化修養積累與沉澱的重視,僅有知識儲備是不夠的。取得優異成績,需要閱讀名著經典、銘記歷史、感知時代、追蹤新知,更需要深入思考、獨立判斷,那些刷題、押寶、死記硬背的方法將越來越失靈。
——鼓勵多元表達,「臉譜作文」不討喜。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志文表示,隨著社會不斷發展,高考作文命題也越來越靈活,制式文本越來越少。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關注學科內知識,還要加強對社會以及各領域相關知識的了解,增強想像力,才能在有限時間內完成選題、構思、寫作等方面的任務,呈現個性化表達。
曾一鳴表示,語言運用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文化傳承這四個方面的核心素養,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是今後語文教育的方向。
在語言建構與運用方面,無論是口頭還是書面語言,學生都應多訓練,多看、多聽、多想、多寫;思維方面,要多關注現實、社會和歷史,提高邏輯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和歷史思維能力;審美方面,要培養健康、向上、高尚的審美觀和審美能力;文化方面,要加強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在實踐中傳承和理解。
名師觀點
1 多關注時事,選材要廣
今年的高考作文比較「平穩」,「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從我做起」是正確的立意方向。對「人工智慧」「有效的社會分工」的辯證思考倒是一個突破口。與此同時,也給廣大高一高二考生提了一個醒,多關注時事熱點是大有裨益的。
如何選材呢?從「勞動」的範疇上來說,涉及的面是很廣的——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工人在工地上揮汗如雨;作家筆耕不輟;醫務人員救死扶傷;……
這些都是勞動者的畫像,平凡而真實。勞動是光榮的,我們應當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勞動也是一種努力奮鬥的精神,是甘於平凡但不甘於平庸的信念,是無私奉獻的生命態度,是進取,是樂觀,是最厚重的人生意義,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之所以能屹立於世界之林的原動力。所以,我們在取材的時候,可以基於平凡的人和事,也可以發掘古今中外的典型代表,小則關乎人生意義,大則影響國家甚至人類的命運。無論選哪一類素材,抑或二者兼顧,都是可以的。
材料中,對形式有了一定的限制,明確要求了寫一篇演講稿。很多考生對此可能有些迷茫——這是不是對文體有了明確的限制?實則不然,文體依然是自由的。為什麼呢?比方說,你演講的時候,可以說「我想為大家講一個故事」,這不就是記敘文嗎?同理,你也可以發表自己對勞動的看法和理解,這不就是議論文嗎?你用議論文的框架,散文化的語言來表達,不就是議論性散文嗎?所以,文體依然是自由的,只不過,作為一篇演講稿,你要稍微注意一點,就是在講述完故事或者表達完觀點後,適當有一些「呼喚號召」,最好能讓「復興中學」的同學們產生共鳴。無論是慷慨激昂,還是感人肺腑,無論是意味深長,還是絲絲入扣,請記得,你的前面有一群滿是期待的傾聽你演講的「復興中學」的同學們。這個場景,對你的寫作很有意義。 ——麥田格作文創始人 李卓
2 重視傳統文化,考察思辨能力
對於今年的高考題,總體感受有兩點。一是導向性,幾乎所有的題目均與當下的世界及中國的局勢緊密相連;二是開放性,大多題目都具有立足本國、面向世界之深刻意義,強調個我,又向世界開放;三是靈活性,很多題目並不難,但要寫出新意來是不容易的,所以就要求作者要具備創新意識,方能得高分。
考題從「勞動」切入,看似容易,其實更難,尤其是要緊扣「優秀傳統」來寫,這非常考驗考生們對傳統文化的重視積累。材料當中有幾大關鍵詞需要我們特別注意,「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復興」。如何談透「傳統」與「發展」的關係,如何理解「復興」的意義是文章成敗的關鍵。復興的解釋為:衰落後再興盛起來,再創輝煌,春回大地,萬物復甦。題目中給出「復興中學」可見其深意。這個「復興」不僅僅是臥薪嘗膽的堅韌,不僅僅是「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志向,不僅僅是「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的達觀更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所以這篇演講稿形式的作文,考察考生結合傳統文化闡述自己思想的意圖十分明顯。
在歷年的高考作文題中材料題寫作特別多,這說明了什麼?這主要還是考察學生的思辨能力,能夠辯證地看待問題,多發表自己的觀點。比如題目中又有四個關鍵詞「認識」與「思考」,「希望」與「建議」,這四個詞實際上考察的就是考生的思辨能力。四詞之間兩兩關聯,層層遞進。如何闡述你的認識?材料中所提現象的思考有幾個層面?從哪些角度進行闡述?總之,高考作文考察綜合能力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靠押題、背文應對考試是越來越行不通了,因此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由表達和思考能力,重視傳統文化,顯得尤為重要!
——長沙小荷作文學校
校長 柳鷹翔
3 不再給材料作文「命題」
高考作文進步了
總體看來,今年9套試卷(3套全國卷、1套全國漢語試卷、5套分省命題卷)的作文題,都繼續採取材料作文命題方式,旨在考察學生的思辨能力與表達能力。材料作文的特點是,由學生根據給定的材料,自擬標題寫作。好的材料作文題,應該避免主題先行,要給學生更大的思辨與表達空間。從這一角度看,各地的材料作文題,有一個很大的進步——不再擅自給材料作文「命題」,而是列出所有材料作文所給的材料。這貼近了材料作文命題的用意。
如果想用簡單的標題來歸納材料作文的主題,如全國I卷,將作文題命名為「勞動」、「提倡勞動的演講稿」、「科技與勞動」等,這些都是對材料作文的理解,而非材料作文的本意。不能以命題作文思路,來對待材料作文,這既是對命題者的要求,也是對中學語文教學的要求,還是對社會理解高考作文的要求。好的材料作文,應該給學生較大的思辨空間和表達空間。如果材料作文,要求所有考生的觀點都一樣,那麼,這樣的材料作文,就沒有給學生思辨空間。
——教育學者、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 熊丙奇
湖南高考作文題
「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勞動是財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夙興夜寐,灑掃庭內」,熱愛勞動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綿延至今。可是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學不理解勞動,不願意勞動。有的說:「我們學習這麼忙,勞動太佔時間了!」有的說:「科技進步這麼快,勞動的事,以後可以交給人工智慧啊!」也有的說:「勞動這麼苦,這麼累,幹嗎非得自己幹?花點錢讓別人去做好了!」此外,我們身邊也還有著一些不尊重勞動的現象。
這引起了人們的深思。
請結合材料內容,面向本校(統稱「復興中學」)同學寫一篇演講稿,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並提出希望與建議。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