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的蜀漢,把諸葛亮逼成了神

2020-12-17 漢周讀書

文/冰揚波

魯迅:「狀諸葛多智近妖。」

01

火燒博望

在《三國演義》第39回,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是時,諸葛亮初出茅廬,劉皇叔以為如魚得水。

關羽、張飛心裡不爽,諸葛亮急需一把火,揚威立萬。

這不,夏侯惇竟主動送上門來,妥妥的一倒黴蛋兒,就是你了。

於是,博望坡呼啦一把火,烈焰騰空。

這把火,燒得夏侯惇灰頭土臉。

更燒的,關羽臉紅如重棗,心服口服。

張飛呢,「俺也一樣」。

其實,史上博望坡之戰發生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

是時,諸葛亮正躬耕於南陽,尚未出山。

這把火,實為劉備劉皇叔所為。

且, 非曹軍南下犯境,劉備在博望坡阻擊。

而是,劉備乘曹操北徵袁紹之際,趁火打劫,操老曹後路。

乖乖,此劇情恰與小說相反。

此段史實,《三國志·先主傳》: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陰御之。使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設伏兵,一旦自燒屯偽遁,惇等追之,為伏兵所破。

舌戰群儒

02

舌戰群儒

在《三國演義》第43回,諸葛亮舌戰群儒。

建安十三年(208年)冬,曹操已得荊襄,逐劉備於江夏,虎視江東。

諸葛亮欲借東吳之兵以破曹軍,遂出使東吳。

時江東主降風盛,張昭,虞翻、步騭、陸績等乘機發難,皆被諸葛亮駁得體無完膚。

於是,孫權堅定抗曹之志,孫劉聯盟遂成。

此即三國第一口水戰,諸葛亮一舉奠定其三國第一辯手之地位,牛掰。

其實,舌戰群儒實在有點無釐頭,正史無載。

史上,諸葛亮確實過江聯吳抗曹。

不過,諸葛亮只對孫權一人發表過演說。

且看,《三國志》如是載:

諸葛亮面見孫權,東吳主戰派、主和派相爭日盛。

瞧,張昭等七位大咖,根本沒和諸葛亮聊過天…

03

草船借箭

在《三國演義》第46回,用奇謀孔明借箭。

是時,周瑜對孔明之才心懷妒忌,欲殺之。

於是,周瑜給孔明挖了好大一坑兒,十日造箭10萬支。

若不成,腦袋搬家。

不想,孔明直接跳坑,還主動縮短時限,只需三天足矣。

三天後,孔明率20條草船,敲鑼打鼓,告訴老曹:我來也。

是日大霧迷江,老曹疑心病發作,箭發如雨,遂收箭10萬餘支,齊活。

孔明得了便宜還賣乖:謝曹丞相贈箭!

此為成語草船借箭之原生地,為孔明吸粉無數,也噁心了老曹千年。

其實,草船借箭,實為孫權所為,跟諸葛亮一毛錢關係也沒有。

且看,裴松之《三國志·吳主傳》注引《魏略》如是載:

權乘大船來觀軍,公使弓弩亂發,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還。

瞧,孫權實為乘船察看軍情,至於借箭乃是意外收穫了一筆外快。

不過,孫權此次「借箭」在建安十八年(213年)冬,地點在濡須口。

且,此時赤壁之火已熄滅五年了。

可見,羅貫中為吹捧諸葛亮,不惜移花接木,乾坤大挪移…

04

諸葛祭風

在《三國演義》第49回,七星壇諸葛祭風。

是時,龐統獻連環計,誘曹操釘鎖戰船,以利火攻。

然時值隆冬,獨缺東風,難將火勢引向曹營,周瑜為之憂思成疾。

孔明借探病之機向周瑜建言,自稱能借得三日三夜東南大風。

周瑜在南屏山搭建七星壇,孔明登壇作法東風乍起,曹操83萬大軍遂葬身火海…

其實,孔明借東風,正史並無記載。

史上,赤壁之戰是周瑜指揮的。

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其實,不止蘇軾。

詩仙李白《赤壁歌送別》亦云: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

瞧,連蘇軾、李白也說,這東風沒諸葛亮啥事。

且,赤壁這把火也那麼大,《三國志·吳主傳》《三國志·武帝紀》《三國志·先主傳》皆有記載。

如,《三國志·吳主傳》:公燒其餘船引退,士卒飢疫,死者大半。

說,老曹自己也放火燒船,撤軍。

不過,羅貫中為捧紅諸葛亮,絕對不遺餘力,多從東吳這裡揩油。

周瑜

05

三氣周瑜

在《三國演義》第51-56回,孔明與公瑾鬥智。

是時,老曹敗走,孫劉為爭荊襄之地,開始鬥智鬥勇。

一氣周瑜:

二人相約,周瑜先取南郡,不成,劉備再取。

周瑜費力巴拉,還掛了彩,總算攻到南郡城下,不想被蜀軍捷足先登。

至此,周瑜金瘡迸裂,摔下馬來。

二氣周瑜:

周瑜使美人計,賺劉備以換荊襄,不想弄巧成拙。

諸葛亮得便宜,還賣乖: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至此,周瑜金瘡再次迸裂。

三氣周瑜:

周瑜用假途滅虢計,名攻西川,實圖荊州。

不過,此伎倆又被諸葛亮識破。

是時,荊州城下,周瑜進退維谷。

而荊州城上,一曲《得勝歸》,悠揚婉轉…

至此,周瑜舊瘡崩裂,摔落馬下,命在旦夕。

史上,周瑜實為一儒將,絕非小雞肚腸之人。

從《三國志·周瑜傳》中擇幾條,瞧瞧。

一則「善談論,能屬文辭,思度弘遠,有過人之明。」

瞧,思度弘遠,非量小之人。

二則「與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

瞧,老將程普也被周瑜之人格所折服。

三則「公瑾有王佐之資…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瞧,周瑜死後,孫權悲傷不已,對其亦有高度評價。

此外,周公瑾還精通音律。

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重要的是,史上周瑜與孔明沒見過面,能氣到誰?

06

柴桑弔孝

書接上回,柴桑口臥龍弔孝。

不久,周瑜慨嘆「既生瑜,何生亮」而亡,一聲悲吟傳千古。

至此,江東皆怨恨諸葛亮,孫劉之聯盟即將崩盤。

於是,諸葛亮冒死親往柴桑,上演了一出「孔明哭周郎」,聲情並茂…

孫劉聯盟再次修好。

其實,柴桑弔孝,也是羅貫中虛構一橋段。

史上,蜀漢確有一人參加了周瑜的葬禮,絕非臥龍,而是鳳雛。

不過,此時龐統為東吳效力,並未投奔劉皇叔帳下。

赤壁之戰後,周瑜忽悠劉備西川,不料突然暴病死於巴丘。

是時,龐統時為周瑜麾下一功曹,送喪至東吳…

且看,《三國志·龐統傳》如是載:

吳將周瑜助先主取荊州,因領南郡太守。瑜卒,統送喪至吳,吳人多聞其名。

其實,諸葛亮一生與周瑜並無交集,此時其在零陵桂陽長沙正忙著收稅呢。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 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上語,出自《三國志·諸葛亮傳》。

縱觀赤壁之戰,諸葛亮除了出使東吳促成孫劉聯盟之外,其他實與孔明沒啥關係。

07

智取漢中

在《三國演義》第72回,諸葛亮智取漢中。

初,諸葛亮採取疑兵之計,曹軍接遭挫敗,進退兩難。

其間,老曹疑心病復發,夢裡亦殺人。

不想,楊修沒有眼力見,還架秧子賣弄「雞肋」,遂卒。

決戰時,諸葛亮又玩詐敗之計,老曹遂鎩羽而歸。

諸葛亮用兵如神,又一經典戰例。

其實,諸葛亮沒有親臨漢中之戰前線。

史上,實為法正輔佐劉備奪取了漢中之地。

且看,《三國志·法正傳》:

二十二年,正說先主曰:「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克之之日,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此蓋天以與我,時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正亦從行。

是時,諸葛亮留守成都負責內政和後勤補給。

《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08

七擒孟獲

在《三國演義》第87-91回,諸葛亮平定南中。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採用參軍馬謖「攻心為上」之計。

於是,當地酋長孟獲悲催了,被捉住七次,放了七次。

孟獲第七次被擒後,方心服口服,不再與蜀漢為敵,南中遂平。

其實,小說中「七擒孟獲」水分極大。

且看,《三國志·諸葛亮傳》:三年春,亮率眾南徵,其秋悉平。

只此12字,一筆帶過,並無七擒七縱之說。

不過,關於七擒孟獲,《漢晉春秋》《華陽國志》《資治通鑑》皆有記載。

如,《漢晉春秋》:建興三年,諸葛亮至南中,所在戰捷…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這回,似乎詳細了一點。

不過,咱們算算哈,建興三年諸葛亮率部從成都出徵,抵達前線已是五月。

在演義中,七擒孟獲之地點極為分散,幾乎涵蓋了今雲南省大部分地區。

試想一下,在短短三個多月時間裡要橫跨雲南大部分地區,還要完成七擒七縱。

活捉,活捉,務必要活捉!

如此史詩般的戰績,別說是在冷兵器時代,即使現代機械化部隊也不易完成!

另外,孟獲也未「永為南邦之主」,而是入朝為官,官至御史中丞。

從此,南中真的悉平?

沒有。

不信,請看《三國志·蜀書·張嶷傳》:越巂郡自丞相亮討高定之後,叟夷數反…

說,諸葛亮攻心戰後,南中又多次造反。

蜀漢建興九年(231年),汶山羌族反。

蜀漢建興十一年(233年),南夷劉胄反。

蜀漢延熙十年(247年),汶山平康夷又反。

可見,諸葛亮並未一勞永逸地解決南中問題,蜀漢後院仍不斷起火。

09

空城計

在《三國演義》第95回,武侯彈琴退仲達。

蜀漢建興六年、魏太和二年(228年),街亭失守,司馬懿率軍直逼西縣(今陝西安康),諸葛亮無兵禦敵。

於是,諸葛亮乃披鶴氅,羽扇綸巾,安坐城樓,焚香操琴…

司馬懿見狀,疑有埋伏,遂退兵。

此即最牛叉的一次「空城計」。

史上,諸葛亮不僅未擺過空城計,且魏軍主帥也非司馬懿。

《三國志·蜀·諸葛亮傳》如是載:

六年春…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

瞧,街亭之戰時,魏軍主帥實為張郃。

諸葛亮只是「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並未擺過啥「空城計」。

是時,司馬懿在哪?

對此,《資治通鑑》言之甚詳:

太和二年春正月,司馬懿攻新城,旬有六日,拔之,斬孟達。申儀久在魏興,擅承制刻印,多所假授,懿召而執之,歸於洛陽。

乖乖,街亭之戰時,司馬懿竟遠在千裡以外的洛陽。

司馬懿

10

死諸葛嚇退活司馬

在《三國演義》第104回,隕大星漢丞相歸天,見木像魏都督喪膽。

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八月,諸葛亮病死軍中,姜維等遵遺囑,秘不發喪,緩緩退軍。

司馬懿率軍追擊,忽見孔明羽正端坐車內,大驚曰:「孔明尚在!吾輕入重地,墮其計矣!」

背後姜維大叫:「賊將休走!你中了我丞相之計也!」

魏兵魂飛魄散,棄甲丟盔,拋戈撇戟,各逃性命,自相踐踏,死者無數…

此即 「死諸葛嚇退活司馬」之妙計。

其實,此妙計非諸葛亮所出,而是姜維所為!

史上,諸葛亮在臨終前,曾安排魏延斷後,姜維為斷後第二梯隊。

且看,《三國志·魏延傳》: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後,魏延果然拒絕斷後,燒毀棧道,截斷漢軍歸路,使司馬懿有機可乘追上漢軍。

此時,姜維急中生智,忙豎起諸葛大旗,不退反進,司馬懿不知是計,急忙撤軍…

且看,《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注引《漢晉春秋》如是載:

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於是儀結陳而去,入谷然後發喪。宣王之退也,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11

魏延之死

書接上回,武侯預伏錦囊計。

是時,魏延在馬上大叫:「誰敢殺我?」

腦後一人厲聲而應曰:「吾敢殺汝!」

馬岱手起刀落,斬魏延於馬下,眾皆駭然。

原來,孔明臨終之時授馬岱以密計,只待魏延喊叫時,出其不意而斬之。

乖乖,孔明之錦囊妙計,忒神了!

其實,史上魏延之死,實敗與楊儀權力之爭。

且看,《三國志·魏延傳》: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說,魏延不滿楊儀等不北上抗曹,只想殺楊儀而已。

另,裴注引《魏略》:諸葛亮病,謂延等云:「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令延攝行己事,密持喪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發喪。亮長史楊儀宿與延不和,見延攝行軍事,懼為所害,乃張言延欲舉眾北附,遂率其眾攻延。延本無此心,不戰軍走,追而殺之。

瞧,楊儀因怕魏延趁機相害,造謠魏延欲投敵,遂發兵追而殺之。

至於,孔明之錦囊妙計,史書無載。

初定陣容定妝照,濮存昕飾演諸葛亮,後來換成唐國強~

濮存昕這樣看,是有點妖 哈哈哈

12

關於諸葛亮的虛妝,《三國演義》裡還有很多。

陳壽就說過諸葛亮「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治戎為長,奇謀為短」。

不過,這問題應該反過來理解:

是丞相在大家心中的形象太好了,才慢慢這些神奇能力都上去了。大家真正敬仰的是他和先主這撥人的忠義感情,號稱中國歷史孤本。

我的真正觀點是-現實中的諸葛亮,比三國演義厲害不要太多!

你想啊,小說只是把丞相吹噓了一點,卻把周圍同學都寫成臉譜化白痴。

實際情況是:另兩個陣營,包括蜀國內部,哪個不是人才濟濟?

丞相在蜀國如此弱勢情況下做到堪稱完美,中國歷史上能找到幾個?

相關焦點

  • 諸葛亮為蜀漢鞠躬盡瘁,被稱為臥龍,現在他的後代在哪裡?
    因為諸葛亮的存在,三國成為一個光耀歷史的時代。蘇軾評價諸葛亮「密如神鬼,疾如風雷。進不可當,退不可追。晝不可攻,夜不可襲。多不可敵,少不可欺。」他禁不住讚嘆「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其仰望之情可見一斑。
  • 蜀漢滅亡時,大批官員家人被殺,為何諸葛亮的後代安然無恙?
    首先,蜀漢滅亡時,確實是有蜀漢官員及家人被殺,但那都是小部分,大部分人還是平安地活下來了,只有不甘投降之人才會遭到清算。這也是為何大部分蜀漢官員還是成功過的活了下來,包括諸葛亮的後代。二、諸葛亮家族在蜀地聲望很大經過數十年的積累與經營,諸葛亮家族的聲望在蜀地已經非常大了。尤其是諸葛亮,被蜀地老百姓看成是神一般的人物,只要是諸葛亮說的話,做的事,沒有人會說他不好。
  • 名過其實的諸葛亮之子,在蜀漢後期起了什麼作用
    導語:提起蜀漢,除了劉備,讓人第一個想起來的人,那肯定就是諸葛亮了,這位號稱臥龍先生的人,是蜀漢最重要的的軍師,為蜀漢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在諸葛亮百年之後,這位鬼神莫測的軍師的兒子,在蜀漢後期的發展史中,又起了什麼樣的作用呢。
  • 諸葛亮北伐窮兵黷武,導致蜀漢民有菜色,到底怎麼回事?
    ——三國志有人說,諸葛亮北伐窮兵黷武,導致蜀漢「民有菜色」,可是在這種情況下,益州百姓為何紛紛懷念諸葛亮。北伐的實際表現並不差公元223年,劉備就已經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讓劉禪認諸葛亮做相父。公元225年,諸葛亮就已經平定了南中叛亂,穩定了蜀漢後方。
  • 蜀漢正直坦言的大臣,為何為諸葛亮之死而拍手稱慶
    文|小河對岸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國主劉禪素服發哀三日以示悲悼。在此舉國哀悼之際,卻有一位蜀漢大臣,為諸葛亮之死而上疏稱慶。此人便是蜀漢犍為太守、安漢將軍李邈,據《華陽國志》記載:...十二年(234年),亮卒,後主素服發哀三日。
  • 劉備臨終前,真的把蜀漢全部的兵權交給李嚴,而沒給諸葛亮嗎?
    (一)連遭霹靂 國處危局蜀漢章武三年(公元223年)夏四月二十四日,時年六十三歲的漢帝劉備駕崩於永安宮,諡號昭烈帝,葬於惠陵。五月,皇太子劉禪繼承皇帝位,改元建興,蜀漢就此開啟了長達四十年的劉後主時代,在劉備駕崩之前,對於當時已經處於危局之中的蜀漢朝堂,進行了一次精密的安排。
  • 諸葛亮治理蜀漢時從嚴,使蜀民面有菜色,難道當時應該從寬治理?
    說到治理蜀漢的政策,得從劉備入川時提起。在劉璋投降,劉備入主益州之後,眾人探討蜀漢律法問題,當時諸葛亮定法制時要求從嚴,但法正不同意諸葛亮的看法,他認為劉備剛剛到蜀地,應該效仿劉邦,因此法令應該從寬。而在《漢晉春秋》中曾有記載,稱在孫休時期,曾派使者到蜀漢求馬,等使者回來後,孫休詢問蜀漢的內政情況如何,當時使者稱蜀中民有菜色。那是不是說諸葛亮治理蜀漢的從嚴策略有問題,這才導致了蜀民面有菜色呢?法正提及劉邦入關時律法從寬,其實與當時的大環境有很大關係。
  • 諸葛亮率軍出徵南中,平定蜀漢後方政權
    導讀:諸葛亮率軍出徵南中,平定蜀漢後方政權南中,是蜀國南部地區的益州郡、永昌郡、柯郡、越郡四郡的總稱。那裡是少數民族聚集的地方,對蜀國的離心力很大。劉備統治晚期吳、蜀聯盟破裂。孫權派人到南中策動暴亂。漢嘉太守黃元叛變,後被撲滅。
  • 身為諸葛亮的忠實門生,他為何如此渴盼蜀漢滅亡?
    另外,陳壽在這篇傳記中也埋藏了一條引線,隱隱約約告訴了我們蜀地名士雖然敬重諸葛亮,且對蜀漢數十年統治頗有讚許,但私下裡並不支持蜀漢政權,以至於鄧艾三萬疲卒兵臨城下,以譙周為首的蜀地名士就立刻勸後主投降,巴不得蜀漢早點滅亡。
  • 綿竹為成都北大門,諸葛亮的兒子在此為蜀漢盡忠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蜀漢在三國中實力最弱,但由於諸葛亮善於治蜀,在蜀軍連年北伐的情況下依然支撐了五十年(214年至263年)。諸葛亮死後,蜀漢國政不斷敗壞,最終無藥可救。 公元262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決定伐蜀,立下不世之功,以加快司馬氏取代曹魏的速度。
  • 蜀漢滅亡後,諸葛亮後人去哪裡呢,現如今在哪裡?
    而八陣圖,則是諸葛亮發明的神奇陣法。沒錯,這做與著八陣圖有著某種關聯的小鎮就是我國有名的諸葛八卦村。住在這座村子裡的居民,則是三國史上赫赫有名的謀臣諸葛亮的後人。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因著劉備的三顧茅廬,一生為劉備所重用。諸葛亮亦是為了蜀漢兩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蜀漢滅亡大批官員家人被殺,諸葛亮的後代卻被保護,這是為何
    身為蜀國的宰相,諸葛亮廢寢忘食,最終還是沒能挽救蜀國被滅的命運。公元263年,當時的漢主劉禪,在幾乎沒怎麼反抗的情況下開城投降。進入成都的鐘會因為聽從了姜維的建議,對司馬昭發起了叛亂,這次叛亂惹怒了魏國,本來已經投降了的蜀國臣民因此被魏國官兵所殺,但是根據歷史記載,諸葛亮的後人卻很少受到傷害,這是為何?
  • 蜀漢滅亡時大批官員家人被殺,為什麼諸葛亮的後代卻能安然無事?
    (一)成都變亂 血流成河蜀漢景耀六年、曹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八月,曹魏掌權者司馬昭正式派遣三路大軍共計十八萬餘人,大舉討伐蜀漢。同年十月,魏西路軍徵西將軍鄧艾所部三萬餘人偷渡陰平小道,直破江油,而後又在涪城、綿竹一線擊敗蜀漢衛將軍諸葛瞻並其子諸葛尚所部,諸葛尚、諸葛瞻並黃崇、李球、張遵等人連同守軍全部戰歿沙場,壯烈殉國!無奈之下,在投降派譙周的勸降論調下,十一月,後主劉禪選擇出城投降,至此,立國四十三年的蜀漢,宣告滅亡!
  • 真實諸葛亮被遺忘在歷史的角落,穿上神衣、走上聖壇,何力推動?
    能掐會算、上懂天文、下知地理,機智卓絕的諸葛亮簡直是《三國演義》中神一般的人物,他的出山成為時勢的轉折點,他的神機妙算推動著時局的發展。沒有了諸葛亮,三國簡直少了一種顏色和味道。但是,正史中以上都不對,都是後人依據自己喜好標準給諸葛亮憑空加上了神的外衣,讓他登上了聖賢之壇。
  • 蜀漢一奇人,預言準了魏延必死,蔣琬成宰相,為何不被諸葛亮重用
    這句話可讓魏延產生誤會了,須知這時諸葛亮剛死,這其實就等於告知魏延,你老兄前程似錦,諸葛亮的接班人就是你了!但魏延光顧高興去了,根本沒料到趙直面對費禕,卻又說出了另一番話語:「啥好兆頭,頭上有角,就相當於頭上動刀,魏延等著死吧。」果然很快由於魏延「叛亂」而被殺掉了。
  • 祖父是蜀漢丞相諸葛亮,自己年少勇冠三軍,鍾敬伯說他跨父軼祖
    這其中就有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孫子諸葛尚。他的祖父諸葛亮作為蜀漢第一文臣手無縛雞之力卻能在談笑中使得敵人灰飛煙滅,他雖沒有繼承祖父的謀略,但是他卻能夠在十幾歲時就勇冠三軍,他祖父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蜀國忠心耿耿,而他也不差,以十七歲年齡為保家衛國與其父親一同戰死沙場。
  • 諸葛亮收服南中,深得南中民心,為何蜀漢滅亡時,不見南中來救援
    但是,在蜀漢滅亡的時候,劉禪面對鄧艾的魏軍,卻陷入了走投無路的境地。那麼,在劉禪選擇投降的時刻,諸葛亮收服的南中的蠻族軍隊,為什麼不來救援呢?一、諸葛亮收服孟獲與善後措施。在夷陵之戰後,由於戰役的失敗,蜀軍主力損失慘重。這樣,劉備政權對地方的控制力隨之減弱,各種叛亂也隨之而來。
  • 劉備英明神武,諸葛亮聰明絕頂,可蜀漢為何還是不能一統天下呢?
    但儘管如此,劉備卻為何還在擁有諸葛亮這樣天縱之才的幫助下,依然不能夠一統天下恢復漢室風光呢?關於這個問題,筆者個人有這麼幾個看法,希望能和大家一起討論討論。再往後,直到劉備淪落到荊州附近的時候,他的創業團隊才在徐庶的幫助下勉強完成了框架的構成,也就是文有諸葛亮和龐統,武有關羽和張飛。但如標題所示,這個時候才擁有創業團隊的劉備,與其他諸侯相比,實在是太晚了。
  • 四川一魚塘裡挖出劉備遺物,怪不得諸葛亮救不了蜀漢!
    四川博物館專家介紹,早在1984年,成都彭州通濟鎮的一位村民,在修挖自家魚塘時,意外挖出了蜀漢劉備的遺物。 就是這個銅板原本只值1錢,但劉備卻命名「直百五銖」,讓這1錢的銅板能換100個五銖錢,如此一來,益州鄉人的財富很快通過「直百錢」流入了劉備的府庫中,故而「數月之間,府庫充盈」,劉備的財力增加了,而益州鄉人卻是叫苦不迭卻也沒得辦法,故而蜀漢的問題就在這小小的一枚銅錢上,逐漸累積。
  • 諸葛亮為何明知打不贏還要北伐?若不北伐,蜀漢會亡於內鬥
    蜀漢政權作為三國中最弱小的一方,自己除了要跟曹魏去爭奪天下,暗中還要小心孫吳在背後捅刀子,更要命的是他們自己內部也有很深的矛盾。而這個矛盾幾乎葬送了蜀漢政權,讓這個政權毀為一旦。而這個矛盾也促使了諸葛亮必須得馬不停蹄的北伐,即使知道自己要輸,自己打不贏,也要咬著牙北伐。這個矛盾就是荊州與益州的矛盾。首先我們先說說益州。