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歲有加,翻開高考試卷,發現只剩作文題可勉強一試。與我有同感的成年人,可能佔了一大半,不然,怎麼解釋每年高考作文題都會成為全民話題——其他的咱們不會呀。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郎士曾說,在他死後百年,如果能在書林中挑選,他將毫不遲疑地取一本時裝雜誌,「婦女服飾能顯示給我的未來的人類文明,比一切哲學家、小說家、預言家和學者們告訴我的都多。」照法郎士這個邏輯,我似乎也可推斷,不斷演變的高考作文,所承載的這個時代的密碼,比很多作家都要多。
比如翻開今年的高考作文話題,首先能留下感慨的是全國卷III,題目聚焦於恢復高考40周年,這一凝聚了幾代青年集體記憶與個人情感的考試,已經造就了無數家庭與個人的命運改變。如今,第40個年頭的年輕考生可以幸運地發些議論,而我們前面這39年的考生,則只能在考場外手癢。
國家發展始終是全國考試選拔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個時代的發展,自然也在高考作文中得到了體現。比如全國卷I,乾脆給出了包括「一帶一路」「共享單車」「行動支付」在內的很多「中國關鍵詞」,讓考生們寫一篇文章幫助外國青年讀懂中國。這裡有個好玩的插曲,看罷此題,本報編輯部沸騰了一小會兒,因為這就是30多年來,我們外宣媒體一直做的事情啊!青年學子們,明年高考前,知道該讀哪家報紙了吧?
大概是與我心有戚戚焉,江蘇乾脆選取了一個固定的意象「車」,讓考生寫出時代的變遷與觀念的轉變。
有趣的是,幾個作文題不約而同地關注了未來。北京卷的考題之一,是「共和國,我為你拍照」,只是拍照時間設定在了2049年;上海不甘示弱,乾脆讓考生寫「預測」這個話題,以至於有網友感慨,「上海:看你們誰預測到了作文考預測」。
對理念的探討,同樣緊密關照時代。無論北京卷對「紐帶」的關注,還是浙江卷對「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的辨析,抑或是天津卷對「長輩這本書」的思考,都是這幾年社會熱議的問題。年輕學子的看法或許不足以影響輿論,但引導他們想些問題,是高考這根「指揮棒」應有的使命。
說來有些無奈,高考作文有些像我們新聞行業,考試過後就乏人問津了,就連考生自己,也大都從此不聞不問。這也無妨,這股來得兇猛、去得飛快的文化潮流,一年總會上演一次,流水無情、落花有意,我們藉此看看身處的時代。(劉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