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隨筆】
作者:王遠山
高考作文再次成為全民話題。日前,《光明日報》組織專家對2017年「全國Ⅰ卷:用『中國關鍵詞』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全國Ⅱ卷:讀名句自擬文」「全國Ⅲ卷:『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北京卷:『說紐帶』或『共和國,我為你拍照』」「上海卷:預測」「天津卷:重讀長輩這部書」「江蘇卷:以『車』為話題」「浙江卷:人生要讀三本大書」等作文題目做出解讀,認為今年的高考作文題普遍增加了材料的開放性和寫作的可控性,以考查考生在思維能力與語言運用結合上的不同層次,而近年來各界不斷呼籲高考作文加強思辨性,也在各份試卷中體現出來。
作為一個大家都可以說上幾句的話題,高考作文命題其實是個不討好的活兒,不管出得怎麼樣,都免不了被人吐槽幾句。比如,在某家教育媒體的調查中,全國卷I在「2017年高考哪套作文題最『腦洞大開』」和「2017年高考哪省作文題最『接地氣』」的兩個調查中,分別以22%、39.4%高票當選。全國卷Ⅱ最具有傳統文化氣息,但同時也被19.1%的網友評為「2017年最難寫的高考作文」。
高考已經走過了四十年,高考作文跟隨時代的步伐,也經歷了巨大的變化。在目前的高考作文傳統和體系之下,命題專家和網友在作文發展趨勢上倒是取得了大體的一致。在一項「你心目中理想的高考作文題是什麼樣?」的調查中,41.1%的受訪者選擇了「現實感強,能夠聯繫實際反映現實生活中的常見問題」,31.2%的受訪者選擇了「思辨性強,能夠展現邏輯水平和思維層次」,而剩下不多的比例選擇了應用性強以及文學性強。
現實感強,其實是考生希望話題能貼近生活,能讓自己有感而發的表現,這也即是所謂的「接地氣」;思辨強,反映的則是考生希望話題能夠具有開放性和層次感,有思辨的空間,能夠不拘一格表達己見,這也即是所謂的「有內涵」。
作文是思維的反映,也是知識、才思甚至道德情操的載體。古時候科舉頭場考八股,二場考詩賦,三場考策論,重頭在八股。八股的精神是代聖賢立言,縱然有自己的意思,也得託聖賢之口說出來。清末廢除八股之後,考的主要是策論,策論考的是治國方略,也是為將來入仕做準備,依舊說不得心裡話。現代語文教學體系的建立,尤其是進入白話文時代之後,作文逐漸向生活化和思辨性方向發展,雖不時出現一些反覆,其主流浩浩蕩蕩一直持續至今。
然而就算參加考試的都是同齡人,要做到生活化也並不容易。中國各地差異巨大,彼之生活,很可能在此則渺無所知。如共享單車、高鐵、京劇,在城市孩子可能習以為常,但在農村孩子則可能難以想像。而有些省份的考題如上海卷的「預測」、天津卷的「長輩」、江蘇卷的「車」,則生活化的容納度較廣,也兼有思辨空間,可謂「擇乎中庸」。
清末黃遵憲提出「我手寫我口」,強調不拘泥於陳腐的格式和考據方法,用文字表達自己想說的內容。對於今天的作文來說,「我手寫我口」仍然應是不變的主流。然而,要讓高考考生都做到這一點不容易,這就意味著考題要讓考生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要能夠在思辨中提高自己的批判意識和批判精神,用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為作文增光添彩,而不是人云亦云,唯書唯上。這也正是高考該有的導向,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就是守住這個時代的精神、歷史的主流。
《光明日報》( 2017年06月09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