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個歷來被稱頌的人這一點在中國歷史上是個奇蹟。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況,也許就是諸葛亮的愛國精神感動了後來的炎黃子孫。
一,諸葛亮的《出師表》,為歷來的有識之士所謳歌,就在於諸葛亮為了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樣的精神。
無論什麼時候,愛國是永恆的主題。沒有國,哪有家?諸葛亮對於國家——蜀漢政權,是忠心無二,止死方休。這一點任後來的人所敬仰。即使是當時的司馬懿或者魏晉時代的人,都對諸葛亮的為人為國表示了無比的尊重。原因就是一點,忠貞不渝,愛國惜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樣的人,無論敵友,都會尊敬而敬畏三分。
秋,魏徵西將軍鍾會徵蜀,至漢川,祭亮之廟,令軍士不得於亮墓所左右芻牧樵採。
鍾會算得上是魏國的大將軍,威赫一時。但是,到了諸葛亮的廟前也下馬祭拜。由此可見諸葛亮的忠義已經穿過國內外,知道與不知道的人都為諸葛亮的愛國,敬業,忠誠,仁義……所感動,所敬仰。
這樣的人,不僅是他自己得到當時或者後世的尊重,而且,諸葛亮的後人為蜀國的危亡也做出了極大的犧牲。
六年冬,魏徵西將軍鄧艾伐蜀,自陰平由景谷道旁入。瞻督諸軍至涪停住,前鋒破,退還,住綿竹。艾遣書誘瞻曰:「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瞻怒,斬艾使。遂戰,大敗,臨陣死,時年三十七。眾皆離散,艾長驅至成都。瞻長子尚,與瞻俱沒。
諸葛亮的家庭教育就是好,諸葛亮為國進心勁力,死而後己。他的兒子孫子在國家危難時 不為敵人所誘惑,奮起反抗,為國家的最後存亡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如果不是年齡太小,諸葛亮的後人則全部為國家盡忠了。
諸葛亮一門算得上滿門忠烈了。後來,蜀國滅亡,諸葛亮的後人被迫到了洛下,晉王室鑑於諸葛亮的高風亮節,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家害諸葛亮的後代子孫了。
次子京及攀子顯等,鹹熙元年內移河東。
二,蜀國破滅,魏軍因為鍾會與姜維勾結,想屠殺的魏國的將軍,然後在蜀國搞獨立。他們一怒之下,屠殺蜀國的文武大臣
司馬昭派了18萬大軍伐蜀,兵分三路入川。鍾會作為統兵主將從正面攻奪漢中。鄧艾作為偏師,帶兵三萬,從側翼奇襲蜀漢。鄧艾繞過姜維防區,從小路摩天嶺偷渡陰平,來到綿竹,出現在姜維之後。諸葛亮的兒子衛將軍諸葛瞻帶兵迎戰,戰前諸葛瞻憤然出擊,悲壯莫名:
「內不能除黃皓,外不能制姜維,有何面目回見陛下。」
蜀漢軍先勝後敗,諸葛瞻戰死綿竹,他的兒子子諸葛尚也一同陣亡。
諸葛亮的兒子實在比劉禪強多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是謂勇士。
劉禪聽說綿竹已經失守,魏軍長驅直入。就害怕了。有人說成都城裡還有兵將糧食,可以抵擋魏軍。但是蜀國本土的投降派實在太多了。譙周主張投降,他勸劉禪,陛下為了成都遭受戰火,還是投降吧。劉禪於是帶著六十多個官員投降鄧艾。
三,魏軍在蜀中的複雜處境,鄧艾搞自治
鄧艾假接借天子的名義,任命大批官吏。他拜劉禪行驃騎將軍、蜀漢太子為奉車都尉、諸王為駙馬都尉。對蜀漢故有的群臣,任命他們為朝廷官員,或讓他們領受自己屬下的職務。 鄧艾任命師纂兼領益州刺史,任命隴西太守牽弘等人兼領蜀中各郡郡守。派人在綿竹把作戰中死亡的戰士跟蜀兵死者一起埋葬,修築高臺作為京觀,用以宣揚自己的武功。伐蜀之戰成功後得到獎勵,鄧艾和鍾會分別被封為太尉和司徒。
鄧艾的所作所為讓司馬昭起了懷疑之心。 鍾會在平蜀後,手裡掌握著十幾萬大軍,心裡自輕鬆了不少,姜維在旁邊煽風點火,幾個魏將就不安分了。原來蜀地事成可得天下,不成也不失為梟雄。
都沒有想到老狐狸衛瓘原來是司馬昭的鐵心豆瓣。鍾會先是聯合衛瓘誣陷鄧艾謀反,殺了鄧艾父子。後來,衛瓘發現鍾會想謀反,擔心鄧艾回到洛陽後揭發出更多的內幕,鍾會就派人追上鄧艾父子,在路上截殺了他們。衛瓘一看平定蜀國的大將鄧艾死了 ,現在應該由他來收拾殘局了。司馬昭要衛瓘提防鍾會造反。
鍾會被姜維誘惑,姜維在魏國蜀國遠近鹹知。因此鍾會姜維之間的友誼甚厚。姜維提醒鍾會可以做成都之主。鍾會就動心了。他準備屠殺不服從安排的將領。設計了宴會 ,在席上以太后名義討伐司馬昭。這些將領莫名其妙,面面相覷。顯然這些人不跟隨自己,就準備殺掉他們。因為這些士兵的家在中原,妻兒被司馬昭扣做人質,一旦造反,在家裡的人必然死路一條。這是司馬昭們早就定下的主意,迫使士兵們不敢不顧家人的死活而助紂為虐。
鍾會殺人的消息走漏之後,城外的士兵攻進城內,與將領們一起反殺鍾會與姜維。於是大亂開始,蜀國許多大臣都遭到屠殺,屠殺一直持續了好幾天。蜀國原來的一幫官吏幾乎殺了個乾淨。
魏國的士兵惱羞成怒殺了鍾會的數百士兵,又殺了姜維的妻子兒女。殺性一起,波及其他許多無辜的人。成都在劉禪投降後沒有遭到殺戮,卻因為鍾會的野心被屠殺了個十室九空。龐德的兒子龐會殺了關羽滿門,關羽因此絕後。蜀漢的官員差不多都在這場動亂中喪生,劉禪的太子劉叡也被殺了。可見,這場混亂是如何的廣泛。
四,鄧艾,鍾會,姜維已經死了,衛瓘出來維持蜀中形勢
魏國亂兵禍害成都是在將領的縱容之下發生的行為。持續的屠殺使司馬昭馬上讓衛瓘制止,否則蜀中就沒有人了,與司馬昭滅蜀收復人心就相違背了。
諸葛亮的兒子們已經戰死於外。忠烈名聲馬上傳開,蜀人流淚嘆息。諸葛亮去世已經30年,「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為臣氣節早已傳遍了華夏,即使司馬昭之流也為之嘆贊。東吳的孫權因為諸葛亮的聯吳抗曹之作用,一直對諸葛亮極其家族尊敬有加。希望諸葛恪也有諸葛亮一樣的節操,做忠厚的臣子。
鄧艾仰慕諸葛亮的為人,知道諸葛亮在蜀人心目中的地位。所以鄧艾戰勝了諸葛瞻後,還要心生敬意,厚葬了他和他的兒子,以鎮撫蜀人之心。
何況諸葛家族在魏、蜀、吳三國都是赫赫有名的家族,三個國家都有他們家的人擔任要職。他們忠心為主,愛惜本職工作,不勾結,不以私害公的各為其國家、主人的態度,十分讓人佩服。即使魏、蜀、吳想整他們的人也無從下手。這是他們家族在魏、蜀、吳三個國家立身立業,發揚光大的原因。諸葛家族的名聲遠揚四海。
五,大亂之下,是什麼保護了諸葛亮家族?
蜀國破亡後,諸葛亮後人諸葛瞻、諸葛尚已經戰死,如今諸葛亮家中只有諸葛京、諸葛質,他們很小。蜀中百姓對諸葛亮很是敬重因此也格外照顧諸葛亮剩下來的孫輩了。衛瓘如果再殺了諸葛亮一家,司馬昭的平定蜀國,給吳國做榜樣的目的就打折扣了,何況諸葛亮滿門忠烈,是每個社會每個時候都應該尊重的榜樣。衛瓘不能也不會幹這樣的傻事。他一定早告誡過這些魏兵,不準他們在諸葛亮府邸亂來。
在非常時期,如果沒有保護措施,難免玉石俱焚。後來的西晉八王之亂,事發倉促,衛瓘被人陷害,也是死於仇殺,死於亂兵之中。反過來可以證明,諸葛亮一門免遭荼毒,沒有事先有人打招呼,或許就跟其他蜀國人物一樣滅門了。正如沒有人替衛瓘打招呼,衛瓘和他的孫子一起被殺。
後來,司馬瑋派清河王司馬遐率部包圍衛府,眾人都懷疑詔書有假,想讓衛瓘問清楚再認罪不遲。衛瓘曾經斥責帳下督榮晦,等到收捕衛瓘的時候,榮晦也在內,他懷恨在心,起了殺心,衛瓘子孫九人一同遇害,只有衛恆的兩個兒子衛璪、衛玠在外面才躲過一劫。
這也是因私報仇的慘禍。
諸葛亮一家卻能免除禍患,即是奇蹟,又不是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