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思辨成今年高考作文關注點

2020-12-15 雲南網

原標題:抗疫、思辨成今年高考作文關注點

【文化評析】

作者:馬青(媒體評論員)

每年高考第一天,高考作文題必上熱搜。媒體各展其能,名師點評、作家模擬;朋友圈也全是「作文大賽」的「參賽選手」,或調侃,或吐槽,或回憶;很快還會有人炮製「滿分作文」和「零分作文」,逗人笑、惹人罵、賺足眼球。

為什麼只有作文題享受如此待遇?有人開玩笑說,那是因為數學物理連題目都看不懂,只剩作文題還能說三道四。這個玩笑只戳中了部分真相,水面下還隱藏著更大的一座山。一方面從工具理性的角度說,一道作文題60分,沒有什麼題目能比得上作文對於整場考試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自古以來,文以載道的情懷決定了人們對作文的特殊情結。

今年的作文題大部分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毫無意外,抗疫成了最重要的議題。全國新高考Ⅰ卷直接以「疫情中的距離與聯繫」為主題;全國Ⅱ卷的中國青年代表演講稿,給出的材料以抗疫中的中外互助合作為主;天津卷的「中國面孔」,材料裡雖然也有杜甫、屠呦呦和快遞小哥,但是,一句「走過2020年的春天」,還有什麼比「醫務工作者厚重防護服下疲憊的笑臉」更容易觸動人們的心靈?上海卷的題目談論的是轉折以及人對事物發展進程的作用,這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今年的疫情。其他幾份考卷的題目緊扣的是對自我和時代的認識。

這些題目有著強烈的家國情懷。抗疫的主題自不必說,全國Ⅰ卷的評價歷史人物,全國新高考Ⅱ卷的講述風土人情、歷史掌故或名人故事,雖然與時事關聯不大,但對學生歷史文化知識的考察只是底色,更深入考察的肯定還是學生們對歷史的思考與判斷。

這些題目還有著濃厚的思辨色彩,不少題目都可以看成是從哲學命題「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衍生而來。全國Ⅲ卷是給自己畫像;浙江卷是自我定位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位;江蘇卷是人與信息同溫層之間彼此塑造的關係;北京卷的題目一個是信息對人的影響,另一個以「每一顆衛星都有自己的功用」為聯想,其實也是關於個體與群體、自我與他人的關係。上海卷的思辨性最強,簡直堪比曾經網上流傳的充滿了哲學意味的法國作文題。

高考作文題對應的並不只是考生們的寫作水平,自古文史哲不分家,語文學習一直都有很強的綜合性。考試難免有套路,但是好的題目卻可以儘量避免「套路」和「八股」。作文從來不是單純考察學生的文學素養、行文技巧和修辭手法,也不是靠考前突擊能提高的。一個考生平常有較寬的知識面,並勤於思考,面對作文題時往往會有較好的發揮。

高考作文題影響的不只是這一屆考生的成績,它還極具導向性。具有現實意義的題目可以讓孩子們不再「兩耳不聞窗外事」;發散性強的題目可以讓課外閱讀受到更多鼓勵;思辨性強的題目則能夠讓老師更重視邏輯訓練。現在的作文體裁,也不局限於議論文,還包括實用性較強的主持詞、演講稿、發言稿,這些即使在學生畢業工作以後,都有很大可能性會用得到。

作文題越貼近現實,越具有超出題目本身的價值。全民熱議作文並非壞事,這些題目像一束光,照向了我們剛剛走過的來時路,我們雖然已經不用考試,但是卻多了一次再思考的機會。文字的感染力量是無可替代的,我們這些已經畢業了很久的成年人,或許已記不清數學方程、物理定律、化學元素,但是那些曾經打動過我們的詩詞歌賦、文章書籍,那些「文以載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思想情懷卻會與我們骨肉相融。

相關焦點

  • 專家解讀今年高考作文:用最普通的「勞動」考你的思辨和胸懷
    今年我省高考繼續採用全國I卷,大家拿到的作文題是根據材料寫一篇演講稿,倡議大家「熱愛勞動,從我做起」。這道作文題的出題思路是什麼?重點考查考生哪些能力?透視未來中學語文教育哪些趨勢?多位教育專家對此進行了解讀。
  • 港臺「高考」作文都考啥:臺灣重視傳統與思辨
    港臺「高考」作文都考啥:臺灣重視傳統與思辨 2017-06-09」(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作文題一般是「三選一」。
  • 蘭姐姐辣評高考作文:趨同化的「表面文章」難得高分
    問題趨同化的「表面文章」難得高分今年高考作文題主題明確,立意方面不存在多大難度,只要立意準確,不偏題,分數基本不會出現很低的情況。一個好的作文題目既要錨定當下現實,又要有人文關懷和思辨精神,兩者要相輔相成,才是一道開放性與思辨性結合得好的題目。
  • 全國11道高考作文題怎樣寫?《帥作文》約全國名師來點評
    《帥作文》周報編輯部特邀全國各地名師點評高考作文,看看哪道題最難?哪道題容易下手?全國Ⅰ卷名師點評:2020年高考全國Ⅰ卷作文題可謂:平順收官,平穩奠基。導向有三:一是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當今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影響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命題者緊扣這一充滿鮮活的時代氣息的生活而羅列材料。學生應該是有話可說的,但要出彩是有難度的。二是引導學生關注經典文學作品。命題者實際上是想走向新高考,走近新教材。三是引導學生關注讀寫結合,讓學生明白會閱讀才會寫作文的道理。
  • 江蘇高考作文惹吐槽:蝴蝶,以為你是蝙蝠啊
    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科研員洪劬頡概括,今年江蘇高考作文題人文關懷濃鬱,呈現出「四大變化」、「三大亮點」。      蝴蝶惹網友吐槽:躲在山洞裡,以為你是蝙蝠啊    今年江蘇高考作文是多年來首次採用材料作文形式,這也讓不少考生大呼「措手不及」。
  • 媒體邀學者教師點評高考作文題:題目有何深意?怎樣寫才算好?
    提示語「2020年的春天」,點明了抗疫的時代背景,而所引「寄言」名句,又都從不同的角度指向了人與人、人與社會甚至國與國之間相融相合、相輔相成的緊密關係,要求在共克時艱的當下表現出「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的大主題,文章的立意指向十分鮮明。全國Ⅲ卷:如何為自己畫好像鄧彤:這道題同時考查了學生的兩大能力:邏輯思辨能力與書面交際能力。
  • 「戰「疫」·名師五日談」才思泉湧筆尖花——多彩思辨作文題
    有著豐富教學經驗的劉青老師,將疫情防控中的育人元素和學生成長,融入語文課堂和閱讀寫作,進而引導「高中生」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提高思辨能力,學會獨立思考……作者: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學 劉 青每每學生寫作文時候苦思冥想,抓耳撓腮,不知如何下筆,其實老師出作文題何嘗不是絞盡腦汁,費一番苦力呢?為什麼難?
  • 央視關注高考作文:教育應捍衛學生說真話的權利
    (播放小片)  字幕提示:2011年6月7日  解說:  又是一年高考時,今天全國933萬學子奔赴高考,上午11點半第一門考試科目語文正式結束。像往年一樣,試卷上的作文題目仍然是考生和家長乃至全社會關注的焦點。
  • 專家點評高考作文:山東作文題該這樣去寫
    7月7日上午11點30分,2020年高考語文科目考試正式結束。2020年高考語文試卷作文題共11道,其中5道由教育部考試中心命制,天津、上海、江蘇、浙江等省市各命制1道,北京命制2道。澎湃新聞邀請了多名專家及語文教師,對11道作文題逐一進行點評。
  • 11道題三大共性 作業幫名師直播剖析2020高考作文
    全國III卷是給即將入學的高一新生寫一封信,其實是對「自我」的關注和審視,尋找人生的價值和定位。  新高考I卷緊貼今年特殊時期熱點今年,北京、天津、山東、海南4省市迎來新高考,其中山東、海南分別使用了新高考I和新高考II試卷,而北京、天津則延續了自主命題。
  • 北京高考滿分作文出現 加分點在於創新
    原標題:北京高考滿分作文出現 加分點在於創新昨天下午,2020年北京市高考評卷媒體開放日舉行。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今年本市新高考數學科目每題都有滿分出現,語文也已經出現滿分作文。高考閱卷工作預計7月24日結束。7月25日12時發布高考成績。同時,高招本科批次(類型)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以及高考成績分數段統計等情況也將同日向社會發布。7月27日8時至31日20時,統考考生填報本科志願,單考考生填報單招志願。
  • 聚焦高考作文:38年高考作文題見證時代變遷
    有著豐富作文指導經驗的北京精華學校校長趙宏凱介紹,八十年代的作文題多為議論文,有的是一篇文章的讀後感,如「1980年的讀《畫蛋》有感」,1981年「《毀樹容易種樹難》讀後感」等;社會話題也頻繁出現在作文題中,如1985年要求考生給《光明日報》寫信反映環境汙染等,1986年以「樹木·森林·氣候」為主題,談談自己的看法……這些作文題都取材真實,更加注重對學生思辨能力的考查。
  • 2020高考作文權威點評:這麼寫,才能得高分
    高考作文引導著語文教育,也聚合了全社會對教育的關切。7月7日11時30分,高考語文科目結束,幾乎在同一時間,各地高考作文題陸續出現在網絡上,引發了熱烈討論。今年高考作文題與往年相比有哪些變化,體現出哪些價值特點?本報邀請相關學者和一線教師,第一時間作出點評。
  • 四川省特級教師、成都石室中學副校長趙清芳談高考作文:突出「穩...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李丹)今年四川高考作文題目已經出爐:請給高一新生寫封信。記者特別邀請到成都石室中學副校長趙清芳從語文專家的角度談談今年的高考作文題。以下為趙清芳談作文題目的具體內容: 今年全國三卷的作文,很好的體現了高考評價體系提出的「應用性」「創新性」的考查要求。就「應用性」而言,通過設置新穎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將學科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繫;就「創新性」而言,通過開放性、探究性的情境與設問,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同一問題或現象得出不同的結論。
  • 高考作文成為全民話題:作文本應「我手寫我口」
    日前,《光明日報》組織專家對2017年「全國Ⅰ卷:用『中國關鍵詞』呈現你所認識的中國」「全國Ⅱ卷:讀名句自擬文」「全國Ⅲ卷:『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北京卷:『說紐帶』或『共和國,我為你拍照』」「上海卷:預測」「天津卷:重讀長輩這部書」「江蘇卷:以『車』為話題」「浙江卷:人生要讀三本大書」等作文題目做出解讀,認為今年的高考作文題普遍增加了材料的開放性和寫作的可控性,以考查考生在思維能力與語言運用結合上的不同層次
  • 巧合 北京高考英語作文與廣東高考語文作文"重題"
    巧合 北京高考英語作文與廣東高考語文作文"重題" 原標題: 李萱媽媽告訴北青報記者,這些都是李萱平時最喜歡吃的水果和零食,為了給李萱驚喜,下午考試時自己將這些李萱的最愛包成了花束送給她。「孩子的努力我們都看在眼裡,不管成績如何,都是她成長中的一個鍛鍊,希望她能夠一出考場就能收穫最愛。」  由於天氣較為炎熱,還有不少家長特意在考試結束前「掐點」為考生買來冰淇淋,希望他們一考完就能夠清涼一下。
  • 兩年前南京一真實故事 成了今年重慶高考作文題
    江蘇高考作文寫「智慧」,重慶考生則讓考生通過一則「一個小男孩讓公交車等一等媽媽」的材料來作文。眼尖的網友發現,重慶卷中的這個作文材料竟來自兩年前一位南京女網友「@竹林瀟瀟82」的個人微博。昨天,揚子晚報記者分別聯繫上當年這個真實故事的當事人網友@竹林瀟瀟82和13路公交車司機陳師傅,重溫那個發人深省、叫人動容的故事。
  • 專家點評高考作文題 人生「三本大書」如何寫出精彩
    溫州網訊 「作文題審題沒問題,寫好不容易……」昨天上午11點半,2017年高考首場考試結束,作為全社會關注和評論的焦點——高考作文題也隨之揭開了神秘面紗。今年,浙江的高考作文題引用傷痕文學代表作家盧新華的話,要求考生評說:「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心靈之書」。
  • 吉網觀察:吉林省27年高考作文從命題作文到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演變
    2017年高考還有1天就要正式開始了,每年第一科考試語文中的作文都是大家關心和議論的熱點。回顧這些年高考語文的作文題目,細心的人一定會發現作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近日,吉網、吉刻APP記者收集整理了從1990年到2016年的吉林省高考語文作文題目,同時諮詢了相關專家進行了分析解讀。
  • 浙江省高考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
    學者薈作為公眾傳播平臺,關注時事關注熱點, 傳播學術觀點、時事人文、哲學理論以示讀者。 堅持做負責任的傳播平臺,服務讀者,傳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