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火鍋蘸料,在武漢拌了面:南北方吃麻醬的差別有多大?

2021-12-26 國家人文歷史

常吃某K開頭快餐品牌的小夥伴可能已經發現,除了漢堡,我們已經可以早餐吃到熱乾麵,正餐吃到炸醬麵了。

來源/網絡視頻截圖

 

聽到這消息,有南方人搔了搔腦殼:啥?熱乾麵還能開遍全國?不說北邊,我們南方人都不愛吃帶麻醬的東西。

有北方人拍了拍桌子:南方(嚴謹一些,相對於北京而言)的熱乾麵也來北漂了?這真是麻醬他媽給麻醬開門,麻醬到家了!南方人做的麻醬能夠味不?

麻醬這東西,就和榴槤似的,「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只不過,在很多人眼中,對麻醬的喜惡不是以個人為單位,而是按照南北片區來劃分的。久而久之,甚至流傳出這樣的說法:北方人才吃麻醬,南方人只愛打麻將!

今天,咱們就借題發揮,侃一侃這曠日持久的南北麻醬之爭。



兩千多年前,從西域傳來一種被稱之為「胡麻」的植物,開始在中原地區廣泛種植。這個「胡麻」,不同於今天所指的亞麻,而是指芝麻,只不過在取名時強調了一下它的外來屬性——漢唐時期引進的植物,一般前面都會加個「胡」字,除了胡麻之外,還有胡蘿蔔、胡桃等等;明清之後,則常冠以「番」字或「洋」字,如番茄和洋芋。

很快,人們學會了從芝麻中煉油。因為脂肪含量高,碾磨後的芝麻會爆發出一股特殊的氣味,像是穀物又像是堅果——因為芳香四溢,芝麻油成為唯一一個用讚美味道的字眼來命名的油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香油」。

在製作芝麻油時,一種「副產品」或者說「半成品」出現了——麻醬。宋代的地方食譜《吳氏中饋錄》中這樣寫道:麻膩、杏仁膩、鹹筍乾、醬瓜、醃韭、黃瓜做澆頭,或加減肉,尤妙。這裡的「麻膩」,即為今天的麻醬。

不過,直到清代銅鍋涮羊肉傳入中原之後,麻醬蘸火鍋才開始普及——據說是因為羊肉本身的呈味核苷酸(陸地動物肉主要的鮮味物質)含量不高,而麻醬小料恰好可以提鮮。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麻醬的味道加成,乾隆皇帝都成了火鍋的死忠粉,據《清代檔案史料叢編》記載,光是乾隆四十四年8到9月這一個月間,他就吃了60多次火鍋。

涮肉和麻醬。來源/網絡

這種吃法一直延續到現在,麻醬和涮肉始終是北方人吃火鍋的固定搭檔;但麻醬的「調法」,卻變得更加多樣。

說到這裡,還得插播一個小知識:很多人會誤以為「麻醬」就是指純粹的芝麻醬,但100%的芝麻醬經常會帶些焦苦味,比較影響口感。如今我們常在火鍋店裡看到的麻醬,包括超市裡零售的芝麻醬,幾乎都是混合醬,最常見的一種是兩成芝麻醬、八成花生醬的「二八醬」。在芝麻醬裡混花生醬的吃法,近代才開始時興,原因也並不複雜:一方面是為了改善口感,讓味道變得更柔和;另一方面是為了降低成本,畢竟芝麻的單價要比花生高得多。

有了醇厚的味道打底,各位老饕們再根據自己的口味酌情添加小料就行。偏愛經典搭配就加上韭菜花和腐乳,喜歡豐富口感就來點香菜和蔥花,追求香濃味道就倒點香油和蒜蓉……有了靈魂麻醬在,這個味兒就對了。

調麻醬。來源/網絡

不過,現在火鍋店也「卷」起來了,臺子上擺放的小料品種越來越多了,什麼沙茶醬、牛肉醬、香菇醬、花生碎、榨菜丁都出現了,大家的吃法也越來越隨性。這種變化,與南方火鍋帶來的影響息息相關。

在熱愛麻醬本味者眼中,看到這些花式蘸碟,可能就像老年人看到穿破洞褲的孫女一樣,氣不過又管不著,只能嘆一句「哎!世道變了!」攝影/佛努比賀,來源/圖蟲創意

 

南方的川渝地區、潮汕地區都是火鍋大戶。前者習慣了吃蒜泥油碟,喜歡重口味的人還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加耗油、辣椒油、小米椒等等;後者則吃慣了沙茶小料,沙茶醬做底有時會配有香芹粒和香菜等等。隨著南北方的文化交流和人口往來,吃火鍋的料碟難免就「串味」了。

如果僅僅是火鍋蘸料的區別,南北方好像也大可不必為了吃不吃麻醬而「爭吵」——畢竟你四川和重慶的火鍋,和潮汕火鍋吃的也不一樣呀。

仔細研究之後,終於發現問題的關鍵:很多人都認為南方根本就沒有吃麻醬的習慣,數來數去就一個「不南不北」的武漢愛吃熱乾麵;但在北方,麻醬卻可以用來蘸萬物,產生了許多在南方人看來無法接受的「魔鬼」搭配。

那麼,要讓「麻醬」的南北之爭有意義,首先得讓「南方人不吃麻醬」這個論點成立。

答案是否定的,麻醬其實一直存在於南方人的生活中。為了徹底粉碎這個觀點,讓我們從最南邊的潮汕地區說起。

潮汕人喜歡吃腸粉,但不同地區加的料汁不太一樣,汕頭喜歡加蔥油醬油,普寧喜歡加特調滷汁,而潮州則偏愛花生醬和芝麻醬。一道特色的「麻醬腸粉」口感豐富,吃起來嫩滑香濃,是食客必點的「潮味」。

麻醬腸粉。攝影/影人讓龍,來源/圖蟲創意

而放眼西邊的雲南,當地人在製作民俗小吃燒餌塊(雲南人的說法,實際做法是烤制)時,也會加「麻醬」。煮熟的大米飯壓成餅狀,切小塊,放到炭火上烤,直至兩面金黃、鼓出氣泡,再塗上醬料就可以大快朵頤了。這裡的醬料就包括芝麻醬和辣椒醬兩種。

給燒餌塊加醬。來源/紀錄片《人間煙火》截圖

再往北走一點到了湖南,這裡的辣妹子喜歡吃加了麻醬的「刮涼粉」。

「搞一碗刮涼粉咯」「好嘞」,只見老闆掀開蓋在涼粉上的紗布,用鎪子在白嫩嫩的涼粉墩子上麻利地刮出一條條細長透亮的粉條……不需要多餘的配料,一些芝麻醬、一把辣椒麵子再加上幾粒花生米拌勻,一碗鮮香辣爽的刮涼粉就做好了。

刮涼粉。攝影/f/2.0,來源/圖蟲創意

還不夠?那我們再來看看上海。不論季節,老上海都喜歡吃一碗麻醬拌麵。它比涼麵熱情,又比蔥油拌麵重情,吃起來讓人慾罷不能。今天上海雁蕩路上還有一家名叫「味香齋」的小店,已經賣了八十多年的麻醬拌麵了,生意依舊火爆。誰說上海人不吃麻醬的?「朋友,儂幫幫忙哦」,麻醬拌麵香哭了好伐!

再加上之前提到的湖北武漢熱乾麵,可以說,不管是東南還是西南,不管是兩湖流域還是長三角地區,都有著麻醬存在的痕跡。說南方人不碰麻醬、只打麻將的說法,顯然有些武斷了。

麻醬拌麵。來源/網絡

由於飲食習慣不同,南方人吃麻醬的頻率比北方要低得多得多得多——基本是用來給口味較淡的麵食、粉食增味;在麻醬的調配上也沒北方那麼濃稠,所以才會有不適應的感覺。

而北方人對麻醬懷有如此厚重、深沉的「愛」,也並不是無緣無故的,這是經年累月積澱下來的。

 


北方人普遍愛吃「麻醬」,其中又以北京人和天津人最為狂熱——京津「麻醬根據地」的形成,與地理環境和歷史發展都有密切聯繫。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過去交通不便,飲食多受地理條件限制,基本上有啥吃啥。相比於南方地區,北方的食材種類較少,吃麵食也比吃米飯更多,所以會更依賴佐餐的醬料。但由於氣候的限制,北方的天然調料產品主要以豆類、穀類為主,恰好北方也是芝麻的重要產地,麻醬自然而然就被刻進了北方人民的味覺DNA中。即便如此,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吃得起芝麻醬。

據歷史資料,民國時期華北地區十分喜食麻醬,但許多民眾並沒有多餘的錢去買芝麻醬——當時最主要的醬料是黃豆製成的黃醬。在一項1920年代對48個家庭半年的食物消費調查中,平均每家消費黃醬6.47斤,芝麻醬0.27斤;前者的單價為0.081元/斤,後者則要貴得多,為0.193元/斤。

在當時看來,在食物裡加芝麻醬是一種更加高級的吃法,也會讓食物變得更好吃。戲曲理論家齊如山‍‍‍‍‍‍‍‍‍‍‍‍‍‍‍‍‍‍對民國時期華北平民的飲食有較多記述,他曾這樣形容涼拌黃瓜:「鄉間只切片加鹽、蒜冷拌,若再加醋及芝麻醬,那就是闊的吃法了。」

物以稀為貴,那一口芝麻醬不知道 「饞」住了多少人;即便後來日子好了,也沒有改變他們對「麻醬」的渴望,其中就包括老舍先生。有一年北京的芝麻醬缺貨,時任北京市人大代表的老舍還曾「憤而提案」,希望政府解決芝麻醬的供應問題,因為「北京人夏天離不開芝麻醬」。

陳曉卿曾在節目《圓桌派》中表示,北京人對待「麻醬」的愛從發音上就看得出來——從不加兒化音。來源/節目《圓桌派》截圖

 

天津的情況和北京差不多,可能「更甚」。自開埠之後,天津就成了北方的一大貿易中心。這也意味著,天津的「衛嘴子」們能吃到各地的芝麻、香油和麻醬。日積月累,天津人民就成了「麻醬」的忠實擁躉。

不過,麻醬再貴也不過是在調料裡貴,相比於肉類等食材還是相當便宜的。因此,當年吃麻醬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扛餓。麻醬「粉頭」老舍先生也曾寫道:「你知道,芝麻醬是最能補肚子的!」熱量高、油水足,還可以讓食物變得粘糯——神奇的麻醬,不僅真的營養豐富,還可以在視覺上增強飽腹感。

其實,熱乾麵最初受歡迎的原因也與之有關。武漢曾是一座碼頭城市,生活著許多挑夫和腳夫,對於這些「賣力氣」的人,食物不僅要物美價廉,還得吃得快、吃得飽。可以端在手上吃、又能扛餓的熱乾麵就成了他們「過早」的首選。

熱乾麵店門口排隊的人群。攝影/fxy1223,來源/圖蟲創意

90年代,麻醬依然魅力不減。那會兒買麻醬還需要票,一戶一人二兩;也不是全年供應,只從五一到十一。在去副食店打麻醬的路上,總能看到穿著背心和褲衩的孩子,一邊走一邊舔著碗沿流下的麻醬——這碗麻醬是能讓所有食物都變得美味的寶貝。

今天,麻醬已經不再難吃到了。但吃慣了「麻醬」的北方人,已經不僅僅把麻醬當成「調味品」,稱之為生活「必需品」也不為過。

 


說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好奇,都說北方人可以用「麻醬蘸萬物」,那麼有哪些特別的搭配呢?

我們先來看一個有趣的研究:2013年,揚州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的學者對各地菜譜進行了數據挖掘。結果顯示,與其他菜系的多種味道相比,北京菜系只有兩種口味橫掃天下——那就是甜麵醬味和麻醬味。

北京菜系被甜麵醬味和芝麻醬味掌控 來源/ 周曉燕,朱文政,馬文濤,陳劍:《中式烹飪中複合味型配方的數據挖掘試驗》,《食品科技》。2013年第4期。

 

只能說,對於北方人,一盤麻醬可以從早吃到晚、從春吃到冬。

搭配肉類和麵食、粉食,是它的老本行。涮羊肉的蘸碟不過是麻醬美食的冰山一角,不管是本地的爆肚、花卷、饅頭、鍋巴菜,還是外來的海鮮、餛飩、涼粉、涼皮等等,都可以和麻醬融洽相處。

《我愛我家》裡的和平,失憶後饞的就是這口芝麻醬抹饅頭片。來源/電視劇《我愛我家》截圖

 

它也可以用來拌各種素菜:黃瓜、茄子、豆角……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麻醬「拌」不到的。大名鼎鼎的「乾隆白菜」,做法相當簡單,就是手撕白菜拌上芝麻醬、老陳醋、蜂蜜等混合而成的調料,吃起來酸甜適中、清脆爽口。

它還可以做成各種小吃和零食:經典的如麵茶、麻醬糖、麻醬燒餅;新穎如麻醬威化餅乾、麻醬冰棍和麻醬麵包……在天津薊州,還有一種神奇的「麻醬雞蛋」:這種雞蛋是用麥飯石拌著芝麻醬渣、五香調料、紅土等醃製而成的,味道相當獨特。

 

麻醬威化餅乾,向偉大的麻醬美食發明家低頭!來源/北京稻香村官網

 


中國有多少種醬,根本數不清。但沒有一種擁有像「麻醬」這樣超強的拱火能力,在飲食江湖掀起腥風血雨。

在追捧者口中,它口感醇香潤滑,可以解救一切食物;在牴觸者口中,它味道霸道厚重,會把食物的豐富口味抹殺——甚至還因此引發了一場「並不十分必要」的南北之爭。

只能說,中國人太會吃了,而中國可吃的又太多了,哪怕是同一種食材、同一種製作方式,都會因為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的不同,生出不同的風味。這樣產生的「飲食差異」,也算是一種「幸福的煩惱」吧。

 

參考資料:

澎湃新聞,《北京人到底有多愛芝麻醬》,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3238724

《三聯生活周刊》,《麻醬小料的玄機》,

http://www.lifeweek.com.cn/2013/0802/41894.shtml

楊希義.大麻、芝麻與亞麻栽培歷史[J].農業考古,1991(03):267-274.

周曉燕,朱文政,馬文濤,陳劍.中式烹飪中複合味型配方的數據挖掘試驗[J].食品科技,2013,38(04):107-111.

 

相關焦點

  • 南方vs北方,火鍋蘸料竟然這麼不一樣,北方人表示麻醬是靈魂
    每逢過年過節,南方和北方在飲食上的差別總是能引起大家的熱議。眾所周知,南方喜甜北方喜鹹,如果把這份喜好用吃食來表現,那就是南方人喜歡吃甜豆花北方人喜歡吃鹹豆花。過年的時候,南方人多吃年糕吃湯圓,北方人常吃餃子;元宵節的時候,南方吃湯圓,北方吃元宵;端午節的時候,南方多用肉和雞蛋包鹹粽子,北方常用紅棗蜜棗包甜粽子。其實南北方在飲食方面的差異,不止表現在這些節日吃食上,還表現在火鍋上。不止表現在南北方的火鍋底料上,還表現在火鍋蘸料上。
  • 「火鍋蘸料大全」管你北方南方,總有適合你的味!
    北方人:火鍋蘸料沒有麻醬那就是沒有靈魂的蘸料南方人:如果沒有蒜蓉,我要這蘸料有何用!【北方配方系列】簡單版麻醬小料:芝麻醬+韭菜花+豆腐乳香辣版麻醬小料:芝麻醬+辣椒油+花生碎+白芝麻+辣椒麵升級版麻醬小料:芝麻醬+花生醬+糖+生抽+醋+豆腐乳+韭菜花+料酒+滷蝦油
  • 南方和北方的火鍋蘸料口味不同,你比較喜歡哪種呢?
    我是北方人,去成都之前,吃火鍋都是麻醬配料。去成都吃了一次火鍋,發現調料沒有麻醬,是蒜泥油碟,一開始還有點奇怪。不過吃過之後,感覺油碟的味道比麻醬刺激性要強,還挺好吃!而且不光調料,我覺得四川火鍋的鍋底紅紅的一片,也比北方的味道更鮮辣濃烈。
  • 北方人VS南方人的火鍋蘸料,雖然吃的是同一個鍋,但卻是兩種味道
    對不少火鍋愛好者來說,想要吃上一頓美美的火鍋,餐前儀式必須是調蘸料碟,而且蘸料碟還得由自己親自動手,誰都不知道自己這碗碟蠔油該加多少,鹽要放幾克。而南北方不同的口味,也造就了不同地區的人吃蘸料碟會放不同的調味料。
  • 火鍋控必備!好吃到哭的火鍋蘸料,麻醬蘸肉,越吃越有
    圖/網絡暗潮湧動的火鍋江湖北方有句話叫「看人下菜」,這四個字放在人身上是種諷刺,稍加變換用來形容火鍋,卻再合適不過——「看鍋蘸料」是絕對的吃貨哲學。香味濃重的麻醬就此大展身手,剛從沸水中脫身的羊肉一旦被醇厚的麻醬包裹,便再不燙口,腥味也被遮了個七七八八,吃起來怎一個美字了得?▲ 麻醬蘸肉,越吃越有。
  • 火鍋至少有三種蘸料,麻醬、油碟和幹碟,你是不是只吃過一種
    文章《火鍋至少有三種蘸料,麻醬、油碟和幹碟,你是不是只吃過一種》系小美逛吃原創,未經允許,抄襲必究。文/小美哈嘍,大家好啊,今天又想吃點什麼呢?接下來就跟著小美一起逛吃逛喝吧!又到深冬季節了哦,相信大家都會吃一頓火鍋來溫暖一下自己的身體吧,火鍋除了會分門派以外和它最親密的就是一碗每個人都不同的獨家蘸料,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吃火鍋時不可或缺的蘸料,麻醬、油碟和幹碟,總有一種是你喜歡的。
  • 北方的蘸料南方人不懂:中國蘸料分五派,你吃的是哪一派
    曾有四川人問:你們北方人吃火鍋還要「麻醬」,咋比我們四川人癮還大,吃火鍋都忘打麻將!真正會吃的高手,都是見鍋下料。蔥花、香菜、麻醬、辣椒油、香油、麻油、蒜泥、韭花、芝麻、蠔油、花生碎、肉醬、沙茶醬、豆腐乳等等數不完,不同的火鍋下不同的蘸料,不同的蘸料還有不同的搭配。
  • 如果火鍋只能吃三樣菜?那就教你九種終極火鍋蘸料配方!
    圍坐在火鍋旁,熱氣升騰的鍋底還沒放入待煮的食物就已經散發著誘人的香氣;即使剛坐下時天氣寒冷,等菜品上桌便讓人忍不住脫下厚重的外套大快朵頤。 和家人一起吃火鍋能感受到那種溫馨和暢快;跟朋友一起吃火鍋就是「吃著火鍋唱著歌」一般地嘚瑟和帶勁,誰喜歡吃辣鍋,誰最喜歡吃寬粉,誰喜歡帶麻油的蘸料,誰能吃到最後,這种放得開並且互相了解的感情都是吃出來的。
  • 別說自己愛吃火鍋了,幹碟、油碟、麻醬你吃誰?
    隆冬臘月,餌水寒食,臨近寒九,房間裡的南方人冷得瑟瑟發抖,屋子外的北方人裹得嚴嚴實實。這個時候南北差異就顯現得相當明朗,但是好像在中國這個國度裡,沒有什麼差異是一頓火鍋解決不了的。在吃麵前,我們不堪一擊。
  • 火鍋蘸料知多少~5大派火鍋蘸料各有千秋
    不管哪種火鍋都有三大基本要素——食材、鍋底和蘸料。其中,蘸料可由客人自己調製,它可以彌補鍋底某些口味上的不足。把「 看人下菜」 這個詞變換成「看鍋蘸料」,用來形容火鍋江湖再合適不過,既然是「看鍋蘸料」,那麼不同派系火鍋的蘸料便各有不同。火鍋在中國基本上呈北派、川渝、雲貴、粵系、江浙等五方「割據」之勢,蘸料也各有千秋。對北方人而言,麻醬就是火鍋蘸料的核心。
  • 北方人蘸麻醬?南北差異原來這麼大!
    她,就是火鍋!說起火鍋的歷史,民國十年,重慶有了第一家火鍋店,從此以四川火鍋,重慶火鍋,潮汕火鍋為首的南派三鍋和刷肉火鍋,肥牛火鍋,肥羊火鍋為首的北派三鍋以長江為界,各自發展!火鍋廣受各地朋友喜歡,自然是能吃的都涮,能涮的都吃,但是在不同地方的人口味不盡相同,北京人愛吃古典的銅火鍋加涮肥牛,川渝地區的朋友喜歡九宮格搭配鴨腸鵝腸,雲南人鍾情菌菇,河南人則更傾心於喜歡羊肉。真是千裡共火鍋,遠近高低各不同。
  • 火鍋蘸料大PK!你選油碟還是麻醬?
    有一次和同事一起出去吃火鍋,落座之後,開始自己準備小料,其中兩人就開始討論起來,到底芝麻醬更好吃還是油碟?雙方各抒己見,久久僵持不下,於是轉頭問另一個同事,最搞笑的事情來了,那個同事一臉蒙圈的拿著一碗加了蔥花和香菜的老陳醋!氣氛瞬間很尷尬!
  • 中國火鍋麻醬蘸料領導者 ----北京十大火鍋企業居然都用他們的芝麻醬
    北京十大火鍋企業居然都用他們的芝麻醬很多人都喜歡呷哺呷哺火鍋的麻醬蘸料,顧客吃完火鍋還順便「偷」上幾袋麻醬帶回家。記者有幸探訪到呷哺呷哺麻醬蘸料的原產地-北京京茂香源工貿有限公司,這家看似普通的企業,卻供應著北京十大火鍋企業的麻醬蘸料,甚至有的大型火鍋企業乾脆把自己的蘸料生產車間搬到了這裡。
  • 火鍋蘸料哪裡強?北方最具震懾力,重慶嚇跑外地人,廣東欲罷不能
    哪裡的火鍋蘸料最好吃?估計此話題一出,南北兩方又要因為這蘸料的事兒而Battle起來了。席捲了北方火鍋市場的蘸料之王,非麻醬莫屬了。甭管你涮的是牛肉還是羊肉,毛肚還是百葉,到了北方,全都得被麻醬洗禮一番,這才算是一頓合格的火鍋。其中,吃麻醬吃得最邪乎的當屬北京人民。
  • 同樣是吃火鍋,南方人與北方人差距有多大?網友看後:內容真實了
    我們中國美食種類非常的多,而火鍋就是其中的一種,火鍋幾乎是一年四季都會有人去吃的一種美,在炎熱的夏季裡,開著空調吃火鍋是一件非常Happy的事情,天冷了之後,才是真正吃火鍋的季節,有不少的吃貨想必都吃起火鍋來了吧。
  • 火鍋不好吃?問題出在蘸料上!
    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飲食習慣也是各不相同,但是火鍋,卻是一種特殊的存在。不論在中國的哪個區域,都有一口沸騰的火鍋,雖然味道和食材有所區別,但火鍋的形式從未改變。但南方和北方的火鍋還是存在較大差別的,南方的空氣更加溼潤,而北方的天氣比較乾燥,所以,南北方的天氣差異也體現在了火鍋上。南方更喜歡麻辣口味的火鍋,借用辛辣刺激的香料來排除體內的溼氣,而北方更喜歡牛羊肉的湯火鍋,在補充營養的同時,還能驅寒。
  • 火鍋必備蘸料秘方,你值得擁有!
    不管是去吃重麻重辣的四川、重慶火鍋,還是北方特色的老北京銅鍋,或是獨具風味的廣東打邊爐和潮汕火鍋等,火鍋蘸料絕對是吃火鍋的靈魂存在。小夥伴們出去吃火鍋時,都會看到餐廳裡有一處擺放著各式各樣的火鍋調料等著我們自行調配,麻醬、小米椒、蠔油、蒜泥、醋、香油、辣椒油、生抽、辣椒麵、花生碎、白芝麻、香菇醬、沙茶醬、牛肉醬、XO醬等都是最常看到的。
  • 5大派火鍋蘸料各有千秋
    不管哪種火鍋都有三大基本要素——食材、鍋底和蘸料。其中,蘸料可由客人自己調製,它可以彌補鍋底某些口味上的不足。把「 看人下菜」 這個詞變換成「看鍋蘸料」,用來形容火鍋江湖再合適不過,既然是「看鍋蘸料」,那麼不同派系火鍋的蘸料便各有不同。火鍋在中國基本上呈北派、川渝、雲貴、粵系、江浙等五方「割據」之勢,蘸料也各有千秋。
  • 南北方的battle,連蘸料都不放過
    △麻醬和韭菜花蘸料/圖由作者提供 然而在北方,麻醬可以蘸一切。沒有了麻醬,老北京銅鍋涮肉壓根就不能成立。作為蘸料的麻醬通常是調製過的,加入豆腐乳、蒜蓉、芝麻油、香蔥、韭菜花醬等等,不會那麼濃稠,但也鹹香具備。
  • 火鍋蘸料怎麼調才好吃?火鍋黨必學的十種蘸料搭配
    本文由呂小廚帶你吃的獨家發布。火鍋蘸料怎麼調才好吃?火鍋黨必學的十種蘸料搭配天氣越來越冷,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圍在一起吃火鍋,肥嫩的牛肉,脆脆的毛肚,清甜的蔬菜,熱氣騰騰,其樂融融!每次吃火鍋,總是看到別人隨手調出好吃的蘸料,為什麼自己卻調不好?別著急,小編幫你整理了10種火鍋蘸料的秘方,辣的、不辣的,一定有你喜歡的那一款!如果你不知道選什麼,試一下基礎款的吧,以香油為基底,加上蒜泥、蔥或者香菜末,火鍋基礎款油碟就調好了,甭管清湯還是重辣,咱一盤油碟走天下。如果吃不了辣,可以加少許醋或蠔油,辣度會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