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北方人,去成都之前,吃火鍋都是麻醬配料。去成都吃了一次火鍋,發現調料沒有麻醬,是蒜泥油碟,一開始還有點奇怪。不過吃過之後,感覺油碟的味道比麻醬刺激性要強,還挺好吃!而且不光調料,我覺得四川火鍋的鍋底紅紅的一片,也比北方的味道更鮮辣濃烈。
跟我一起去成都的同學是純正的四川人,後來在北方讀書工作好多年,他竟然更習慣北方的火鍋了,認為四川的火鍋太刺激。看來口味也不是絕對地由出生地和生長環境決定,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新的習慣在形成,塑造和改變。至於我,不怎麼挑,覺得南北的火鍋都很好吃!
雖然我也能吃慣這裡的吃的,也沒覺得比較好吃,但是每當我點外賣看到一堆冒菜,粉,面,湯湯水水的東西我都頭大,就想吃個外酥裡嫩的燒餅,發麵餅。或者夾油條的煎餅果子,燒餅夾雞蛋火腿,驢肉火燒。但是我吃冒菜的時候可能覺得很香,甚至可能感覺比這些火燒更好吃,但是從小到大吃習慣了,偶爾解解饞吃前面那些還行,日常吃飯就習慣性的想要點不帶湯湯水水的麵食。
甜鹹豆腐腦和油碟麻醬一樣是引戰問題。其實去了當地體驗一下就好了(非旅遊式體驗)。比如我之前涮羊肉肯定是芝麻醬啊,理解不了這香油和蒜泥(+香菜)是什麼,這能吃嗎?直到我去了四川和重慶才理解為什麼會有油碟一說—腦花腰片鵝腸百葉你告訴我清湯芝麻醬?你敬你是勇士。當然,大冬天涮鮮羊肉蘸芝麻醬一樣美味,這時候你告訴我上油碟我也只能微微一笑。同理就是甜鹹豆腐腦,南北方早餐主食本就不一樣,造就了豆腐腦的甜鹹口味。一碗熱乾麵或一碗牛肉粉你說配鹹豆腐腦?不現實的。同樣的油條和較淡口味的麵食配甜豆腐腦,當地人也不習慣。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同樣的飲食方式因為地區,氣候,食材,口味有不同的特點,叫法:南方叫火鍋,北方更多叫涮羊肉,涮鍋。南方吃的是底料,北方吃的是羊肉的鮮味。原因嘛當然是氣候,南方吃辣祛溼,北方吃肉溫身。不過這幾年川鍋聲勢太大,我們這火鍋涮羊肉都混著叫了。底料:川鍋是油炒各種辣椒花椒。北方更多是清湯,骨湯雞湯蔥姜蒜。蘸料:南方是油碟吧,好像是為了減輕辣味,原諒我不太了解。北方是麻醬蔥花香菜韭菜醬腐乳等,作用是去羊肉的羶味,保留肉鮮。連鎖的火鍋店其實將北方南方火鍋雜糅在一起,像海底撈,你既能配出北方麻醬,也能配出南方油碟。
結論:清湯鮮肉是麻醬好,紅鍋下水是油碟妙。看似是蘸料問題,其實還是鍋底和食材的問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從小吃到大的東西是自己最習慣的味道,幾乎很難改變了,除非從小到大吃的味道完全被碾壓到了(例如我從小到大吃五仁月餅,豆沙月餅,只有中秋才勉強吃點,結果吃了雲腿月餅就改口了)當然,最終以個人口味為準。畢竟吃什麼的,只要不違法就不該被指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